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芳: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群体聚集特点与引导论文

陈锦芳: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群体聚集特点与引导论文

摘 要: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各类新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官方媒体和个人自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并对群众的精神意识产生极大的影响。正确认识互联网平台的群体聚集特点,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点对社会群体意识加以引导,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社会群体;群体聚集

社会群体简称社群,是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等特征聚集在一起的,群体内成员彼此有沟通和交流,并构成一定社会关系网络的人群。但也存在某些受社会矛盾影响,或有共同矛盾趋向的人群所形成的长期或者临时性群体组织。这些因某种矛盾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往往通过非合法的规模性、组织化的群体活动发泄负面情绪,制造恐慌氛围,造成群体矛盾进一步扩大化,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产生肢体、行为冲突和精神腐蚀,对社会、个人造成极大的影响和不良的后果。互联网的发展和迅速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运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将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应。然而,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和科学规范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也会带来诸多的安全与稳定隐患,甚至造成社会负面事件的恶性传播、引发网络暴力等。本文将从互联网条件下线上社会群体的产生背景、互联网中社会群体的特点以及利用互联网正确引导社会群体活动正向和良性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

一、互联网中社会群体的产生背景

(一)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社会中具有共同特征和社会属性的人群,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内部的组织分工和角色设定,进行群体性的活动和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人意识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社会群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社会群体,由于民族、信仰的不同,地域、地区的限制,交通、沟通的局限,年龄、时代的认知断层,职业、个人素养的差异等,其形成常常受到诸如宗教、民族、性别、年龄、地区和职业等因素的限制,并且以此作为社会群体形成的核心要素。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群体,不是指那些简单地聚集在一起的拥有共同属性的人,而指的是有组织架构、有内部分工、有角色指定、彼此之间有互动和交流的一群人——组织化正是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间、地点、空间、年龄的限制。丰富多样的网络交流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知乎等不断产生,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沟通与交流。这些功能全面的交流平台,突破了以往交流对象和交流内容的局限。因此,社会群体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多的发展形式和发展空间[2]。

“卓越计划”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水电(与风电)动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相关方面设备的设计 、制造、运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核心技能与相关知识和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毕业生将来获得水电(与风电)动力工程师相关的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并为继续攻读动力工程领域(水电与风电动力工程方向)硕士专业学位创造条件,以满足我国水电 (与风电)行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群体事件

社会群体会产生群体事件。群体事件是一种集团活动,针对这种活动,我们需要全方位关注、多角度认识。从正面上看,社会群体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形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国民自主权和发言权得到解放的标志;但从反面看,确实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社会群体的趋向性和统一性,策划一些恶性群体事件,制造一场场闹剧和悲剧,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极大影响。互联网中的社会群体事件与传统的社会群体事件相比,既有相同的社会属性,又有更大的沟通便捷性和自由的群体寻求性和依靠性。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8.02亿人,普及率为57.7%;其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互联网网民规模已达7.88亿人,占互联网用户的96%;大部分网民会使用互联网进行查询、购买和交流,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用户使用互联网软件的频次也极高,很多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会通过互联网寻求适合的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进而形成一种社会群体。微信是使用频次最高的应用系统,据调查,平均每个人有不低于10个的微信群,每人每天平均打开微信的次数不低于10次,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时间为2小时。因此,在互联网上,社会群体具有高度的黏合度,互联网对于个人和社群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网络暴力和舆论事件

网络暴力和网络舆论事件,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兴起的一种社会群体事件形式。之所以有些社群会产生一些恶性的网络暴力和网络舆论事件,是因为每个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他们的网络言论未经过严密地调查核实,个人身份信息未经过严格地认证。例如,2018年10月28日发生在重庆万州区的公交车坠江事件,事件发生伊始,网友认为是红色小轿车女司机违规逆行造成公交车失控坠江,很多网友不明就里在社群内进行讨论、转发,并人肉搜索该女士,但是,事实远非如此[3]。我们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负面消息在不停地发酵,引发社会恐慌。

二、互联网中社会群体的特点

互联网由于其技术的先进性,可以使信息传输和互动的速度变得更快。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无论是电子邮件、电报、电话、新闻、广播或报纸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在受众人群上有局限,如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收听广播;有的在传播时间上有局限,如电视、广播节目的播送时间是固定的,有很多人不一定能在固定时间收看收听;有的在留存方式上有局限,如报纸印刷完毕后一般不会再行印刷。而且,由于社会群体是基于共同的社会属性和兴趣爱好而形成的,对他们而言,对应属性的信息相对较少且无法有效和快速的传播[4]。互联网传播是由数字化电子通信技术搭建的,以光纤通讯线路为传输载体,其传递速度达到1万公里/秒,使得一条信息能以秒速传递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并被评论、关注、转发。互联网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接收信息更加快捷、更加便利且可以留存和进行群体转发。从时间的角度上我们发现,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快得惊人。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省去了传统媒体工作者采、录、播、剪辑等烦琐的工序,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传输,更新速度快,内容更加丰富。从空间上看,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距离,它跨越了国家、地区的鸿沟,使不同世界、不同层级的人群可以接收同样的信息。

(一)有高度的集体交流性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得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和更多展现信息的形式,但同样也因为开放性而忽略了基本社会道德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导致一些不良的信息在群体中扩散传播,网络社会群体的行为也无人监管。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社群管理制度,对杂乱和过于开放的网络空间进行监管,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查处。

(二)具有快速的群体传播性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主要是电视、广播和报纸,媒体上发布什么内容、电视里播放什么剧集,读者、听众、观众很少有选择的机会,他们只能被动接受媒体递送的信息和节目。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平台成千上万,每个独立的自然人都可以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尤其是近年来,基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社会群体事件不断发生,致使社会的安全稳定、政府的公信力、群众的思想认识等都面临严峻挑战。

