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捕虏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玄武岩,西秦,火山岩,橄榄石,宕昌,新生代,地壳。
捕虏晶论文文献综述
向璐,郑建平,黄远成,李永刚[1](2019)在《贵州镇远马坪金伯利岩及其捕虏晶对金刚石成矿条件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镇远是中国金刚石原生矿找矿的重点区域之一。镇远地区马坪D1号岩体是1965年中国首次发现的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该岩体岩石具典型的金伯利岩结构和组成特征,其中的锆石捕虏晶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未暴露的太古宙基底物质残余。基于壳幔耦合性规律,可能对应有古老的岩石圈地幔,这种古老的克拉通属性是金刚石形成的有利因素。但另一方面,马坪金伯利岩普遍含有伴生矿物含铬镁铝榴石,其CaO含量较高,多数属于G9(二辉橄榄岩)类型,不是全球富含金刚石的方辉橄榄岩原岩类型(G10),暗示当时的岩石圈发生了部分改造而可能不利于高品质金刚石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金刚石找矿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野外工作与岩石学对比研究为基础,同时依赖于金伯利岩及其相关的岩浆活动所携带的捕虏体/捕虏晶的研究,配合以岩浆成分来反演地幔源区特征,才能较全面地揭示古老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年龄与演化历史、物质组成与精细结构,以及大陆岩石圈根的厚度、热状态、氧逸度、流体作用等,进而为寻找金刚石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向璐[2](2018)在《扬子陆块南部含金刚石母岩捕虏晶与深部地壳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金刚石有关的幔源岩浆岩起源较深,岩浆上升速度很快,保存了重要的深部地质信息,是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窗口。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就好比是传送带,将深部岩石圈碎片迅速运输至地表,这些各种各样的壳-幔捕虏体或捕虏晶成为大陆深部岩石圈属性及演化的信使。其中,锆石捕虏晶可作为未暴露的深部地壳的探针,被用来揭示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扬子陆块南部贵州东部与金刚石有关的幔源岩浆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及其壳-幔捕虏晶(金刚石、石榴子石、锆石),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它们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不同时空背景下地壳增生与再造过程,揭示扬子陆块南部深部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探讨扬子大陆深部岩石圈的多阶段改造。马坪含金刚石岩石总体上与金伯利岩相似,具有典型的金伯利岩岩石学特征;白坟样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则与钾镁煌斑岩更为相近,可以确定为钾镁煌斑岩。白坟钾镁煌斑岩主量元素具有高K_2O(3.94–5.07 wt.%)、高MgO(7.84–14.05wt.%)、低Na_2O(0.21–0.28 wt.%)、低Al_2O_3(6.10–7.20 wt.%)、低Fe_2O_3~T(7.79–8.87wt.%)、富TiO_2(2.69–3.23 wt.%)、贫CaO(6.87–13.86 wt.%)的特点。它们的SiO_2含量为41.25–45.66 wt.%,属于超基性岩浆岩,且具有较高的Mg~#值(65.74–76.86,平均值为71.84)。K_2O的含量远远大于Na_2O的含量,K_2O/Na_2O质量百分比为14.82–23.59,K_2O/Na_2O摩尔百分比为9.75–15.52,属于超钾质岩系列。全碱(K_2O+Na_2O)的含量在4.21–5.29 wt.%之间,属于碱性岩系列;(K_2O+Na_2O)/Al_2O_3摩尔百分比为0.67–0.96,属于过碱性岩石。K_2O/Al_2O_3摩尔百分比为0.61–0.90。Niggli mg=0.79–0.87,Niggli k=0.91–0.94,符合钾镁煌斑岩的典型特征。白坟钾镁煌斑岩全岩微量元素具有非常高的相容元素丰度,如Cr(452–599 ppm)、Ni(485–549ppm)、Co(52.4–68.9 ppm)和V(114–133 ppm)。而且Ba(1884–3589 ppm)、La(160–186 ppm)、Sr(898–1152 ppm)和Zr(532–632 ppm)不相容元素浓度也非常高。白坟钾镁煌斑岩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与含量比较相似和集中,所有样品的分布曲线都为右倾型,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属于富集型;无Eu异常,轻重稀土La/Yb比值高。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明显不同于大陆地壳Pb正异常的特征,表明白坟钾镁煌斑岩岩浆受地壳混染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与造山带型(地中海-西藏地区)钾镁煌斑岩的微量元素相比,白坟钾镁煌斑岩微量元素并不显示出明显的Rb、Th、U、Pb正异常,以及Ba、Nb、Ti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白坟钾镁煌斑岩不属于造山型,而与非造山型钾镁煌斑岩的特征较为相近。