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菌论文_朱雯,马煜明,曾莉,胡斌,刘亚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花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金花,砖茶,泾阳,活性,抗氧化,曲霉,磷酸酶。

金花菌论文文献综述

朱雯,马煜明,曾莉,胡斌,刘亚楠[1](2019)在《金花菌发酵甜茶生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金花菌发酵对甜茶生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测定比较了未发酵甜茶和金花菌发酵甜茶的生化成分含量、总氧化活性、清除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与未发酵甜茶相比,金花菌发酵甜茶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显着下降(p<0.05),茶多酚和黄酮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水浸出物含量没有显着变化(p>0.05);金花菌发酵甜茶的总抗氧化活性显着性提升(p<0.05),但清除羟自由基活性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本文来源于《茶叶通讯》期刊2019年03期)

秦彤非[2](2019)在《白茶“金花”菌的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属微发酵茶,具有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而有回甘的品质特点。本研究以一种新型的“金花”白茶为材料,通过分离、纯化其茶叶表面附着有大量金黄色菌株“金花”菌,深入研究该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对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的降解能力同时研究该菌对白茶茶叶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并解析了该菌的基因组框架。具体结果如下:本研究平板涂布法从白茶表面分离“金花”菌。观察该菌在PDA和察氏培养基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经光学显微镜检测和电镜扫描,可发现该菌株的菌落、菌丝、子囊果、子囊孢子等结构和特征及菌株分泌物特性均具有典型冠突散囊菌的特征,通过18S rDNA和ITS1测序,确认所分离的菌株为冠突散囊菌属。通过显色培养基发现该真菌具有酸性磷酸酶的分泌能力。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培养基的pH值明显下降。以难溶性Ca-P为磷源的培养液培养该菌,磷随培养天数的增加明显增加,表明该菌具有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能力,供自身生长所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菌具有降解有机磷除草剂的能力。液体培养基中的草甘膦浓度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接种7天,草甘膦浓度下降50%左右,13天降解率超过70%。本实验结果表明该供试菌株能适应较高的草甘膦浓度,对草甘膦农药有明显的降解作用。通过比较接种和不接种该菌的茶叶的代谢产物发现:接种供试“金花”菌后的白茶中含有较低的儿茶素含量,主要为没食子儿茶素(GC)的含量显着降低。表明接种之后能改变白茶品质。全基因组框架结果显示该种菌基因总长为26984743 bp。同时该种菌可能存在磷酸酶分泌的控制基因,并对部分基因序列的蛋白构成进行了分析。为之后研究可从该基因与“金花”菌解磷和降解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提供理论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纯化得到的“金花”菌为冠突散囊菌,具有磷酸酶活性,可分解各形态的磷并对茶叶儿茶素含量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金花白茶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杨苗[3](2019)在《泾阳茯砖茶品质与“金花菌”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茯砖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因产生“金花”而独具特色,具有消食解腻,降脂等保健功效,因此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在茯茶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于工艺的把控不严以及质量的控制不足的问题,造成市场上茯茶品质参差不齐。泾阳作为茯砖茶的发源地,茯砖茶产业发展迅速,但大多数生产仍凭借经验控制。对“金花菌”的种类、产生条件及其生长规律认识的不充分导致茯砖茶“发花”期间管理不科学,“发花”不均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提高茯砖茶品质,保证其品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10个泾阳茯砖茶样品,首先对样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及感官指标进行分析;其次对样品中“金花菌”进行分离,采用ITS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对“金花菌”进行鉴定;最后,从生产过程的渥堆料中分离微生物菌株,将其接种到毛茶原料中进行渥堆,并对渥堆及后续“发花”过程中可溶性糖、茶多酚、茶色素、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物质含量变化与“金花菌”生长之间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个泾阳茯砖茶样品的理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水分含量均小于11.00%,8号样品水浸出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3.49%和13.66±0.04%;4号样品中茶多酚、黄酮和茶黄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4.55±0.05%、3.50±0.04%和0.0804±0.0010%;6号样品中咖啡碱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为3.94±0.05%和0.2876±0.0143%;5号样品中茶红素含量最高,为1.5425±0.0473%;1号样品中茶褐素含量最高,为1.4539±0.0158%。10个茯砖茶样品在茶汤浓度为0.004 g/L时,对DPPH、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具有一定清除效果,其中4号样品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最佳,清除率分别为30.50%和22.39%;9号样品对DPPH的清除效率最高,清除率可达92.91%。综合感官评审结果,7号样品和10号样品砖面平整,原料老嫩适宜,“发花”情况好,耐冲泡,口感最佳。(2)从10个泾阳茯砖茶中共分离出21株“金花菌”,通过分子生物学结合形态学的观察初步将这21株“金花菌”鉴定为6个种,其中有11株Aspergillus cristatus(冠突散囊菌)、3株Aspergillus endophyticus、2株Aspergillus appendiculatus、1株Aspergillus intermedius、3株Aspergillus mallochii和1株Aspergillus costiforme(肋状散囊菌)。对分离菌株,进行生长生理学特性研究,F-2(A.intermedius)、J-2(A.costiforme)这两株“金花菌”和黑曲霉能够耐受155 g/L的NaCl,青霉在NaCl浓度高于85 g/L时不能够生长。在NaCl浓度为155 g/L时,F-2(Aspergillus intermedius)菌落直径为17 mm,大于J-2(肋状散囊菌)的菌落直径,因此,菌株F-2具有更强的耐盐特性。(3)不同微生物处理渥堆对渥堆及“发花”过程中各物质的影响表现为:与原料毛茶相比,茶叶中茶多酚、可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降低;未渥堆组、菌株W-2处理组及混合菌处理组的咖啡碱含量降低,其余各组均增加;未渥堆组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他处理组均降低;各组茶褐素含量均增加。“发花”过程中“金花菌”生长数量与茶叶中主要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含量、茶黄素含量、茶红素含量的变化与冠突散囊菌数量之间呈现极显着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34、-0.703、-0.837。茶褐素含量与冠突散囊菌数量之间呈现极显着正相关(p<0.01),其相关系数为0.825。因此,茯砖茶品质的形成与“金花菌”的生长有着极大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刘凯利,黄亚亚,万斌,梁艳,胡歆[4](2019)在《茯砖茶中金花菌菌落计数方法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花菌数量是审评茯砖茶产品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以国标为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茯砖茶中金花菌菌落总数计数方法。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的最佳条件为:筛子目数80目,无菌稀释液为0.85%NaCl溶液,振摇时间50 min。该条件下,金花菌菌落总数为(50.75±1.1)×10~5CFU/g。优化方法得到的金花菌菌落总数是国标方法的5倍左右。(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3期)

