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借鉴相关语言学和传播学理论,以小清新文化为例,探讨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女性青年亚文化话语的建构。对小清新文化的话语分析发现,小清新们在话语文本层面建构起以自我意识和情感呈现为表征的女性亚文化话语风格;在话语实践层面,以资源型超链接为特点的互文性策略和多元化的自我议程设置实现了小清新亚文化话语资源的生产,但凸显出女性青年亚文化族群对消费社会语境的依赖。女性青年亚文化话语的社会实践表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加剧了当代女性青年亚文化话语建构的困境。
关键词:女性青年亚文化 小清新文化 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女性青年亚文化如粉丝文化、同人文化、小清新文化等纷纷涌现。在中国进入消费社会的过程中,女性青年文化族群如何建构自己的话语,实现本族群文化的生产和身份建构?笔者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展开对消费社会语境下女性青年亚文化话语的研究。
其中,p为看涨期权定价模型参数向量;Ω为参数向量空间;τi和Ki(i=1,2,…,M)为第i种期权的到期时间和敲定价格;C0(τi,Ki,p)和为由期权定价模型得到的期权价格和市场观测到的实际价格;wi(i=1,2,…,M)为第i种期权的权重因子。3种模型的参数选取和搜寻空间如表1所示。
二、青年亚文化中的女性研究
对青年亚文化中的女性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伯明翰学派(CCCS)。当时,伯明翰学派对英国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以安吉拉·默克罗比为首的女性研究小组不满CCCS的“白人男性中心主义”倾向,开始探讨女性在青年亚文化中的参与和文化实践,成为女性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先驱。
默克罗比长期关注亚文化中的女性问题,并对亚文化中女性的不在场问题进行了研究。她指出女性在亚文化中并非不在场,而是隐而不显。由于社会公共空间的性别限制,女性在当时男性青年主导的亚文化中确实处于边缘地位,然而在其他一些温和的青年亚文化中女性却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与男性青年亚文化形成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的亚文化形态。默克罗比以崇拜音乐偶像的少女文化——“新潮音乐文化”粉丝(teeny bopper culture)为例指出,虽然新潮音乐文化有明显的商业化倾向,但为少女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文化空间,让她们在各种小型的女性文化群体内部实现文化自立。不同于男性青年亚文化,少女对新潮音乐偶像的迷恋是对学校、成人、男性权威的一种具有年龄特点的反映,其中的幻想因素更是引领少女们关注爱情和理想婚姻关系。在默克罗比之后,弗里斯也对这种女性青年亚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将这种少女亚文化称之为卧室文化。通过对少女文化的研究,默克罗比和弗里斯等人将女性引入亚文化研究的领域。
多年来,何王庙故道一直是周边40万人口、200多户渔民、80万亩农田的水源地。为给江豚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监利县对保护区水域的渔业捕捞、网箱养殖、洲滩放牧和农业污水排放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治理,并赎买了核心区渔民的捕捞工具,杜绝核心区捕捞活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青年亚文化进入兴盛期,当代中国女性青年亚文化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鲍震培、蔡祺等指出女性青年亚文化具有巨大的文化生产力。然而,国内对于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零星状态,需要研究者们从更多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研究女性青年亚文化群体。
三、研究框架和方法:批评话语分析
资源型超文本链接的运用连接起了小清新话语文本生成的语境和资源空间——消费社会语境。小清新们通过相互推荐喜爱的音乐作品和其他文化消费品,实现了资源共享,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亚文化话语资源,建构出了以小众趣味为标签的亚文化身份。通过互文性策略的运用,庞大的消费社会文化资源成为小清新文化话语生产的主要源泉。
批评话语分析自1995年引进中国以来吸引了各领域学者的关注,使用批评话语分析作为研究工具的研究逐年增加,然而使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对女性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不多见。由于费尔克劳夫的社会文化分析模式与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十分契合,笔者将以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式为框架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女性青年亚文化,尤其是小清新文化话语展开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重视社会和话语的相互关系,认为话语既建构社会,又受社会关系的影响。