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苯甘氨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氨酸,羟基,亮氨酸,手性,脱氢酶,质粒,芽孢。
苯甘氨酸论文文献综述
刘曼玉,史亚静,王兰芝,宋会花[1](2019)在《基于D(-)/L(+)-对羟基苯甘氨酸配体的两个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手性配体D(-)/L(+)-对羟基苯甘氨酸(D/L-Hhpg)与铜盐在溶液法条件下合成2个手性配合物{[Cu(D-hpg)(phen)(NO_3)]·1.5H_2O}_n(1)和{[Cu(L-hpg)(phen)(NO_3)]·2H_2O}_n(2),(phen=1,10-菲咯啉)。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固态圆二色谱表征及热重-差热分析。配合物1和2是正交晶系,P2_12_12_1手性空间群,二者均为1D链状结构并通过氢键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有趣的是,配合物1和2中的配位硝酸根与晶格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它们分别生成了沿b轴方向的左手和右手超分子螺旋链。此外,基于配合物1和2的中心金属离子为Cu(Ⅱ),进一步探究了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结果表明生成的配合物具有电化学活性,在扫描速率为0.025~1.0 V·s~(-1)范围内,配合物制备的碳糊电极上的电化学过程是由表面控制的。(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法彬,刘露,杜燕,班睿[2](2019)在《构建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催化制备D-对羟基苯甘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Bacillus subtilis中表达异源D-海因酶基因(hyd)和D-氨甲酰水解酶基因(adc),构建重组细胞作为催化剂,用于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方法:构建hyd表达质粒,考察培养基中二价金属离子对D-海因酶活性的影响。过表达acoR基因,考察AcoR蛋白胞内水平与P_(acoA)-hyd基因拷贝数的关系。筛选表达adc基因的启动子,构建hyd和adc基因共表达质粒,考察双酶活性菌株的催化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海因酶表达质粒pHPS和pUBS,培养基中添加0. 8mmol/L的MnCl_2·4H_2O,使168N/pUBS菌株的D-海因酶活性达到956U/gDCW。整合表达P_(cdd)-acoR基因,使LSL02/pUBS菌株的D-海因酶活性达到1 470U/gDCW。单拷贝P_(AE)-adc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最高。双酶共表达质粒pUBSC被成功构建,菌株LSL02/pUBSC的最适催化温度为40℃~45℃,催化活性能够持续12h,当底物起始浓度为20g/L时,反应12h生成的D-HPG达到14. 32g/L,转化率达到95%,收率超过80%。结论:构建具有D-海因酶和D-氨甲酰水解酶双酶活性的重组Bacillus subtilis作为全细胞催化剂,用于海因酶法生产D-HPG,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巧利,杨套伟,周俊平,徐美娟,张显[3](2019)在《通过提高胞内辅酶水平促进L-苯甘氨酸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NAD(H)是全细胞转化合成L-苯甘氨酸中必需的辅酶,其在胞内的质量摩尔浓度对L-苯甘氨酸的合成至关重要。作者通过共表达烟酸转磷酸核糖激酶和NAD+合酶的编码基因pnc B和nad E,以期提高胞内辅酶水平,从而提高全细胞转化效率。结果表明,pnc B和nad E的共表达使胞内NAD(H)含量提高了2.35倍,同时添加20 mg/L的烟酸使胞内NAD+含量进一步提高了2.42倍,最终,全细胞催化活性和转化产量分别提高了94%和36.6%,说明在辅酶依赖型全细胞转化中,胞内辅酶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国富,张雨倩,都昌盛[4](2018)在《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结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反应结晶过程对晶习影响.实验以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盐盐酸盐和氨水为原料,采用中和法制取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通过改变反应结晶影响因素来改善产品晶习,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晶习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段温度(前期14℃,后期12℃)、分段搅拌速度(前期400 r/min,后期300 r/min)、氨水浓度7%时,得到较好的结晶.