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压过程论文_郑敏煜,倪悦,苏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压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斜压,暖锋,暴雨,冷锋,通量,机制,华北。

斜压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郑敏煜,倪悦,苏源[1](2018)在《5月2日福建省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常规天气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寻找2018年5月2日福建一次雷雨大风及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潜势预报及临近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2日午后福建处于锋前暖区内,地面强烈增温增湿,地面出现热低压及中尺度辐合线,伴随高空槽东移及低层切变东移南压,显着冷暖平流导致的斜压锋生和强烈辐合抬升动力强迫形成了雷雨大风及冰雹天气。对雷达回波进行分析,产生冰雹的超级单体回波强,中高层有回波悬垂,低层为有界弱回波区,并出现"中气旋"、叁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的特征。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上干下湿的温湿廓线、良好的水汽输送、强的垂直风切变、锋面南压的动力抬升和地面升温引起的热力抬升等共同作用,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环境条件。(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黄美金,郭弘,李婷婷,谢玉华,吴启树[2](2017)在《一次斜压锋生类飑线及飑前强烈降雹大风天气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闪电和福建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等多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寻找2016年4月26日福建省西部北部雷雨大风及降雹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26日,福建处于倒槽南侧暖区内,地面强烈增温增湿;伴随高空槽东移和低层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冷暖空气在福建西部强烈交汇,显着的锋区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南支槽前强烈辐合抬升形成的动力强迫产生了飑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此次飑线为斜压锋生所致,呈现明显的弓状回波,后部入流急流和前部辐合特征;直径达3cm的冰雹发生在锋前暖区内,在飑线前80km热低压辐合区内发生发展的超级单体,沿环境平均风场偏右约25°方向移动,属右移型雹暴,具有钩状回波特征且回波强度强,65d Bz以上强回波区面积大、维持时间长达1个小时,并出现移动路径"右旋"、中高层强回波悬垂、低层弱回波区、VIL"跃增"及"中气旋"等特征。850h Pa比湿大于12g/kg和24小时正变温;850h Pa与500h Pa温差达25℃,层结上干下湿,Cape达2364J/kg和较大的DCAPE值,适宜的0℃和-20℃高度,925和500h Pa垂直风切变达20m/s等有利的物理条件形成此次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过程。(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冉令坤,李娜,高守亭[3](2013)在《华东地区强对流降水过程湿斜压涡度的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湿斜压涡度(Moist Baroclinic Vorticity,MBV)、湿热力斜压涡度(Moist Thermodynamic Baroclinic Vorticity,MTBV)及湿位涡(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是能够完整表征涡度叁维信息的物理量,其中MBV代表切变风对湿比容的平流输送作用,MTBV反映了垂直气压梯度、对流稳定度、风垂直切变与湿比容水平梯度之间的耦合效应。本文利用这些物理量对2009年8月17日发生在华东地区的一次强对流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该过程是在高空急流、中层浅槽和低空切变线的密切配合下产生的,共经历了"团状结构—带状结构—团状结构"叁个发展阶段。诊断结果表明,MPV、MBV和MTBV的异常值区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强对流降水的发展演变,MPV、MBV和MTBV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MPV、MBV和MTBV对降水和对流系统有追踪指示意义。相对而言,在反映降水强度变化方面,MBV和MTBV比MPV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高守亭,梁生俊,邓涤菲,林青[4](2012)在《斜压Ertel-Rossby不变量在梅雨锋降水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绝热无摩擦下,位涡(PV)的守恒性、不可渗透性和可反演性使之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中高纬度天气学诊断分析中,但由于其本身不包含力管项,无法描述强烈天气的快速流形等局限性,因此分析了Zdunkowski and Bott(2003)提出的斜压Ertrl-Rossby不变量(ERI),结果表明,绝热无摩擦条件下的ERI在其表达式中就已经明确地包含了螺旋度和PV的表达式,同时也涵盖了斜压大气中的力管项效应,可以描述快速流形的天气系统,具有PV所不能取代的优点,这使得它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还利用ERI诊断了2003年7月3~6日的一次梅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ERI完整地刻画了这次降水带南移及降水强度变化的特点,随着24h累积降水带的移动,ERI低值区也随之移动,二者吻合非常好。和PV相比,ERI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变化的诊断能力更强。(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黄鹂[5](2012)在《地形和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新一代非静力原始方程模式WRFv3.0,利用其中的斜压波模块,分别对干、湿大气中地形、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气旋及其地面锋面的结构、强度、移动速度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加入地形后,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地形附近的等位温梯度受到地形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在地形的挤压下位温梯度增加的地方斜压波的移动速度加大,反之亦然。斜压气旋和暖锋过山时,气旋削弱气压升高,等位温梯度减小而冷暖锋强度减弱,地形强迫出的斜压背风涡旋与背景斜压气旋迭加,故气旋过山后强度得以增强,但得不偿失,强度仍稍弱于经典斜压波气旋。冷锋受到的影响小于暖锋,但仍被部分削弱,冷锋移动的速度仍大于暖锋。改变地形的各项参数,如最大高度和形态比,所得结果流型基本一致。改变地形与基本气流的相对位置,当地形偏北时,气旋和暖锋过山过程中,气旋被地形压缩成经向状;地形偏南时,反气旋被压缩成经向,气旋和暖锋受到的影响比较小,气旋控制了下游地区。未加入地形而考虑边界层陆面过程时,冷暖锋的等位温梯度削减剧烈,移动速度减慢;近地面的动量不断被地表摩擦耗散,而对流层顶的高PV能量带下沉受阻,中高层的动量不能及时与地面气旋及其锋区交换补偿,近地面的能量越来越少,气旋及锋区强度渐渐减弱。既有地形又考虑边界层摩擦效应的情况,相当于只加入地形的情况与只考虑边界层效应的情况二者的迭加,但边界层过程的影响更大。湿度场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斜压波气旋及其地面冷暖锋的基本结构,但系统发展的速度加快,暖锋区尤其是冷暖锋交界区得到更大的锋生强度,而冷锋主区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锋消与锋生带,随着时间的发展,锋消带逐渐占据主导控制着整个冷锋区。加入地形,不考虑边界层过程时,气旋得到更多的能量,过山流能量增强,暖锋得到更大的锋生贡献,而冷锋获得的是更大的锋消能量;地形更高时,高层PV带下沉得更快,地面暖锋降水出现更早,量级更大。在湿大气中,地表摩擦力明显减弱,边界层效应相应减小,对比干大气的情况,湿大气中的试验暖锋的强度减小程度较小,而冷锋区的锋生带虽也被减弱,但冷锋区的锋消带同时也被削弱,在发展后期基本上只剩下一个较小的锋生带控制着冷锋主区,冷锋的锋生值变化有两重性。加入地形同时考虑边界层过程时,过山之后的气旋及其地面冷暖锋的强度渐渐大于无地形的实验。地形使得降水带有着向东扩的趋势,雨带呈东西向;边界层过程则使雨带有南伸的趋势,雨带呈南北向。斜压波系统对初始湿度场的强弱有较大的敏感性,加大初始湿度场,位温扰动和气压扰动更强,地表摩擦被削弱地更厉害,系统发展移动得更快,高层高PV带加速下沉,降水出现得更早,降水带呈一个狭窄的近南北走向的瘦型“T”字形结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4-01)

