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蕾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050000)
【摘要】文化元素是21世纪市场竞争中的主体要素。目前,文化建设不再具备行业局限性。在人们的传统认知里,设计、劳动力、工作量等是施工企业的重要元素,经常对文化的作用和功能进行忽略,使得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纰漏。文化建设已经由意识层面的概念过渡为现实性问题,而工地的文化氛围也日渐凸显,它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呈现朝阳性发展契机。
【关键词】工地文化;和谐;施工企业;推动价值
前言
和谐工地文化是以施工企业的意识形态为框架发展起来的。当前,市场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求经济层面的契机,而文化建设也日趋成为企业争取市场空间和提升社会认可度的硬性指标。工地文化建设,是施工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无形价值和财富。它也是施工单位寻求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施工企业负责人要结合具体的服务要素和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工地文化建设,对施工企业的敏感性问题和矛盾加以控制。
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施工企业人员构成比较复杂,作业流程也比较琐碎,企业负责人和职工惯于将市场和利润作为评定企业优劣与否的重要指标,在艰难的生存境遇下,很难对工地文化进行考量,他们的思维意识里也尚未形成完整的工地文化概念。和谐工地文化建设,能够缓解一线生产指标背景下的很多技术性和人为性症结,使工地施工更加安定。每个施工企业都有其各自的企业特性和价值导向,文化建设有助于企业正能量的生成,从而实现效益指标和安全指标的双优。和谐的工地文化建设将施工企业的管理层和一线施工人员融为一体,逐渐削弱和消除工地日常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在共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由文化雏形蔓延到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进而获取更多的市场关注度和认可度[1]。
二、工地文化的推动力探析
1.对施工企业战略的影响
工地文化建设属于工地外围思想工作范畴。施工企业要立足于市场全局,进行自我定位,制定工地文化建设的战略性目标。
首先,工地文化建设,是一种思想范畴的软约束力。它将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化为自我思想层面的控制,进而应用思维指导施工行为,对施工企业各项指标进行正向推动。和谐工地文化是21世纪施工领域的新型概念和整体施工评定指标。它使施工企业的竞争内容和元素更加丰满。并且与多元化的施工企业相匹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其发展和开拓。
其次,工地文化建设,能够带给施工人员以思想熏陶。施工人员是施工企业的一线职工,其受教育和认知的约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不稳定性,增加了施工企业日常工作管理难度,以及施工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系数。文化建设,将施工人员日常管理上升为意识层面的工作,更容易得到施工人员的认同,让他们在正能量文化因子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提高日常工作动力和团队凝聚力,保证施工企业运行机制畅通,实现效益与名誉兼备。
第三,和谐工地文化建设,使施工企业文化气息更加浓厚,有助于施工行为的严谨性。任一行业,只有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学习,才能被逐渐变革的社会和市场所接纳。施工企业虽是以一线施工人员居多,但是,其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以进行自我观念和技能的更新,从而更好的对新事物和新技术进行掌握。知识的价值是无形的。工地文化建设,推动了管理层和一线生产人员意识层面的转变,在无形中以最优的人员配置和技能配置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施工企业时刻处于发展和创新状态[2]。
2.和谐工地文化的促发展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属于多维性、立体性概念,它包括精神、人文和制度层面内容。任一文化节点都能够推进工地各项工作向正规化方向转变,进而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对施工企业起到促进和发展作用。
首先,从意识层面进行论述,施工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与当前倡导的人文理念相契合。施工企业独辟蹊径,进行工地文化建设,除却利润认知外,更加注重员工权益,通过最直观的方式,给予他们精神和工作层面的双向满足,使管理层和一线施工人员关系更加融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执行力。
其次,制度文化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行为。企业借助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奖惩制度等制度文化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和限制。制度文化使员工借助对工地文化的解读,更加主动的去约束自己,不再局限于传统制度层面的被动性。和谐的工地制度文化,使施工现场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将企业文化由意识层面渗透到行为层面,才使其发挥与规章制度同等的效用。
