拉深极限论文_欧凌涛,潘晓涛,瞿星辉,阮卫平,孙友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拉深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极限,性能,首次,系数,凸缘,相对高度,板料。

拉深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欧凌涛,潘晓涛,瞿星辉,阮卫平,孙友松[1](2014)在《无凸缘筒形件的首次伺服不压边拉深极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拉深速度对成形极限的影响,提出了伺服拉深提高工件拉深成形极限的设想。探讨了伺服压力机在不同转角、转速以及距下死点的不同高度的1次变速、2次变速、3次变速对成形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3次变速的伺服拉深可以提高拉深成形极限,并在靠近下死点,压力机速度减为最大速度的10%左右可以提高工件20%左右的拉深极限。(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4年23期)

聂慧慧[2](2013)在《镁铝复合板拉深极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质量轻而耐蚀性差,铝合金耐蚀性好而质量重,在镁合金板坯两侧覆盖铝合金板坯经热轧可成形出铝/镁/铝多层金属复合板。这种新型镁铝复合板兼具镁合金轻质和铝合金耐蚀的优点,将会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及电子工业等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镁合金板材和铝合金板材的拉深成形工艺条件研究较多,对镁铝复合板的研究还集中在板材复合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层面,其冲压成形性能研究还未见报道。论文首先基于板材拉深成形理论,分析了圆筒形件在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依据Whitely危险断面强度计算式,考虑了材料特性(用材料系数A表征)和塑性应变比(即r值)对板料成形极限的影响,建立出适合各向异性材料的圆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的预测数学模型,使之更为全面地反映出了材料的冲压性能参数与变形程度间的关系。归纳整理现有文献资料,钢材的材料系数A取值为1.15。其次,论文探索了5052/AZ31/5052复合板的热轧复合工艺,制备出了具有良好结合强度的复合板;对5052/AZ31/5052复合板进行不同条件下的退火处理,借助单向拉伸试验,比对其断后伸长率高低、晶粒尺寸大小和层界面处脆性相生成与否的变化,优化出最佳的退火处理工艺,保证了板材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论文还借助单向拉伸试验,测定出5052/AZ31/5052复合板室温和120℃下的塑性应变比r值分别为2.369、1.450,应变硬化指数n值分别为0.167、0.121。论文按照GB12825.3-2008,设计出一套带有自测压边强度功能和凸凹模分别控温测温功能的拉深实验装置,并对5052/AZ31/5052和AZ31进行了室温和差温(凹模、板料温度120℃,凸模温度50℃)下的拉深成形实验,得到室温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0.758和0.781,120℃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0.625和0.667,复合板的拉深成形性能优于AZ31镁合金板材。将实验测定的极限拉深系数和预测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了预测数学模型中两种板材室温拉深时的材料系数为A=2.2。(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彭定,江荧[3](2006)在《关于宽凸缘圆筒件首次拉深极限变形程度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宽凸缘工件首次拉深最大相对高度表中(dt/d1)的排序作了修正,并对最大相对高度(h1/d1)和极限拉深系数m1这两种极限变形程度的实验数据的相容性进行了推算与验证。结果表明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06年04期)

