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尿脱落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学,细胞,肿瘤,膀胱癌,尿路,荧光,原位。
尿脱落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陈金剑[1](2019)在《DNA倍体分析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DNA倍体分析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2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取52例血尿患者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接受DNA倍体分析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观察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11.54%;观察组DNA倍体分析阳性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倍体分析诊断膀胱癌准确率为97.67%,诊断上尿路上皮癌准确率为100%;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膀胱癌准确率为95.35%,诊断上尿路上皮癌准确率为88.89%。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倍体分析、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均可为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7期)
熊钻,梅玉峰,王春阳,魏宝珍,刘萍[2](2019)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膀胱肿瘤抗原对尿路上皮细胞肿瘤的诊断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学联合膀胱肿瘤抗原(BTA)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效能,为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鄂州市鄂钢医院泌尿外科经膀胱镜活检确诊为上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10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鄂州市鄂钢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效果。结果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90%、92.00%,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检测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7.14%、93.00%,前者灵敏度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随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分级的升高检测阳性率逐渐升高,且各类型上尿路上皮细胞癌比较,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联合检测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或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检测。结论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好,是一种快速、无创、安全的检测方法,联合尿脱落细胞学与BTA检测可显着提高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准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严海晨[3](2019)在《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冲洗液及时间选择对尿脱落细胞学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的患者,不同的膀胱冲洗液及时间对膀胱肿瘤在体内的残留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本次研究自2018.06.01-2019.03.01日,共60名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并经膀胱镜检查及活检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进入研究,为随机对照单盲试验,试验分组对入组的患者保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将所有入组的患者共分成4组:实验组A1: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术后即刻行3000ml蒸馏水膀胱冲洗,再行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2天;实验组A2:TURBT的患者术后即刻行3000ml蒸馏水膀胱冲洗,再行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4天;对照组B1组:TURBT的患者术后即刻行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2天;对照组B2组:TURBT的患者术后即刻行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4天。收集所有入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2天、第4天尿液或膀胱冲洗液100ml,行尿脱落细胞学膀胱肿瘤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并统计入组患者TURBT术后感染及术后出血发生率。结果所有入组本次研究的60位患者A1、A2、B1、B2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行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其中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1.0±8.2岁,对各种年龄行方差分析P=0.622,无统计学意义,入组患者中男女比为46:14,各组性别组成行卡方分析示P=0.601,无统计学意义。A1、A2、B1、B2组入组患者肿瘤大小平均值分别为:2.5±0.7cm、2.0±0.6cm、2.3±0.8cm、2.3±0.8cm行多样本t检验示P=0.102。各组肿瘤单发/多发人数比分别为10/5、7/8、11/4、8/7,行卡方检验P=0.427。所有入组本次研究的人员行肿瘤分期分类统计示Ta/T1及以上分期各组人员数为A1组10/5、A2组7/8、B1组11/4、B2组8/7,行卡方检验P=0.427无统计学意义,本次入组的患中A1组及B1组各有一名患者同时行TURP手术。患者术前1天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示膀胱肿瘤细胞阳性率A1组:3/15,A2组:5/15,B1组:2/15,B2组:3/15。行FISH检验确切检验,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实验组A1、A2,对照组B1、B2组组内比较时可发现,术后持续膀胱冲洗2天、4天比较,行FISH确切检查,P>0.05,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尿脱落细胞学膀胱肿瘤细胞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尿中白细胞脱落细胞学计数A1组平均值为12.5±9.1个,A2组为13.4±7.7个,B1组为13.0±5.4个,B2组15.3±7.3个,行方差分析,各组数据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742。