由于其理论来源不同,批评话语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分析模式。其中,费尔克劳夫创立的社会文化分析模式应用最广泛。费尔克劳夫认为话语与社会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他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提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式:(1)文本(text)分析,包括词汇、句法和结构等方面;(2)话语实践分析(discursive practice),包括话语的生产和消费;(3)社会文化实践(sociocultural practice)的分析,即话语实践如何影响社会,社会文化如何反过来作用于话语实践。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这三个层次高度统一,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费尔克劳夫提出了描述(describe)、阐释(interpret)和解释(explain)的三步分析步骤。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式为众多批评话语研究提供了分析模式。
对于一篇长文档来说,若想做到层次分明、版面规范、格式统一,我们就必须对文档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精心编排和设计。对于比较简单的文档,我们常用格式设置的方式或“格式刷”来排版,但对于文档结构、格式要求复杂,同时又包含有多个章节或者多个部分的长文档,上述方法已经不能够适用了。要很好地组织和编排长文档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Word提供的“样式”等功能,高效率地统一格式,简化格式编排,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文档的一致性。
在监控平台中,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在押人员生命体征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可以将被测试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分为Ⅰ、Ⅱ、Ⅲ和Ⅳ四个危险等级。其中Ⅰ表示健康、Ⅱ表示良好、Ⅲ表示患有慢性疾病、Ⅳ表示患有高危疾病,需要紧急救治,稍有疏忽可能会危及在押人员的生命危险。经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处理后的在押人员生命体征数据将会以可视化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方便值班民警对数据进一步挖掘和进行动态交互。远程医护人员也可以对此监控平台进行访问,通过采集到的在押人员生理数据,医护人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对在押人员身体状况进一步分析,针对高危人员,并及时给出健康治疗方案。
四、女性青年亚文化话语分析——以小清新文化为例
在诸多女性青年亚文化群体中,二十一世纪初在国内出现的小清新一族是其中风格显著又充满争议的一员。小清新们反对物质主义,热爱自然和民谣,崇尚简单的生活。在豆瓣网上,与小清新相关的小组共有631个,在百度贴吧上,“小清新”吧更有八十多万的会员。网络上既有对小清新的赞美,又不乏冷嘲热讽,“小清新”文化成为女性青年亚文化族群中具有代表性也具有争议的一员。
本研究基于豆瓣网“小清新”组的话题讨论建立了小型语料库。豆瓣网是国内以群体兴趣为基础的网络社区,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活动重镇,豆瓣小组是其论坛板块的最小单位,也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基本群体组织。“小清新”小组是豆瓣网上最大的小清新文化社区,截至研究时有十一万多的成员,绝大多数为年轻女性。小组不定时会有成员发起讨论话题,其他小组成员会跟帖评论,形成互动。由于网络文本庞杂,为了保持语料的统一,笔者在选取文本时设置了一定的标准:(1)排除以商业广告为目的的话题帖和跟帖;(2)跟帖必须在5个以上;(3)排除只有图片,没有文字的话题帖;(4)排除没有互动的话题帖。根据样本选取标准,笔者选取了650个帖子,共9382个字。
1.小清新话语文本分析
韩理德将句子分为六类: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不同的过程小句展示了说话者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可以表现说话者不同的态度倾向。正如费尔克劳夫所言:“选择哪种过程来表达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根据韩理德的分类,心理过程小句可以表现说话人的感情、态度、认知和意愿。在总计881个句子的语料中,第一人称心理过程小句有280句,占句子总数的32%,高于其他类型的小句。对小清新语料文本的心理过程小句的分类统计详见表二。
表一 人称代词的使用
人称代词 我 我们 你 你们 她 她们 他 他们使用次数206 12 49 5 3 15 16 5
从表一可以看出,人称代词总共使用313次,第一人称代词“我”的使用次数为206次,占代词总数的66%,远高于其他代词。哈伍德认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属于自我呈现的话语方式。小清新文化成员在话语中围绕音乐体验和个体“文艺青年”的身份展开讨论,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在各类词汇中,人称代词具有身份建构功能。对语料库的分析发现小清新们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具有明显的倾向——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我”的使用远远高于其他代词。
