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的边缘———我眼中的课改

爱与痛的边缘———我眼中的课改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它不仅颠覆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教学理念,更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满堂灌”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从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探究。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把时间、权利、个性等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回顾过去的课堂教学,新课改确实活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课堂实效性,但,作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使新课改达到真正的成功。但作为改革中的我,一直还在爱与痛的边缘挣扎。

〔关键词〕新课改回顾反思调整集体备课展望

回顾篇:“谁来概括一下这一段的段意?”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边问,一边用严厉的目光扫视着我们。教室里像往常一样,静得只能听见呼吸声。我依旧把头埋得很低,一片寂静之后,我听见了老师讲解答案的声音,赶紧抓起笔记下来。这是我上中学时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记,单一枯燥、乏味无趣。尤其是长篇的文言文教学,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奋笔疾书地记录,一节课下来昏昏欲睡、大脑麻木、手指酸痛,更何况下节还是语文课。即使苦不堪言,也要强迫自己打起精神,继续学习。那时候,我最喜欢学人物对话比较多的现代文,因为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实践篇:新课改实施的第七年,我离开大学的殿堂,又走进了中学校园。工作前的上岗培训,老师讲到了“新课程改革”(即课改)。新课改“改变过去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换言之,新课改,它要求还给学生一个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崭新的课堂。它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提问与解答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孩子该有的个性还给学生。一堂课有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具体要求、有教师的恰当提示和适当指导、有形式多样的检测、有学生的反馈。带着理论知识,带着热情,初出茅庐的我走上了那向往已久的三尺讲台。

课堂上,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字、词的掌握,对文章整体的把握,重点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然后分组学习,前后桌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教室立刻变成了闹市,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发言也变得积极踊跃了,整堂课气氛活跃,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当堂检测的效果基本良好。然而,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而在及格的学生中,中等偏下的占多半,我困惑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进行提示和指导,我完全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做的,可是成绩却不尽人意。于是,看书(跟新课改相关的书籍)、学习(校内学习、外出学习)、请教、找学生了解情况、反思、讨论、总结!问题一个个出现了:①表面上学生讨论得很激烈,实质上有相当一部分在闲聊,毕竟是孩子,自控能力不强。②很多问题,尤其是字词等基础知识,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缺少复习和巩固,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③各小组成员成绩和能力参差不齐,对于要讨论的问题大多是优等生讲出答案,长期以往,致使后进生对其有了依赖心理,或是自卑心理更加严重,课堂讨论无法真正展开。④课堂上仍然是教师把问题展示出来,学生讨论,没有真正摆脱“师问生答”的传统模式,也没有达到新课改要求的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目的,没有真正将学生的思维解放出来。⑤如何提高小组中后进生的成绩是个大难题,优等生自身的优越感,学生的自私心理,后进生本身基础差,调皮等一系列问题。⑥如何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让学生长久保持这份激情不减退?

面对一个个难题,我的教学工作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又是一个学习、交流、反思的阶段,学杜郎口、学广文、学杨思、学灌南新知……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即“拿来主义”,但也要根据内初班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内初班,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所带的班全都是进入初中后才开始学习汉语,我们要用初中三年的时间,学完小学语文的十二本书和初中三年的全部课程,从基本的汉语拼音和汉字结构开始教起。)首先,制定具体的评价考核制度。根据学生各科的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对小组进行重新划分;挑选并培养组长,明确组长、组员各自的权利和职责;依据课前预习、课堂表现、平时检测、德育操行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严格有序地考核、打分。此外,对后进生则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

其次,制作适合我校学生的导学案。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是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居多,其他还有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学生汉语水平比较差,理解能力不强,在制作和使用导学案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灵活应用。第三,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小组组长进行检查,教师抽查。课堂中,教师先提出学习的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导学案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检查,并对学生的练习题作出评价。个别学生(即后进生)进行单独指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解决疑难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再拿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设计导学案时,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可在导学案中留下空白位置,让学生写下对文本的困惑和疑问,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教师给出的问题,即本文的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第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对于优等生不仅要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也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组内的优势,做好榜样工作;对于后进生要提高他们的胆量、勇气和自信心,不但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更要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究的精神。新课改虽然表面上将教师从课堂上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实际上却是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如果不认真仔细地备课,课堂上学生对于文本的生成,可能会使教师措手不及。这就要求我们的备课也要改革。以前我们写教案,现在我们用导学案。以前是以教材为中心,个人备课。我们的传统教案基本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这样一种模式。它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新课改,要求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学”,研究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样”,因此,备课形式更注重集体智慧。集体备课的方式基本上是:初备(教师个人备课)、主备(主备人备课)、集备(集体备课)、复备(个人二次备课)、补备(课后修订)。

初备:要围绕课标,钻研教材,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要设计教学策略(课型方式)、教学情境和基本的教学环节,

第三是个人备课中出现的困惑。

主备:即具体分工,中心发言人负责完成“初案”。突出高效课堂,说明具体的问题设计及其意图。

集备: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完成导学案设计的主要框架,形成“共案”。

复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形成个性化导学案。

补备:是课后的一个反思与修订的过程。

展望篇:新课改实施的十年中,全国上下都在尝试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探索、研究、实验、学习、反思、总结……我们走过不少弯路,通过学习、阅读等各种方式,我也看到了课改后课堂教学的具体成效,可是那仅限于别人的,自己在具体的实施与操作过程中却有那么多的困惑与问题。当然,不能否认,我们也取得过小小的成功。在很多问题上,也许跟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在新课改这个大环境下,我相信我们的课改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新疆克拉玛依第十中学

标签:;  ;  ;  

爱与痛的边缘———我眼中的课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