唐万达,黄振东,杨琳,万晴,张瑞玲[5](2019)在《泾阳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鉴定泾阳茯砖茶中的金花菌,探讨其发酵产物的抗氧化酶活性。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泾阳茯砖茶中的"金花菌",通过其ITS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抗氧化酶试剂盒测定不同时期"金花菌"发酵液的抗氧化酶活性。结果从茶叶中分离出1株"金花菌"J17,通过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其为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在J17菌株发酵后第1、7、10、14和21天,其发酵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U/mL)分别为0.22±0.11、1.22±0.13、2.46±1.64、7.35±2.77和45.19±1.54;过氧化氢酶(CAT)活性(U/mL)分别为0.06±0.00、0.45±0.00、1.52±0.20、2.35±0.20和2.75±0.37;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U/mL)分别为25.55±10.12、50.90±3.72、76.77±6.75、89.07±3.33和36.34±12.32。发酵14d左右,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较高,与茶砖在发花车间的发花时间一致。茯砖茶沸水冲泡液和沸水冲洗液中POD和CA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沸水冲泡液的T-SOD活性显着高于沸水冲洗液。结论泾阳茯砖茶的抗氧化酶活性与茶砖发花期产生的赤散囊菌有关,泾阳茯砖茶适用于热水冲泡或煮沸后饮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吕嘉枥,孟雁南,史朝烨,罗潇[6](2018)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数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花菌"的数量是评价茯砖茶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快速准确的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的数量,本研究利用茯砖茶中的"金花菌"颗粒较大,颜色为金黄色,清晰可辨,与其它杂菌和茶基质差异较大的特性,设计出了一种自动、快速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数量的方法,首先对茯砖茶进行任意面切割,并利用高分辨率拍照设备获取茶切割面图像,然后利用Image Pro Plus软件中的图像处理系统对茶切割面图像进行处理,之后采用自动计数系统对茯砖茶中"金花菌"的数量进行统计,并以人工直接计数结果为参考,结果表明:本研究方法与人工直接计数法无显着差异,检测结果可靠。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快速准确的检测出茯砖茶中的"金花菌"数量,从而达到在线快速准确地评价茯砖茶质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张亚,黄亚亚,韩卓潇,梁艳,纪晓明[7](2018)在《微型茯砖茶加工及“金花”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茯砖茶历史悠久,外型大多为砖型、体积大,携带及饮用较为不便。通过自然发花,研制出质量在10g以下,表面及内部均发花较好的微型茯砖茶,并对"金花"菌进行分离、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含水量30%~32%、模具填充量(7.5~8.0)g/孔、定型时间(15~20)min、灭菌温度(105~110)℃、灭菌时间(3~4)min、发花温度28℃、发花湿度50%、2℃/d逐渐升温干燥的方法获得微型茯砖茶品质较好,茶砖平整、金花茂盛均匀、颗粒饱满,汤色红浓明亮,菌花香纯正、高长,滋味醇厚、回味甘爽,叶底明亮匀齐。经菌落特征和显微结构(有性型和无性型)初步判断微型茯砖茶与传统茯砖茶的"金花"菌实属同一种微生物——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07期)