术后即刻复查尿脱落细胞学示:各组膀胱肿瘤细胞阳性率较高分别为A1组:14/15,A2组:13/15,B1组:14/15,B2组:14/15,P=0.884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复查尿脱落细胞学示:试验组肿瘤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A1组:4/15,A2组:3/15,B1组:8/15,B2组为9/15,行卡方检验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第4天复查尿脱落细胞,实验组A与对照B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TURBT术后复查尿脱落细胞学计数白细胞含量示:术后即刻复查膀胱冲洗液中白细胞含量平均值为19.4±7.8个,各组间白细胞含量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术后第1、2、4天尿脱落细胞学中白细胞含量平均值为19.4±7.8、15.2±4.2、10.0±3.8、5.6±4.0行方差分析P<0.001有统计学意义及随着冲洗天数增加,白细胞含量减少,本次研究入组的60例病人中,发生术后出血的仅实验组中有一例同时行TURP手术的患者,术后第一天膀胱冲洗颜色较红,叮嘱患者取侧卧位,屈曲夹紧双腿4小时后好转。A1、B1组及B2组中各有一名患者出现术后发热,最高体温高于38.0℃,加用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及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1.膀胱癌患者行TURBT术后即刻行3000ml蒸馏水膀胱冲洗后再行常规的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方案能减少膀胱肿瘤在膀胱内的残留时间。2.术后膀胱冲洗2天与4天术后膀胱内肿瘤细胞的残留量无统计学差异,膀胱肿瘤术后将膀胱冲洗时间延长到术后4天并不能降低膀胱肿瘤细胞在膀胱内残留率。3.随着膀胱冲洗时间的延长能减少膀胱内白细胞的含量,虽然膀胱冲洗时间长会使膀胱内白细胞含量减少,然而本次研究并未证实其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4.TURBT术后即刻使用3000ml蒸馏水行膀胱冲洗并不增加TURBT术后出血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0)
赖斌[4](2019)在《尿脱落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阳性结果在尿路上皮癌的应用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肿瘤类型,尿路上皮癌来源于尿路上皮,包括肾盂癌、输尿管癌、膀胱癌等。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病率最高,约占90%以上,在新发病的男性肿瘤患者中,膀胱癌的比率占到7%,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前列腺癌。据统计,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率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与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肿瘤复发风险、改善预后、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上的压力尤为重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肿瘤细胞的基因组学的改变要早于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而荧光原位杂交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可用于早期发现肿瘤细胞的基因改变,为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可能性。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FISH在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评价FISH诊断尿路上皮癌的价值及意义。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尿脱落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阳性结果,分析FISH在尿路上皮癌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微创中心于2012年8月-2017年12月行尿脱落细胞FISH检测的850例患者中,选取经FISH检测结果阳性、并经病理学确诊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采用FISH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肿瘤的分期和分级进行比较,探讨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查阳性在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结果:1、经统计,男性患者比例显着高于女性患者,且发病年龄较高。在尿路上皮肿瘤患者中,血尿是最多见的就诊原因。在血尿患者中,本研究FISH诊断尿路上皮癌的阳性预测值为63.1%。2、在肿瘤类型与肿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分析上,输尿管癌、肾盂癌及膀胱癌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与肿瘤分期相关性分析上,不同的肿瘤类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3、FISH检测结果显示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在尿路上皮癌中均有较高的畸变率,3、7及17号染色体突变在不同肿瘤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9号染色体的p16位点畸变类型(包括缺失与扩增)在不同肿瘤类型中也无统计学差异。4、FISH检测3、7及17号染色体不同突变类型与病理分级没有统计学差异;9号染色体p16位点与与病理分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染色体突变类型与病理分期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尿脱落细胞的FISH检测可以作为一种尿路上皮肿瘤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对尿路上皮癌的早期筛查、诊断与复发监测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9号染色体突变的出现以及突变类型的区别,可以作为评估尿路上皮癌肿瘤分级的一项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9)
