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氮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肥,水分,产量,沙土,籼稻,根系,枸杞。
水氮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李亚杰,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1](2019)在《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复播大豆农田碳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北疆伊犁河谷地区不同水氮管理措施对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提出有利于北疆复播大豆高产固碳减排的水氮措施,于2013年在伊宁县进行复播大豆水、氮二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000(W1)、3600(W2)、4200(W3)、4800(W4) m3·hm~(-2)4个灌水水平,0(N0)、150(N1)、300(N2) kg·hm~(-2)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不同水氮组合对大豆固碳量及产量、农田生产资料碳排放量、土壤呼吸碳排放量和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2、W3、W4灌水水平下,大豆总固碳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大豆总固碳量以W3N1处理最高,为13902.53 kg CO_2·hm~(-2),分别比低水低肥(W1N0)、高水高肥(W4N2)处理高出16.4%和6.5%;灌溉用电的碳排放量是农业投入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占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58.0%~77.1%,其次为化肥,占生产资料总排碳量的6.0%~21.6%,且农田生产资料投入越多,生产资料总排碳量也越高;各处理复播大豆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吸收量均为正值,表现为固碳,且以W3灌水量下的平均净碳吸收值最高。综合考虑认为,灌水量为4200 m~3·hm~(-2)、施氮量为150 kg·hm~(-2)的水氮管理组合有利于大豆获得高产和高固碳量,提高农田净碳吸收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严富来,张富仓,范兴科,王英,李越鹏[2](2019)在《基于空间分析的宁夏沙土春玉米滴灌水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水氮组合对宁夏沙土地区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寻求高产高效的水氮配施制度。设计灌水和施氮2因素、3个灌水量水平(W0. 6:0. 6K_cET_0、W0. 8:0. 8K_cET_0和W1. 0:1. 0K_cET_0,其中K_c为作物系数,ET_0为潜在作物蒸发蒸腾量)和4个施氮量水平(N150:150 kg/hm~2; N225:225 kg/hm~2; N300:300 kg/hm~2; N375:375 kg/hm~2)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Logistic函数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具有较高的拟合度,W1. 0灌水处理延后了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起点;灌水量和施氮量对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灌水量对氮肥偏生产力(PFPN)有极显着影响,水氮耦合作用对氮收获指数有显着性影响;相同灌水条件下,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W0. 8处理除外)和WUE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考虑试验区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基于产量、WUE、PFPN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对水氮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和为506~576 mm、施氮量为230~335 kg/hm~2时,产量、WUE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均能同时达到最大值的95%以上,优化区间所得的PFPN约为最大值的80%,为适宜的水氮滴灌管理区间。研究成果可为当地沙土地区春玉米滴灌施肥过程中水氮科学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余华清,丁峰,殷尧翥,杨志远,孙永健[3](2019)在《不同水氮管理下麦茬杂交稻氮磷钾吸收和转运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设置不同灌溉方式(淹灌、干湿交替灌溉)和氮肥运筹(总氮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质量比分别为4∶4∶2(T1)、3∶3∶4(T2)、2∶2∶6(T3),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水肥耦合对麦茬杂交籼稻茎叶氮、磷、钾吸收和转运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淹灌相比,干湿交替灌溉有利于抽穗期和成熟期茎叶氮、钾及成熟期穗部和植株钾积累,并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抽穗期茎叶、成熟期穗部和植株磷、钾积累呈先增后降趋势;淹灌能明显促进磷积累,且随着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茎叶的氮、磷、钾积累提高;干湿交替灌溉能够明显提高茎叶的氮、钾转运量及转运贡献率,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促进增产;适宜氮肥后移增产显着,T2较T1、T3增产9.09%、6.48%(淹灌)和11.24%、11.05%(干湿交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总施氮量为150 kg/hm2,基肥、蘖肥、穗肥的质量比为3∶3∶4时,麦茬杂交籼稻的增产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锋,刘晓彤,罗健航,赵营,王海廷[4](2019)在《水氮优化管理对枸杞产量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枸杞高效的水氮优化管理,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取样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同施氮量、滴灌量,研究水氮优化管理对枸杞产量、经济效益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内不同水氮管理之间枸杞产量差异不显着,两年间枸杞产量差异较大,2017年枸杞干果产量明显高于2018年;SFN1处理较CFN处理增产最高,增产率变幅在13.5%~35.5%,节本增效2.68万元/hm2~4.68万元/hm~2。