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吩噻嗪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硫醇,噻嗪,衍生物,荧光,甲基,活性,氢键。
吩噻嗪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赵小美,张平平,汲霞,胡国强[1](2019)在《含1,2-苯并噻嗪结构的咪唑并[1,2-b] [1,3,4]叁氮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吡罗昔康甲基物为原料,利用生物电子等排等药物设计原理,合成8个结构新颖的叁氮唑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MS表征。通过测定对胰腺癌细胞Capan-1和白血病细胞L1210的抑制活性,评价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6b(IC_(50)=3. 6±0. 5μmol/L)对胰腺癌细胞Capan-1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6a(IC_(50)=1. 8±0. 2μmol/L)对白血病细胞L1210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咪唑并叁氮唑侧链的引入,对提高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传娥[2](2019)在《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缩硫醛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水污染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难题,为了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设计出了很多的检测方法,其中荧光探针是检测重金属离子的一种简便、高效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荧光探针的检测机理主要是基于荧光强度的增强和减弱来检测金属离子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出更高效、更准确的检测方法。本论文主要设计了叁种基于吩噻嗪类衍生物的缩硫醛荧光探针,该探针的检测机制是吩噻嗪上的醛基与硫醇反应生成缩硫醛基团,在水溶液中缩硫醛基团与Hg~(2+)发生脱保护反应生成相应的醛基而使荧光增强达到检测Hg~(2+)的目的,溶液的颜色也发生明显变化所以裸眼就可以检测到水溶液中Hg~(2+)的存在,因此该探针在水溶液中能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Hg~(2+)。(1)以吩噻嗪衍生物为原料与1,2-乙二硫醇反应合成了2-(1,3-二硫戊环)-10-乙基吩噻嗪,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检测Hg~(2+)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其响应时间,pH影响、抗干扰能力、实际检测能力都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检测机制进行了研究。(2)以吩噻嗪衍生物为原料与1,3-丙二硫醇反应合成了2-(1,3-二噻烷)-10-乙基吩噻嗪,用多种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检测Hg~(2+)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其响应时间,pH影响、抗干扰能力、实际检测能力都进行了研究。(3)以吩噻嗪衍生物为原料与乙硫醇反应合成了2-(二乙硫基)-次甲基-10-乙基吩噻嗪,用多种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检测Hg~(2+)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响应时间,pH影响、抗干扰能力、实际检测能力和颜色变化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设计合成了叁种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缩硫醛荧光探针,研究表明叁种荧光探针在检测Hg~(2+)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抗干扰性强、pH范围广,可以作为固态比色指示剂检测Hg~(2+)等优点。(2)几种荧光探针是基于脱保护反应来检测Hg~(2+),荧光强度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可以用裸眼检测到Hg~(2+)的存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都发生红移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2)
