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迈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新药项目转让(论文文献综述)
王夏楠[1](2020)在《基于B-S模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估值研究 ——以君实生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技术优势明显但尚未实现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放宽了上市条件,这一利好政策的出台推动了创新驱动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然而该类型企业要想拓展融资渠道并在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实现上市,必须满足相应的市值预期。因此,本文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充分发掘该类型企业的真实价值,为其登陆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助力。生物医药企业鉴于其行业特点,单一传统的估值方法往往难以有效测算其期权价值,企业的整体价值评估也因此存在较大困难。本文通过价值构成分析认为该类型企业价值应该为实体价值和期权价值之和。因此将FCFF模型与B-S模型相结合,构建了总体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然后以首家实现“新三板+H股”模式的君实生物作为估值对象,实证研究发现:以FCFF模型测算的企业实体价值结果失真,而以B-S模型测算的企业期权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高度相符。这表明B-S模型所计算出的期权价值构成了引入期生物医药企业整体价值的主要部分,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企业所处生命周期不尽相同,其阶段特征与价值构成也因此不同。君实生物正是因为处在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所以企业整体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各项指标数据前期波动较大,FCFF模型下企业的未来数据无法做到合理预测。相反,该阶段B-S模型却能更好的发现企业未来的期权价值,能更好的将收入与支出相匹配,实现企业价值的合理预测。因此,最终该模型根据企业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了适用性调整,从而保证企业的估值结果能够做到尽可能的准确与合理。
尹慧敏[2](2020)在《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新三板市场正处于分层改革的关键时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成交量却反而不断萎缩,流动性不足传导到一级市场凸显出新三板市场的融资痛点。2015年9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对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要求。众筹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板块,能够使企业汇众资促发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金融体系服务中针对小微企业和创业者个人部分的局限和不足,以此拓宽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新渠道。中关村众筹联盟和融360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互联网众筹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未来股权众筹将出现更多的创新空间,而可转换公司债券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由此,2017年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应运而生。创新创业公司非公开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自新三板实行分层制度以来第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差异化制度福利,因其具有债权和期权双重特性,使发债企业在可选择不稀释股权的前提下获取资金,还以较低的门槛丰富了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融资渠道,另外,债券融资方式能够令企业利用税盾效应节约成本。为了降低发行人违约风险,还引入了企业内外结合的增信机制,进而使其成为新三板市场上惠及投融资双方的工具。众多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纷纷走入发行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的行列,合佳医药就是其中一员。本文以融资需求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后门权益理论为基础,以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据收集法与比较分析法为媒介全面展现了合佳医药在创新创业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前后的情况。本文从找寻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债动因为分析起点,将动因分为融资需求层面与选择双创债融资方式层面,跟踪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债后融资需求层面动因的达成效果,即已偿银行债务优化负债结构、公司现金流量更充沛、部分参股子公司已撤出、公司行业竞争力已提升、农业多元化现已停滞,着手分析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债以及转股之后引发的财务影响与股东权益影响。在财务影响方面,资产结构变化使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有所提升;资产盘活令资产运营能力于行业没有显着落后;财务杠杆运用使盈利能力得以改善。在股东权益影响方面,由于合佳转S1规模有限,并没有产生符合常规趋势的显着变化。最后,本文于末尾处提出了与该案例有关的建议和启示,以冀能够引起合佳医药乃至其他准备着手发行双创债的企业以思考,使其能够对自身情况是否需要发行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作出正确判断。
刘晓杰[3](2020)在《XD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信迪利单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肿瘤病人深受疾病折磨,尽管化疗稳定了病情但对身体的损害却是不可逆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治疗方案的不断迭代是必然趋势,单抗药物因其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势而被广泛关注。进口单抗药物价格昂贵,开发出患者用得起的单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国家创新政策的出台,生物医药领域抢抓时机,坚持自主研发与高品质仿制相结合,在肿瘤药物创新方面有较大突破。XD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注重药物研发,在国内自主研发生物制药企业中极具代表性。2018年12月,该公司第一款自主研发单抗药物——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经批准上市,获批的第一个适应症是复发/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r/r cHL)。