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论文_赵季伟,李占海,徐圣,张二凤,程和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浓度,公式,长江,泥沙,潮流,粉沙,波流。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赵季伟,李占海,徐圣,张二凤,程和琴[1](2019)在《长江口北港上段河道枯季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8年4月15日至4月24日在长江口北港主槽大小潮连续10天的定点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对枯季期间北港上段河道悬沙浓度的垂线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悬沙浓度较低,大小潮平均值仅为0.17 kg/m~3,悬沙浓度具有大潮显着高于小潮,涨落潮平均浓度接近的特点;水动力则具有大潮明显强于小潮、落潮明显强于涨潮的特点;观测期间的盐度值很低,平均值仅为0.16 psu,盐度的大小潮变化、涨落潮变化以及垂向变化都非常小,盐度密度分层对悬沙剖面影响微弱。在这种动力、泥沙和盐度环境下,大潮期间的悬沙剖面主要为斜线型和指数型;小潮期间的悬沙剖面有斜线型、垂线型和指数型,其中以斜线型占主导。通过Rouse公式拟合发现,大部分的实测悬沙剖面较符合Rouse公式,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悬沙沉降速度介于0.36~2.89 mm/s。Soulsby公式能够对实测的斜线型和垂线型悬沙剖面进行较准确预测,平均误差控制在10%以内。(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9期)

李远[2](2017)在《近期长江口北槽水沙特性及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槽是长江河口水沙入海的主要通道,同时是通海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主体区域。北槽河道径流和海洋水动力长期相互作用又互相影响,具有流速强、悬沙浓度高、泥沙运动剧烈、盐水入侵和层化作用显着的特点,动力条件十分复杂。近期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以及深水航道工程的建设,势必会导致北槽河道水动力、盐度以及悬沙浓度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在现场实测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近期北槽河道的水沙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进行研究,进而为北槽内的冲淤演变及航道疏浚工作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从2013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连续8天在长江口北槽上、下段河道进行同步定点观测,在本次观测获得的水文泥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水文统计分析、准调和分析和沉积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槽上下河段的水动力特征、盐淡水混合、悬沙浓度时空分布以及水沙输运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讨了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在潮周期内的变化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及其对不同动力过程的响应。北槽河道潮流性质属于非正规半日浅海往复潮流。观测期间,北槽上、下段河道测点水域均为落潮流占优,潮波传播性质为前进波。从北槽下段传播至上段,涨、落潮流速和历时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涨潮流速明显小于落潮流速。此外,从小潮至大潮,潮流流速逐渐增大,小潮时期流速明显小于大潮。从北槽上段至下段河道,测点水域的盐度值不断增大。从小潮至大潮,各测点水域的盐度值不断减小。涨、落潮阶段,北槽上段平均盐度值具有落潮大于涨潮的特点,北槽下段则相反,涨潮阶段平均盐度值明显高于落潮阶段。垂向上,各测点水域盐度值均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盐淡水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类型。小潮期间,涨落潮过程中,表底层盐度一直相差较大,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大潮期间,涨、落潮盐度表底层相差不大,盐淡水混合呈部分混合状态,部分时段出现均匀混合的现象。盐淡水混合产生的盐度密度梯度使得垂向上水体流速的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涨潮时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水体中层。在盐度梯度的影响下,径流在垂向上从表层直接下泄,而下层的高浓度水体在密度梯度的压力下不断向陆地方向上溯,高浓度水体在上溯过程中与上层水体不断发生混掺,最终形成了一个上层水体向海输移、下层水体向陆输移的垂向河口环流。从北槽上段至下段河道,测点水域悬沙浓度值不断增大。从小潮到大潮的过程中,大潮期间的平均悬沙浓度始终大于小潮阶段。小潮期间,流速较小,悬沙浓度的垂向变化较小,随着水动力的增强,大潮期间底层悬沙发生再悬浮并向上层扩散,形成高浓度悬沙峰。小潮期间,各测点水域涨潮阶段平均悬沙浓度略高于落潮阶段;与此相反,大潮期间,落潮阶段平均悬沙浓度基本高于涨潮阶段。各测点水域悬沙浓度在垂向上均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通过对北槽纵向输水、输盐和输沙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槽上段河道大小潮期间表底层均向海净输水;北槽下段河道,大小潮期间均存在上下层输水方向相反的现象,呈现不同强度的垂向环流。潮周期纵向输盐方向与输水类似,北槽上段总体为净向海输盐,小潮时存在上下层输盐方向相反的现象,大潮时表底层均向海净输盐;北槽下段,大小潮期间均存在上下层输盐方向相反的现象,大潮时整体呈向陆输盐。北槽上段河道大潮时从表层至底层均净向海输沙,其余时段,各测点水域均为上层净向海输沙,下层净向陆输沙。受垂向河口环流作用的影响,悬沙输运过程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在垂向河口环流的作用下,涨潮时水体中下层的涨潮流速和涨潮流程相应增大,产生净向陆的上溯流,从而导致悬沙输运过程发生相应改变,水体下层泥沙净向陆输运。盐淡水混合对北槽下段河道输沙过程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了在向陆输沙的贡献率北槽上段<下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小潮期间,受弱流速和强盐度分层的影响,悬沙浓度垂向分布主要表现为阶梯型和L型,前者主要出现在涨潮,后者出现在落潮。此时高浓度悬沙出现在水体中下层,上部水层浓度很低,由于强盐度密度分层的抑制作用,下部高浓度悬沙难以扩散到上部水层,浓度分布曲线上存在明显的拐点。小潮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形态主要受强盐度分层的影响。大潮期间,在强流速和弱盐度分层的影响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主要为线性分布,包括斜线型分布和垂线型分布。悬沙浓度梯度在垂向上保持不变,悬沙在强动力作用下能够顺利的扩散到水体表层。大潮期间,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形态主要受强水动力作用影响,盐度密度分层对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很弱。对各实测悬沙浓度分布的统计分析表明,小潮和大潮期间线性拟合相关系数随时间不断变化,只有垂线上流速梯度较小,且悬沙浓度在垂向上呈指数形态增长的部分时段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满足Rouse分布。根据Soulsby公式和实测表底层悬沙浓度数据对悬沙浓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oulsby公式对悬沙浓度呈斜线型和垂线型分布的剖面模拟精度很高,与实测分布非常接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12-01)

