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的实质(论文文献综述)
张锴齐[1](2021)在《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缘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善东[2](2021)在《《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形成的教学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是最早提出“核心素养”的国际组织,后来被学者沿用于教育事业。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重要课题。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都是最初提出"核心素养"的国际组织,后来又被学者广泛沿用到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上。正当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阶段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时,很少有学者考虑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中开展核心素养教学。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步入高中阶段的必经之路,为了为高中阶段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做好准备,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就显得如此的重要。基于此,本研究立足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地域文化,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做了一些尝试,力求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文献研究法梳理初中学生在“审美感知”这一核心素养中的现状,以教学方法为主要抓手,尝试整理提高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当中,主动地、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为进入高中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对某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200多人发放问卷,并进行整理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中“审美感知”领域主要有三方面不足,第一在对现实生活中以及大自然音响的感知与模仿相对不足,第二对音乐要素的感知(音乐力度的感知、音色的感知、音乐节拍以及音乐速度的感知)相对较弱,第三对音乐风格与流派的感知(音乐体裁的感知、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感知、音乐风格的感知、少数民族音乐的感知,以及部分国家音乐代表人物)方面相对较薄弱。针对这三个方面的不足,本研究访谈了10位工作在一线的音乐教师,并前后观察近40节音乐课,最后为初中学段音乐教师提出六点建议。第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音乐要素;第二,提升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氛围;第三,注重情感交流,营造温馨环境;第四,加强课堂管理,提升教学效率;第五,精炼音乐知识,使其“简具”化;第六,完善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教学;
张婧[3](2021)在《呼和浩特市营坊道回族小学音乐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选择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营坊道回族小学的音乐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从这所学校教育实习和课堂调研、相关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一方面是整理和发掘该校音乐普通教学课程和音乐特色教学课程,通过列举、对比两种课程,尤其是音乐课程教学方面。从呼和浩特市小学音乐课程现状,营坊道回族小学音乐普通课程,营坊道回族小学音乐特色课程等方面,借此表明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类课程发挥的难以忽视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列举研究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营坊道小学的音乐普通课课例和音乐特色课课例,在立足于学科融合的背景之下,进一步梳理分析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课例,以及音乐普通与特色课程对国际国内教育改革大环境之下的现有音乐教学的影响,以此来清晰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方向。笔者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营坊道小学(以下简称“营小”)进行的深度调研,结合当前重要的学术背景,包括国家对音乐教育的关注日益加深,并推动音乐课程与相关民族文化的结合,从而实现文化、音乐之间的融合。文中认为民族文化与音乐教育结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进而对我国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思考与建议,希望以此来丰富我国音乐教育的建设。如今“营小”的音乐普通课程与音乐特色课程在这个学校的推行与改革顺应了当今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音乐课堂上的具体应用,旨在阐释音乐普通教学与音乐特色教学需要放在相对应的课堂中才能发挥它教育的作用与价值。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民族教育的重视,音乐特色课程势必会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这将使音乐教育将目光不再局限于音乐普通教学,而投入更加广阔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去的形式。本文同时对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期望,提出应该推广普及“民族音乐教学”的概念设想,旨在从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角度,以整理和挖掘国内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与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结合,这也有待于研究音乐特色课程同行们的关注与重视,期望能够从个例中找到发光点,基于教学摸索,获得一些有用的经验,通过凝练、升华,逐步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去。
冯迪垒[4](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宋敏[6](2020)在《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首先纵向地梳理了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的建设与发展概况,剖析了不同历史语境、教育环境对于该课程、教材建设的影响;也通过教材的变化完善、推陈出新,反观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其次,参照历时与共时的对应关系,笔者对各类型的教材做了横向的解读与剖析,根据教材的文化属性和特色化建构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推介。在共时的维度,笔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静态分析和对教学情境的动态反观,一方面论述了教材的体例、架构、内容、原则等文本组织,透过教材间的普遍性解读了其背后共有的音乐文化观念与多元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课程观入手,解读教材在教学情境中的运用理念,其理论与实践如何进行互补反观、及如何通过教师活态的讲解使教材呈现个性化的特点,与教师、教学共同构成动态的教育哲学视域。基于“视域融合”的教材观,笔者将其链接到“生活世界”的课程观与“经验会话”的教学观,进一步深化了《世界音乐》教材作为多元主体的感性诉求,关注了世界音乐教育变革下人与世界、社会、文化、自然、生活、音乐动态的交往与联结。