(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巧利[5](2018)在《L-苯甘氨酸生物催化合成体系的构建及固定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苯甘氨酸是一种手性非天然氨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原料化合物和药物中间体,可用于合成青霉素,维及霉素,普那霉素I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紫衫醇的合成,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L-苯甘氨酸主要通过化学法合成,但化学合成反应条件剧烈、工艺复杂、副产物较多、产品光学纯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光学拆分;且合成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有机溶剂和有毒物质,工业污染严重。因此,本研究围绕L-苯甘氨酸的生物合成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L-苯甘氨酸催化合成体系的构建及工艺优化;分子支架介导的多酶自组装及磁性固定化;胞内酶的比例及辅酶水平的优化以及全细胞磁性固定化,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Bacillus cereus来源的亮氨酸脱氢酶(BcLeuDH)和Candida boidinii来源的甲酸脱氢酶(CbFDH)构建了L-苯甘氨酸的多酶催化合成体系,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该转化体系可有效地用于L-苯甘氨酸的合成,最适转化条件为:底物苯乙酮酸60 g/L,辅底物甲酸铵50.4 g/L,Bc LeuDH 4 U/mL,CbFDH 2 U/mL,NAD~+浓度为0.14 g/L,pH 8.0,30℃。在最优条件下,1 L的转化体系中,转化反应5 h,苯乙酮酸转化率达到99%,L-苯甘氨酸产量60.2g/L,ee值>99(4)。(2)利用小蛋白CipB为分子支架制备了同时具有Bc LeuDH和CbFDH活性的两酶共聚集体,并对其进行磁性固定化,用于L-苯甘氨酸的多批次转化合成。将存在于Photorhabdus luminescens中的两种小蛋白CipA和CipB分别与BcLeuDH和CbFDH进行融合表达,并对小蛋白的种类,连接短肽的类型以及酶的融合方式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表达量和酶活最优的融合酶AIB-L和AIB-F,分别保留了野生酶68.8(4)和52.2(4)的酶活,并大部分以酶聚集体的形式存在,且融合酶稳定性得以提高。进一步构建融合酶AIB-L和AIB-F的共表达菌株,以CipB为分子支架,实现融合酶AIB-L和AIB-F的胞内共聚集,得到活性酶共酶聚集体AIB-M,并检测了AIB-M的酶活及转化合成L-苯甘氨酸的能力,结果表明,AIB-M的转化速率比同等酶活的游离酶提高了50(4),最后,利用磁性纳米Fe_3O_4对AIB-M进行的磁性固定化,并将固定化AIB-M用于连续多批次转化合成L-苯甘氨酸,最终,经过13个批次的转化,L-苯甘氨酸的产量达到97.5 g/L,比单批粗酶液转化产量提高了62.5(4)。(3)通过调节共表达体系中BcLeuDH和CbFDH_(A10C)的表达比例来提高全细胞转化合成L-苯甘氨酸的效率。将重组菌株中CbFDH_(A10C)基因的拷贝数从1增加到4个,当CbFDH_(A10C)的拷贝数为3时,重组菌CbFDH_(A10C)的酶活为0.45U/mL,比单拷贝菌株中酶活提高了87.5(4)。进一步通过不同强度的RBS来调节共表达菌株中BcLeuDH的表达,得到重组菌CHL-1,其胞内Bc LeuDH与CbFDH_(A10C)的比值接近最佳比例2:1,Bc LeuDH和CbFDH_(A10C)的酶活分别为1.45U/mL和0.65 U/mL,全细胞催化活性提高了3.3倍。利用菌株CHL-1作为全细胞催化剂,在细胞添加量为10 g/L DCW、pH 8.0、30℃、及甲酸铵:苯乙酮酸为2∶1条件下,转化持续5 h之后,L-苯甘氨酸的产量达到60 g/L,转化率达到100(4),ee(29)99(4)。(4)胞内辅酶水平对辅酶依赖型的催化体系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在菌株CHL-1中共表达NAD~+补偿合成途径的关键酶烟酸转磷酸核糖激酶(NAPRTase)和NAD~+合酶(NAD~+Syn)得到菌株CHL-2,使得胞内辅酶水平提高了2.35倍,全细胞催化活性提高了56.2(4)。随后,在培养基中添加20 mg/L的烟酸(NA),菌株CHL-2胞内辅酶水平进一步提高2.42倍,最终在胞内关键酶过表达和培养基添加NA的共同作用下,菌株CHL-2中胞内辅酶水平提高了9.24倍,其全细胞催化活性提高了1.4倍,全细胞生产效率提高了70.4(4)。在1 L转化体系中利用菌株CHL-2作为全细胞催化剂,在相同的条件下,仅用4 h,L-苯甘氨酸的产量达到60 g/L,转化率达到100(4),进一步提高了全细胞转化效率。(5)通过对大肠杆菌细胞的磁性固定化实现L-苯甘氨酸全细胞转化体系中细胞的快速分离和回收利用。