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铃薯环腐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马铃薯,病菌,芽孢,抑菌,培养基,抗性,硝酸。
马铃薯环腐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雷玉明,孟嫣,郑天翔,邢会琴[1](2015)在《甘肃省马铃薯茎基腐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茎基腐病是甘肃省发生面积大且危害严重的一种新发病害。试验对甘肃省马铃薯茎基腐病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最低10℃,最适25℃,最高35℃,40℃停止生长;该菌菌丝生长p H范围是:最低4.5,最适7.0,最高8.5,9.0停止生长;半光半暗有利菌丝生长;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D-半乳糖、可溶性淀粉、D-木糖最好,氮源以大豆蛋白胨、蛋白胨最适宜。研究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5年02期)
汪万春,袁钧,郑春生,高文娜[2](2014)在《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基因组DNA特有的保守区域(pCSL0067)设计一套LAMP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体系。利用多种参比菌的DNA为模板对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利用马铃薯环腐病菌DNA溶液和菌液梯度稀释液对LAMP检测体系的检测灵敏度进行了验证。在特异性试验中,LAMP检测体系仅对马铃薯环腐病菌进行扩增,对非靶标菌不产生扩增。LAMP检测体系DNA和菌体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了0.527×10-3 ng/uL和150 CFU/mL。为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4年01期)
袁钧[3](2013)在《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是一种新的核酸扩增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己在核酸研究、临床诊断和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可以替代PCR的新的核酸扩增技术。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是两种重要的检疫性病原微生物,目前我国口岸的检疫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生理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和酶联免疫法等检验的方法,但均耗时长、效率低,不适合口岸要求。因此建立快速检测这两种致病菌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基因组DNA特有的保守区域设计LAMP引物,通过优化其反应条件,建立了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以多种参比菌DNA为模板对LAM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利用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DNA溶液和菌液梯度稀释液对LAMP检测体系的灵敏度进行了验证。在特异性测试中,LAMP检测体系仅对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进行扩增,对非靶标菌不产生扩增。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LAMP检测体系DNA和菌体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了0.858×10-4ng/uL和45CFU/mL。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体系DNA和菌体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了0.527×10-3ng/uL和150CFU/mL。为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蔡瑾,冯佳,谢树莲[4](2011)在《海带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目前此病已经遍及到全国各大马铃薯产区,严重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当前主要采用硫酸铜等化学药剂防治此病,然而随着化学杀菌剂高毒,高残留,对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出现,寻找化学杀菌剂替品的开发资源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植物源杀菌剂以其低毒、低残留、环境污染小等特点而备受青睐。(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11)
韩广涛,杨志辉,朱杰华,赵冬梅,韩彦卿[5](2011)在《双重PCR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双重PCR技术快速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和黑胫病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a)。【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马铃薯环腐病菌pCS1质粒上纤维素酶A基因序列,对比近缘种及马铃薯上几种重要病原菌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CMS1/CMS2,将设计的引物与已发表的PCR检测马铃薯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ECA1f/ECA2r结合,经过条件优化后,建立了双重PCR体系。【结果】利用引物CMS1/CMS2扩增出了1条913 bp的马铃薯环腐病菌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100 fg.μL-1,在细菌数上达105CFU.mL-1。利用双重PCR体系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进行扩增,可获得913和690 bp的2条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600 fg.μL-1,在细菌数上达5×105 CFU.mL-1。【结论】成功建立了双重PCR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技术体系,该技术能够同时快速可靠地检测出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0期)
韩广涛[6](2011)在《双重PCR和竞争性PCR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技术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为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Sepedonicus, Cms)和黑胫病(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a, Eca)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的两个重要的种薯传播细菌性病害,能够快速、准确、灵敏、可靠地检测这两种病害对降低种薯带菌减轻病害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了双重PCR检测黑胫病菌和环腐病菌技术和竞争性PCR定量检测黑胫病菌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马铃薯环腐病菌pCS1质粒上纤维素酶A基因序列,对比近缘种及马铃薯上几种重要病原细菌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CMS1/CMS2,利用引物CMS1/CMS2扩增出了一条913bp的马铃薯环腐病菌特异性条带,而马铃薯环腐病菌近缘种和马铃薯上的重要病原菌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特异性很高。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100fg/μL,在细菌数量上达10~5CFU/mL。2.将设计的引物CMS1/CMS2与已发表的PCR检测马铃薯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ECA1f/ECA2r结合,经过条件优化后,成功建立了双重PCR技术体系。利用该双重PCR体系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进行扩增,可获得913bp和690bp的2条特异性条带,而15种对照菌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上达600fg/μL,在细菌数量上达5×10~5CFU/mL。应用该体系对患环腐病和(或)黑胫病的薯块进行了检测,能够检测到环腐病菌和(或)黑胫病菌的存在。实现了同时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3.应用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ECA1f/ECA2r扩增黑胫病菌DNA,将扩增产物克隆测序。根据扩增产物序列和引物ECA1f/ECA2r序列,设计了新引物ECA3f,与ECA2r组合扩增黑胫病菌DNA,制备竞争性模板。将竞争性模板插入pEASY-T1克隆载体,导入Trans1-T1感受态细胞进行克隆操作,构建内参照菌(E.coli 3f)。将已知数量的E.coli 3f加入到含Eca的无菌水或马铃薯皮提取物中,通过比较马铃薯黑胫病菌与E.coli 3f的扩增产物间的亮度比率能够估计马铃薯黑胫病菌的数量。(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2)