孙叔宝: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四十年后的今天,使我们倍感自豪和欣慰的是,我们同中国亿万农民一起,一举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进而将中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农药生产大国,农药产品供给市场极大丰富,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表二 第一人称心理过程小句的构成
第一人称心理过程小句分类感情型 评价型 认知型 意愿型 总计出现频率178 57 39 6 280
对小清新话语的文本分析表明,对自我观念、态度、情感、经验的呈现、表达、分享是小清新群体话语的中心内容。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男性话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却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女性意识、女性体验长期被忽视,失去女性话语空间和对自我的关照。在小清新一族的话语互动中,小清新们通过对文化体验的相互交流,重构真实的女性心理体验,建构出对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高度关注的女性青年亚文化话语风格,这明显有别于以展示知识和能力为话语风格特征的男性青年亚文化。
根据统计,感情型有168个,占心理过程小句的63%,评价型57个,占心理过程小句的20%,其余为认知型和意愿型心理过程小句,分别只占14%和3%。“喜欢”“爱”、网络用语“举手”“举爪”(表示说话人同意)、“觉得”“感觉”成为心理过程小句的关键词。通过以第一人称感情型心理过程小句为主的情感和态度呈现,小清新们在对不同音乐的喜好表达中彰显自我的存在,通过申明自己的情感立场建构文化认同。
2.小清新话语实践分析
在话语实践中,文本的生产者和文本的语境影响文本的生产,并会在文本中留下特定的语言痕迹,话语实践是联系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纽带。话语实践包括在文本生产过程中的互文性策略和议程设置等。在小清新话语实践,互文性策略和自我议程设置促进小清新们的身份生产和群体互动,话语实践赖以存在的消费社会语境也带来小清新们的身份焦虑。
(1)互文性策略
“议程设置”是马尔科姆和唐纳德在1972年提出的媒介理论。他们认为,在大众媒介传播时代,少数媒体通过“议程设置”选择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控制和影响大众对周围世界的关注和判断。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普通个体和社群不仅可以接触海量的信息,而且可以参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中,由“议程设置”的接收者改变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实现议程的自我设置。在小清新话语中,小清新们的自我议程设置既包含音乐、摄影、衣饰等话题,更有对本群体身份、自我价值等话题的讨论,体现出族群互动的多元性。
在网络空间中,超文本链接是电子文本互文性活动的主要策略之一。通过超文本链接,文本与文本之间形成联系,也形成电子文本在虚拟环境中的存在空间和存在形式。张艺琼将超文本链接分为三种类型:扩展型、资源型、互动型。在网络论坛中,扩展型链接是对原帖的多模态呈现,资源型链接是发帖人对相关资源的推荐,互动型链接指向对本帖的分享或者评价。在本研究中收集的语料共有33个超文本链接,这些超链接均属于资源型超链接。在这些超链接中,20个指向各种消费网站,7个指向音乐网站,3个指向文学网站,还有3个指向图库网站。如在“我很喜欢这类有爱的小店”中,发帖人在文本中分享并列出了三个超文本链接,这些链接指向购物网站淘宝的页面,有女装、手工相册、家具饰品;在“小清新的精致网站推荐”中,发帖人则在文本中附上了10个超文本链接。这些链接指向了各种介绍小清新生活元素的BBS论坛网页,这些网页都与手工、家具、美食、音乐、绘画、服饰搭配等有关,指导小清新们如何做手工、穿衣、烹饪等。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近年来语言学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源至今,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话语的研究揭示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中隐含的种种问题,从而实现语言学的社会批判价值。在其发展的三十多年来,批评话语分析形成了带有自身特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当今语言学界最活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一。
(2)自我议程设置
“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丝蒂娃提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克里斯蒂娃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在已有话语基础之上建构的,任何文本的构成都是对其他文本吸收和转化。”文本的互文性这一特性表明,任何文本都存在于与其他文本的关系之中。
结果表明,光催化剂活性随焙烧温度的升高有一最佳值,涂膜2层,400~500℃范围内焙烧可获得最佳的TiO2薄膜光催化剂,而350℃和550℃的催化效果都不理想.这是因为400~500℃时TiO2薄膜具有结晶完好的锐钛矿型,焙烧温度过低,锐钛矿晶型结晶不好;温度过高,在形成晶红石相的同时会使颗粒长大,从而降低光催化活性[6].