杨康权,陈忠明[6](2009)在《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维持过程中的动力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从新型散度方程出发,针对2007年7月16~20日川渝地区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计算新型散度方程中的各项,诊断本次暴雨过程中正压大气非平衡强迫与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不同强降水时段的大小与作用,并与地面1h、6h降水观测资料和TRMM云顶亮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是发生在区域内大气状态为弱不稳定层结或中性层结的时段。2)在强降水开始时期,正压非平衡负值中心与未来6小时降水中心重合,正压非平衡强迫对强降水的激发作用显着,是本次降水开始的启动机制。3)在降水发展维持时段,正压非平衡负值中心与未来6小时降水中心对应不好,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强负值区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对强降水的发展维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本次重庆西南部强降水持续的维持机制。4)正压非平衡强迫和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对未来6小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位置的指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黄昌兴,李维京[7](2007)在《正、斜压散度拟能在阻塞过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正、斜压散度拟能及其方程组对1998年6月3-11日鄂霍茨克海阻塞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阻塞过程的变化特征主要由斜压散度拟能所表征,这是由于阻塞区高空强辐散和低空强辐合所造成。在阻塞过程的增强期,斜压净生成(含地转效应)机制是斜压散度拟能增强的主要因子,斜压散度拟能向区域外的净输出抵消了部分增长,转换机制则增加了其增长。在阻塞过程的减弱期,斜压散度拟能向区域外的净输出是减弱的主要因子,斜压净生成机制(含地转效应)和转换机制均使斜压散度拟能增强,从而缓解了其减弱的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华克亮[8](2007)在《一次华北秋季暴雨的斜压过程分析及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MM5模式对2003年10月9日~12日发生在华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大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诊断分析了暴雨发生期间的大尺度流场形势、水汽输送及收支,次天气尺度的锋生及锋面斜压过程、低层湿位涡的分布,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热量及水汽收支特征等,还对暴雨区域动能的收支状况做了计算,得到以下结论:1)暴雨区上空的对流层高层处在反气旋性的辐散气流控制下,低层北方有强干冷空气南下,南方有强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在华北地区强烈交绥,有“鞍”型场生成,并有暖切变线和倒槽;副热带高压及其南侧的低压系统对暴雨的落区有重要作用。2)低空急流对水汽的输送特征明显,整个暴雨期间低空总有湿舌特征,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位于湿舌西北侧的干锋区;从整层平均而言,降水的水汽主要是来源于西南气流和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系统的输送。3)结合此次暴雨个例,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华北暴雨期间斜压系统发展的概念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此次暴雨的主要产生机制——高空高纬高位涡区下沉、低空湿位涡的爬升和干空气的侵入。高位涡的空气下沉到强斜压区,会使得系统垂直涡度急剧增大,系统发展强盛;低空湿位涡向上爬升也会激发系统涡度的剧烈增大;干侵入增大了降水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热力对比,促进对流系统的发展。4)此次暴雨表现出典型的锋面特征,中尺度系统降水特征明显,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在中尺度系统中分布相似,说明凝结潜热释放是系统的主要热源;中尺度系统在中低层加热明显,高层有冷却作用,利于层结不稳定的建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期刊2007-07-01)