闫立志[5](2018)在《核基质蛋白22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诊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膀胱癌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核基质蛋白22并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于2015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手术后行病理诊断且确诊为膀胱癌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核基质蛋白22及尿脱落细胞学的检查,分析使用核基质蛋白22并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诊断膀胱癌过程的效果。结果对比单独使用核基质蛋白22检查及单独使用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核基质蛋白22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具有非常显着的效果,每项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膀胱癌疾病的过程中,联合使用核基质蛋白22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89期)
郭智俊,彭桂香[6](2018)在《尿脱落细胞琼脂石蜡双包埋连续切片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设计一种尿脱落细胞连续切片方法。方法收集尿液标本离心沉淀,先用琼脂将沉淀物包埋成团块后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再用石蜡包埋,然后进行石蜡连续切片(3~4μm)、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镜下细胞集中、结构清晰、厚薄均匀,细胞量明显比涂片法丰富,部分可见组织结构;HE染色核质对比好,色彩鲜艳明亮。结论尿脱落细胞琼脂石蜡双包埋连续切片法克服了涂片法的不足,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宜于普及推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18期)
孙大菊,王志新,谷东旭[7](2018)在《提高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包括膀胱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是尿路上皮癌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治疗的"金标准",具有简单、经济、无创、安全、可重复送检及特异性高等优点。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重视及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其诊断的敏感性差、阳性率低,从而影响了尿脱落细胞学在尿路上皮癌中的筛查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院2014年-2017年的300例尿脱落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5期)
连振鹏[8](2018)在《尿脱落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结果与膀胱癌患者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调查膀胱癌患者术前尿脱落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结果、临床表现和术后的病理结果及复发情况,研究尿脱落细胞检查结果与膀胱癌患者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膀胱癌患者术前的尿脱落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结果共1391例,同时调查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有无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术后肿瘤的侵及范围、病理分级以及复发情况。结果:符合条件的样本总计1391例,其中男性1154例、女性237例,年龄中位数为66岁。尿脱落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查的总阳性率为53.49%。其中性别间存在差异(?~2=18.11,P<0.01),不同年龄组间(年龄<60,年龄≥60)尿脱落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2=62.36,P<0.01)。术前出现肉眼血尿的患者987例(?~2=33.24,P<0.01),出现膀胱刺激征的患者524例(?~2=38.99,P<0.01),其与术前临床症状阴性患者在尿脱落细胞检查结果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高级别与低级别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5.5%、34.7%,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2=112.42,P<0.01)。非肌层浸润(pTa、pT1)与肌层浸润(pT2、pT3、pT4)膀胱癌患者术前尿脱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53.77%、70.75%,两者之间也具有统计学意义(?~2=11.97,P<0.01)。而患者术后肿瘤的复发情况与术前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0.34,P>0.05)。结论: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结果在年龄、性别、术前肉眼血尿、膀胱刺激征、术后肿瘤侵及程度、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肿瘤是否复发和术前尿脱落细胞检查结果无明显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魏世蓉,王秋实,杨新,朱祥风,肖华亮[9](2018)在《细胞DNA定量分析在尿脱落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尿脱落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提高临床尿路上皮癌的确诊率。方法选择395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分别采用尿脱落细胞薄层细胞学(TCT)和Feulgen染色的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DNA-ICM)进行检测,并将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对其中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进行组织学活检。结果细胞DNA-ICM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检出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48.9%(192/395)、94.6%(192/203)、51.4%(203/395),TCT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28.1%(110/395)、38.4%(110/285)、72.2%(285/395),DNA-ICM检测的敏感度高于TCT的敏感度,二者比较差异显着(P<0.01)。活检结果显示,DNA-ICM对癌、疑癌、异型细胞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2%、91.3%、80.1%。结论细胞DNA-ICM在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与TCT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尿脱落细胞的临床检出率和准确性,减少漏检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龚玉雯[10](2018)在《多种肿瘤标志物与尿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尿路上皮癌(UC)主要包括膀胱癌(BC)和上尿路上皮癌(UTUC),且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复杂,易复发、浸润和转移,而且对BC和UTUC的早期诊断与随访监测都较为困难,诊断BC和UTUC的主要诊断方式都为内镜检查,具有侵入性、高花费、操作要求高、主观影响大。