夏季休眠期0~20 cm、2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夏果期高,说明随着施氮量和滴水量累积增加硝态氮向土壤下层运移;增加施氮量,夏果期和夏季休眠期0~100 cm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着增高;现蕾开花初期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升高,说明增加滴水量,土壤硝态氮向深层运移加剧,本试验条件下,SFN1处理是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的水氮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胡锦升[5](2019)在《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旱作塬区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3,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产粮区,也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降雨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施肥偏多但利用率低,提高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是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本文选取旱作农田冬小麦和春玉米连作体系为研究对象,在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设置的不同管理措施定位试验基础上进行田间观测试验,首先于2016-2017生长季研究了小麦地7个和玉米地6个处理收获期剖面硝态氮分布、生长季内土壤剖面水分运移状况及其对产量影响;并于2017-2018生长季分析玉米地6种处理不同时期土壤温度、水分、硝态氮淋溶累积变化和作物生长状况。研究不同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产的影响,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小硝态氮残留和增加作物产量为目标,为选取适宜于该区可持续生产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1.小麦地2016-2017生长季,传统翻耕配施钾肥(NPK)和添加生物炭(NPB)较传统翻耕(NP)对土壤水分补给与消耗无明显影响。NPK土壤剖面硝态氮存在累积峰,但峰值只有NP的20.2%,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100 cm土层;而NPB剖面无硝态氮累积,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两个处理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300 cm层较NP显着减少了66.0%和73.2%。覆膜处理较NP显着影响土壤水分补给与消耗,传统翻耕配合生育期地膜全覆盖(NPFGT)、休闲期地膜全覆盖(NPFFT)和全年地膜全覆盖(NPFWT)在0-300 cm层水分补给量较NP显着增加32.7%、43.1%和43.5%,而NPFFT水分消耗量较NP显着提高2.0倍。NPFFT和NPFWT土壤剖面硝态氮存在累积峰,但峰值只有NP的77.1%和37.8%,而NPFGT剖面无硝态氮累积。叁个处理硝态氮分别主要分布在0-200、0-100和0-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较NP显着减少了 19.2%、59.7%和78.7%。此外,NPFGT和NPFWT较NP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着增加56.4%和66.3%、20.0%和18.9%及24.3%和15.2%,而NPFFT水分利用效率显着减少22.7%。NPFGT和NPFWT改善土壤水分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显着,其中NPFGT减少硝态氮淋溶累积效果最佳;NPB和NPK虽不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均可增加产量、有效减少硝态氮淋溶累积;而NPFFT不仅减产和显着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且未能缓解硝态氮氮淋溶累积。2.玉米地2016-2017和2017-2018生长季,土壤水分变化均经过补给、消耗和再补给的过程。第一次水分补给时期(休闲-抽雄期),水分主要在100 cm以下的深层补给,其中免耕配合地膜覆盖(NF)、秸秆覆盖(NS)和秸秆地膜二元覆盖(NSF)水分补给量较免耕(NT)平均显着增加17.1、25.3和31.6 mm。水分消耗时期(抽雄-灌浆期),水分主要在0-200 cm消耗,其中NS、NF、免耕添加生物炭(NB)和NSF水分消耗量较NT平均显着增加19.7、26.4、27.6和41.7 mm。第二次水分补给时期(灌浆-收获期),水分主要在0-100 cm层补给,其中2017-2018生长季NF和NB水分补给量较NT显着提高2.7和6.4倍,NS显着降低75.0%。NS和NB不同时期硝态氮变化主要集中在0-100和200-300 cm,两个生长季收获期硝态氮累积量较NT显着降低26.5%和45.2%,且NS均存在明显的累积峰;NSF和NF硝态氮只在0-40 cm层有明显变化,两个生长季收获期硝态氮累积量较NT显着降低62.5%和70.5%,且均无累积峰。此外,NB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NT两年平均显着增加18.4%和15.6%;NF和NSF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NT平均显着增加43.4%和49.2%、43.4%和50.5%及37.2%和44.2%,且氮素吸收、LAI和降雨利用效率均较NT显着提高1.7倍。再者,2017-2018生长季NS较NT生育前期(0-85天)0-80 cm层土壤温度显着降低1.3-2.1 ℃;而NF较NT显着增加0.6-1.5℃。休闲期,NSF、NS、NF蒸散量较NT显着减少12.0、19.3和32.5 mm;而生育期,NB蒸散量较NT显着减少28.4 mm。结合两年玉米地试验,NS虽能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但降低土壤温度,产量无明显提高,且未能有效缓解硝态氮淋溶累积。NB、NF和NSF可提高氮素利用,但NB不能有效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产不显着;NF和NSF改善土壤温度、水分和作物生长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显着。其中NSF最优,是改善旱塬玉米地水肥热状况,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9-06-01)