邓兴龙[9](2007)在《基于修正斜压场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板、墙非线性有限元全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裂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已经发展了近40年,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如何准确地模拟混凝土峰值后的反应;如何合理地建立起混凝土在多向受压下对强度增强的模型,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些模型采用稳定快速的有限元方法求解这些构件的反应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们热衷于解决的课题。特别是在反复加、卸载过程中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以及在反复循环荷载过程中单元历史状态的存储更是学者所关注的焦点。本人在本工作组前面的基础上,基于修正压场理论(Modified Compression Field Theory)的旋转、弥散裂缝模型在FEAPpv平台上编制了钢筋混凝土二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FEAP程序,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①在FEAP程序中采用位移控制法模拟钢筋混凝土构件峰值后的反应;②对比了VT2程序中考虑约束和膨胀的方法,在FEAP程序中采用Mander模型考虑平面外约束钢筋对混凝土强度的增强;③采用莫尔圆的方法来继承反复循环荷载下单元的历史状态;④采用FEAP程序对在单调加载下或反复循环加载下大量的板和剪力墙的受力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通过本文完成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进展:①模拟了构件峰值后的反应,能更真实地反映开裂混凝土构件的全过程受力性能;②考虑了平面外约束钢筋对混凝土强度的增强,能更准确地模拟二维开裂混凝土构件的性能反应;③采用莫尔圆的方法来继承反复循环荷载下单元的历史状态,能够很好的模拟二维开裂混凝土构件在反复循环荷载下的性能反应。(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5-01)

陈建萍,周伟灿,官元红[10](2006)在《武汉暴雨过程中正、斜压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推导了正、斜压动能变化率方程,寻找正、斜压动能转换项,并对1998年7月21-22日发生在武汉附近的强暴雨过程的大气正、斜压动能的相互转换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暴雨前后总斜压动能都是占主导地位,正、斜压动能转换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表示正、斜压流场在演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及与斜压流场涡度的联合效应对正、斜压动能转换项的贡献项,暴雨发生阶段,正压动能向斜压动能转换,且这种转换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6-10-01)

斜压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区域自动站、风廓线雷达、闪电和福建省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等多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寻找2016年4月26日福建省西部北部雷雨大风及降雹天气的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的着眼点。结果表明,26日,福建处于倒槽南侧暖区内,地面强烈增温增湿;伴随高空槽东移和低层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冷暖空气在福建西部强烈交汇,显着的锋区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及南支槽前强烈辐合抬升形成的动力强迫产生了飑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此次飑线为斜压锋生所致,呈现明显的弓状回波,后部入流急流和前部辐合特征;直径达3cm的冰雹发生在锋前暖区内,在飑线前80km热低压辐合区内发生发展的超级单体,沿环境平均风场偏右约25°方向移动,属右移型雹暴,具有钩状回波特征且回波强度强,65d Bz以上强回波区面积大、维持时间长达1个小时,并出现移动路径"右旋"、中高层强回波悬垂、低层弱回波区、VIL"跃增"及"中气旋"等特征。850h Pa比湿大于12g/kg和24小时正变温;850h Pa与500h Pa温差达25℃,层结上干下湿,Cape达2364J/kg和较大的DCAPE值,适宜的0℃和-20℃高度,925和500h Pa垂直风切变达20m/s等有利的物理条件形成此次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压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郑敏煜,倪悦,苏源.5月2日福建省一次斜压锋生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2].黄美金,郭弘,李婷婷,谢玉华,吴启树.一次斜压锋生类飑线及飑前强烈降雹大风天气过程分析[J].海峡科学.2017

[3].冉令坤,李娜,高守亭.华东地区强对流降水过程湿斜压涡度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13

[4].高守亭,梁生俊,邓涤菲,林青.斜压Ertel-Rossby不变量在梅雨锋降水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2

[5].黄鹂.地形和边界层过程对斜压波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2

[6].杨康权,陈忠明.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维持过程中的动力诊断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

[7].黄昌兴,李维京.正、斜压散度拟能在阻塞过程的应用[C].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2007

[8].华克亮.一次华北秋季暴雨的斜压过程分析及诊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9].邓兴龙.基于修正斜压场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板、墙非线性有限元全过程分析[D].重庆大学.2007

[10].陈建萍,周伟灿,官元红.武汉暴雨过程中正、斜压动能之间的相互转换[C].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2006

论文知识图

模拟的8月胶州湾深度平均欧拉余流场(续)剖面III处斜压流速变化过程月24日20时—25日20时暴雨过程降水量(...200 hPa斜压流场与各层斜压流场的形态...月24日20时—25日20时暴雨区域正、斜压...

标签:;  ;  ;  ;  ;  ;  ;  

斜压过程论文_郑敏煜,倪悦,苏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