论文以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为研究对象,以4Ps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对公司现有营销策略进行阐述。产品方面有观念引导、扩大适应症、合作补足短板;价格方面主要是医保谈判;渠道方面有传统院内购药、DTP药房、海外市场权益转让;促销方面主要是舒享新生会员换购、学术推广、公益营销。随后指出,公司现有营销策略存在品牌营销不足、渠道下沉不够、线上营销不强、政府谈判不深等问题。论文运用PEST、SWOT等分析工具对信迪利单抗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为下一步优化提供依据。在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论文充分考虑信迪利单抗注射液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产品营销策略进行优化,提出了品牌营销策略、渠道延伸营销策略、互联网+数据库营销策略和政府谈判策略。为了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开展,提出了人员、制度、技术、文化等保障性措施。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并指出写作中的不足之处。论文的研究对象较为新颖,文中提到的glocal(global+local)理念以及海外市场权益转让、以价换量、会员换购、DTP药房等内容值得学习和借鉴,优化方案中提到的策略在其他产品营销时也可以参考。希望通过论文的撰写对公司即将上市的其他单抗药物营销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
贠春晓[4](2020)在《恒瑞医药金融化对研发支出的蓄水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药制造业关乎国计民生,对于国民健康和社会稳定不可或缺。在宏观经济波动、医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研发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然而,研发的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给企业带来了资金压力。伴随着金融产品的丰富,一些实体企业在坚守主业的同时,开始关注和涉足金融化。相对于实业投资,金融化一般有着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实体企业金融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或可为企业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即发挥蓄水池效应;但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即金融化可能挤出实业投资,尤其是挤占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研发支出。因而,研究金融化对企业研发支出存在何种作用效应,对于客观评价金融化、指导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恒瑞医药作为行业前列的医药制造业企业,在研发与金融化活动上均有较好的表现,分析其金融化对于研发的蓄水池效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恒瑞医药为案例研究对象,依据预防性储蓄、委托代理、研发周期等理论,借助文献研究等方法,从金融化蓄水池效应的表现与存在条件着手,建立蓄水池效应模型,并分析蓄水池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而结合恒瑞医药的表现提出对策建议,补充与丰富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现有研究,为金融化如何发挥蓄水池效应提供参考,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第一,蓄水池效应可呈现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在主业经营向好的年份,主要表现为对自有闲置资金的吸纳;在主业经营趋弱的年份,主要表现为通过释放流动性,为企业的研发支出提供增量补给。第二,在金融化具备获取增量资金的能力、间接投向研发、匹配研发周期这三个可选条件下,企业可分别借助资金增量效应、未来投向效应、周期匹配效应,发挥金融化对研发的蓄水池效应。第三,企业可以通过运用闲置资金适度金融化并强化金融投资的稳健性、增加金融化资金投向与研发的兼容性、提升金融化对研发周期的契合度等强化蓄水池效应的发挥。
王文建[5](2020)在《君实生物换股吸收合并众合医药的财务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吸收合并成为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一条捷径,换股吸收合并作为吸收合并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运用。企业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产生协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也可以实现借壳上市,节约上市所需的成本,加速企业发展进程的目的。在我国资本市场中,换股吸收合并在主板上市企业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和成熟,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多以主板上市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然而,随着新三板市场发展日益成熟,换股吸收合并也逐渐被运用到新三板企业的合并中。本文选取的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上海众合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新三板企业首例换股吸收合并案例。本文以君实生物换股吸收合并众合医药这一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换股吸收合并的财务效应。首先,阐述换股吸收合并有关的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其中包括吸收合并与换股吸收合并的概念、换股吸收合并财务效应的界定、吸收合并动因理论、换股吸收合并比例试算方法以及财务效应的评价方法等;其次,从生物医药行业的宏观背景出发,介绍合并方君实生物与被合并方众合医药的基本情况,分析换股吸收合并的动因,阐述分析换股吸收合并的方式、比例以及分析换股吸收合并后的效果;然后,深入研究君实生物换股吸收合并的财务效应,主要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等方法从股权结构、市场反应和财务指标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研究发现,换股吸收合并后君实生物的股东控制权并未受到冲击,股权结构更加合理;换股吸收合并后君实生物的累进超额收益率较高,股票价值有所提升;换股吸收合并后君实生物的偿债能力仍保持强劲优势,营运能力表现尚可,盈利能力有所起色,整体发展前景可观。基于研究发现可知,企业应当结合实际,选择最佳的吸收合并方式,合理确定换股吸收合并动机,注重分析换股吸收合并财务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以后新三板企业的换股吸收合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黄颖[6](2020)在《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动因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三板市场是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2013年扩容之后,挂牌企业数量每年迅速增加,成为全球挂牌企业数量最多的证券市场。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新三板市场在融资规模以及流动性等方面已渐渐不能满足一些企业的需求。2018年新三板企业数量开始进入负增长,越来越多的优质新三板企业有转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市场的需求。