第三,人文认知是和谐工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施工的主体是农民工,它们的主观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进而滋生诸多矛盾点。和谐工地文化建设实现了企业硬性管理和软性管理的同步实施,使施工企业更加关注农民工的主观行为和感受,以行为约束为主,人文关怀为辅,最大程度消除二者之间的微妙矛盾,使施工企业的市场导向和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三、和谐工地文化建设措施
1.领导阶层的重视
工地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工地施工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但是其实施重心却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因而,工地文化建设成效也取决于领导阶层的重视与否以及落实力度。领导阶层既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也要深入到一线工地施工中,对企业的思想、观念以及战略思想进行传达,将工地文化纳入21世纪施工企业竞争指标中,从组织、结构、行为等不同角度,对工地文化建设进行推进和落实。假如职工的思想和观念是推动施工企业发展的春风,那么工地文化建设就是孕育春风的空气和土壤,借助市场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双向性,推动施工企业的发展。
2.强化安全教育
不同的项目,其施工诉求也有所不同。工地施工过程中涉及到高空作业、地下作业和临水作业等,这些施工内容都存在安全层面的隐忧。例如,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施工人员高空坠亡、钢筋砸伤、消防起火等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自然层面和人为层面的不稳定性,都会导致安全隐患,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甚至生命。因此,安全文化是工地文化建设的特有元素。施工企业要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将安全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要强调安全问题。企业负责人也要结合施工企业具体特征,从行为和意识两个层面执行施工工地安全工作。制定完善的安全规程,定期组织安全讲座,进行安全教育,并监督施工人员从严执行,借助理论约束和行为约束,营造人文性与效益性兼备的工地文化氛围[3]。
3.全面落实核心要求
和谐工地文化建设的核心要求是保障施工任务顺利完成,将施工现场矛盾降到最低,使施工企业获取更加广阔的资金优势和市场空间,并得到社会认可。当前,施工企业已经向现代化和市场化迈进,技术和工艺向成熟化和严谨化转变,不再受到利益层面的狭隘桎梏。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已经不再适应激烈的建筑市场博弈环境,很多企业都将目光转移到文化建设中,以此来掌握市场主动权,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施工企业也要立志高远,转变发展思路和竞争导向,以获取市场竞争先机。
4.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素材。农民工的知识构成决定了其存在技能和素质的双向缺陷,而部分施工企业过于投机和追求利益,导致工资纠纷和工伤纠纷成为施工现场的两大负面要素。近年来,工地上的施工事故和拖欠工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工在走投无路之下,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进行维权。从而有媒体不断介入进行调解。而农民工逐渐成为民生新闻的热点报道对象,使得施工企业名誉受损。营造和谐的工地文化氛围,能够对媒体的参与度进行控制,使得施工企业本身对媒体职能进行适度替代,并对农民工角色进行适当转换。领导阶层要结合工种性质,为农民工办理保险,并按时发放劳务报酬,对工伤纠纷和劳务纠纷进行控制,构建和谐的劳务关系;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对农民工的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进行指导和约束,使其树立安全施工认知;从安全层面、素质层面和技术层面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生代施工环境和技术要求,并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总结
工地文化的服务范围比较单一,但其内蕴却极为丰富。当前,他已经逐渐参与到施工企业的市场博弈中。和谐的工地文化建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施工界面概念,它能够对传统的施工矛盾进行削弱和消除。施工企业要冲破传统意识层面的藩篱,立足整体脉络,选择新型发展契机,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实现经济、发展和市场诉求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唐润明.项目工地文化建设与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J].内江科技,2015,(08):9-10.
[2]张建华,陈安礼,黄静.和谐工地文化建设对工程的推动和促进作用[J].贵州水力发电,2010,(03):5-7.
[3]杨侠.以标准文明工地创建管理为载体,建设企业文化[J].经营与管理,2012,(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