李珊[3](2019)在《苯并噻吩及吩噻嗪衍生物的结构和光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太阳能是真正的清洁能源,并且储量丰富。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长期可持续等优点。目前,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0%以上,所以研究开发光电转换效率更高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的工作是针对苯并噻吩衍生物(TIB)及吩噻嗪衍生物(P1TZ-1)两种聚合物分子的结构和光电性能开展理论研究。首先用氧、氮、磷、硅和硒原子替代了 TIB分子两侧对称位置和P1TZ-1分子受体部分的4个硫原子形成了两组设计分子;其次在P1TZ-1分子的受体部分引入并噻吩、叁噻吩和四噻吩,再用高性能聚合物分子的受体部分直接替换P1TZ-1分子的受体部分,形成了第3组设计分子。利用密度泛函DFT对TIB和P1TZ-1分子及其设计分子的结构和光电转换性能的各项参数进行理论模拟,包括基态几何结构、荧光光谱、电荷转移和重组速率等。结果显示,TIB-P和TIB-Si的能隙均小于TIB分子,吸收光谱红移并且荧光寿命变大;P1TZ-a、P1TZ-c、P1TZ-P 和 P1TZ-Si 较 P1TZ-1 分子相比,HOMO 能级较大,LUMO能级较小,吸收光谱红移,电离能较小,电子亲和势较大。说明TIB-P、TIB-Si、P1TZ-a、P1TZ-c、PITZ-P和PITZ-Si分子较原分子能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太阳光,表明适当的引入多噻吩结构和原子替代,会对TIB和P1TZ-1分子的光电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比对TIB和P1TZ-1及其设计分子的性能参数,可以为实验上合成新的聚合物分子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牛丽萍,邢顺凯,李小六,陈华[4](2019)在《稠合四环噻嗪烷-4-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叔丁氧羰基(Boc)保护的脯氨醛1、氨基酸酯盐酸盐2a~2d和巯基水杨酸3a~3b为原料,叁组分一锅法得到苯并噻嗪烷-4-酮中间体.酸性条件下脱除Boc,分子内酰胺缩合制备稠合四环噻嗪烷-4-酮衍生物6~11.新生成手性碳(1-C)的构型通过H-1和H-2的偶合常数及X-ray单晶衍射确定.测试了化合物抗Hela和A549的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中等的抗Hela细胞活性,其中(13a R,13b R)-1,2,3,13b-四氢苯并[e]吡咯并[2',1':3,4]吡嗪并[2,1-b][1,3]噻嗪-5,8(6H,13a H)-二酮(6b)的IC_(50)值为9.50μmol/L.所有化合物对A549的细胞没有抑制活性.(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武裕英[5](2018)在《给受体型吩噻嗪衍生物的力致荧光变色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力致荧光变色材料是一类受外界刺激如:机械力、压力等刺激有响应的材料,即它们的荧光发射光谱会在外力的刺激下而发生显着变化,当再用加热或有机溶剂熏蒸后,其荧光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材料。这种对力、热和有机溶剂气体敏感的材料广泛的应用在荧光开关、记忆芯片、荧光传感、数据存储和安全墨水等领域中。目前,人们发现具有给受体特殊结构的荧光分子通常会表现出力致荧光变色的性能。研究发现这些材料根据母体中心的不同主要分为:四苯乙烯类衍生物、叁苯胺类衍生物、9,10-二乙烯基蒽类衍生物及吩噻嗪类衍生物等。众所周知设计出新颖的结构简单的力致荧光变色染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吩噻嗪非平面的蝴蝶型结构、较强的给电子能力以及取代方式多样易于修饰的特点使得它的衍生物在力致荧光变色材料领域有不俗表现。在本文中,我们以设计合成新型吩噻嗪衍生物为出发点,考察了受体以及烷基链的长度对其力致荧光变色性能的影响,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合成了以乙基取代的吩噻嗪为中心,双苯甲酰基功能化的荧光分子EPBPA。该化合物在固态和溶液中都能发射较强的荧光,固态荧光量子产率达到了0.63,EPBPA的固态发光性质不仅依赖于分子结构,而且与分子在固体中的堆积模式紧密相连。在晶体中,我们发现EPBPA存在叁种氢键,分别是C-H?C(2.864?),C-H?C(2.850?),C-H?O(2.652?),它们相互交错排列,这有助于固定分子的构象。EPBPA表现出明显的可逆的力致荧光变色性能。XRD、DSC等测试结果表明结晶态与无定形态之间的转变是导致EPBPA能表现出可逆致力致荧光变色的原因所在。(2)合成了以不同烷基取代的吩噻嗪为核心,甲酰基功能化的化合物PCAn(n=1,2,4,6)。结果表明:它们在固态和溶液中都能发射较强的荧光,其固态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52%、42%、49%、45%。我们发现,PCA1、PCA2、PCA4都能表现出力致荧光变色性能。有趣的是,PCAn固体荧光颜色的改变都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在紫外灯365nm照射下,研磨之后的PCA1到PCA4样品发射黄绿到橙黄色的荧光,通过加热或者用二氯甲烷蒸汽熏蒸60s后,恢复到研磨前的绿色或者黄绿色的荧光。但是,PCA6不会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发现在研磨/加热(熏蒸)处理过程中,具有较长的烷基链(n=4)的PCAn呈现出更明显的荧光颜色变化。此外,这个过程是可多次重复的,这就表明这是一种可逆的力致荧光变色现象。XRD、DSC等测试结果表明结晶态与无定形态之间的转变是导致力致荧光变色的原因所在。上述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烷基链的引入对力致荧光变色材料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露[6](2017)在《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构建吩恶嗪和吩噻嗪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吩恶嗪和吩噻嗪衍生物因其具有抗癌、抗肿瘤、抗结核、抗菌以及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而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合成研究中。