李霖[7](2020)在《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文中指出201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性”写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性质的第一位,并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足以说明在音乐课程中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的内涵,结合指导小学音乐欣赏课实施的文件、规章和制度,及小学音乐欣赏课课例,探讨“人文价值”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重点讨论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本文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当下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的缺失,所以,我们更应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实现其人文价值。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及方法、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出发,探究了音乐欣赏、教育目标的核心内涵,结合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及21世纪“核心素养”的新内涵,探讨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目标内涵。第二章,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探究小学音乐教育人文价值的体现。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及其《解读》、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中有关音乐欣赏“人文价值”的内容体现;其次,从实践层面,结合全国2016-2019年小学五年级音乐欣赏优质课案例,包括优质课评价指标、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重点讨论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目标的实施状况。第三章,主要是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首先,对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今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重知识、轻人文”的现状;其次,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中“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最后,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理解音乐欣赏教育目标内涵,结合实际探讨音乐欣赏“人文价值”(或人文目标)的落实方式。本文认为,只有站在“教育”角度,探究音乐的人文内涵,重新理解和落实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才能发挥音乐教育,甚至是教育的“育人”内涵。
董力纬[8](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当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加强烈。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美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平衡,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各高校的教育水平自身存在差距,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完善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把握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育人目标存在的共性和特征,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人格,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以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索其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实施程度,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将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最大化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通过对我国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更加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了解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并且阐述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及其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的必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是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对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指出现如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教学的德育思想渗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于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大学生增强音乐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兰敏[9](2020)在《基于对话理论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话理论最早源于哲学领域,大批学者围绕对话理论进行研究、探索,从而使对话理论变得越来越丰富,研究者们将对话理论从哲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领域,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音乐教育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滞留许多问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出现偏离音乐审美理念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等不容乐观的现象,导致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效率偏低。因此,本文将借鉴对话理论来研究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继而提出音乐欣赏教学优化的策略。目前,对话理论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较为丰富,比如对话理论与语文学科、对话理论与历史学科等,但是,对话理论与音乐学科相结合的专门研究并不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对话理论与音乐学科相结合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借鉴作用下,笔者将开展对话理论与音乐学科相结合的研究,选取的研究范围是音乐学科中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本研究将运用文献研究法搭建理论基础、运用调查研究法获取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现状信息、运用案例分析法展现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全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内容主要包括选题依据及意义、对话理论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相关概念界定、对话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的详细阐述为论文的后续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话理论引入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适切性分析,从引入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限性三个方面并结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阐述其适切性,从而得出结论将对话理论引入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之中是可行的、必要的,反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也需要对话理论进行指导。第三部分是对对话理论运用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本部分选取北京市的八所初中学校以问卷的形式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分层抽样调查,并归类统计分析数据,进而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评价三个层面进行问题总结和原因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充实的数据资料和实用的信息。第四部分是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探究以及具体案例展示。本部分基于第三部分调查得出的结论,提出五条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策略和三个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环节,最后以《劳动的歌》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展示。综上研究,期望为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更好的实施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效率,同时反哺自己的教学。