但由于尚未建立转板机制,内地上市条件较高、核准时间长,同时一些境外证券市场也为吸引更多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出台了新的制度,使许多新三板企业转向国际资本市场。本文主要使用了现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说明交叉挂牌上市的定义、阐述理论基础,然后对新三板市场和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进行分析,以君实生物公司在新三板和H股交叉挂牌上市为案例,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和交叉挂牌上市过程,通过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SWOT分析公司交叉挂牌上市的动因,并对上市前后公司资本成本、市场流动性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公司交叉挂牌上市的效应。最后进行总结并从公司和政府角度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为准备实施交叉挂牌上市的新三板企业及新三板市场建设提供参考。
苏冬冬[7](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张思缘[8](2020)在《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盈利模式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着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能否成为优质公司的关键性问题。在当今时代,行业竞争越发激烈,企业如何才能更好的脱颖而出占领市场先机?盈利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由于其构成要素与公司的产品服务、公司的客户对象、公司的实施措施及公司相关竞争对手都有不浅的联系。研究盈利模式其构成要素与其价值链,如何优化且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每个公司必须涉及到的问题。所以,研究企业盈利模式是否符合其自身发展及市场发展的规律,及如何优化企业的盈利模式,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盈利模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药明康德集团作为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企业中当之无愧的巨头,其盈利模式作为集团创造价值的基础是药明康德集团战略研究的最佳出发点。盈利模式运作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体现哪些方面,以及盈利模式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哪些问题,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细化研究。因此,关注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运作模式与财务效果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药明康德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药明康德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特征,研究价值链视角下盈利模式如何运作及其财务效果,评价该集团公司盈利模式优劣,提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对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第一,本文盈利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盈利模式等概念进行定义,构建对集团盈利模式分析框架;第二,对CRO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药明康德集团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及盈利模式进行介绍;接着在结合理论基础和公司背景上,对药明康德集团的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第三,在前两点基础上,研究药明康德盈利模式在价值链的视角下如何运作,紧接着对实施此盈利模式的药明康德集团的财务效果进行分析,得出其不足之处;最后提出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本文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价值链视角下盈利模式运作及财务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现实指导意义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盈利模式运作案例研究,为其他公司设置符合其自身的盈利模式提供借鉴,并能积极推动我国公司对盈利模式研究的发展。
刘子怡[9](2019)在《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变迁,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医药制造企业对肿瘤领域新药的研发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药物研发成功,投入市场疗效显着,一方面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造福人类;另一方面,能提升经营绩效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为研究对象,探讨医药制造企业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首先对我国医药制造行业背景和研发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技术创新理论、核心竞争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为本文研究基础,对于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经营绩效的行为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恒瑞医药的发展历程、股权结构及治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将企业所构建的研发体系架构以及研发模式进行了梳理;最后,将企业研发投入和经营绩效的相关变化根据其趋势和特点划分为“合作研发阶段”和“自主创新阶段”,从盈利能力、债务风险、资产质量、经营增长、专利申报和市场价值方面等六个方面分阶段对恒瑞医药研发投入以及经营绩效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原因进行了阐述。研究结果表明,恒瑞医药高水平研发投入使得企业经营绩效显着提高。因此企业尤其是医药制造业应构建研发创新机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绩效研发团队,同时实施股权激励并加大研发人员的激励比例,面向海外市场推动研发国际化。
