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极限论文_陈肯,张一泽,孙肇林,阎富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燃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体,极限,蒸气,因素,作用,湍流,测试。

可燃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陈肯,张一泽,孙肇林,阎富生[1](2019)在《O_2/CO_2气氛下CH_4/H_2可燃下极限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碳排放量,通过富氧燃烧技术回收处理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燃极限是燃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多组分燃料天然气-氢气混合气在O_2/CO_2气氛下可燃极限的研究尤为重要。文章研究了甲烷与氢气混合气体在O_2/CO_2气氛下的可燃下极限,主要研究了掺氢比和二氧化碳浓度对CH_4/H_2混合气体可燃下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掺氢比的增大,CH_4/H_2混合气体可燃下极限不断上升后趋于平稳地非线性增长,增幅30%~40%;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CH_4/H_2混合气体的可燃下极限从7%增加到14%。(本文来源于《冶金能源》期刊2019年06期)

谭迎新,霍雨江,张华荣,宋锦武[2](2019)在《流动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自行建立的可燃气体动态爆炸特性试验装置,通过试验研究了甲烷、液化石油气(含杂质)和氢气的动态爆炸极限.测试数据表明,甲烷的动态爆炸上限为5.25%,动态爆炸下限为17.05%;液化石油气(含杂质)的动态爆炸上限为2.55%,动态爆炸下限为12.85%;氢气的动态爆炸上限为4.35%,动态爆炸下限为76.05%.通过比较发现这3种可燃气体在动态条件下的爆炸下限值比静态时的爆炸下限高,动态条件下的爆炸上限值比静态时的爆炸上限低,说明动态条件下的爆炸极限范围比静态爆炸极限范围小.(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永斌,李松[3](2019)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计算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概念,对一般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计算给出了推荐公式,阐述了影响燃气爆炸极限的因素和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估算步骤。(本文来源于《山西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小良,刘晓晨,刘婷婷,曹新光[4](2018)在《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装置现状及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主设计的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装置为主线,介绍了常用爆炸极限测试装置的特点,分析了自主设计的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装置的优缺点,为爆炸极限的测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及装置。通过对甲烷爆炸试验的研究,实现甲烷爆炸压力的实验值与文献值的标定,修正了系统的误差。(本文来源于《应用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谭迎新,霍雨江,焦国太,韩意[5](2018)在《可燃气体动态爆炸极限测试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可燃气体动态爆炸极限测试装置,通过调节两个气体流量计来控制可燃气体和空气的流速,使二者达到一定的混合比例,在不间断供气的情况下使混合气体在燃爆管中保持流动状态。装置除了可以测定可燃气体的动态爆炸极限以外,还可以测定最小点火能、动态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及对可燃气体动态爆炸火焰进行微观研究。已有的试验数据表明本装置设计合理,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孙尔雁,李振明,公茂琼,吴剑锋[6](2018)在《全卤代烃对可燃制冷剂燃烧极限的抑制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国标GB/T12474-90,对7组二元混合物的燃烧极限进行了实验测量,分别是丙烷/叁氟碘甲烷、丙烷/四氟甲烷、1,1-二氟乙烷/四氟甲烷、甲烷/六氟乙烷、1,1-二氟乙烷/叁氟碘甲烷、乙烷/叁氟碘甲烷和甲烷/叁氟碘甲烷。所有测量都在大气压力和室温条件下进行,测量不确定度低于0.27 mol%。通过对已经修正过的Le Chatelier的预测模型进一步的修改和开发,并用新的模型预测了全卤代烃对可燃的混合物制冷剂燃烧极限的抑制性。通过分析预测结果和实验数据,发现改进后的公式能够很好地拟合经过全卤代烃稀释后的可燃制冷剂的燃烧极限实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刘彬[7](2018)在《混合可燃气体爆炸极限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爆炸极限是评价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对于多组分混合可燃气体,其爆炸极限随组分种类和含量的不同而不同,不能通过文献查阅直接获得,也不易及时测试,需要采用预测的方法来快速估算。本文根据Le-Chatelier公式法,得出二元及叁元混合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预测曲线及预测曲面,经验证,爆炸下限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6%,爆炸上限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小于8%。(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余彬[8](2018)在《激波作用可燃气泡的极限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点火延迟与流动速率的不匹配,有效混合与高效燃烧的组织形式是超燃冲压发动机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利用激波与燃料作用形成流向涡结构,是实现高效混合燃烧的可行途径。但激波压缩效应以及燃料密度梯度导致流场演化规律复杂,目前缺乏认知流场演化对混合与燃烧的作用,故难以提出可服务于工程设计的激波界面作用理论。由于激波作用燃料的工程问题可以抽象为二维非定常,激波与非匀质燃料气泡相互作用这一经典的物理问题,本文通过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分别研究了激波作用下的气泡混合过程以及与可燃氢燃料气泡作用的燃烧过程。对于激波作用气泡的混合增强问题,本文基于自适应拉格朗日涡结构捕获方法,获取了不同激波强度作用下,气泡与周围气体的混合路径。在混合生长过程中,周围气体通过混合路径进入气泡并产生混合,其混合速率与主涡环量相关。在不同的激波马赫数下,混合的演化过程均存在极限生长现象。进一步发现混合的极限生长受到次级斜压涡阻碍导致。根据斜压阻碍机制提出了混合极限生长的无量纲时间T~*_(baro),混合在T~*_(baro)≈2达到极限。对于激波作用气泡的燃烧增强问题同样存在极限燃烧的现象,即存在一种“火墙”结构,阻碍了气泡与空气的进一步混合及燃烧。通过定义燃烧效率发现,气泡演化后期燃烧效率极限只有63%。在建立流动与燃烧耦合关系的无量纲Da数基础上,鉴别出燃烧效率的叁个生长阶段,每个生长阶段与流动特征相关。在对最后一阶段无法烧尽的气泡进行拉格朗日混合路径回溯分析,发现在主涡中大部分无法烧尽的燃料聚集在气泡的中心线,故而提出一种高效燃烧的流动结构形式来打破“火墙”结构。相比于纯氢气泡,改进构型燃烧效率整体提高21%。进一步分析可知,增加涡量和涡涡相互作用导致的增强混合是高效燃烧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11)