因此探索在尿路上皮癌中具有良好诊断及随访意义的的肿瘤标志物一直是学界迫切的愿望。FDA已批准FISH、Immunocyt、BTA、NMP22作为诊断和随访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辅助性检测手段,但是这些项目在我国还未能广泛应用,缺少临床应用数据;而且在国际上对于上尿路上皮癌中尚未有深入的肿瘤标志物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BTA、BTA-stat,NMP22、SURVIVIN以及尿脱落细胞学在膀胱癌与上尿路上皮癌中进行研究。目的:1.研究在BC,UTUC以及阴性对照之间这几种肿瘤标志物的差异;2.探索肿瘤标志物与BC以及UTUC的恶性程度之间的关系;3.评价这几种肿瘤标志物对BC和UTUC的诊断效能;4.寻找肿瘤标志物以及尿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的最优模型。方法:1.共收集157例中段尿液样本进行尿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每份尿液样本约50ml,其中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样本105例,包括膀胱癌61例,上尿路上皮癌44例,阴性对照组52例,包括干扰疾病组32例,健康人群20例。尿路上皮癌及干扰疾病组还需收集第二次晨尿全程约300ml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2.收集入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3.将各肿瘤标志物以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BTA,Survivin在BC组与UTUC组均为高表达(B:P<0.0001,P<0.0001;S:P<0.0001,P<0.05),BTA-stat,NMP22检测在BC与UTUC中都具有明显的阳性(P<0.0001;P<0.0001)。2.BTA的表达和BTA-stat阳性率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TNM分期呈正相关(BTA:LG vs HG:P<0.001,TaT1 vs T2-T4:P=0.007;BTA-stat:LG vs HG:P<0.001,TaT1 vs T2-T4:P=0.002);NMP22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001),在初发组和复发组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差异(P=0.024)。3.单独肿瘤标志物检测尿路上皮癌,BTA定量检测达到最高的诊断效能,ROC-AUC为0.8712,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81.9%,80.77%。4.在诊断尿路上皮癌中,这几种肿瘤标志物与尿脱落细胞学的联合检测组合中,BTA+Survivin+尿脱落细胞学是最有应用价值的诊断模型,AUC可达到0.909,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分别达到76.19%,92.31%(95%CI 0.8658-0.954;P<0.0001)。结论:BTA、BTA-stat、NMP22、Survivin可以作为尿路上皮癌的潜在的无创诊断分子标志物,其中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与Survivin检测尿路上皮癌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模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3-01)
尿脱落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学联合膀胱肿瘤抗原(BTA)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效能,为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鄂州市鄂钢医院泌尿外科经膀胱镜活检确诊为上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10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鄂州市鄂钢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效果。结果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90%、92.00%,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检测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7.14%、93.00%,前者灵敏度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随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分级的升高检测阳性率逐渐升高,且各类型上尿路上皮细胞癌比较,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联合检测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或尿脱落细胞学联合BTA检测。结论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好,是一种快速、无创、安全的检测方法,联合尿脱落细胞学与BTA检测可显着提高诊断上尿路上皮细胞癌的准确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尿脱落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陈婷,陈金剑.DNA倍体分析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9
[2].熊钻,梅玉峰,王春阳,魏宝珍,刘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联合尿脱落细胞学、膀胱肿瘤抗原对尿路上皮细胞肿瘤的诊断效能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3].严海晨.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冲洗液及时间选择对尿脱落细胞学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9
[4].赖斌.尿脱落细胞的荧光原位杂交阳性结果在尿路上皮癌的应用与讨论[D].山东大学.2019
[5].闫立志.核基质蛋白22联合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膀胱癌诊断的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
[6].郭智俊,彭桂香.尿脱落细胞琼脂石蜡双包埋连续切片法[J].重庆医学.2018
[7].孙大菊,王志新,谷东旭.提高尿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8].连振鹏.尿脱落细胞吖啶橙荧光染色结果与膀胱癌患者相关因素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8
[9].魏世蓉,王秋实,杨新,朱祥风,肖华亮.细胞DNA定量分析在尿脱落细胞学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
[10].龚玉雯.多种肿瘤标志物与尿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测在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