李远,李占海,张钊,王智罡,姚弘毅[3](2017)在《长江口北槽下游河道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3年10月26日至11月9日在长江口北槽下游河道从小潮到大潮连续14 d的现场定点水沙观测数据,对北槽下游河道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盐度梯度和流速大小潮变化对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北槽下游河道的水动力条件存在显着的大小潮差异,小潮具有流速弱、悬沙浓度低、盐度梯度大、盐度分层显着的特点,而大潮则具有流速强、悬沙浓度高、盐淡水混合程度高、盐度分层弱的动力特点.受较大盐度梯度和弱流速的影响,小潮期间的悬沙浓度分布主要为阶梯型和L型,强盐度密度分层使悬沙难以扩散到水体表层,高浓度悬沙仅出现在水体中下部.在强流速和弱盐度分层的影响下,大潮期间的悬沙浓度分布主要为线性分布,悬沙能够扩散到水体表层,盐度密度分层对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显着削弱,在落潮后期悬沙浓度分布表现为典型的垂线型分布,悬沙在水体中充分混合.研究表明,小潮和大潮的悬沙浓度分布基本偏离Rouse分布,仅在小潮落憩时刻符合.在大潮期间,实测的线性分布都很好地符合Soulsby公式,利用该公式能够很准确地预测这些浓度分布.(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郑俊,李瑞杰,丰青,陆莎莎[4](2013)在《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现有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积分难的问题,基于流速幂函数及摩阻流速推导出一个近岸流速垂向分布公式,并结合悬沙扩散方程推导出平衡状态下可有效避免Rouse公式在水表面为零的不合理性的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近岸水文及泥沙实测资料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流速、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根据流速、悬沙质量浓度分布公式推导的悬沙输沙率公式可由初等函数表示,并能有效解决爱因斯坦方法积分难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伊小飞[5](2013)在《长江口外海域瞬时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剖面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6年8月在长江口外海域海试的悬浮泥沙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在经典泥沙剖面模型中引入潮流等过程的影响,改进了泥沙剖面模型的预测效果,将仅受水深一个因素控制的泥沙剖面模型拓展为与不同地点水文物理过程相关联的实用模型,并在整个研究区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伊小飞[6](2012)在《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实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每年有大量泥沙注入东海。受河流来沙的影响,长江口外海域悬浮物浓度比较高,时空分布复杂多样,运用观测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悬浮物的垂向分布规律,不但在沉积动力学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2006年8月长江口外海域的悬沙浓度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悬沙垂向分布特征,获得如下结果:1.以走航站底层悬沙浓度和表层悬沙浓度比值的对数数据,划分出两种悬沙垂直分布类型,并指出了它们的区域分布特征;2.基于叁定点悬沙浓度剖面连续观测资料,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带时间项的回归模型。经实测资料检验,带时间项的回归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比不带时间项的经典回归模型分别减小了25.29%和25.69%,有效反映出定点悬沙浓度垂向剖面随时间的变化情况;3.提出一种由海表悬沙浓度推测垂向悬沙浓度剖面的实用模型,并用观测资料在研究海域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为应用由卫星遥感获得海表泥沙信息,推算水体中泥沙垂向分布情况提供新的可能。4.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获得了仅由悬沙观测数据决定的垂向剖面结果,摒弃经典回归模型需要预先假定回归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并将所得垂向剖面与时间项结合起来,用叁定点悬沙浓度剖面资料检验其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2-05-01)