任常兴,张欣,张琰,孙晓涛,李晋[9](2017)在《可燃气体及混合物爆炸极限影响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测试装置、测定标准和爆炸现象判定指标,分析爆炸容器形状和容积对爆炸极限测定的影响。重点分析氧浓度对爆炸极限的影响规律,以及初始温度、初始湿度和初始压力对爆炸极限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条件对可燃气体爆炸上限影响较大;二氟甲烷等在高压状态下存在燃烧向分解转换过程,爆炸上限呈现剧增趋势;一些含氟难燃气体存在相对湿度极限。该研究可为爆炸性气体环境探测预警与防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消防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谢溢月[10](2017)在《湍流对可燃气体(蒸气)爆炸极限及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可燃气体(蒸气)的广泛应用,在其实际生产、储运、使用过程中引发的燃烧爆炸事故成为灾难性事故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可燃气体(蒸气)的燃爆事故仍是民用工业和军用生产领域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主要是在宏观静止状态下对可燃气体(蒸气)爆炸特性参数进行测试研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燃爆事故的发生多是处于湍流流场中。因此探究湍流对可燃气体(蒸气)爆炸极限和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参考相关测试标准,借助FRTA爆炸极限测试仪和高速摄影仪,研究湍流对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及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并依据相关燃烧、爆炸理论,对试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比较、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湍流状态下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范围比宏观静止状态下变窄。湍流对可燃气体爆炸范围的影响幅度随着它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对可燃蒸气爆炸范围的影响更为显着。湍流强度的增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发生火灾事故的危险性。(2)湍流扰动会促使火焰形态发生变化,即火焰前锋阵面产生褶皱且边界不清晰,而且湍流强度越大,火焰前锋阵面褶皱越明显,火焰边界越模糊。在湍流的扰动下,火焰传播速度明显增大。(3)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虽然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大,可燃气体(蒸气)爆炸极限范围缩小,但在高湍流强度下火焰传播速度加快,因此应综合考虑,合理选择安全系数。综上所述,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湍流状态下可燃气体(蒸气)的燃烧、爆炸理论,对评估常见可燃气体(蒸气)的燃爆危险性,预防其燃爆事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4-10)

可燃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自行建立的可燃气体动态爆炸特性试验装置,通过试验研究了甲烷、液化石油气(含杂质)和氢气的动态爆炸极限.测试数据表明,甲烷的动态爆炸上限为5.25%,动态爆炸下限为17.05%;液化石油气(含杂质)的动态爆炸上限为2.55%,动态爆炸下限为12.85%;氢气的动态爆炸上限为4.35%,动态爆炸下限为76.05%.通过比较发现这3种可燃气体在动态条件下的爆炸下限值比静态时的爆炸下限高,动态条件下的爆炸上限值比静态时的爆炸上限低,说明动态条件下的爆炸极限范围比静态爆炸极限范围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燃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陈肯,张一泽,孙肇林,阎富生.O_2/CO_2气氛下CH_4/H_2可燃下极限的实验研究[J].冶金能源.2019

[2].谭迎新,霍雨江,张华荣,宋锦武.流动态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试验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李永斌,李松.可燃气体爆炸极限计算的探讨[J].山西科技.2019

[4].张小良,刘晓晨,刘婷婷,曹新光.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试装置现状及探索[J].应用技术学报.2018

[5].谭迎新,霍雨江,焦国太,韩意.可燃气体动态爆炸极限测试装置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

[6].孙尔雁,李振明,公茂琼,吴剑锋.全卤代烃对可燃制冷剂燃烧极限的抑制性研究(英文)[J].低温工程.2018

[7].刘彬.混合可燃气体爆炸极限预测研究[J].广东化工.2018

[8].余彬.激波作用可燃气泡的极限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9].任常兴,张欣,张琰,孙晓涛,李晋.可燃气体及混合物爆炸极限影响特征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

[10].谢溢月.湍流对可燃气体(蒸气)爆炸极限及火焰传播过程的影响[D].中北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理论解预测的可燃极限与实验值...入口流速对可燃极限的影响不同甲烷流量时燃烧器的可燃极限3 甲烷与空气混合气中加入中性或惰性气...可燃极限的试验装置和原理图不同高度通道内餐巾纸表面逆风传播火...

标签:;  ;  ;  ;  ;  ;  ;  

可燃极限论文_陈肯,张一泽,孙肇林,阎富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