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勇广东省韶关市北江中学51202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老师教授之谓也。”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抽象概括的以社会科学为内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致力于“导”,进而“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要促使人自觉主动地参与某项活动,往往要经历“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的过程模式。因此,在致力于“导”的过程中,也应遵循这一模式,多方设法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跃跃欲试的兴奋心理,并以此激励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在课内课外都能处于一种主动探讨、积极思索的良好氛围中。
一、课堂上多方设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要摒弃说教式教学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以新颖活泼的教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1.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在直觉经验障碍处设问。学生的已有知识不仅包括书本上所获的知识,也包括日常生活直觉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激活自己的现有经验,引导其注重以生活逻辑为主导,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态度和情感的和谐发展,使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从而发展起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一体化认知结构。这样也会使书本知识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在情境虚拟假设中设问。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能激活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新的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改组或重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并使这种情境中呈现的问题成为教学目标的导向,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在知识的整合处设问。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不断建构起不同的问题情境;尤其要在新旧知识整合处巧妙合理地设问,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顺利构建新知识,进而完成整体任务,实现知识迁移。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问,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冲动,积极地思考,以求将问题解决,还能促使学生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增强创造性思维中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2.以疑引思,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善问是学生在主动获知取知识过程中解决疑难、勇于探索的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充满人文气息,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还应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并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质疑能力可分为两个阶段:
(1)敢于质疑。教师先鼓励学生提问,不计较质量的高低,即使学生所提的问题显得比较肤浅、幼稚,教师也应多一些宽容、鼓励,少一些苛求、指责,逐渐使学生解除最初不敢提问和发现不了问题的顾虑和苦恼,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好问、好讨论、好发表不同意见的群体学习氛围,最终使学生不仅敢于提出问题,还敢于质疑教师提出的观点或教材中的结论。
(2)善于质疑。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抓住知识的关键点发问,能抓住知识的隐性联系发问,从最初的敢于质疑到善于质疑,清晰地反映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的轨迹。敢于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勇气,健全创新人格,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善于质疑,则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诱发其创新动机,也能为他们将来在更广阔、更深层次的领域有新发现、有新创造点燃思维的火花。
3.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加强教育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用流动的画面来体现教学意图,创设出绚丽多彩、声情并茂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及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观,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多种多样的原理。
(3)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拓宽教学空间、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视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充了认知空间,优化了课堂结构,变教师单一教授为教师和信息技术共同对学生施加作用,实现了多元化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提供感性材料。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社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现有限制性条件较多的情况下,一般学校很难组织经常的、规模较大的社会调查或现场教学。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演示,可以把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新闻报道以及实际景物栩栩如生地再现,有时胜过现场教学,也不受时间、空间等自然、人为因素的限制,甚至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常常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的图象、实物、声音等都可在信息技术中得到体现。
(4)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战场,而课外活动则是有益的补充。作为政治教师不应仅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并用以解释社会生活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因为能学以致用,避免了空洞说教、简单灌输,这样的课外活动往往更能引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1.组织时事论坛
有特色的活动,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显示其独特的魅力。针对当今的中学生思维活跃、能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丰富的信息和普遍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特点,政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个时事论坛,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辅导,每周或每月一次,就最新的国内外时事、社会热点和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设立主题,让学生广泛参与,或交流漫谈,或激烈辩论……使学生在课后也能经常沉浸在一种自觉运用政治课所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良好氛围中。通过这项活动,既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现代教育是全面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因此政治课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解决课堂知识授课的问题,而应在发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创造机会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和参与社会生活,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认识基础。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问题,有些同学产生了“共同富裕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的疑问,后来通过组织到南雄珠玑镇进行访问农家、参观乡镇企业等社会调查活动,同学们对课文所讲的“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突出表现”、“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而是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通过先富者的示范,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从而“带动后富起来的人和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课内课外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就能创设一个良好的、优化的学习环境,从而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施以“全方位”的影响,唤起其学习欲望,提高其学习兴趣,为政治课的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