刘咪咪[7](2008)在《东海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颗粒泥沙运动及冲淤变化在深水航道整治工程中至关重要,研究细颗粒悬沙运动,悬沙浓度是一个关键。研究悬沙浓度,首先要研究悬沙浓度的水平和垂向分布,其中,垂向浓度又是海水中悬沙叁维分布研究的核心。本文以2006年8月的长江口外海域的悬沙数据资料为基础,把经典的泥沙扩散理论模型和两相流颗粒浓度分布的运动理论模型的关于垂向含沙分布的理论,作为本研究的回归模型的理论依据,通过观测获得的悬沙浊度资料对应求出观测垂向剖面浓度,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长江口外海域的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点,回归出悬沙垂向浓度分布模型,为了更好的揭示水动力条件对浅海陆架区悬浮物的影响,本文还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东海叁定点分表中底叁层的25小时连续海流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叁测站六个主要分潮的北、东分量潮流调和常数,由于原始记录带有扰动信息,经过预处理计算出来常规每小时一次的海流观测结果,把海流加入了悬沙垂向分布模型。并在整个研究区域验证了悬沙垂向浓度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垂向浓度的大小与相对水深相关性良好,而水深对其的影响则表现在梯度变化方面。通过悬沙垂向浓度模型,由海水底层浓度和海流可以计算得到不同水层的悬沙浓度;有效性检验和拟合结果检验表明,该模型置信度较高,且能够较为有效的预测海水中、上层水体的悬沙浓度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8-05-01)

李占海,高抒,沈焕庭[8](2006)在《大丰潮滩悬沙粒径组成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江苏大丰潮滩的细砂滩上对悬沙浓度进行了六层位垂向同步观测,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悬沙粒径组成和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Midas-400型边界层探测仪在测量悬沙浓度时具有较高精度,浊度计的平均测量误差介于±7%。观测期间悬沙粒径组成十分稳定,时空变化很小,悬沙物质来源是影响悬沙粒径组成的主要因素。悬沙颗粒细,粉砂和粘土是悬沙的主要成分,两者含量之和大于99%。悬沙颗粒在垂向上混合充分,Rouse公式能够比较准确的模拟各水层的悬沙浓度。悬沙沉降速度为悬沙中值粒径静水沉降可能速度的22~28倍,絮凝沉降可能是影响悬沙总体沉降速度和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也可用对数形式表达,根据两个水层的悬沙浓度具有的对数分布关系可以比较准确的模拟其他水层的悬沙浓度。(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韩鸿胜[9](2005)在《破碎波作用下的粉沙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计算方法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浪破碎是近岸悬沙的主要动力,因此研究波浪破碎作用下的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对于预测航道淤积有重大意义。本文对破碎波作用下的粉沙质海岸粉沙悬沙浓度进行实验研究并进行分析。本文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对驴驹河粉沙和黄骅粉沙的水槽实验测量了破碎波作用下不同断面处的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并采用ADV测量了不同断面不同深度处的速度时间过程;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1)在波浪破碎点附近,上部水体悬沙浓度与破碎后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波浪破碎前附近底部浓度值比破碎后大很多,从而断面平均悬沙浓度比破碎后大,因此在计算泥沙输移时,应对破碎前附近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更加注重;(2)在卷破波作用下,距破碎点距离的长短对悬沙浓度的影响较大(与崩破波相比),在波浪破碎后当距破碎点较短时,悬沙浓度较大;反之,悬沙浓度较小;(3)在破碎带内区,驴驹河粉沙和黄骅粉沙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均接近直线,且斜率非常大;(4)在波浪破碎前近底有高浓度含沙水体层,而在波浪破碎后高浓度含沙水体层消失;(5)在波浪破碎情况下,整个断面的颗粒级配图中d_(50)较为相近;而在波浪不破碎情况下,在整个断面的颗粒级配图中, d_(50)在底部较大,随着距地面距离的增大, d_(50)不断减小;其次,对采用ADV测量的速度时间过程进行傅立叶分解,采用George等的惯性耗散方法进行分析,得到了紊动耗散系数和紊动强度。对沿程紊动强度进行分析后得出,分布形式与断面平均悬沙浓度沿程分布规律相同,在破碎点附近,紊动强度达到最大,在破碎点前,紊动强度沿程增大;在破碎点后,紊动强度沿程减小;然后,从实验数据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具体如下:(1)根据实测浓度入手,应用垂向一维悬沙扩散方程,近似推求得到驴驹河粉沙泥沙扩散系数;(2)从实验得出的断面的颗粒级配图,通过沉速公式给出了波浪不破碎情况下的泥沙沉速垂向分布形式;(3)根据Kolmogorov-Prandtl公式,并假定泥沙扩散系数等于动量扩散系数,对泥沙扩散系数和紊动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包含波浪对流影响的紊动尺度;再通过Kolmogorov-Prandtl公式,得出了沿程悬沙扩散系数垂向分布;(4)根据紊动尺度的选择,建立了波浪不破碎情况下的泥沙扩散系数模型;(5)应用波浪不破碎情况下泥沙沉速分布形式和泥沙扩散模型代入垂向一维泥沙扩散方程计算实验波况下的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计算结果与实测浓度较为相近;(6)通过引入破碎波浪表面悬沙扩散系数表达式,对Ogston的泥沙扩散系数模型进行修正,并基于波浪不破碎情况下的泥沙扩散系数模型,分别建立了破碎带外区和破碎带内区泥沙扩散系数模型;(7)用建立的泥沙扩散系(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5-12-01)

