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治福建省安溪县尚卿中心学校3624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多媒体技术和小学数学课堂的融合,通过运用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拓展思维训练渠道,力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数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由于受教学媒体制约,教师往往只能通过讲解、练习、巩固的形式实现教学目的,而多媒体技术能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带来丰富、直观的教学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和课本控制的传递模式,实现学生、教师、信息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适时把多媒体运用到现实的教学中,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趣味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情境中获得美好情感体验,迅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如《分数大小比较》,可以运用多媒体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故事进行导入,由于《西游记》是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所以一下子就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老师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便争着回答,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再趁机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情境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优化探究流程。
1.化抽象为具体。多媒体以其独有的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生动的动画及声音三维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生成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本质。
2.变理性为感性。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希望通过自己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奥秘。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大量的图像、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各种音频信息,为各科教学创设仿真或虚拟真实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公式成为感性的认知过程,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新课标也指出,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的内容以故事、动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这样不仅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数理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巧用多媒体,拓展学习空间。
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而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结合具有常规电教媒体特有功能,并且能综合它们优点。众所周知,就练习而言,单一的依靠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的练习形式,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表现出厌倦,甚至不做作业。在练习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也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层次的练习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引人入胜。
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题目分为几关,有交朋友、树医生、小鸟归巢、青蛙过河等,并设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下一关,每一关都有鼓励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能保持很高的积极性,不断地克服困难,从而达到拓展训练的目的。
综上所述,多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给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合理运用多媒体,将能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注: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60513(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