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山东烟台商业技工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中捷友谊农场招待所当了一名厨师。工作之余,总感觉百无聊赖。于是,我就用看书和写作来打发时间,开始学写烹饪专业方面的稿件。刚拿起笔来要写东西时,感觉非常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投出去的稿件,也大多石沉大海。但我并没有灰心丧气,继续坚持写稿、投稿。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了来自某杂志社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稿件刊用通知单。
不久,看到自己的稿件如期刊登,我的心情如同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激动,现在想起来还有些激动呢!样刊寄来时,编辑还给我附了一封信,信中用热情的语言鼓励我继续努力,写出读者喜爱的好文章,并将我其他未发表的稿件需要修改的地方进行了注解,让我修改整理好后再寄回编辑部。
编辑的鼓励大大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从那时起,我更加勤奋地写稿、投稿,发表的稿件也越来越多。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和各杂志社编辑的帮助,我的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我不再满足于烹饪方面的专业写作,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逐渐开始养生药膳保健领域的写作。迄今,已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有关文章近千篇,不仅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自己也在其中获得了知识和快乐。
从摸笔想写点东西那天起,我三十年如一日,把工作之外的心思全部用在了写稿上。每天都与信件打交道,跑邮局送稿件风雨无阻。以前十几年都是手写稿,每天写几千字甚至上万字已成为家常便饭。那些年光邮票就花了将近2000元。生活中也有心烦劳累的时候,但只要一拿起笔来,精神就为之一振,马上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之中,那种心竭力衰的感觉即刻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中国香港学者赖恬昌先生用一副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翻译尴尬:“中译英诗,如着马褂长衫,带红领拖翎,醉跳华尔兹舞,西翻韵句,如穿燕裁礼服,佩黑身蝶结,闲看三叠飞泉”[6]。经过多年实践,国内外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诗歌翻译大致有四种情形:全可译,大半可译,小半可译和不可译[7]。因此,古代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诗意损失是必然的,只不过损失有大有小。举以下实例说明: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是我的人生目标。现在写文章早已用上了电脑,写作便利了,创作热情自然更高了。我要继续用心中的笔,书写健康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在车上,杜一朵打开手机。有一条短信提示,是大林下午五点发来的:老婆,晚上我们打牌吧。五个小时过去了,大林并没有发来第二条短信。这是屡遭婉拒后大林唯一能给自己保留的一份面子。薄面。诉求而不纠缠。仅此一次,绝不复制。
标签:稿件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诗歌论文; 拿起论文; 大林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