张海龙[10](2019)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我国在“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的提出了要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了实现建立较为完整的生物医药创新体系的目标。目前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大多数学者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诱导;市场集中度;产业集聚;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模式等方面,忽略了产业发展的创新环境以及构建创新体系等关键问题,尚未在理论上找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及对策。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阐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二,提出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在重视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良好机制的基础上,强调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督,医疗机构作为生物医药的临床试验基地以及生物医药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政府和医疗机构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阅读中外文献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明确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案例与实证分析,深入挖掘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及保障基础。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医、产、学、研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主要内容由以下七部分组成:第一,在理论上明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目标。本文以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内涵及意义,分析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西方供给理论的发展,包括萨伊定律、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供给管理理论;在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中,重点阐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问题;在创新理论中,对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中,主要论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供给侧改革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创新理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第二,通过中外对比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首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介绍,重点分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与国外生物医药产业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政府政策、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四个方面,总结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三,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方面分析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政府的角度,从监管制度、药品定价、伦理审查和知识产权四个方面,分析政府政策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医疗机构的角度,从临床试验资源有限性、数据造假、机构定位不明确三个方面,分析医药机构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企业的角度,从生物医药企业集中度和原始创新、产学研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基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从综合性高素质人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第四,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医疗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四个影响因素出发,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政府政策的角度,主要选取利税、科研活动经费筹措额中政府投入资金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税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较大。从医疗机构的角度出发,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分析变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显着。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不同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主要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四个方面的投入,得出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较大,企业数量和技术创新投入对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出的影响相对较小。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角度,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主要指标,在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阶段,有效专利数量对新产品销售收入起到促进的作用,并且影响程度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五,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模式及案例分析。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对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和印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选取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和印度百康三家公司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探寻三家典型生物医药企业在产业政策引导下企业的发展路径。美国辉瑞制药、日本武田制药前期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大量资金,纷纷推出了“重磅炸弹”级别的新药,帮助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要通过海内外并购等手段获取新产品的专利权,同时也拓宽了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了研发、生产和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印度百康前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增强开始转向对创新药品的研发。分析美国、日本和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例如知识产权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建设。