马坪金伯利岩中的幔源含铬镁铝榴石捕虏晶作为金刚石常见的伴生矿物及含矿性的指示矿物,初步研究表明马坪金伯利岩中的镁铝榴石CaO含量较高,不是全球富含金刚石的方辉橄榄岩原岩类型(G10),而被归为二辉橄榄岩(G9)组合,属于适度改造过的地幔,这意味着深部岩石圈原来有利的金刚石生长条件受到一定程度改造而不利于高品质金刚石的形成。通过对贵州东部镇远地区马坪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和白坟钾镁煌斑岩中大量的锆石进行形貌学、内部结构、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综合研究,可以提供对扬子陆块南部大陆深部地壳演化的约束。绝大多数的锆石具有早于喷发时代的年龄,属于捕虏晶成因,是来源于较深的地壳。太古代锆石的U–Pb年龄以及许多的古元古代锆石所给出的太古代Hf模式年龄(T_(crust)),表明扬子陆块南部深部确实存在太古宙的地壳组分(最老可达3.7 Ga),可能是扬子克拉通古老基底物质的残留。此外,锆石捕虏晶也记录了深部地壳后太古代复杂的增生与再造事件,如中–新太古代(2.9–2.7 Ga)地壳再造、新太古代晚期(2.6–2.5 Ga)地壳增生、古元古代早期(2.5–2.3 Ga)地壳再造、古元古代早期(2.2–2.1 Ga)地壳增生、古元古代中期(2.0–1.8 Ga)地壳增生与再造、中元古代晚期(1.3–1.0 Ga)地壳增生与再造、新元古代地壳增生与再造以及早–中古生代地壳再造。这些多期次的地壳幕式增生与再造过程,表明扬子陆块南部大陆深部岩石圈经历了多阶段改造。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了扬子陆块深部地壳增生再造过程不同于扬子陆核(崆岭地体)的地壳演化事件。然而,两颗最年轻的岩浆成因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53.0±2.8 Ma,被解释为白坟钾镁煌斑岩的侵位年龄。本文推测贵州东部发育的幔源钾镁煌斑岩岩浆活动可能与扬子陆块西部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火山作用有关(~260 Ma),是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陈国超,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刘成军[3](2017)在《东昆仑东段加鲁河中基性岩体环石英捕虏晶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混合过程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鲁河中基性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岩体边部岩浆混合作用明显,富含暗色环边石英,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理想地质体。本文在详细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对寄主岩(香加南山花岗岩基)-包体-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石英的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黑云母的Fe~(2+)/(Fe~(2+)+Mg)比值基本一致,介于0.53~0.59,寄主岩黑云母的MgO含量较低(8.06%~8.29%),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的黑云母MgO含量较高(分别为9.38%~9.45%和9.25%~9.52%);不同类型角闪石的(Ca+AlⅣ)较高,大于0.5,寄主岩角闪石具有较高的FeO~T含量(20.27%~21.01%)和较低Mg#值(45~47);包体-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的角闪石具有较低的FeO~T含量(分别为18.31%~19.49%、18.11%~18.90%和18.01%~18.43%)和较高的Mg#值(分别为50~54、52~53和55~60)。寄主岩的角闪石(为铁浅闪石)和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具壳型特征;包体-包体捕虏晶-暗色环边的角闪石(为镁角闪石)和包体-暗色环边的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具壳幔型特征。寄主岩和包体捕虏晶的角闪石具有近似的成分和结晶环境,显示包体与寄主岩间存在成分交换。早期富水岩浆有利于磁铁矿和钛铁矿结晶,使晚期结晶的暗色环边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具有较高的MgO含量和较低的FeO~T含量,以及最低的结晶温度和压力。(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7年06期)