吕嘉枥,孟雁南,史朝烨,罗潇[8](2018)在《陕西茯茶中“金花菌”的ITS序列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陕西茯茶中分离纯化得到6株"金花菌",以冠突散囊菌标准菌株为对比,提取7株菌的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及ITS4扩增提取得到的基因,PCR产物经凝胶电泳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并对测定的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6株菌与标准菌株ITS区域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根据ITS序列,分离纯化的6株菌可能为针刺曲霉(Aspergillus spiculosus)、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周国庆,谭玉梅,王亚萍,黄永会,任锡毅[9](2018)在《响应面法优化“金花”菌培养基配方》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冠突曲霉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以子囊孢子浓度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含水量、氯化钠浓度、接种量分别是10 ml、5%、240μl。使用Design expert 8中的Box-Behnken design(BBD)进行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液体培养基最佳配方是在10 g麸皮的基础上,添加Na Cl 6.13%(0.613 g),9.79 m L无菌水,接种246.48μl浓度为108个/ml"金花"菌孢子悬液,28℃条件下,培养7 d,发酵物浸泡过滤处理得孢子含量达3.51×10~7个/m L。优化后仅用简单、经济的麸皮培养基就能快速培养得到高浓度的金花菌孢子,这些孢子按需求洗脱稀释后即可用于人工接种,这促进了金花菌人工接种发花的普及,同时为培养基的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刚,杨妍,胡婷婷,邓钱江,张晓喻[10](2018)在《青刺尖“金花菌”发酵茶的降血脂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青刺尖茶经"金花菌"发酵后,其降血脂效果的变化。以普通饲料饲养小鼠作空白对照,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症模型小鼠,再随机分成模型组、青刺尖"金花菌"发酵茶叁个剂量处理组(2、6、9 g/kg)、青刺尖干茶组和血脂康组(3 g/kg)。各组分别连续灌胃处理28 d,心脏取血分离血清,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计算肝脏指数,并制作肝脏病理切片。与模型组比较,发酵茶叁个剂量处理组的TC、TG、LDL-C及中剂量组的Apo-B/Apo-AI比值,均显着降低(p<0.05);发酵茶叁个剂量组的HDL-C和肝脏指数,高剂量组的TC、中高剂量组的TG和LDL-C,差异均达到极显着(p<0.01),同时抑制了各处理组HDL-C的过度增加。与未发酵的青刺尖茶组比较,中、低剂量组小鼠的体重增长量较小,而低剂量组降低显着(p<0.05)。青刺尖茶经"金花菌"发酵后,能有效控制高血脂症小鼠体重的增加,更显着地降低或抑制高血脂症小鼠的各项生化指标,显现更优的降脂功效。(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金花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属微发酵茶,具有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而有回甘的品质特点。本研究以一种新型的“金花”白茶为材料,通过分离、纯化其茶叶表面附着有大量金黄色菌株“金花”菌,深入研究该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对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的降解能力同时研究该菌对白茶茶叶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并解析了该菌的基因组框架。具体结果如下:本研究平板涂布法从白茶表面分离“金花”菌。观察该菌在PDA和察氏培养基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经光学显微镜检测和电镜扫描,可发现该菌株的菌落、菌丝、子囊果、子囊孢子等结构和特征及菌株分泌物特性均具有典型冠突散囊菌的特征,通过18S rDNA和ITS1测序,确认所分离的菌株为冠突散囊菌属。通过显色培养基发现该真菌具有酸性磷酸酶的分泌能力。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培养基的pH值明显下降。以难溶性Ca-P为磷源的培养液培养该菌,磷随培养天数的增加明显增加,表明该菌具有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能力,供自身生长所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菌具有降解有机磷除草剂的能力。液体培养基中的草甘膦浓度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接种7天,草甘膦浓度下降50%左右,13天降解率超过70%。本实验结果表明该供试菌株能适应较高的草甘膦浓度,对草甘膦农药有明显的降解作用。通过比较接种和不接种该菌的茶叶的代谢产物发现:接种供试“金花”菌后的白茶中含有较低的儿茶素含量,主要为没食子儿茶素(GC)的含量显着降低。表明接种之后能改变白茶品质。全基因组框架结果显示该种菌基因总长为26984743 bp。同时该种菌可能存在磷酸酶分泌的控制基因,并对部分基因序列的蛋白构成进行了分析。为之后研究可从该基因与“金花”菌解磷和降解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提供理论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纯化得到的“金花”菌为冠突散囊菌,具有磷酸酶活性,可分解各形态的磷并对茶叶儿茶素含量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金花白茶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花菌论文参考文献