徐天慧[10](2019)在《中学音乐优秀课例研究 ——以“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现并达到开发创造力的目的是为教育者研究与思考的重点。音乐优质课例可以直观的反映出现阶段国内音乐教育现状,通过分析具体课例可以了解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能力。本文以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学组一等奖课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录像分析技术结合教师教学大纲实现对研究课例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各方面深入分析,丰富对教学策略及方法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实际教学提供有效的理论支点。本文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言,是笔者针对论文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的梳理与概述。第二部分为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概要,对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起源、活动历程进行介绍,对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反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音乐课本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显着提高、教学多元化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师艺术素养普遍提高这五点成果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基于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中学组一等奖获奖课例的研究,分析中学组一等奖所用教材,解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分析课例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媒体的设计使用。第四部分为获奖课例中对普通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启示,分为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观摩课活动中显现的不足之处。观摩课中显现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创新点之一,在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笔者分析现有文献后发现少有对观摩课(优质课)不足之处的分析,但作为普通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在观摩后如何在“常态课”中灵活运用以及对课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反思避免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出现才是正确参考音乐观摩活动的方法。
二、论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的实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的实质(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形成的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1.核心素养 |
2.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
3.音乐教学法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 |
一、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现状 |
(一)问卷编制 |
1.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 |
2.设计问卷 |
(二)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现状描述 |
1.对现实生活中音响的感知与模仿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2.对音乐要素的感知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3.对音乐风格流派的感知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
二、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第一维度对现实生活中音响感知的成因分析 |
1.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艺术熏陶 |
2.资源开发尚浅,学习兴趣降低 |
(二)第二维度对音乐要素感知的成因分析 |
1.教法使用错位,学习效率降低 |
2.教学活动无序,学习目标模糊 |
(三)第三维度对音乐风格流派感知的分析 |
1.教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偏颇 |
2.教学重点缺失,学习深度变浅 |
三、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形成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 |
(一)提高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音响的感知与模仿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 |
1.参观法 |
2.情境法 |
3.教学实例 |
(二)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要素感知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 |
1.练习法 |
2.对话法 |
3.游戏教学法 |
4.律动教学法 |
5.教学实例 |
(三)提高初中学生对音乐风格与流派感知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 |
1.对话法 |
2.参观法 |
3.教学实例 |
四、音乐教学方法的使用原则 |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理论修养 |
(二)提升教学技能,活跃课堂氛围 |
(三)注重情感交流,营造学习环境 |
(四)加强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
(五)精炼音乐知识,使其“简具”化 |
(六)完善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师访谈 |
附录三:调查照片 |
致谢 |
(3)呼和浩特市营坊道回族小学音乐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研究内容与价值 |
1.选题缘由 |
2.研究内容与价值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音乐课程的应用现状 |
2.国内音乐课程的应用现状 |
3.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访谈法 |
3.比较分析法 |
一、小学音乐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的应用现状 |
(一)音乐普通课程应用现状 |
1.我国小学应用现状 |
2.呼和浩特市小学应用现状 |
(二)音乐特色课程应用现状 |
1.我国小学应用现状 |
2.呼和浩特市小学应用现状 |
二、“营小”音乐课程现状调查 |
(一)音乐普通课程现状调查 |
1.音乐教材的使用 |
2.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
(二)音乐特色课程现状调查 |
1.音乐教材的使用 |