张海东,刘建朝,彭素霞,张苏楠,王得权[4](2014)在《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斜长石捕虏晶特征及其对壳幔岩浆混合过程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中偶见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其核部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An>63),幔部为富钠的斜长石,二者之间存在由绢云母和绿帘石组成的溶蚀带,且核、幔An值变化截然不同。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岩浆混合过程大致如下:起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在高温下结晶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且所携带的热使下地壳开始熔融形成壳源岩浆;壳、幔两种岩浆沿着太行山深大断裂快速上升侵位于地壳浅部,发生岩浆混合;与此同时,早期形成的基性斜长石由于压力突然减小发生溶蚀,形成形态不规则的溶蚀带;壳幔混合岩浆在基性斜长石基础上结晶生长富钠斜长石,形成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这为研究区内存在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英基丰,张宏福,汤艳杰[5](2009)在《南太行山地区晚中生代基性侵入岩中具环带结构橄榄石捕虏晶的发现及其对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太行山地区发育有大量晚中生代中基性、偏碱性杂岩体,包括辉长岩、角闪闪长岩、正长岩和二长岩等,其中的基性侵入岩即辉长岩规模相对较小,产状上主要以岩瘤或小的岩盖包裹在角闪闪长岩内。位于山西平顺—壶关地区的沙陀辉长岩就是上述基性侵入岩中的一个。沙陀辉长岩的主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4-01)
江万,吴珍汉,叶培盛,胡道功[6](2007)在《西藏拉萨地块中—新生代火山岩中多硅白云母捕虏晶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藏班戈县德庆区纳木错西岸则弄群火山岩剖面中一段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岩石,西藏堆龙德庆县门堆乡帕那组火山岩剖面叁段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以及西藏林周县强嘎乡帕那组火山岩剖面二段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中,发现了多硅白云母捕虏晶。多硅白云母捕虏晶的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其Si阳离子数为3.294~3.485,Al阳离子数为2.024~2.419,属于比较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中常见的白云母。这一特征暗示早白垩世与始新世拉萨地块南北下地壳应该存在高压变质岩或发生过强烈构造挤压导致的高压变质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7年02期)
王微,许文良,王冬艳,纪伟强,杨德彬[7](2007)在《辽东菜园子古近纪玄武岩和深源捕虏晶:对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辽东菜园子玄武岩中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捕虏晶进行K-Ar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结果表明,辽东菜园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36.33 Ma±0.97 Ma和39.34 Ma±1.27 Ma;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玄武岩中Sr,Ba相对富集,Zr,Hf相对亏损;ISr和εNd(t)值分别介于。0.704 73~0.705 16和+0.22~+2.27之间。橄榄石捕虏晶发育环状裂隙和扭折带,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自核至边Mg#值逐渐降低(核部Mg#值介于88.7~94.3之间,边部Mg#值介于76.6~77.8之间),核部与新生代玄武岩地幔橄榄岩包体中橄榄石的成分类似,边部与玄武岩中橄榄石斑晶成分相当。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具有反环带结构,核部具有较高的FeO,MnO,Na2O,Al2O3质量分数,反映了壳源成因;过渡部分MgO,Cr2O3质量分数明显升高,反映了壳源物质与软流圈物质反应的结果;向边部MgO,Cr2O3质量分数逐渐降低;FeO,MnO,Na2O,Al2O3质量分数逐渐升高,暗示与寄主岩浆反应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亏损性质,但岩浆形成过程中有陆壳物质加入。环带状橄榄石捕虏晶反映了新生代岩石圈地幔中橄榄岩与熔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07年01期)
苏本勋,张宏福,肖燕,赵新苗[8](2007)在《西秦岭宕昌好梯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宕昌好梯新生代火山岩中含有少许具有明显环带结构的橄榄石.这些橄榄石颗粒较大且常出现裂纹或破碎现象,其中心部分的组成(Mg#=90.4-91.0)与火山岩中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组成相近,其边缘与火山岩中橄榄石斑晶的组成相近(Mg#=85.5-81.9);而且,这些橄榄石的CaO含量小于0.1%.这些特征表明这些具有环带结构的橄榄石是捕虏晶,为地幔橄榄岩的解体矿物.橄榄石捕虏晶的环带结构是橄榄石与寄主岩浆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比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寄主岩浆很可能来源于古老的俯冲蚀变洋壳交代富集的地幔源区.这些新生代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2-01)