王瑞霞,田宏先,杜珍,刘璋,张东旭[7](2011)在《内生生防菌P1抑菌物质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抗性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平板对峙法发现菌株P1对马铃薯环腐病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经分析,抑菌成分是蛋白质,忍受温度80℃,活性成分在280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分子质量大于10 kDa;通过对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菌株P1与巨大芽孢杆菌相似度达到100%,确定P1菌株为巨大芽孢杆菌(B.megatherium)。电泳图谱检测该序列由1 391个碱基构成,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FJ823003.1)。(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李志新[8](2011)在《马铃薯环腐病菌培养基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环腐病的深入研究,离不开病原物的存在,选取适合的培养基对菌落进行纯培养日显重要。采用革兰氏染色法以及结合理化性状判断马铃薯环腐病菌,感染环腐病马铃薯块茎上的菌落存放时间过长可导致杂菌较多,不够纯化,保存困难,无法适应科研需求。有时需要长期保存病原,有时要尽快获得高纯度的病原菌,为了方便对该病原菌的研究利用,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纯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解决科研需求的重要举措。(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1年04期)
魏琪,胡林双,董学志,闵凡祥,王晓丹[9](2010)在《马铃薯环腐病菌Real-time Taqman-PCR检测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根据环腐病菌16S rRNA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了马铃薯环腐病菌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体系。研究表明,该体系可以准确、稳定、定量的检测出样品中最低浓度为1fg·μL-1(即3.21×103copies·μL-)1的目的基因,检测极限可以达到几个拷贝。该检测体系可对马铃薯环腐病菌进行微量检测,对于保证马铃薯各级种薯、商品薯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马铃薯》期刊2010年05期)
胡林双[10](2008)在《马铃薯环腐病菌检测试剂盒(NCM-ELISA)的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环腐病(Potato Ring Rot)是由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引起的一种危害输导系统的细菌性病害,它是马铃薯生产上危害较大的病害之一,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每年都造成较大损失,世界各国也把它列为重要的进出口植物检疫对象,要求种薯带病允许率为"0"。近几年来,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环腐病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环腐病主要通过种薯传播蔓延,而种薯带菌又是马铃薯环腐病历年发病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侵染源,由此可见,控制种薯病原菌是防治环腐病蔓延的重要措施。马铃薯环腐病菌在马铃薯块茎上侵染后,前期没有症状表现,用传统的革兰氏染色、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ouble Antibody Sandwich-Enzyme Linked Emmusorbent Assay,简称为DAS-ELISA)等检测方法又无法检测到病菌,因此,研究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该病菌的方法是当务之急。针对这个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农业部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大量的实验,最后筛选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简便的马铃薯环腐病菌检测方法—硝酸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Nitro Cellulose-Membrane-Enzyme Linked Emmusorbent Assay,简称为NCM-ELISA),现已申报国家专利。(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马铃薯环腐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择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基因组DNA特有的保守区域(pCSL0067)设计一套LAMP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体系。利用多种参比菌的DNA为模板对LAMP检测体系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利用马铃薯环腐病菌DNA溶液和菌液梯度稀释液对LAMP检测体系的检测灵敏度进行了验证。在特异性试验中,LAMP检测体系仅对马铃薯环腐病菌进行扩增,对非靶标菌不产生扩增。LAMP检测体系DNA和菌体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了0.527×10-3 ng/uL和150 CFU/mL。为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快速的检测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铃薯环腐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雷玉明,孟嫣,郑天翔,邢会琴.甘肃省马铃薯茎基腐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J].中国马铃薯.2015
[2].汪万春,袁钧,郑春生,高文娜.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J].植物检疫.2014
[3].袁钧.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与马铃薯环腐病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蔡瑾,冯佳,谢树莲.海带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抑菌作用研究[C].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1
[5].韩广涛,杨志辉,朱杰华,赵冬梅,韩彦卿.双重PCR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11
[6].韩广涛.双重PCR和竞争性PCR检测马铃薯环腐病菌和黑胫病菌技术体系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1
[7].王瑞霞,田宏先,杜珍,刘璋,张东旭.内生生防菌P1抑菌物质对马铃薯环腐病菌的抗性及鉴定[J].山西农业科学.2011
[8].李志新.马铃薯环腐病菌培养基筛选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1
[9].魏琪,胡林双,董学志,闵凡祥,王晓丹.马铃薯环腐病菌Real-timeTaqman-PCR检测体系的建立[J].中国马铃薯.2010
[10].胡林双.马铃薯环腐病菌检测试剂盒(NCM-ELISA)的研发[C].第四届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论文知识图
![发酵液对指示细菌的抑制作用(1)...](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234329.nh0009&suffix=.jpg)
![马铃薯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引物Yg1/...](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2009219520.nh0024&suffix=.jpg)
![不同.株甚目组D州A扩场结果](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MLSZ2006040010001&suffix=.jpg)
![马铃薯环腐病菌分离纯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074201.nh0001&suffix=.jpg)
![标准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MLSZ2010050160003&suffix=.jpg)
![标准品的实时荣光】〔R扩烟](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MLSZ2010050160002&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