2.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
三、“营小”音乐普通与特色课程课例分析 |
(一)音乐普通课程课例分析 |
1.普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2.四年级教材欣赏课程课例分析——《草原放牧》教学 |
(二)音乐特色课程课例分析 |
1.特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2.三年级音乐特色课程课例分析——回族乐器“泥哇呜”教学 |
3.校社团特色课程课例分析——男舞团 |
四、“营小”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比较 |
(一)教材比较 |
1.编写意图不同 |
2.结构、性质不同 |
(二)教学模式比较 |
1.资源配备不同 |
2.课程设置不同 |
五、“营小”音乐课程的发展与策略 |
(一)音乐课程的发展 |
1.国家政策指导下“营小”的发展 |
2.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营小”的发展 |
(二)音乐课程的策略 |
1.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2.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理念 |
3.多开发音乐课程资源的配套政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
一、课程标准研究 |
二、问卷调查 |
三、个别访谈 |
四、现状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
二、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三、创新点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教材与教学的建设与发展 |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建设概况 |
一、科学定位与教学宗旨 |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
第二节 教材组织与体系建构 |
一、内容体系与基础要素 |
二、组织形式与层次结构 |
三、编写原则与框架体系 |
第三节 文化观念与教育理念 |
一、“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 |
二、“跨文化边界”与“文化多样性” |
三、“文化相对价值观”与“多元音乐文化观” |
结语 |
第二章 教材建设的历时与共时比较 |
第一节 历时比较 |
一、“前自觉的基础期”(1978-2000) |
二、“自觉的发展期”(2000-2010) |
三、“自信的相对成熟期”(2011-至今) |
第二节 共时比较 |
一、教材共性与个性解读 |
二、教材受众的审视与推介 |
第三节 类型阐释 |
一、世界音乐民族志 |
二、文化建构 |
三、“个案”的“深描” |
结语 |
第三章 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与教材反思 |
第一节 教材应用与课程解读 |
一、中央音乐学院 |
二、中国音乐学院 |
三、上海音乐学院 |
四、广西艺术学院 |
五、南京艺术学院 |
第二节 比较与反思 |
一、综观:几所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实践 |
二、审视:教材使用的单一化 |
三、反思:教材与教学实践的脱节 |
四、接纳:师生观念结构的文化断层 |
五、突破:教材的壁垒和窘境 |
结语 |
第四章 历史视野下的教材面面观 |
第一节 变革中的教材观 |
一、从“借鉴”走向“自主” |
二、从“双基”走向“素养” |
三、从“传统”走向“未来” |
第二节 课程观与教学观的转向 |
一、从“知识理性”转向“文化理解” |
二、从“知识传授”转向“沟通交流” |
三、从“文化边缘”转向“文化认同” |
第三节 哲学视野下的世界音乐教育观 |
一、感性的“对话”——教材文本作为多元主体的诉求 |
二、生命亲历的“经验”分享——课程教学作为生活世界的会话 |
三、文化“异质”的包容——多样性作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多元文化体验 |
结语 |
结语 |
本文涉及的主要《世界音乐》教材 |
附录一(问卷数据统计)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音乐欣赏及其教育目标 |
第一节 音乐欣赏及其理论内涵 |
一、音乐欣赏概念 |
二、四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下的音乐欣赏内涵 |
第二节 教育目标 |
一、教育目标概念 |
二、从中外教育史看教育目标内涵和特点 |
第三节 教育目标与音乐欣赏教育 |
一、从美国音乐教育的目标看音乐欣赏教育目标 |
二、21世纪“核心素养”下的教育目标 |
三、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内涵 |
第二章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价值体现 |
第一节 “新课标”人文性观念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欣赏课 |
一、《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及其《解读》 |
二、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 |
第二节 全国音乐欣赏优质课教学实践状况 |
一、教育部2016-2017年度优质课评选标准 |
二、教师用书中11首欣赏曲目的教学目标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教学目标 |
四、音乐欣赏部优课课堂案例 |
第三章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内涵的讨论 |
第一节 小学音乐欣赏课人文目标的实施情况分析 |
一、《音乐新课标》、《解读》中的音乐欣赏和人文目标分析 |
二、从音乐教科书及教师用书看小学音乐欣赏人文价值 |
三、15节音乐欣赏部优课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 |
一、音乐教育研究者缺乏系统、全面的教育理论体系 |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首要目标 |
三、一线教师缺乏教育责任和意识 |
第三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人文价值” |
一、音乐的人文价值 |
二、教育目标对小学音乐欣赏教育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8)“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1.调查对象 |
2.研究方法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1.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 |
2.关于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 |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含义 |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
1.“课程思政”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
3.“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 |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 |
1.教育本质的共性 |
2.音乐的功能与作用相同 |
3.教学主体的相通 |
4.培养目标的不同 |
5.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
6.未来职业走向的区别 |
(二)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
1.国内发展概况 |
2.国外发展概况 |
(三)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
1.音乐育人的积极作用 |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
3.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 |
1.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
2.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大学生 |
3.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德育目标的解读 |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1.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
2.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
1.引导作用 |
2.提升作用 |
3.强化作用 |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
1.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
2.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