在小清新小组论坛上,许多热门话题都跟音乐、衣饰、摄影、旅行等小清新们的消费体验相关。这些话题既包括文化消费又包括物质消费,主要是各种个人推荐和心得交流。在网络空间中,小清新们的话题凸显小清新的话语实践与她们的小众消费密不可分的关系。
她说,那么,我们离婚吧。生命中任何稳固和安全的存在,都比不上我们内心的快乐重要,哪怕是暂时的存在都是值得。相信我。它值得你去追寻。
从小清新文化话语的生产可以发现,超链接的互文性策略和多元化的议程设置促进小清新话语的资源生产和成员互动,凸显消费社会语境对小清新文化的巨大影响。消费社会语境为女性青年文化话语提供话语资源和建构途径。
3.小清新文化的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维度解释在话语文本和话语实践背后所反映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语境。在对小清新们的社会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女性青年亚文化文群体追求文化独立,另一方面受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钳制,造成其话语建构发展的困境。
小清新的话语文本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呈现体现出小清新们对以身体为文化焦点,以过于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社会的抵抗。在消费社会中,身体价值被无限放大,取代精神世界,成为文化的中心和目的。在广告业、娱乐业、美容业、网络游戏中,女人的身体无处不在,女性身体作为人们凝视观赏的对象,成为一个美丽的消费符号。身体成为消费符号后,女性作为一种物化的存在,其精神世界被悬置。作为消费者的女人们,其文化活动的中心也与创造更加符合社会审美标准,更具有观赏价值的身体有关。女性通过化妆、减肥、塑形甚至整形塑造身体,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在此过程中却逐渐丧失精神生活的主体地位,迷失自我。在小清新话语中,青年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再次回归,成为女性亚文化族群抵抗消费主义的力量。
然而,小清新的话语实践表明,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已经融入青年女性亚文化的无意识结构中,在其文化互动和身份建构过程中对消费逻辑的高度依赖造成其亚文化身份的断裂,群体内部的分化,其反抗性在无形中被削弱。
(1)SLA形式化。将用户与CSP制定的SLA进行形式化处理,将SLA转换成机器可识别处理的内容。该模块是自动化处理的前提条件;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逻辑成为人们建构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在消费社会语境下,人们消费的不再是物质性,而是差异性。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符号价值。消费成为标识人们权力和地位差异的符号,也成为人们建构身份和区隔群体的手段。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在消费社会中,“我们是通过我们购买的东西和我们赋予所获得的商品与服务的意义来定义我们自身的”。消费符号的身份建构作用在小清新亚文化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差异化的消费方式能够区隔社会群体,创造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亚文化意义,满足了她们身份生产的需要,也从形式上将她们与主流文化区隔开来。然而,“小清新”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身份“标签”,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一种时尚符号。小清新们的亚文化话语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话语,小清新们的亚文化身份在网络上频频遭到嘲讽和攻击,她们争取文化独立的努力不被肯定,使网络小清新们文化话语陷入了发展困境。
五、结语
通过对小清新文化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看到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女性青年亚文化族群积极构建出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感体验为表征的青年女性亚文化身份,争取独立的文化空间和文化话语权。然而,消费社会意识形态在无形中植入了她们的文化实践中。当消费成为小清新们建构族群文化的主要资源,就注定了小清新独立文化身份的不可持续性,加剧了青年女性亚文化话语的发展困境。
从粉丝文化、同人文化、服饰文化到小清新文化,尽管当代青年女性亚文化的姿态各异,活跃于虚拟空间的世界,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阴影却始终笼罩着青年女性文化族群的天空。在中国步入消费社会的进程中,青年女性如何建立独立的文化身份,多元的文化话语资源,与消费主义的博弈不可避免,也是长期的进程。
参考文献:
[1]McRobbie, Angela;Garber, Jenny.“Girls and Subcultures”[A].in Hall, Stuart;Jefferson, Tony,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2nd ed.)[C].New York, US Oxford, UK: Routledge,2006:172-184.
[2]Frith, Simon.Sociology of Rock[M].Constable,1978.
[3]Elke Zobl.Revolution Grrrl and Lady Style, Now!Peace Review[J].2004(16):.445-452.
[4]Turner, Cherie.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Riot Grrrl Movement:The Feminism of a New Generation[M].Rosen Pub Group,2001.
[5]鲍震培.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20-129.
[6]郑丹丹.异托邦建构与想象的共同体——女性阅读中呈现的身份政治萌芽[J].青年研究,2016(04):76-84,96.
[7]Fairclough, N..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 (Eds.)Tian Hailon&Zhao Peng.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C].Tianjing: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1:194.
[8]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ry Press, 1992.
[9]Harwood, N..Corpus-Based Study of Self-Promotional I and We in Academic Writing across Four Discipline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 (37):1207-1231.
[10]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3rd ed)[M].London: Edward Arnold,2004.
[11]Fairclough, N..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Eds.Tian Hailong&Zhao Peng.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EssentialReadings[C].Tianjing: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1:194.
[12]Kristeva, J..Word, Dialogue and the Novel[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89:37.
[13]Zhang,Y.Q&O’Halloran, K.L..From Popularization to Marketization: The Hypermodal Nucleus in Institutional Science News[A].In E.Djonov&S.Zhao(Eds.), Critical MultimodalStudiesofPopular Discourse[C].New York: Routledge,2014:160-177.
[14]麦库姆斯,著.郭镇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
[15]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56.
标签:话语论文; 清新论文; 女性论文; 亚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 《文教资料》2019年第25期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公外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