张宏福,Eizo,Nakamura,张瑾,Ishikawa,Akira[9](2007)在《山东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单斜辉石捕虏晶中熔体包裹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携带较多的来自壳-幔过渡带的单斜辉石捕虏晶。这些单斜辉石捕虏晶中首次发现存在大量熔体包裹体即玻璃。玻璃形状极不规则,大小多在10~50μm之间。熔体包裹体与低镁橄榄岩、拉长石和富钙钾长石共生。原位主、微量元素(SIMS)分析表明熔体包裹体富碱(Na2O+K2O>10 wt%),高硅(>54 wt%)、钙、铁(>4 wt%),贫镁(Mg#<20),富集轻稀土元素((Ce/Yb)cn=1 1.6-16.4),并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Eu/Eu~*>2),即为响岩质组成。单斜辉石捕虏晶和熔体包裹体及其共生矿物的组成特征说明这些熔体包裹体是寄主玄武岩携带前捕获的外来熔体。熔体起源于俯冲的扬子下地壳上部长英质麻粒岩。该熔体包裹体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富集和改造过程提供了另一个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02-01)
苏本勋,张宏福,肖燕,赵新苗[10](2006)在《西秦岭宕昌好梯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秦岭宕昌好梯新生代火山岩中含有少许具有明显环带结构的橄榄石.这些橄榄石颗粒较大,且常出现裂纹或破碎现象,其中心部分的组成(Mg#为90.4—91.0;[Mg#=100 Mg/(Mg+ Fe~(2+))])与火山岩中橄榄岩捕虏体中橄榄石的组成相近,其边缘与火山岩中橄榄石斑晶的组成相近(Mg#为85.5—81.9);而且,这些橄榄石的CaO含量小于0.1%.这些特征表明这些具有环带结构的橄榄石是捕虏晶,为地幔橄榄岩的解体矿物.橄榄石捕虏晶的环带结构是橄榄石与寄主岩浆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比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寄主岩浆很可能来源于古老的俯冲蚀变洋壳交代富集的地幔源区.这些新生代火山岩的形成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11期)
捕虏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与金刚石有关的幔源岩浆岩起源较深,岩浆上升速度很快,保存了重要的深部地质信息,是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重要窗口。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就好比是传送带,将深部岩石圈碎片迅速运输至地表,这些各种各样的壳-幔捕虏体或捕虏晶成为大陆深部岩石圈属性及演化的信使。其中,锆石捕虏晶可作为未暴露的深部地壳的探针,被用来揭示大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本论文主要通过对扬子陆块南部贵州东部与金刚石有关的幔源岩浆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及其壳-幔捕虏晶(金刚石、石榴子石、锆石),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它们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不同时空背景下地壳增生与再造过程,揭示扬子陆块南部深部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探讨扬子大陆深部岩石圈的多阶段改造。马坪含金刚石岩石总体上与金伯利岩相似,具有典型的金伯利岩岩石学特征;白坟样品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则与钾镁煌斑岩更为相近,可以确定为钾镁煌斑岩。白坟钾镁煌斑岩主量元素具有高K_2O(3.94–5.07 wt.%)、高MgO(7.84–14.05wt.%)、低Na_2O(0.21–0.28 wt.%)、低Al_2O_3(6.10–7.20 wt.%)、低Fe_2O_3~T(7.79–8.87wt.%)、富TiO_2(2.69–3.23 wt.%)、贫CaO(6.87–13.86 wt.%)的特点。它们的SiO_2含量为41.25–45.66 wt.%,属于超基性岩浆岩,且具有较高的Mg~#值(65.74–76.86,平均值为71.84)。K_2O的含量远远大于Na_2O的含量,K_2O/Na_2O质量百分比为14.82–23.59,K_2O/Na_2O摩尔百分比为9.75–15.52,属于超钾质岩系列。全碱(K_2O+Na_2O)的含量在4.21–5.29 wt.%之间,属于碱性岩系列;(K_2O+Na_2O)/Al_2O_3摩尔百分比为0.67–0.96,属于过碱性岩石。K_2O/Al_2O_3摩尔百分比为0.61–0.90。Niggli mg=0.79–0.87,Niggli k=0.91–0.94,符合钾镁煌斑岩的典型特征。白坟钾镁煌斑岩全岩微量元素具有非常高的相容元素丰度,如Cr(452–599 ppm)、Ni(485–549ppm)、Co(52.4–68.9 ppm)和V(114–133 ppm)。