邬刚,袁嫚嫚,曹哲伟,张兆冬,王莉莉[6](2019)在《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田间试验,采用密闭室连续抽取法研究不同水分和氮肥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中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基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52. 92%~90. 78%;氮肥管理模式显着影响氨挥发损失,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能显着降低8. 27%~14. 22%的氨挥发损失。在常规施肥1〔m(基肥)∶m(分蘖肥)∶m(穗肥)=5∶2∶3,肥料种类均为普通尿素,N1〕条件下,控制灌溉处理氨挥发损失较常规灌溉处理显着降低10. 04%(P<0. 05)。各施肥处理氨挥发量与同期田面水NH_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综合氨挥发排放强度分析,控制灌溉和采用普通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的一次性基施组合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稻田水肥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殷尧翥,郭长春,孙永健,武云霞,余华清[7](2019)在《稻油轮作下油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叁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4种施氮量,分析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模式下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调控效应,互作效应显着;且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显着高于秸秆直接还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71%~6.50%,群体干物质显着增加了9.22%~13.30%;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着,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9%~9.8%和1.5%~5.2%,从而使产量提高了9.5%~13.4%。控制性交替灌溉相对于淹灌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减缓拔节至齐穗期叶面积衰减,加快结实期群体生长率,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提高;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从叁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来看,秸秆堆腐还田处理下,控制性交替灌溉与施氮量150 kg/hm~2,可有效提高齐穂期高效叶面积指数(4.80~5.32),具有较高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6.94~7.36t/hm~2),显着提高了有效穗(181.6万~220.9万/hm~2)及每穗粒数(180~200粒),从而显着提高产量达到10328.1~12464.1 kg/hm~2,为本研究节水减氮增效最佳的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梁斌,王群艳,董静,张峻伟,李俊良[8](2019)在《水氮管理对设施番茄根系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盐分累积设施土壤(电导率为1 106μS/cm)中水氮管理对设施番茄根系生长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设施土壤中不同水分和氮肥处理对番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宜灌溉〔浇水量为2. 1L/(盆·次)〕相比,水分胁迫处理〔浇水量为1. 5 L/(盆·次)〕显着抑制番茄根系、株高和生物量的增加,番茄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尖数分别平均减少16. 6%、24. 4%、14. 3%,养分吸收量平均减少21. 7%;高量灌溉〔浇水量为2. 7 L/(盆·次)〕可增加番茄果期生物量,增幅达35. 5%,但氮素吸收量有所降低.与传统施肥相比,减氮施肥可显着促进番茄植株、根系的生长,从而增加养分吸收量;番茄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尖数分别增加2. 9%~55. 3%、10. 8%~55. 5%、4. 9%~62. 7%,株高平均增加12. 7%,养分吸收量平均增加38. 5%,氮肥利用率从9. 1%增至30. 8%.研究显示,在高盐分累积的设施土壤中,氮肥减施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同时提高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明,张忠学,郑恩楠,陈鹏,陈帅宏[9](2018)在《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光合特征和水氮利用效率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方法】设置3个灌水定额水平(W0:0 mm、W1:40 mm、W2:80 mm),4个施氮量水平(N0:0 kg/hm2、N1:180 kg/hm2、N2:230 kg/hm2、N3:280 kg/hm2),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氮管理模式对拔节期春玉米光合速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氮素积累量以及对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施氮可以显着提高拔节期光合速率,当施氮量由230 kg/hm2提高到280 kg/hm2,光合速率的增幅减小。