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材料科学例如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激光染料、荧光染色、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材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合成吩恶嗪或吩噻嗪衍生物的方法是以吩恶嗪或吩噻嗪为底物与卤代烃发生分子间C-N偶联反应,或者是通过分子内钯催化、铜催化或碱催化合成。这些方法需将胺源引入底物,然后通过分子内N位单芳基化的方式合成吩恶嗪或吩噻嗪类衍生物。因此,本论文在研究胺化反应时,提出了一种合成吩恶嗪或吩噻嗪衍生物的新方法,即以双卤化合物为底物,通过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合成吩恶嗪或吩噻嗪衍生物,该方法避免了将胺源事先引入底物。我们通过对配体、碱和溶剂的筛选,确定了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构建吩恶嗪衍生物的最优条件,即以0.2mmol 2,2’-二溴二苯醚为反应底物,1.1 equiv.苯胺为胺化试剂,甲苯作溶剂,5 mol%的Pd(OAc)_2为催化剂,10 mol%的DPEphos为配体,3.0 equiv.NaOtBu为碱,加入25 mL Schlenk管中,并在氮气保护下120 oC反应15 h。在该反应条件下,我们探讨了官能团的容忍性,得到了20种不同的吩恶嗪衍生物,其中N位异喹啉取代的吩恶嗪衍生物为未经报道的新化合物。对于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构建吩噻嗪衍生物,我们在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构建吩恶嗪衍生物的最优条件上加以改动,即以0.2 mmol 2,2’-二溴二苯硫醚为反应底物,将其与1.1 equiv.苯胺或苄胺在以甲苯作溶剂,5 mol%的Pd_2(dba)_3为催化剂,10 mol%的rac-BINAP为配体,3.0 equiv.NaOtBu为碱,加入25 m L Schlenk管中,并在氮气保护下110oC反应20 h的条件下生成吩噻嗪衍生物,在这个反应条件下,我们合成了3种不同的吩噻嗪衍生物。此外,我们一步构建了两种对苯二胺N,N位均双芳基化的产物。我们对这23种目标产物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熔点和高分辨或低分辨质谱的测试和表征。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为合成吩恶嗪和吩噻嗪衍生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在有机合成方法学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盼盼[7](2017)在《结构简单的吩噻嗪和叁苯基膦羰基衍生物的力致变色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力致变色材料是一种智能刺激响应材料,它在一定的压力或其它机械力(例如研磨、冲击、摩擦或挤压)作用下,颜色、发光颜色或强度发生改变,在另一刺激(例如加热、溶剂熏蒸等)下,还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因此,这类材料在光学开关、压力传感、光电器件、信息存储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传统的力致荧光变色材料研究较多,涉及延迟荧光和磷光的力致变色材料鲜有报道。又因为小分子材料因其合成简单、造价低廉,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因此,本论文以设计新型的力致延迟荧光及磷光变色材料为出发点,合成了多个纯有机的小分子染料,研究了它们的力致变色性质,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以吩噻嗪为电子给体,以苯甲酰基为电子受体,设计合成了非平面D-A型吩噻嗪衍生物PBA。PBA的溶液在紫外灯下表现出很弱的发光强度,它的晶体展现出弱的蓝绿光发射,发光量子效率仅为7.5%。量子化学计算表明在溶液和晶态中它的最低单线态(S1)为n-π*跃迁,导致辐射跃迁为禁阻跃迁。并且,因为羰基的存在,最低单重态会通过隙间穿越转变为叁线态,从而进一步减弱了发光的效率。但是,研磨后的PBA粉末却发出强的黄绿光,发光量子效率是研磨前的6倍,这是由于机械压力促使了分子的平面化,S1态转变为了允许跃迁(π-π*跃迁),并且(35)EST变小,随后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发光效率的增加。(2)设计合成了两个结构简单的分别连接甲酰基(TPPA)和乙酰基(TPPE)的叁苯基膦衍生物,研究了它们在溶液和晶态中的发光和力致变色性质。它们的发射光谱包含两个发射带,一个在380 nm附近的荧光发射,一个在540 nm附近的磷光发射。由于分子内单键旋转,两个分子发光效率都低于1.1%。在晶体中两个化合物的单键旋转被抑制,都表现出结晶诱导发光增强,TPPA和TPPE晶体的发光效率比溶液中增强了6.5和27倍,分别达到7.1和26.8%。动力学研究表现TPPE晶体高的发光效率归结于小的非辐射跃迁速率。当两个化合物的晶体被研磨时,发光颜色未改变,光谱未移动,未表现出力致变色性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4-01)