制备的磁性纳米材料的表征结果显示:Fe_3O_4和Fe_3O_4@PEI粒子均具有标准的立方结构相晶型,粒径在50-200 nm之间,Fe_3O_4@PEI表面PEI包覆的平均厚度约为2 nm,Fe_3O_4@PEI的表面电荷明显高于Fe_3O_4,Fe_3O_4的等电点在pH 6左右,而经PEI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的等电点上升至pH 10左右,说明PEI成功包覆于Fe_3O_4表面。通过对纳米材料Fe_3O_4@PEI制备及吸附条件的优化,Fe_3O_4@PEI的细胞载量达4.5 g DCW/g。利用壳聚糖包裹磁性细胞复合物的最佳浓度为0.1 g/L,SEM显示壳聚糖成功地包覆在磁性细胞复合物表面,最终形成的固定化细胞具有超顺磁性可以通过磁场实现快速分离,固定化细胞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最终,将固定化细胞应用于L-苯甘氨酸转化合成,在1 L体系中,经过7个批次的转化,L-苯甘氨酸的产量达到105.5 g/L,得率达到21.1 g/g DCW,分别比游离细胞单批转化提高了75.8(4)和2.5倍,通过细胞的磁性固定化显着提高了L-苯甘氨酸全细胞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刘巧利,杨套伟,周俊平,徐美娟,张显[6](2019)在《酶法高效转化苯乙酮酸合成L-苯甘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L-苯甘氨酸是合成多种抗生素和抗癌药物的重要中间体,目前主要通过化学法合成.利用蜡样芽孢杆菌来源的亮氨酸脱氢酶(LeuDH)催化苯乙酮酸的还原氨基化合成L-苯甘氨酸,并偶联甲酸脱氢酶(FDH)进行辅酶再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苯甘氨酸生物合成方法.结果表明,该辅酶再生体系可有效地用于L-苯甘氨酸的合成,且没有副产物残留,辅底物甲酸铵还可提供还原氨基化所需NH4+,随后对酶转化条件进行优化,最适转化条件为苯乙酮酸60 g/L,甲酸铵50.4 g/L,LeuDH 4 U/mL,FDH 2 U/mL,NAD+浓度0.14 g/L,p H 8.0以及30℃.在最优条件下,1 L的转化体系中,转化反应5 h,苯乙酮酸转化率达到99%,L-苯甘氨酸产量60.2 g/L,ee值>99%.本研究为L-苯甘氨酸的工业生产提供了一种更加简单、高效、经济的生物合成途径.(图8表4参27)(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曼玉,史亚静,宋会花[7](2018)在《基于D(-)/L(+)-对羟基苯甘氨酸配体的2例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金属配位聚合物不仅有丰富多变的空间结构,而且在催化、吸附、非线性光学、荧光、识别等众多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手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有丰富的N,O配位原子且配位能力强,因此是合成手性金属配位聚合物的优良配体[1-3]。本文在常温下合成了2例新的铜配合体{[Cu(D-hpg)(phen)(NO_3)]×1.5H_2O}n(D-1){[Cu(L-hpg)(phen)(NO_3)]×2H_2O}_n(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8-07-20)
贺莹[8](2018)在《酶法合成对羟基苯甘氨酸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通过生物酶法合成中对酶反应的各项条件比色法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温度40℃、pH值8.5、底物浓度4%、酶浓度80mg/m L条件下,酶活力最高,金属离子Co~(2+)、Mn~(2+)和Ni~(2+)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从而使酶反应的转化率和产品的收率达到最大化,进而可以运用于其工业化的生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Z1期)
刘萍,张锁庆,张文胜,郭金丽,焦云飞[9](2017)在《HPLC测定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中的手性杂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测定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中潜在的手性杂质[杂质1:L-对羟基苯甘氨酸,杂质2:L-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杂质3: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含量和限度。方法采用Crownpak CR(-)手性色谱柱(150 mm×4.0 mm,5μm);流动相:高氯酸溶液(pH 1.7)-甲醇(90︰10);检测波长为226 nm;流速:0.7 m L·min~(-1);柱温:25℃。结果杂质1、杂质2和杂质3均在其定量限浓度~2.400μg·m L~(-1)内线性良好(r分别为1.000 0,0.999 9,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7%,100.30%和103.18%,RSD分别为0.30%,0.64%和0.62%(n=9)。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方便,可以作为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中手性杂质1、杂质2和杂质3的液相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7年12期)