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印度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要提高对生物医药产品研发的重视,强调技术创新的作用。第六,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保障体系。强调构建产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搭建了保障体系的整体构架,以监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从监管体系方面,研究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现状和主要缺陷,提出了构建生物医药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对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议。第七,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的总构想,并提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体系具体内容。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需要以政府为核心,从医、产、学、研四个着眼点出发,以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和市场创新为三条路径,以融资、研发、临床试验和投入市场为四个切入点,深入分析问题所在,系统提出解决方案。
二、北京迈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新药项目转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迈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新药项目转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S模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估值研究 ——以君实生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企业价值的含义 |
2.2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与评价 |
2.2.1 相对估值法 |
2.2.2 绝对估值法 |
2.2.3 传统估值方法的局限性 |
2.3 实物期权法概述 |
2.3.1 实物期权的概念 |
2.3.2 实物期权的特征 |
2.3.3 实物期权的类型 |
2.3.4 实物期权法的主要模型 |
3 生物医药企业估值模型构建 |
3.1 生物医药行业概述 |
3.1.1 生物医药行业的特点 |
3.1.2 生物医药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3.1.3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 生物医药企业估值的重点与难点 |
3.2.1 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 |
3.2.2 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
3.3 实物期权法对生物医药企业估值的适用性分析 |
3.4 估值模型构建 |
3.4.1 实体价值评估 |
3.4.2 期权价值评估 |
4 新三板企业君实生物价值评估研究 |
4.1 案例背景 |
4.2 企业实体价值评估 |
4.2.1 预测期企业自由现金流量 |
4.2.2 预计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4.2.3 企业实体价值评估 |
4.3 企业期权价值评估 |
4.3.1 企业所含期权类型分析 |
4.3.2 企业B-S模型下的参数选取 |
4.3.3 企业B-S模型下的期权价值评估 |
4.4 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
4.4.1 股票市场价值验证 |
4.4.2 敏感性因素分析 |
5 生物医药企业估值模型适用性调整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中小企业(含新三板)融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可转换债券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创新创业可转换债券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双创可转债 |
2.1.2 新三板市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融资需求理论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2.2.3 后门权益理论 |
第三章 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可转债案例介绍 |
3.1 合佳医药概况 |
3.1.1 合佳医药简介 |
3.1.2 合佳医药股本变动及股权结构 |
3.1.3 合佳医药融资历程 |
3.2 合佳医药发行双创可转债概况 |
3.2.1 发行主体资格认定 |
3.2.2 本次发行基本情况与主要条款介绍 |
第四章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动因 |
4.1 合佳医药融资需求层面动因 |
4.1.1 偿还企业银行债务 |
4.1.2 补充企业营运资金 |
4.1.3 投资医药类参股子公司 |
4.1.4 增强企业头孢类制药行业竞争力 |
4.1.5 为企业涉农多元化提供支持 |
4.2 合佳医药选择双创可转债融资方式层面动因 |
4.2.1 开辟企业融资的新渠道 |
4.2.2 税盾效应节约企业成本 |
4.2.3 双创可转债融资门槛较低 |
4.2.4 增信机制激发投资者积极性 |
第五章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后果分析 |
5.1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动因达成情况分析 |
5.1.1 已偿银行债务优化负债结构 |
5.1.2 公司现金流量更充沛 |
5.1.3 部分参股子公司投资已撤出 |
5.1.4 公司行业竞争力已提升 |
5.1.5 涉农多元化现已停滞 |
5.2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财务影响分析 |
5.2.1 资产结构变化对偿债能力影响分析 |
5.2.2 资产盘活对资产运营能力影响分析 |
5.2.3 财务杠杆运用对盈利能力影响分析 |
5.3 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股东权益影响分析 |
5.3.1 每股收益变动分析 |
5.3.2 股权结构变动分析 |
第六章 建议与启示 |
6.1 对合佳医药的建议 |
6.1.1 加大非关联企业投资降低关联企业风险 |
6.1.2 专注自身领域打造大健康品牌 |
6.1.3 坚持恪守绿色制药理念 |
6.1.4 利用第三方进行外部信用增级 |
6.2 关于发行双创可转债融资的启示 |
6.2.1 增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使双创可转债更易体现股权价值 |
6.2.2 高新技术企业可通过无形资产辅助增信 |
6.2.3 发行双创可转债可改善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问题 |
6.2.4 双创可转债开创企业与投资者双赢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XD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信迪利单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写作思路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市场营销 |
2.1.2 营销策略 |
2.1.3 医药市场营销 |
2.2 理论基础 |
2.2.1 PEST分析 |
2.2.2 SWOT分析 |