李锋[8](2017)在《新型吩噻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吩噻嗪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精神病、抗组胺、抗癌、抗菌、抗结核等多种生物活性,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叁氮唑和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结构单元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其良好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药学应用价值,它们是近年来医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论文在文献报道的含吩噻嗪结构、叁氮唑结构、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结构的化合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含叁氮唑结构的新型吩噻嗪类化合物和含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结构的新型吩噻嗪类化合物。并选用MTT的方法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评估。详细研究工作如下:一、运用有机化学反应的知识,合成了含叁氮唑结构单元的吩噻嗪衍生物27个,含氨基二硫代甲酸酯结构单元的吩噻嗪衍生物21个,48个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这些新的化合物均通过1H NMR、13C NMR、HR-MS进行了结构确认。二、选用MTT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生物活性初步评价工作。选择了其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胃癌细胞(MGC-803)、人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含叁氮唑基团的吩噻嗪类化合物19f、19i、22d对胃癌细胞MGC-803的IC50分别为:8.808±1.286μM、5.081±0.809μM、5.006±1.046μM,化合物22f、22j对前列腺癌细胞PC3的IC50分别为:6.762±0.251μM、0.537±0.316μM,特别是化合物22j其对前列腺癌细胞PC3是5-氟尿嘧啶的20倍左右。含二硫代甲酸酯基团的吩噻嗪类化合物10g(IC50=8.59±0.637μM)和10p(IC50=8.71±0.040μM)对肿瘤细胞PC3的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而且化合物10g(IC50=7.96±0.071μM)对肿瘤细胞EC-109的活性也优于5-氟尿嘧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4-01)
贾俊辉,武裕英[9](2016)在《双甲酰基取代的吩噻嗪衍生物的压致荧光变色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压致荧光变色材料因其在微弱外力刺激下便可导致发光性能的改变而广泛应用于荧光传感、荧光开关、记忆芯片、数据存储和安全油墨等相关领域。多数具有压致荧光变色性质的有机分子具有非平面的给受体型π-共轭结构。本文中,我们合成了以乙基取代的吩噻嗪为核心、双苯甲酰基功能化的荧光分子EPBPA(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16-08-25)
吴龙龙[10](2016)在《二硒吩并[2,3-b:3',2'-d]硒吩(噻吩)(DSS/DST)及其螺烯化衍生物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共轭高分子、低聚物或有机小分子作为活性层构筑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OFETs)因具有成本低、可实现大面积加工、可与柔性基底集成等优点而备受研究人员青睐。本论文以硒吩为原料制备了2,5-二(叁甲基硅)-二硒吩并[2,3-b:3',2'-d]硒吩((TMS)2-DSS)和2,5-二(叁甲基硅)-二硒吩并[2,3-b:3',2'-d]噻吩((TMS)2-DST)。并进一步制备了基于DSS与DST的[7]杂螺烯和有机半导体材料化合物。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叁部分:1.2,5-二(叁甲基硅)-二硒吩并[2,3-b:3',2'-d]硒吩(噻吩)的合成以硒吩为起始原料,经NBS溴代、TMS保护、溴迁移、氯化铜氧化偶联、硒粉关环、铜粉还原制得目标化合物2,5-二(叁甲基硅)-二硒吩并[2,3-b:3',2'-d]硒吩((TMS)2-DSS,5)。用同样的方法以硒吩为起始原料,氯化铜偶联产物经丁基锂夺质子、(Ph SO2)2S关环制得化合物2,5-二(叁甲基硅)-二硒吩并[2,3-b:3',2'-d]噻吩((TMS)2-DST,7)。总产率分别为39%、44%。其结构经过了NMR、MS、HRMS、IR表征。2.基于DSS与DST的[7]杂螺烯的合成分别以化合物(TMS)2-DSS和(TMS)2-DST为起始原料,经NBS溴代、醛基化、分子间Mc Murry反应制得化合物1,2-二(5-叁甲基硅基)-二硒吩并[2,3-b:3',2'-d]硒吩-乙烯(16)和1,2-二(5-叁甲基硅基)-二硒吩并[2,3-b:3',2'-d]噻吩-乙烯(17)。化合物16和17分别通过碘催化下的光环化反应制得基于DSS和DST的[7]杂螺烯18和19,总产率分别约为6.2%和5.3%。其结构通过了NMR、MS、HRMS的表征表征。3.2,5-二(4-辛基-苯乙烯基)-二硒吩并[2,3-b:3',2'-d]硒吩(噻吩)的合成分别以化合物5和7为起始原料,经NBS双溴代、n-Bu Li溴锂交换DMF淬灭得到化合物二硒吩并[2,3-b:3',2'-d]硒吩-2,5-二甲醛(14)和二硒吩并[2,3-b:3',2'-d]噻吩-2,5-二甲醛(15),产率分别为55%和50%。