3.为高校普及“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 |
4.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
(一)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
(二)对三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
1.教师访谈提纲 |
2.结果分析 |
(三)对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四)对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问题分析 |
1.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
2.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4.学生的音乐素养反映出的问题 |
5.音乐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 |
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 |
(一)完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
2.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德育渗透 |
(二)打造优秀公共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
1.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
2.创新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
1.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 |
2.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
(四)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加强校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
1.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
2.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
3.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对话理论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对话理论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相关概念界定 |
(二)对话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章 对话理论引入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
一、对话理论引入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可能性 |
(一)对话理论的包容性 |
(二)对话理论中心问题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联性 |
(三)对话理论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水平 |
二、对话理论引入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必要性 |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对话性质 |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
三、对话理论引入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限性 |
(一)关于音乐欣赏教学中“平等”对话与合理引导方面 |
(二)关于音乐作品原义与多元解读方面 |
(三)关于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方面 |
第2章 北京市八所学校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一)教师与学生问卷设计情况 |
(二)教师与学生问卷下发情况 |
(三)教师与学生问卷回收情况 |
二、问卷统计与分析 |
(一)教师问卷统计与分析 |
(二)学生问卷统计与分析 |
三、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 |
(二)学生层面 |
(三)教学评价层面 |
第3章 对话理论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
一、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策略 |
(一)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给予学生课堂安全感 |
(二)尊重对话多元主体,加强主体间交互式交流互动 |
(三)提升音乐教师素养,提高音乐欣赏课堂质量 |
(四)设计合适的对话话题,启发学生对话兴趣 |
(五)构建合理的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
二、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步骤 |
(一)自主学习环节 |
(二)互动学习环节 |
(三)实践应用环节 |
三、初中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的案例展示 |
(一)自主学习环节教学展示 |
(二)互动学习环节教学展示 |
(三)实践应用环节教学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学音乐优秀课例研究 ——以“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概要 |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概况 |
一、活动起源 |
二、活动历程 |
第二节 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成果 |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征 |
二、注重音乐课的本体—音乐 |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显着提高 |
四、教学多元化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
五、教师艺术素养普遍升高 |
第二章 基于第七届音乐课获奖课例的研究 |
第一节 中学组获奖课例概览 |
第二节 获奖课例所用教材分析 |
一、人音版 |
二、人教版 |
三、获奖课例中对教材的实际运用情况 |
第三节 获奖课例教学目标的解读 |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分析 |
二、中学组“过程与方法”设计分析 |
三、中学组“知识与技能”设计分析 |
第四节 获奖课例中教学策略的体现 |
一、教学组织形式 |
二、教学方法 |
三、教学媒体与设计 |
第三章 获奖课例中的启示 |
第一节 教师素养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 |
一、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 |
二、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
第二节 观摩课活动显现的不足 |
第三节 优秀课例如何适用于常态课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突出成果 |
四、论高等院校艺术欣赏课的实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念缘起研究[D]. 张锴齐.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2]《初中学生“审美感知”素养形成的教学方法研究》[D]. 张善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呼和浩特市营坊道回族小学音乐普通课程与特色课程调查研究[D]. 张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12)
- [4]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教材比较研究[D]. 宋敏.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 李霖. 西南大学, 2020(02)
- [8]“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D]. 董力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对话理论下的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 兰敏.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9)
- [10]中学音乐优秀课例研究 ——以“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为例[D]. 徐天慧.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