互联网中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独特属性,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后,会实现群体属性的高度一致。更因为互联网的应用,成员之间的沟通时长增加,彼此的信任度和亲密度随之增加,有的甚至比家人还要亲密。因此,一旦群体受到伤害或攻击,就会出现极高的群体自卫性和行为统一性,并借助网络的力量付诸现实。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更快更高效,发生在互联网中社会群体的信息或行为也就更具煽动性和影响力。比如,2018年发生的某网络社区与某著名歌星粉丝互怼事件,就是社会群体高度黏合、统一的表现。某网络社区是典型的社会群体网络平台,其平台具有高度的组织架构和角色指定,平台中的成员多是关注IT技术和体育的男性,因其说话风格更为直接和男性特征明显,又被称为“直男癌社区”,整个社群不接受不符合群体属性的成员进入和参与活动,社群的活跃度极高,交流的范围和内容也极为广泛,黏合度和荣誉感极强。这充分表现了互联网的社会群体在思想意识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三)具有思想意识的统一性

“说几点基本规则,”他说,“你们每天必须八点到训练室,训练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中午有间歇吃饭,晚上六点后,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去做想做的事。每关考验结束后,你们也可以有些空闲。”

这个定理指出,闭合电流回路周围的磁场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微小电流元(很短的直导线电流元)单独存在时产生的磁场经过矢量叠加产生的。式(1)中的μ0为真空磁导率,而I0dl表示的是为电流强度为I0dl、长度为dl的电流微元,其矢量的方向代表电流的流向,r为电流微元到空间某一个场点P的位置矢量。

三、互联网引导社会群体的措施

(一)完善的规则建立和监管

互联网作为网络群体事件的策源地,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相比,具有极强的集体交流性。以往群体进行某一事件的讨论和策划时,需要选择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集体商讨,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且由于社会群体不是社会正式组织,每个人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有着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路径,为了统一时间和内容,需要放弃或改变自身的行程安排或者工作内容,因而群体交流十分困难,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较难达到预设目的。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传播具有自由性和较少限制的特点。以微信为例,它推出时的定位是一款即时通话工具。传统的通信服务业务,电话交流只能一对一,短信收发只能由单独个体发送给他人,而且只能用文字形式呈现,内容的表达很难清晰准确,资费较高。微信的推出改变了以往群体交流的方式,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组建群体,开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良好的活动宣导和监管

互联网是个良好的宣传和推广平台,我们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正能量和正确社群营运的宣传和引导。如与知名的大V、关注度高的平台和社会影响力强的知名人士等进行合作,进行社群意识形态的引导。抖音平台上众多明星参与“我为中国点赞”手势舞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很多社群,例如舞台团等也积极参与并开展符合本社团特点的创新活动[5]。

(三)完整的投诉体系

很多社会群体事件都是由于民众的某些诉求和意愿得不到释放而产生的,即使有些政府部门给予了处理和反馈,但因无法及时传播给民众而产生了更加不必要的群体事件[6]。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投诉平台,并利用网络的传播性和群体互动性特点,畅通投诉渠道、公布完整准确信息。例如,某省要引进一个对环境不利的项目,A市签约后引起当地维护环境安全社群的抗议而取消;此后该项目又落地B市,同样遭到B市环境维护社群的网络抗议而在谈判阶段就再次夭折;后又延续到C市,C市的社群马上在有关的官网上进行投诉。此事件通过网络传播和投诉被省级政府部门知晓,项目被终止。

四、结束语

网络媒体的个人化,使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力和自由;网络传播的快速化,使得信息以几何级迅速扩散;互联网通讯的便捷性,可使群体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探索社会群体的新特点,善于引导社会群体的网络情绪,促使互联网及其社交平台更加健康,社会群体发展更加良性。

任何课程改革的推进都必须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职后教育课程也不例外。准确定位课程之后,重中之重就是课程资源的建设。在“研修一体”背景下,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有效的资源来提升研修的效能,是对每一位课程设计者提出的新挑战。区域研修课程设计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了课程内容选择从单一向综合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沈芸,梁丰,王遵义,等.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J].中国信息化,2015(8):89-93.

[2]温雅.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政府网络舆情监测与应对[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陈文新.话语政治:互联网上的社会群体冲突[J].河南社会科学,2016(11):29-34.

[4]徐延泽.互联网金融在社会网络群体的应用初探[J].现代商业,2017(4):95-96.

[5]温志强,郝雅立.大数据环境下群体性事件的智能预警[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2):80-87.

[6]龙建军,刘铨权,郭珊珊,等.应用互联网智慧残联系统分析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4):466-468.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ance of Social Group Aggregation Based on Internet

CHEN Jinfang
(CPC Ningde Party School,Ningde 352100,China)

Absrt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societ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mart phones,the emergence and emergence of various new media,the authority of the official media and individual-centered media and media is constantly improving,and has a great impact on and guidance to the people's spiritual ideology and understanding.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that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aggregation of the Internet platform,and make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to guide the ideology of the masses.

Key words:Internet;new media;social groups;group aggregation

中图分类号:D66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9)05-0019-03

DOI:10.19329/j.cnki.1673-2928.2019.05.006

收稿日期:2019-02-25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基于机器学习的无线传感网络室内定位方法及应用研究”(编号:KJ2018A0602)。

作者简介:陈锦芳(1987-),女,福建宁德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府行政管理、区域生态发展、行政机制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王彦永)

标签:;  ;  ;  ;  ;  ;  ;  ;  ;  ;  ;  

陈锦芳: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群体聚集特点与引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