王建峰[10](2004)在《波流共同作用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岸滩的演变、港口航道、港池的淤积变化和建筑物周围的冲淤变化等都与海岸泥沙运动有很大关系,而泥沙运动又取决于该区域的波浪和潮流等动力因素。在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悬沙浓度的时均值,忽略悬沙浓度的周期变化。然而在实验研究和实测资料中发现悬沙浓度的周期分量的幅值有时达到时均值的大小,这表明在研究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中考虑悬沙浓度的周期分量不仅能更加合理描述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而且对准确的描述泥沙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以Wikramayake波流模型为基础,采用时不变的紊动粘滞系数对波流共同作用下的边界层进行研究。通过Bessel函数和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摩阻流速解耦给出了时均流速和流速周期分量的垂向分布以及底部剪切力的表达式,从而为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提供水动力参数。其次在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中采用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多重尺度法分离波流共同作用下悬沙运动的对流扩散方程,根据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时均值和周期分量各自的特点分别处理,不仅对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时均值进行了研究,而且对悬沙浓度的周期分量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采用实测数据对本文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本文建立模型的特点是:1、不仅考虑了悬沙浓度时均值的垂向分布,而且考虑了悬沙浓度周期分量的垂向分布;2、在悬沙浓度周期分量的研究中,初步考虑了对流项的影响,使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更加合理,从而为建立合理的泥沙输移工程应用模型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4-12-01)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槽是长江河口水沙入海的主要通道,同时是通海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主体区域。北槽河道径流和海洋水动力长期相互作用又互相影响,具有流速强、悬沙浓度高、泥沙运动剧烈、盐水入侵和层化作用显着的特点,动力条件十分复杂。近期流域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以及深水航道工程的建设,势必会导致北槽河道水动力、盐度以及悬沙浓度时空分布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在现场实测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近期北槽河道的水沙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进行研究,进而为北槽内的冲淤演变及航道疏浚工作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从2013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连续8天在长江口北槽上、下段河道进行同步定点观测,在本次观测获得的水文泥沙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水文统计分析、准调和分析和沉积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槽上下河段的水动力特征、盐淡水混合、悬沙浓度时空分布以及水沙输运规律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讨了悬沙浓度垂向分布在潮周期内的变化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及其对不同动力过程的响应。北槽河道潮流性质属于非正规半日浅海往复潮流。观测期间,北槽上、下段河道测点水域均为落潮流占优,潮波传播性质为前进波。从北槽下段传播至上段,涨、落潮流速和历时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涨潮流速明显小于落潮流速。此外,从小潮至大潮,潮流流速逐渐增大,小潮时期流速明显小于大潮。从北槽上段至下段河道,测点水域的盐度值不断增大。从小潮至大潮,各测点水域的盐度值不断减小。涨、落潮阶段,北槽上段平均盐度值具有落潮大于涨潮的特点,北槽下段则相反,涨潮阶段平均盐度值明显高于落潮阶段。垂向上,各测点水域盐度值均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盐淡水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合类型。小潮期间,涨落潮过程中,表底层盐度一直相差较大,分层现象十分明显;大潮期间,涨、落潮盐度表底层相差不大,盐淡水混合呈部分混合状态,部分时段出现均匀混合的现象。盐淡水混合产生的盐度密度梯度使得垂向上水体流速的分布结构发生了变化,涨潮时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水体中层。