[10](2017)在《一种双氢苯甘氨酸甲基邓钠盐生产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氢苯甘氨酸甲基邓钠盐生产工艺,属于药品制造工艺技术领域。一种双氢苯甘氨酸甲基邓钠盐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溶解:将苯甘氨酸、液氨、水加入到反应容器中;(2)加钠反应:向步骤(1)的溶液中加入钠块进行反应;(3)回收液氨:将步骤(2)中的反应液加热回收剩余的液氨;(4)脱色:向步骤(3)的液体中加入活性炭脱色;(5)结晶干燥:将(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7年11期)
苯甘氨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Bacillus subtilis中表达异源D-海因酶基因(hyd)和D-氨甲酰水解酶基因(adc),构建重组细胞作为催化剂,用于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方法:构建hyd表达质粒,考察培养基中二价金属离子对D-海因酶活性的影响。过表达acoR基因,考察AcoR蛋白胞内水平与P_(acoA)-hyd基因拷贝数的关系。筛选表达adc基因的启动子,构建hyd和adc基因共表达质粒,考察双酶活性菌株的催化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海因酶表达质粒pHPS和pUBS,培养基中添加0. 8mmol/L的MnCl_2·4H_2O,使168N/pUBS菌株的D-海因酶活性达到956U/gDCW。整合表达P_(cdd)-acoR基因,使LSL02/pUBS菌株的D-海因酶活性达到1 470U/gDCW。单拷贝P_(AE)-adc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最高。双酶共表达质粒pUBSC被成功构建,菌株LSL02/pUBSC的最适催化温度为40℃~45℃,催化活性能够持续12h,当底物起始浓度为20g/L时,反应12h生成的D-HPG达到14. 32g/L,转化率达到95%,收率超过80%。结论:构建具有D-海因酶和D-氨甲酰水解酶双酶活性的重组Bacillus subtilis作为全细胞催化剂,用于海因酶法生产D-HPG,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和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苯甘氨酸论文参考文献
[1].刘曼玉,史亚静,王兰芝,宋会花.基于D(-)/L(+)-对羟基苯甘氨酸配体的两个铜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2].李法彬,刘露,杜燕,班睿.构建重组枯草芽孢杆菌催化制备D-对羟基苯甘氨酸[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3].刘巧利,杨套伟,周俊平,徐美娟,张显.通过提高胞内辅酶水平促进L-苯甘氨酸的合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4].孙国富,张雨倩,都昌盛.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结晶工艺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8
[5].刘巧利.L-苯甘氨酸生物催化合成体系的构建及固定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8
[6].刘巧利,杨套伟,周俊平,徐美娟,张显.酶法高效转化苯乙酮酸合成L-苯甘氨酸[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7].刘曼玉,史亚静,宋会花.基于D(-)/L(+)-对羟基苯甘氨酸配体的2例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18
[8].贺莹.酶法合成对羟基苯甘氨酸工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
[9].刘萍,张锁庆,张文胜,郭金丽,焦云飞.HPLC测定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中的手性杂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
[10]..一种双氢苯甘氨酸甲基邓钠盐生产工艺[J].乙醛醋酸化工.2017
论文知识图




![[Zn(TPP)]与苯丙氨酸乙酯紫外拟合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d6fdf1394a65b7e9df26675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