施氮对WUEi有促进作用,而灌水定额在40~80 mm之间时,增加灌水定额不利于WUEi提高。N2W1处理的成熟期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较N0W0处理分别提高54.27%和78.36%。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2.31~3.61 kg/m3之间,在各施氮水平下WUE表现为W0水平>W1水平>W2水平。灌水施氮处理植株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明显高于N0W0处理的,施氮对成熟期籽粒和植株的氮素累积均有显着影响(P<0.05)。W1水平下植株氮素积累量与W0水平差异显着,但与W2水平差异不大。W1水平下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最大,与W0水平差异显着。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的升高而减小,在同一个施氮水平下,氮肥偏生产力表现为W1水平>W2水平>W0水平。N2W1处理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最高,除N3处理外,当灌水定额增加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所增加,但增幅变小。【结论】增加施氮量可以提高产量和干物质量积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氮肥偏生产力与施氮量负相关。建议当地采取灌水定额40 mm,施氮量230 kg/hm2的灌水施氮方式。(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翟羽雪[10](2018)在《水氮管理对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国审小麦品种兰考198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豫南稻茬麦区(河南信阳)系统研究了水(正常和渍水)、氮(0、75、150、225、300 kg hm~(-2))处理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豫南稻茬小麦水肥优化管理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处理对豫南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正常水分处理下,与N0比较,2015/2016季N75~N300的产量分别显着提高105.05%、125.59%、119.53%和135.35%,2016/2017季分别显着提高95.83%、175.54%、126.79%和137.50%。渍水条件下,与N0比较,2015/2016季N75~N300的产量分别显着提高74.92%、110.89%、120.79%和118.52%,2016/2017季分别显着提高75.53%、169.50%、164.54%和163.83%。其中产量的提高主要在于穗数与穗粒数的显着提高,而千粒重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同时,施氮量与产量呈显着的二次相关关系。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2015/2016季产量仅在N75、N300两个施氮水平下分别显着降低12.92%、5.27%,2016/2017季在N75、N150两个施氮水平下分别显着降低24.77%、17.93%。渍水仅对千粒重存在显着的降低作用,而对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施氮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施氮量225 kg hm~(-2)左右产量相对较高。(2)水氮处理对豫南稻茬小麦品质的影响:同一水分处理下,与N0比较,N75~N300显着提高籽粒容重、籽粒(面粉)蛋白质含量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且沉降值、膨胀势、淀粉含量与粉质特性具有相同趋势。而渍水对籽粒容重无显着影响,渍水降低籽粒(面粉)蛋白质含量,且仅在部分氮水平上差异达显着水平,湿面筋含量、沉降值、膨胀势、淀粉含量具有相同趋势。其中,2015/2016季,渍水较正常水分处理仅在N225与N300显着降低籽粒湿面筋含量,在N300面粉蛋白质含量显着降低,在N0~N300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均显着降低,在N75膨胀势显着降低,淀粉含量在N75、N150显着降低,FQN在N0、N75显着降低,弱化度在五个氮水平上均显着提高。2016/2017季渍水对面粉蛋白质含量、籽粒湿面筋含量、沉降值、膨胀势均无显着影响,而淀粉含量在N150显着降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FQN在N225显着降低,渍水对弱化度的影响同第一季。同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当施氮量225 kg hm~(-2)左右品质指标与产量相对较好。(3)水氮处理对豫南稻茬小麦生长指标的影响:同一水分条件下,与N0比较,施氮处理提高开花期叶龄、次生根数目、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群体数目。同时,施氮处理提高开花期(成熟期、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与转运效率、转运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土壤0~20 cm硝态氮含量在施氮处理时显着提高。当施氮量150~225 kg hm~(-2)以上指标相对较好。渍水降低叶龄、次生根数目,开花期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效率呈相同趋势,但渍水对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群体茎蘖数、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作用趋势不明显。0~20 cm、2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渍水条件下均提高。(4)水氮处理对豫南稻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施氮处理提高开花期(花后、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花前氮素转运量也呈相同趋势。