[1].朱雯,马煜明,曾莉,胡斌,刘亚楠.金花菌发酵甜茶生化品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茶叶通讯.2019

[2].秦彤非.白茶“金花”菌的鉴定与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9

[3].杨苗.泾阳茯砖茶品质与“金花菌”的效应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4].刘凯利,黄亚亚,万斌,梁艳,胡歆.茯砖茶中金花菌菌落计数方法的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5].唐万达,黄振东,杨琳,万晴,张瑞玲.泾阳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分离、鉴定及抗氧化酶活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6].吕嘉枥,孟雁南,史朝烨,罗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快速检测茯砖茶中“金花菌”数量[J].现代食品科技.2018

[7].张亚,黄亚亚,韩卓潇,梁艳,纪晓明.微型茯砖茶加工及“金花”菌鉴定[J].食品科技.2018

[8].吕嘉枥,孟雁南,史朝烨,罗潇.陕西茯茶中“金花菌”的ITS序列特性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9].周国庆,谭玉梅,王亚萍,黄永会,任锡毅.响应面法优化“金花”菌培养基配方[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10].刘刚,杨妍,胡婷婷,邓钱江,张晓喻.青刺尖“金花菌”发酵茶的降血脂效果[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六堡茶“金花”菌的菌落形态光学显微镜下“金花”菌的个体形态金花菌在40%蔗糖麦芽汁平板上的...金花菌在40%蔗糖蛋白胨平板上的...金花菌菌落与光镜照片“金花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形...

标签:;  ;  ;  ;  ;  ;  ;  

金花菌论文_朱雯,马煜明,曾莉,胡斌,刘亚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