2.2.3 4Ps组合理论 |
第3章 XD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 公司简介 |
3.2 公司产品介绍 |
第4章 信迪利单抗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文化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SWOT分析 |
4.2.1 优势 |
4.2.2 劣势 |
4.2.3 机会 |
4.2.4 威胁 |
第5章 信迪利单抗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 |
5.1 营销策略 |
5.1.1 产品方面的营销策略 |
5.1.2 价格方面的营销策略 |
5.1.3 渠道方面的营销策略 |
5.1.4 促销方面的营销策略 |
5.2 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5.2.1 品牌营销不足 |
5.2.2 渠道下沉不够 |
5.2.3 线上营销不强 |
5.2.4 政府谈判不深 |
第6章 信迪利单抗营销策略优化及保障措施 |
6.1 营销策略优化 |
6.1.1 品牌营销策略 |
6.1.2 渠道延伸营销策略 |
6.1.3 互联网+数据库营销策略 |
6.1.4 政府谈判策略 |
6.2 营销保障措施 |
6.2.1 人员保障 |
6.2.2 制度保障 |
6.2.3 技术保障 |
6.2.4 文化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恒瑞医药金融化对研发支出的蓄水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研发相关的国内外研究 |
1.2.2 金融化相关的国内外研究 |
1.2.3 金融化对研发作用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恒瑞医药案例描述 |
2.1 恒瑞医药简介 |
2.1.1 行业环境 |
2.1.2 经营状况 |
2.2 恒瑞医药研发支出情况 |
2.2.1 研发支出的总量及趋势 |
2.2.2 研发支出的投向及成果 |
2.3 恒瑞医药金融化情况 |
2.3.1 金融资产规模及构成的变动 |
2.3.2 金融收益规模及构成的变动 |
3 恒瑞医药案例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预防性储蓄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高管梯队理论 |
3.1.4 信号传递理论 |
3.1.5 生命周期理论 |
3.2 金融化蓄水池效应模型的构建 |
3.2.1 蓄水池效应的表现 |
3.2.2 蓄水池效应发挥的条件 |
3.2.3 蓄水池效应的模型 |
3.3 恒瑞医药金融化的蓄水池效应分析 |
3.3.1 资金增量效应 |
3.3.2 未来投向效应 |
3.3.3 周期配合效应 |
3.4 恒瑞医药蓄水池效应的检验 |
3.4.1 挤出效应的表现 |
3.4.2 对挤出效应的检验 |
4 蓄水池效应的强化对策 |
4.1 闲置资金用于配置稳健资产 |
4.1.1 运用闲置资金适度金融化 |
4.1.2 适度强化金融投资稳健性 |
4.2 增加金融化投向对于研发的兼容性 |
4.2.1 完善企业的治理保障体系 |
4.2.2 加强增量资金的投向控制 |
4.2.3 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
4.3 提升金融化的周期契合度 |
4.3.1 明晰企业的研发周期阶段 |
4.3.2 金融化契合未来研发周期 |
4.4 强化政策激励与约束 |
4.4.1 加强对实体企业金融投资的监管与优化 |
4.4.2 扶持实体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君实生物换股吸收合并众合医药的财务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吸收合并方式 |
1.2.2 吸收合并动因 |
1.2.3 吸收合并财务效应 |
1.2.4 总结与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吸收合并 |
2.1.2 换股吸收合并 |
2.1.3 换股吸收合并财务效应 |
2.2 吸收合并动因相关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3 换股吸收合并比例试算方法 |
2.3.1 每股净资产法 |
2.3.2 每股收益法 |
2.4 财务效应评价方法 |
2.4.1 事件研究法 |
2.4.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3章 换股吸收合并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合并方君实生物 |
3.1.3 被合并方众合医药 |
3.2 换股吸收合并动因 |
3.2.1 避免同业竞争,实现规模经济 |
3.2.2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协同效应 |
3.2.3 管理层利益驱动,增加竞争优势 |
3.3 换股吸收合并方式与比例 |
3.3.1 换股吸收合并方式的选择 |
3.3.2 换股吸收合并比例的确定 |
3.3.3 换股吸收合并最终结果 |
3.4 换股吸收合并实施效果 |
3.4.1 通过多领域合作促进研发体系整合 |
3.4.2 通过产品整合实现销售布局互补 |
3.4.3 通过换股吸收促进营业水平提高 |
第4章 换股吸收合并财务效应分析 |
4.1 股权结构分析 |
4.1.1 股东控制权未受到冲击 |
4.1.2 股权结构更加合理 |
4.2 市场反应分析 |
4.2.1 累进超额收益率较高 |
4.2.2 股票价值有所提高 |
4.3 财务指标分析 |
4.3.1 偿债能力保持强劲势头 |
4.3.2 营运能力表现尚可 |
4.3.3 盈利能力有所起色 |
4.3.4 企业整体发展前景可观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换股吸收合并后股权结构更加合理 |
5.1.2 换股吸收合并后市场反应较好 |
5.1.3 换股吸收合并后财务指标表现良好 |
5.2 研究启示 |
5.2.1 选择最佳的吸收合并方式 |
5.2.2 合理确定换股吸收合并动机 |
5.2.3 注重分析换股吸收合并财务效应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动因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2 交叉挂牌上市相关理论 |
2.2.1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2.2 市场分割假说 |
2.2.3 投资者认知假说 |
2.2.4 流动性假说 |
2.3 相关分析方法 |
2.3.1 SWOT分析法 |
2.3.2 事件研究法 |
第3章 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案例介绍 |
3.1 市场及行业背景 |
3.1.1 新三板市场概述 |
3.1.2 医药行业现状 |
3.2 公司基本情况 |
3.3 交叉挂牌上市过程 |
第4章 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动因分析 |
4.1 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前状况分析 |
4.1.1 财务状况分析 |
4.1.2 经营状况SWOT分析 |
4.2 内部驱动因素分析 |
4.2.1 产品研发资金需求 |
4.2.2 市值提升需求 |
4.2.3 投资者认知度提高需求 |
4.3 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
4.3.1 新三板流动性低且未建立转板机制 |
4.3.2 内地上市门槛高且程序繁琐 |
4.3.3 政策支持 |
第5章 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效应分析 |
5.1 资本成本分析 |
5.1.1 债务资本成本 |
5.1.2 权益资本成本 |
5.2 市场反应分析 |
5.2.1 公司市值变化 |
5.2.2 短期市场反应 |
5.3 市场流动性分析 |
5.4 内部效应分析 |
5.4.1 公司股权变动 |
5.4.2 内部治理变化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公司角度 |
6.2.2 政府角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
一、药品专利常青 |