渍水仅在部分氮水平上显着影响开花期(花后、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效率、转运氮素对籽粒贡献率具有相同趋势。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和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均呈显着正相关,仅花前氮素转运量与籽粒湿面筋含量呈显着正相关。(5)水氮处理对豫南稻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氮肥农学利用率与氮肥吸收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两者与产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而氮肥偏生长力、氮肥养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且氮肥养分利用率与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均呈显着负相关。氮肥偏生长力则与籽粒蛋白质含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渍水仅在N75、N150两个氮水平上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当施氮量225 kg hm~(-2)左右时,氮肥利用率相对较高,减少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上述结果表明,适宜施氮可显着提高豫南稻茬小麦产量、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 hm~(-2)左右能同步提高产量、氮肥利用率,改善品质。渍水仅在部分施氮水平下对产量、氮肥利用率存在显着影响,渍水仅降低豫南稻茬小麦部分品质指标。因此,在当前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的豫南稻茬麦区水分不是影响该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子,氮肥仍是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12-01)
水氮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研究水氮组合对宁夏沙土地区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氮素累积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寻求高产高效的水氮配施制度。设计灌水和施氮2因素、3个灌水量水平(W0. 6:0. 6K_cET_0、W0. 8:0. 8K_cET_0和W1. 0:1. 0K_cET_0,其中K_c为作物系数,ET_0为潜在作物蒸发蒸腾量)和4个施氮量水平(N150:150 kg/hm~2; N225:225 kg/hm~2; N300:300 kg/hm~2; N375:375 kg/hm~2)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Logistic函数对春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具有较高的拟合度,W1. 0灌水处理延后了地上部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的起点;灌水量和施氮量对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均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灌水量对氮肥偏生产力(PFPN)有极显着影响,水氮耦合作用对氮收获指数有显着性影响;相同灌水条件下,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产量、植株氮素累积量(W0. 8处理除外)和WUE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考虑试验区年降雨量分配不均,基于产量、WUE、PFPN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对水氮管理方案进行优化,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和为506~576 mm、施氮量为230~335 kg/hm~2时,产量、WUE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均能同时达到最大值的95%以上,优化区间所得的PFPN约为最大值的80%,为适宜的水氮滴灌管理区间。研究成果可为当地沙土地区春玉米滴灌施肥过程中水氮科学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氮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玲,李亚杰,张永杰,符小文,杜孝敬.不同水氮管理措施下复播大豆农田碳平衡[J].生态学杂志.2019
[2].严富来,张富仓,范兴科,王英,李越鹏.基于空间分析的宁夏沙土春玉米滴灌水氮管理模式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9
[3].余华清,丁峰,殷尧翥,杨志远,孙永健.不同水氮管理下麦茬杂交稻氮磷钾吸收和转运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李锋,刘晓彤,罗健航,赵营,王海廷.水氮优化管理对枸杞产量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2019
[5].胡锦升.黄土塬区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氮运移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9
[6].邬刚,袁嫚嫚,曹哲伟,张兆冬,王莉莉.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稻田氨挥发损失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7].殷尧翥,郭长春,孙永健,武云霞,余华清.稻油轮作下油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19
[8].梁斌,王群艳,董静,张峻伟,李俊良.水氮管理对设施番茄根系生长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9
[9].刘明,张忠学,郑恩楠,陈鹏,陈帅宏.不同水氮管理模式下玉米光合特征和水氮利用效率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8
[10].翟羽雪.水氮管理对豫南稻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