在盐度梯度的影响下,径流在垂向上从表层直接下泄,而下层的高浓度水体在密度梯度的压力下不断向陆地方向上溯,高浓度水体在上溯过程中与上层水体不断发生混掺,最终形成了一个上层水体向海输移、下层水体向陆输移的垂向河口环流。从北槽上段至下段河道,测点水域悬沙浓度值不断增大。从小潮到大潮的过程中,大潮期间的平均悬沙浓度始终大于小潮阶段。小潮期间,流速较小,悬沙浓度的垂向变化较小,随着水动力的增强,大潮期间底层悬沙发生再悬浮并向上层扩散,形成高浓度悬沙峰。小潮期间,各测点水域涨潮阶段平均悬沙浓度略高于落潮阶段;与此相反,大潮期间,落潮阶段平均悬沙浓度基本高于涨潮阶段。各测点水域悬沙浓度在垂向上均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通过对北槽纵向输水、输盐和输沙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槽上段河道大小潮期间表底层均向海净输水;北槽下段河道,大小潮期间均存在上下层输水方向相反的现象,呈现不同强度的垂向环流。潮周期纵向输盐方向与输水类似,北槽上段总体为净向海输盐,小潮时存在上下层输盐方向相反的现象,大潮时表底层均向海净输盐;北槽下段,大小潮期间均存在上下层输盐方向相反的现象,大潮时整体呈向陆输盐。北槽上段河道大潮时从表层至底层均净向海输沙,其余时段,各测点水域均为上层净向海输沙,下层净向陆输沙。受垂向河口环流作用的影响,悬沙输运过程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在垂向河口环流的作用下,涨潮时水体中下层的涨潮流速和涨潮流程相应增大,产生净向陆的上溯流,从而导致悬沙输运过程发生相应改变,水体下层泥沙净向陆输运。盐淡水混合对北槽下段河道输沙过程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了在向陆输沙的贡献率北槽上段<下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小潮期间,受弱流速和强盐度分层的影响,悬沙浓度垂向分布主要表现为阶梯型和L型,前者主要出现在涨潮,后者出现在落潮。此时高浓度悬沙出现在水体中下层,上部水层浓度很低,由于强盐度密度分层的抑制作用,下部高浓度悬沙难以扩散到上部水层,浓度分布曲线上存在明显的拐点。小潮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形态主要受强盐度分层的影响。大潮期间,在强流速和弱盐度分层的影响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主要为线性分布,包括斜线型分布和垂线型分布。悬沙浓度梯度在垂向上保持不变,悬沙在强动力作用下能够顺利的扩散到水体表层。大潮期间,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形态主要受强水动力作用影响,盐度密度分层对悬沙浓度分布的影响很弱。对各实测悬沙浓度分布的统计分析表明,小潮和大潮期间线性拟合相关系数随时间不断变化,只有垂线上流速梯度较小,且悬沙浓度在垂向上呈指数形态增长的部分时段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满足Rouse分布。根据Soulsby公式和实测表底层悬沙浓度数据对悬沙浓度分布进行预测,结果表明Soulsby公式对悬沙浓度呈斜线型和垂线型分布的剖面模拟精度很高,与实测分布非常接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赵季伟,李占海,徐圣,张二凤,程和琴.长江口北港上段河道枯季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2].李远.近期长江口北槽水沙特性及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规律[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李远,李占海,张钊,王智罡,姚弘毅.长江口北槽下游河道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郑俊,李瑞杰,丰青,陆莎莎.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公式[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5].伊小飞.长江口外海域瞬时悬沙质量浓度垂向分布剖面的初探[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

[6].伊小飞.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实用模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

[7].刘咪咪.东海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

[8].李占海,高抒,沈焕庭.大丰潮滩悬沙粒径组成及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J].泥沙研究.2006

[9].韩鸿胜.破碎波作用下的粉沙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计算方法的探讨[D].天津大学.2005

[10].王建峰.波流共同作用下悬沙浓度垂向分布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

论文知识图

5-9各测点处底层流速、底层悬沙浓度随...悬沙浓度垂向分布测点2#平均悬沙浓度垂向分布ε=时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式(4)与Soulsby公式比较站点的加入潮流前后与实测的比较

标签:;  ;  ;  ;  ;  ;  ;  

悬沙浓度垂向分布论文_赵季伟,李占海,徐圣,张二凤,程和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