然后,化合物14和15分别与对辛基苯乙烯苄基鏻发生Wittig反应制得化合物2,5-二(4-辛基-苯乙烯基基)-二硒吩并[2,3-b:3',2'-d]硒吩(20)和2,5-二(4-辛基-苯乙烯基)-二硒吩并[2,3-b:3',2'-d]噻吩(21),产率分别为82%和76%。其结构通过了1H NMR、MS、HRMS表征。(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吩噻嗪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水污染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难题,为了检测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设计出了很多的检测方法,其中荧光探针是检测重金属离子的一种简便、高效方法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荧光探针的检测机理主要是基于荧光强度的增强和减弱来检测金属离子所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研究出更高效、更准确的检测方法。本论文主要设计了叁种基于吩噻嗪类衍生物的缩硫醛荧光探针,该探针的检测机制是吩噻嗪上的醛基与硫醇反应生成缩硫醛基团,在水溶液中缩硫醛基团与Hg~(2+)发生脱保护反应生成相应的醛基而使荧光增强达到检测Hg~(2+)的目的,溶液的颜色也发生明显变化所以裸眼就可以检测到水溶液中Hg~(2+)的存在,因此该探针在水溶液中能够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Hg~(2+)。(1)以吩噻嗪衍生物为原料与1,2-乙二硫醇反应合成了2-(1,3-二硫戊环)-10-乙基吩噻嗪,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检测Hg~(2+)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其响应时间,pH影响、抗干扰能力、实际检测能力都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检测机制进行了研究。(2)以吩噻嗪衍生物为原料与1,3-丙二硫醇反应合成了2-(1,3-二噻烷)-10-乙基吩噻嗪,用多种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检测Hg~(2+)的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其响应时间,pH影响、抗干扰能力、实际检测能力都进行了研究。(3)以吩噻嗪衍生物为原料与乙硫醇反应合成了2-(二乙硫基)-次甲基-10-乙基吩噻嗪,用多种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通过分析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检测Hg~(2+)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响应时间,pH影响、抗干扰能力、实际检测能力和颜色变化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设计合成了叁种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缩硫醛荧光探针,研究表明叁种荧光探针在检测Hg~(2+)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抗干扰性强、pH范围广,可以作为固态比色指示剂检测Hg~(2+)等优点。(2)几种荧光探针是基于脱保护反应来检测Hg~(2+),荧光强度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可以用裸眼检测到Hg~(2+)的存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都发生红移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吩噻嗪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赵小美,张平平,汲霞,胡国强.含1,2-苯并噻嗪结构的咪唑并[1,2-b][1,3,4]叁氮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9
[2].王传娥.基于吩噻嗪衍生物的缩硫醛荧光探针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9
[3].李珊.苯并噻吩及吩噻嗪衍生物的结构和光电性能[D].东北林业大学.2019
[4].牛丽萍,邢顺凯,李小六,陈华.稠合四环噻嗪烷-4-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J].有机化学.2019
[5].武裕英.给受体型吩噻嗪衍生物的力致荧光变色性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6].张露.钯催化伯胺双芳基化构建吩恶嗪和吩噻嗪衍生物[D].郑州大学.2017
[7].王盼盼.结构简单的吩噻嗪和叁苯基膦羰基衍生物的力致变色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7
[8].李锋.新型吩噻嗪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7
[9].贾俊辉,武裕英.双甲酰基取代的吩噻嗪衍生物的压致荧光变色性质[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2016
[10].吴龙龙.二硒吩并[2,3-b:3',2'-d]硒吩(噻吩)(DSS/DST)及其螺烯化衍生物的制备[D].河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