二、反向支付协议 |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盈利模式概述 |
2.1.1 盈利模式概念 |
2.1.2 盈利模式特征 |
2.1.3 盈利模式要素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链理论 |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3 财务分析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背景介绍 |
3.1 CRO行业基本情况 |
3.1.1 CRO行业介绍 |
3.1.2 CRO行业发展历程 |
3.2 药明康德集团基本情况 |
3.2.1 药明康德集团简介 |
3.2.2 药明康德集团股权结构 |
3.2.3 药明康德集团经营状况 |
3.3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框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分析及财务评价 |
4.1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
4.1.1 盈利点 |
4.1.2 盈利对象 |
4.1.3 盈利杠杆 |
4.1.4 盈利屏障 |
4.2 价值链视角下药明康德盈利模式的运作分析 |
4.2.1 不同时期药明康德集团价值链分析 |
4.2.2 药明康德集团与同行业价值链对比 |
4.2.3 药明康德集团价值链的动态布局手段 |
4.3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财务评价 |
4.3.1 财务评价的体系构建 |
4.3.2 纵向对比分析 |
4.3.3 横向对比分析 |
4.3.4 财务评价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不足及优化建议 |
5.1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
5.1.1 扩张并购导致的风险加大 |
5.1.2 抗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弱 |
5.1.3 自身研发技术不足 |
5.1.4 环保短板制约未来 |
5.2 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 |
5.2.1 完善价值链并优化业务结构 |
5.2.2 规避国际贸易风险 |
5.2.3 加大自行研发力度和人才储备 |
5.2.4 重视环保问题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概念界定 |
2.1.2 经营绩效概念界定 |
2.1.3 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创新理论 |
2.2.2 核心竞争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恒瑞医药研发体系和研发模式分析 |
3.1 恒瑞医药基本情况介绍 |
3.1.1 恒瑞医药发展历程介绍 |
3.1.2 恒瑞医药股权结构变化 |
3.1.3 恒瑞医药公司治理结构 |
3.2 恒瑞医药研发体系建立与架构 |
3.2.1 恒瑞医药研发中心 |
3.2.2 恒瑞医药研发子公司 |
3.3 恒瑞医药研发模式 |
3.3.1 恒瑞医药合作研发模式 |
3.3.2 恒瑞医药自主创新研发模式 |
第四章 恒瑞医药研发投入与经营绩效变化分析 |
4.1 恒瑞医药合作研发阶段研发投入和经营绩效分析 |
4.1.1 合作研发阶段研发投入变化分析 |
4.1.2 合作研发阶段经营绩效变化分析 |
4.1.3 合作研发阶段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 恒瑞医药自主创新阶段研发投入和经营绩效分析 |
4.2.1 自主创新阶段研发投入变化分析 |
4.2.2 自主创新阶段经营绩效变化分析 |
4.2.3 自主创新阶段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第五章 恒瑞医药通过研发提升经营绩效的启示 |
5.1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
5.2 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高绩效研发团队 |
5.3 实施股权激励增加研发人员比重 |
5.4 面向海外市场推动研发国际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中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1.1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特征 |
2.1.2 供给侧结构改革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1 产业结构合理化 |
2.2.2 产业结构高度化 |
2.2.3 产业结构优化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3 创新理论 |
2.3.1 技术创新理论 |
2.3.2 制度创新理论 |
2.3.3 创新理论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2.4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 |
2.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
2.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
2.4.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
2.4.4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
第3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生物医药产业及特征分析 |
3.1.1 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 |
3.1.2 生物医药产业及其特征 |
3.1.3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 |
3.2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现状 |
3.2.2 生物医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 |
3.2.3 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对比分析 |
3.2.4 生物医药产业与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对比 |
3.3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3.3.1 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 |
3.3.2 生物医药产业临床试验资源紧缺 |
3.3.3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竞争力不强 |
3.3.4 生物医药产业科学研究基础薄弱 |
第4章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府制度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1.1 政府监管制度 |
4.1.2 药品定价监管机制 |
4.1.3 伦理审查监管 |
4.1.4 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
4.2 医疗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2.1 临床试验机构资源 |
4.2.2 临床试验数据 |
4.2.3 临床试验机构 |
4.3 企业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3.1 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 |
4.3.2 企业原始创新动力 |
4.4 高校和科研机构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 |