徐劲琳[4](2004)在《板料一次拉深极限高度预测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深是板料冲压加工中一种重要的工艺方法,在汽车、拖拉机、飞机、钟表、电器、仪表、轻工和民用产品中,均有广泛应用。拉深技术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成形极限是拉深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查表法仅限于规则形状、固定材料的零件,并且数据陈旧;理论推导法得出的公式通用性差、计算繁琐经常需要积分、求导;数值模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成形极限的方法,但缺点是软件昂贵、计算耗时,而且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学会使用这些专业软件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各种智能方法在拉深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不过大多集中在工艺设计、压边力优化和回弹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快速、准确预测拉深极限的方法,因此这方面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论文总结了目前板料拉深成形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详细阐述了拉深成形理论、板料成形数值仿真理论。简要介绍了美国ETA公司开发的专业冲压仿真软件DYNAFORM。对从事拉深件数值仿真方面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一次拉深极限高度的方法。将正交试验、数值仿真、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汇聚叁者的优点于一体,从而达到快速预测一次拉深极限高度的目的。本文以直壁筒形内腔零件为研究对象,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分析了一次拉深极限高度的影响因素。通过理论学习,总结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方式,然后通过一组对比仿真试验进一步论证了以上分析总结的正确性,并给出了本文中这些因素的取值。 制定了试验方案并完成了叁批仿真试验。以正交试验法为参考,结合本文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试验方案,重点考虑因子及其水平的选取。然后选择合理的过程参数,并应用冲压仿真软件DYNAFORM完成仿真试验。这些试验数据可为冲压仿真研究领域的人员提供参考和依据。 建立了用于预测拉深极限高度的BP神经网络。通过选取适当的层数、神经元数、输入输出变量以及训练算法等,设计出BP神经网络模型。将仿真试验得到的数据作为样本训练该网络,并通过保留数据检验网络预测的可信度。 本文提出的预测一次拉深极限高度方法已在MATLAB6.5中实现,与DYNARORM仿真结果相近。该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推广到任意形状的零件,指导设计与生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2-01)

熊志卿[5](2001)在《筒形件多次拉深极限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再次拉深筒坯口部最厚、最硬 ,以及最大拉深力出现于拉深后期的特点 ,假定最大拉深力相应于筒口达到变形区入口位置 ,采用平衡微分方程和塑性方程联解方法 ,建立了变形区应力数值解。应用分散性失稳准则 ,导出再拉深危险断面失稳强度。利用再拉深极限理论及首次拉深极限理论[1 ] ,通过计算机可以迅速准确地预测筒形件及带实缘筒形件的多次极限拉深系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1年S1期)

熊志卿[6](2001)在《圆杯无压边锥模拉深皱曲强度与拉深极限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能量法导出圆杯无压边锥模拉深的皱曲强度,考虑了材料性 能,径向和周向弯曲作用,厚度变化及加工硬化效应。应用该强度预测无皱极限拉深比,与 Sowerby等人使用3种材料3种板厚作的无压边锥模拉深试验结果完全一致,最大相对误差不 超过8%。提出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轴对称非直壁零件拉深凸凹模间悬空区的切向压缩失稳 分析。(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1年09期)

熊志卿,汪文进,伏人龙,孙艳芬,林紫清[7](2000)在《圆锥凹模再拉深极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平衡微分方程与塑性方程联解方法,建立了有压边锥模再拉深变形区应力分布的数值规律。根据本文提出的最大拉深力计算方法和笔者在文[1]中给出的危险断面失稳强度,利用计算机可以迅速确定多次拉深极限。本文还分析了凹模锥角、压边圈圆角半径及凹模圆角半径对锥模再拉深极限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林政武,阮锋,张世俊[8](1999)在《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极限的公式判定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时材料的变形特点,提出了“环料基本面积消化率”的概念,建立了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极限的判定方程,其相应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实际应用结果相一致。该方法比传统的查表法更方便、准确,也有利于模具CAD软件的开发工作(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1999年04期)

熊志卿,伏人龙,汪文进,林紫清,孙艳芬[9](1999)在《圆筒有压边多次拉深极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再拉深时筒壁口部最厚、最硬、最大拉深力出现于技深后期以及变形区小的几个显着特征,假定最大拉深力出现的变形区相应于筒口达到变形区人口位置,并以筒口应力、应变强度及厚度作为变形区于均应力、应变强度及厚度,采用平衡微分方程和塑性方程联解方法建立了有压边圆角凹模再拉深径向应力分布数位解。应用分散性失稳准则,建立了危险断面拉伸失稳强度,计及了厚向异性指数、加工硬化指数、凸模直径及凸模圆角半径的影响。用本文推导的公式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确定多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通过本文分析,表明筒经对多次拉深极限有明显影响;同次极限拉深系数存在取极小值的凹模圆角半径;减少初次拉深变形程度有利于提高后次拉深的权限变形能力等。(本文来源于《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熊志卿,熊焰[10](1997)在《拉深极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计算厚向异性材料在加工硬化条件下的拉深应力与危险断面失稳强度的计算式,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准确的预测圆筒及带凸缘圆筒的首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理论解与多种材料的实验值十分吻合。(本文来源于《塑性工程学报》期刊1997年02期)