而且Ba(1884–3589 ppm)、La(160–186 ppm)、Sr(898–1152 ppm)和Zr(532–632 ppm)不相容元素浓度也非常高。白坟钾镁煌斑岩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与含量比较相似和集中,所有样品的分布曲线都为右倾型,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属于富集型;无Eu异常,轻重稀土La/Yb比值高。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明显不同于大陆地壳Pb正异常的特征,表明白坟钾镁煌斑岩岩浆受地壳混染程度可以忽略不计。与造山带型(地中海-西藏地区)钾镁煌斑岩的微量元素相比,白坟钾镁煌斑岩微量元素并不显示出明显的Rb、Th、U、Pb正异常,以及Ba、Nb、Ti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白坟钾镁煌斑岩不属于造山型,而与非造山型钾镁煌斑岩的特征较为相近。马坪金伯利岩中的幔源含铬镁铝榴石捕虏晶作为金刚石常见的伴生矿物及含矿性的指示矿物,初步研究表明马坪金伯利岩中的镁铝榴石CaO含量较高,不是全球富含金刚石的方辉橄榄岩原岩类型(G10),而被归为二辉橄榄岩(G9)组合,属于适度改造过的地幔,这意味着深部岩石圈原来有利的金刚石生长条件受到一定程度改造而不利于高品质金刚石的形成。通过对贵州东部镇远地区马坪含原生金刚石金伯利岩和白坟钾镁煌斑岩中大量的锆石进行形貌学、内部结构、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综合研究,可以提供对扬子陆块南部大陆深部地壳演化的约束。绝大多数的锆石具有早于喷发时代的年龄,属于捕虏晶成因,是来源于较深的地壳。太古代锆石的U–Pb年龄以及许多的古元古代锆石所给出的太古代Hf模式年龄(T_(crust)),表明扬子陆块南部深部确实存在太古宙的地壳组分(最老可达3.7 Ga),可能是扬子克拉通古老基底物质的残留。此外,锆石捕虏晶也记录了深部地壳后太古代复杂的增生与再造事件,如中–新太古代(2.9–2.7 Ga)地壳再造、新太古代晚期(2.6–2.5 Ga)地壳增生、古元古代早期(2.5–2.3 Ga)地壳再造、古元古代早期(2.2–2.1 Ga)地壳增生、古元古代中期(2.0–1.8 Ga)地壳增生与再造、中元古代晚期(1.3–1.0 Ga)地壳增生与再造、新元古代地壳增生与再造以及早–中古生代地壳再造。这些多期次的地壳幕式增生与再造过程,表明扬子陆块南部大陆深部岩石圈经历了多阶段改造。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了扬子陆块深部地壳增生再造过程不同于扬子陆核(崆岭地体)的地壳演化事件。然而,两颗最年轻的岩浆成因锆石给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53.0±2.8 Ma,被解释为白坟钾镁煌斑岩的侵位年龄。本文推测贵州东部发育的幔源钾镁煌斑岩岩浆活动可能与扬子陆块西部峨眉山溢流玄武岩火山作用有关(~260 Ma),是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虏晶论文参考文献
[1].向璐,郑建平,黄远成,李永刚.贵州镇远马坪金伯利岩及其捕虏晶对金刚石成矿条件的指示意义[J].地质通报.2019
[2].向璐.扬子陆块南部含金刚石母岩捕虏晶与深部地壳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18
[3].陈国超,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刘成军.东昆仑东段加鲁河中基性岩体环石英捕虏晶角闪石和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混合过程的约束[J].地学前缘.2017
[4].张海东,刘建朝,彭素霞,张苏楠,王得权.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斜长石捕虏晶特征及其对壳幔岩浆混合过程的记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
[5].英基丰,张宏福,汤艳杰.南太行山地区晚中生代基性侵入岩中具环带结构橄榄石捕虏晶的发现及其对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制约[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6].江万,吴珍汉,叶培盛,胡道功.西藏拉萨地块中—新生代火山岩中多硅白云母捕虏晶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现代地质.2007
[7].王微,许文良,王冬艳,纪伟强,杨德彬.辽东菜园子古近纪玄武岩和深源捕虏晶:对新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及深部作用过程的制约[J].矿物岩石.2007
[8].苏本勋,张宏福,肖燕,赵新苗.西秦岭宕昌好梯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2007
[9].张宏福,Eizo,Nakamura,张瑾,Ishikawa,Akira.山东临朐新生代玄武岩携带的单斜辉石捕虏晶中熔体包裹体[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2007
[10].苏本勋,张宏福,肖燕,赵新苗.西秦岭宕昌好梯新生代火山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自然科学进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