4.4.1 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
4.4.2 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 |
4.4.3 生物医药产学研联盟 |
第5章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政府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1.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1.2 实证研究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医疗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2.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2.2 实证研究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企业各生产要素投入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3.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3.2 实证研究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科研因素对生物医药产出的影响 |
5.4.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择 |
5.4.2 实证研究 |
5.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
6.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1.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2 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
6.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2.1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2.2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武田制药有限公司 |
6.3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6.3.1 印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6.3.2 印度生物医药企业的成功案例——百康公司 |
6.4 美、日、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6.4.1 政策引导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
6.4.2 完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制度 |
6.4.3 生物仿制技术产业化带动技术创新 |
6.4.4 建设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信息化网络平台 |
第7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保障体系 |
7.1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 |
7.1.1 我国药品监督制度 |
7.1.2 我国药品监督体系的缺陷 |
7.1.3 生物医药监管体系构建 |
7.2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知识产权体系 |
7.2.1 国内外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
7.2.2 我国目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现状及问题 |
7.2.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第8章 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
8.1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创新体系框架 |
8.2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
8.2.1 创立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 |
8.2.2 打造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
8.2.3 提高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薪资待遇 |
8.2.4 提高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水平 |
8.3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政策创新体系 |
8.3.1 完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的行政审批制度 |
8.3.2 构建完善的投融资平台 |
8.3.3 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
8.3.4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8.3.5 打破传统的产业集群壁垒 |
8.4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医产学研市场创新体系 |
8.4.1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 |
8.4.2 促进生物医药产品市场化 |
8.4.3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激励机制 |
8.4.4 重点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四、北京迈劲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新药项目转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S模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估值研究 ——以君实生物为例[D]. 王夏楠.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合佳医药双创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D]. 尹慧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XD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信迪利单抗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刘晓杰. 青岛大学, 2020(02)
- [4]恒瑞医药金融化对研发支出的蓄水池效应研究[D]. 贠春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君实生物换股吸收合并众合医药的财务效应研究[D]. 王文建.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君实生物交叉挂牌上市动因及效应研究[D]. 黄颖. 南昌大学, 2020(01)
- [7]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药明康德集团盈利模式评价及优化研究[D]. 张思缘.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恒瑞医药研发投入对经营绩效影响研究[D]. 刘子怡.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D]. 张海龙. 吉林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