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心综合征1例

胆心综合征1例

苏昕(内蒙古自治区锡盟正蓝旗医院内科027200)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114-01

1、病例简介

患者男,21岁,因胸闷、心前区不适1月,加重2天就诊。患者始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此项胸闷、心前区及上腹部不适,偶感心前区针刺样疼痛,持续约1-2秒后自行缓解,无肩背放射痛,一月前曾到我院门诊就诊,查腹部B超示:急性胆囊炎,给予“消炎利胆片及抗炎”等治疗一周后好转,2天前胸闷、心前区不适再次出现,就诊我院,做心电图检查示:II、III、aVF、V3、V5导联ST段弓背抬高,故门诊以“心肌梗塞”收入院,既往无“心肌炎”病史。体格检查:脉搏79次/分,血压130/80mmHg,心界无扩大,心率79次/分,心音正常,心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肌钙蛋白正常,心肌酶正常,心脏超声心动图正常,心电图示:II、III、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05-0.1mv,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mv,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5mv,腹部B超示胆囊炎。治疗1天后患者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至正常等电位线,出院时心电图正常。

2、讨论

2.1发病机制胆心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1]胆道疾病(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肝内胆管、胆道或胆囊结石等)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产生酷似器质性心脏病的征象,常伴胆道疾病的急性发作而发生,胆病缓解后多能自动消失,其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胆心综合征的患者无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胆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血脂代谢异常有关:血脂特别是胆固醇的增高是形成胆石症和动脉硬化的基础。②胆道高压及神经反射:目前认为[2],胆道高压可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冠脉血流量减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导致心肌缺血而产生心绞痛。由于心脏受T2-T5-6脊神经支配,胆囊受T4-5-T9脊神经支配,但在感觉神经支配上定位弥散,在T4-5处发生交叉,在T5-8处相重迭,因此,当胆管内压力增高,胆管痉挛,或胆酸盐的刺激所产生的冲动,看通过脊髓同节(T4-8)神经反射,也就是多数学者认为的迷走-迷走神经反射而实现。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对冠状动脉的直接作用是使之舒张,但迷走神经兴奋使心肌活动减弱,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组织中氧分压增高,这间接使冠状动脉收缩,抵消了迷走神经对冠状动脉的舒张作用。因此,冲动由迷走神经传人中枢,再由迷走神经传出至冠状动脉,引起冠脉血管间接的收缩,冠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收缩受到一定的抑制,心搏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也使冠脉血流量减少,终导致心肌缺氧,从而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电图异常等,这是胆心综合征的主要机制[3]。③胆道感染可使心肌代谢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而使冠脉相对供血不足。

2.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与胆囊疾病发作有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症候群,多有心绞痛、心悸,伴心电图改变,临床诊断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细心体格检查,特别注意腹部体征的检查。

2.3治疗应以积极治疗原发病为主,尤其是反复发作的慢性胆石症患者,允许条件下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不耐受手术及高龄病患,在抗炎、利胆的同时辅以抗冠心病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大多数病患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毛先明.胆心综合征.临床医学,2001,21(1)45-46.

[2]傅华群.胆心综合征.江西医学院学报,1989,29(2):105-107.

[3]钱学景.胆道疾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安徽医学院学报,1985,20(20):75.

标签:;  ;  ;  

胆心综合征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