拉深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镁合金质量轻而耐蚀性差,铝合金耐蚀性好而质量重,在镁合金板坯两侧覆盖铝合金板坯经热轧可成形出铝/镁/铝多层金属复合板。这种新型镁铝复合板兼具镁合金轻质和铝合金耐蚀的优点,将会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及电子工业等领域。目前国内外对镁合金板材和铝合金板材的拉深成形工艺条件研究较多,对镁铝复合板的研究还集中在板材复合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的层面,其冲压成形性能研究还未见报道。论文首先基于板材拉深成形理论,分析了圆筒形件在拉深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分布,依据Whitely危险断面强度计算式,考虑了材料特性(用材料系数A表征)和塑性应变比(即r值)对板料成形极限的影响,建立出适合各向异性材料的圆筒形件极限拉深系数的预测数学模型,使之更为全面地反映出了材料的冲压性能参数与变形程度间的关系。归纳整理现有文献资料,钢材的材料系数A取值为1.15。其次,论文探索了5052/AZ31/5052复合板的热轧复合工艺,制备出了具有良好结合强度的复合板;对5052/AZ31/5052复合板进行不同条件下的退火处理,借助单向拉伸试验,比对其断后伸长率高低、晶粒尺寸大小和层界面处脆性相生成与否的变化,优化出最佳的退火处理工艺,保证了板材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论文还借助单向拉伸试验,测定出5052/AZ31/5052复合板室温和120℃下的塑性应变比r值分别为2.369、1.450,应变硬化指数n值分别为0.167、0.121。论文按照GB12825.3-2008,设计出一套带有自测压边强度功能和凸凹模分别控温测温功能的拉深实验装置,并对5052/AZ31/5052和AZ31进行了室温和差温(凹模、板料温度120℃,凸模温度50℃)下的拉深成形实验,得到室温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0.758和0.781,120℃极限拉深系数分别为0.625和0.667,复合板的拉深成形性能优于AZ31镁合金板材。将实验测定的极限拉深系数和预测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了预测数学模型中两种板材室温拉深时的材料系数为A=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深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欧凌涛,潘晓涛,瞿星辉,阮卫平,孙友松.无凸缘筒形件的首次伺服不压边拉深极限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4

[2].聂慧慧.镁铝复合板拉深极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3].彭定,江荧.关于宽凸缘圆筒件首次拉深极限变形程度的讨论[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6

[4].徐劲琳.板料一次拉深极限高度预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

[5].熊志卿.筒形件多次拉深极限预测[J].中国机械工程.2001

[6].熊志卿.圆杯无压边锥模拉深皱曲强度与拉深极限预测[J].机械工程学报.2001

[7].熊志卿,汪文进,伏人龙,孙艳芬,林紫清.圆锥凹模再拉深极限分析[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8].林政武,阮锋,张世俊.筒形件第一次拉深极限的公式判定法[J].锻压技术.1999

[9].熊志卿,伏人龙,汪文进,林紫清,孙艳芬.圆筒有压边多次拉深极限分析[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10].熊志卿,熊焰.拉深极限研究[J].塑性工程学报.1997

论文知识图

带凸缘首次拉深极限高度数据关...自动求算再拉深极限的程序框图一8不同的拉深速度下的拉深极限高...颗粒直径与拉深极限的关系原始方案的油底壳拉深极限图(拉...不同温度下的极限拉深试件表8不同温度...

标签:;  ;  ;  ;  ;  ;  ;  

拉深极限论文_欧凌涛,潘晓涛,瞿星辉,阮卫平,孙友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