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组诗论文_张焕玲

咏史组诗论文_张焕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咏史组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教,乐府,史诗,史记,史官,丛刊,文化。

咏史组诗论文文献综述

张焕玲[1](2017)在《乐府体咏史组诗源流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诗家在梳理乐府体咏史组诗的发展轨迹时,或追溯至元人杨维桢的《铁崖咏史乐府》,或以为李东阳的《拟古乐府》为首创,或以尤侗《拟明史乐府》为首倡,均不符合乐府体咏史组诗的发展实情。现存最早以乐府命题的咏史组诗是元人王恽的《读〈五代史记〉作古乐府五首》,首创之功,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孔令许[2](2016)在《浅议南宋咏史组诗的叁种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咏史组诗在继承前代咏史组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章通过对南宋小型咏史组诗进行文本解读,阅读大量文献,梳理南宋小型咏史组诗的叁种变化。(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12期)

焦鹏[3](2014)在《孙元晏、汪遵咏史组诗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时期,唐王朝风雨飘摇。时代精神趋于衰颓,诗人心态发生急剧变化。他们将目光投向历史,对现实进行反思。孙元晏有咏史组诗75首,汪遵有咏史组诗58首,对之后大型咏史组诗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鉴于此,本文着重对二人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共分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咏史诗与怀古诗的概念进行区分,并界定本文所采用咏史诗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一章梳理了先秦至唐代咏史诗的发展演变概况。第二章对孙元晏、汪遵的生平及诗集流播进行简要梳理。根据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剖析其创作心态,对诗歌题材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主要有对明君贤臣的歌颂,对昏君佞臣的批判,人才仕隐的矛盾抉择,盛世难再的感伤情怀以及对传统女性观的翻案五个部分。第叁章简要整理前人对孙元晏、汪遵二人的评价,探究古人评价不高的原因所在;并将二人与晚唐咏史名家杜牧对比,对其诗歌艺术做出恰当评判,以及对二人诗歌成就高下略作区分。(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3-15)

李鹏[4](2011)在《论乾嘉时期的咏史组诗热——兼论清诗中的组诗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乾嘉时期诗坛上出现了"咏史组诗热",并在唐以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发展。这一热潮的出现,既是文学发展过程中"踵事增华"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和乾嘉时期热烈的史学氛围有关。咏史组诗仅是清诗中众多组诗中的一小类,之所以成批涌现,是由于诗人们见闻广博、学识深厚,需要对同一主题进行丰富详尽的演绎,组诗这种形式恰恰满足了诗人们扩大容量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张焕玲[5](2011)在《宋代咏史组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宋代咏史诗的研究有所升温,但还是主要对咏史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或对其整体艺术特色进行宏觐分析,而对宋代咏史组诗丰富的思想意蕴、多样的艺术表现及较高的文献价值等却很少有涉足者,更没有专门从未代灿烂而富有特色的文化视角来探讨咏史组诗创作及其在咏史创作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论文。而事实上,宋代咏史组诗的创作在整个宋代咏史诗的创作中更具有时代特色。今据《全宋诗》统计有宋一代的咏史诗有7349首,据《全宋诗订补》统计另有咏史诗41首,共计7390首,其中包括联章咏史组诗448题。而大中型的咏史组诗原有50种,现存31种,小型咏史组诗更是数量众多。从创作群体看,上至皇帝宰辅,下至普通文人都有咏史组诗的创作;从吟咏内容看,既有古代史、近代史,还有当代史及家史,而咏经、咏子之作更具特色。形式上既有传统的五、七言古体、乐府体、五、七言近体,还有新创的集句体、楚辞体及六言体咏史组诗。有鉴于此,本文以宋代咏史组诗为切入点,综论其传承与接受,梳理其发展概貌,深入考察其与宋代社会政治、科举考试、训蒙教育、史官文化以及其他文体、艺术之间密切而微妙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其所具有的文献价值。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绪论篇、思想篇、艺术篇、叙录篇、校证篇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先界定咏史诗之概念和范畴,从数量规模及具体内容方面界定本文具体论及的咏史组诗,接着回顾宋代咏史诗的研究现状并概述本文旨趣;第二章先有条理地追溯宋前咏史诗的发展进程,次介绍宋代咏史诗的整体发展情况,最后详述宋代大中型咏史组诗的发展概貌。第二部分为思想篇,由八章组成。从宋代历史文化的广阔视野出发,考察社会政治、史官文化、思想学术、科举教育、地理之学及通俗文艺等与咏史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揭示这种文学现象产生发展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主要研究宋代政治与咏史诗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不仅重视编僎前代史书,以古鉴今,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广泛阅读经史书籍并大量赋写咏史诗。上有所好,下必趋焉,因此,宋人喜史、爱史、写史、咏史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在帝王的爱好提倡和时代学风的影响下咏史创作成为才、学、识兼备的知识分子的标志,备受尊敬,从而出现了许多大中型咏史组诗。此外,宋人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的咏史诗呈现出焦虑忧患、慷慨激昂及颇具现实性的鲜明特色,无形中折射出宋代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第二章侧重探讨宋代史官文化与咏史诗的互动关系。咏史诗的创作以史学的发达为前提,反过来,咏史诗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又推动着史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宋人编撰的大晕史着为统治者和普通民众提供了优秀的历史教科书,推动了两宋历史教育的发展,为咏史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它所代表的史官文化心态也渗入到了咏史创作中,使咏史诗正传播和接受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与史论、史评等史学论着融合的特色,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抒情言志到论史鉴世,从资鉴劝诫到训蒙教育,从文人雅赏到市井娱乐的功能转换。第叁章重点分析宋代科举考试与咏史诗之关系。科举考试中经史内容的强化,提高了士子穷经研史、创作诗赋的热情,为咏史诗创作的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氛网,而咏史诗创作又间接为科举考试服务,它不仅有效地训练了举子构思布篇的艺术技巧及对经史知识运用掌握的娴熟度,而且为创作新颖动人的应制诗赋先行热身。文人竞相以历史学识相标尚,他们的历史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远远超过了前人,所关注的历史内容也更加全面深刻,共同促成了史论体、翻案体咏史诗的极大繁荣。第四章着重论述宋代蒙学教育与咏史诗的密切关系。宋代的教育发展远超前代,在科举考试的指挥棒下,经史教育在宋代颇受重视,各级教育工作者都进一步强化了经史教学,并且在继承唐代咏史诗体蒙学教材编撰的基础上也创作了一系列的咏经、咏史体训蒙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咏史诗创作的发展和繁荣。第五章集中探讨宋代学术思想与咏史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宋代统治者对儒、释、道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学术文化较前代更为发达,而思想文化的特色也表现在宋人咏史创作的各个方面,其中以理学、佛学、道学的影响较大。理学要求史学灌输封建名分及封建伦理道德,对咏史创作主旨、人物归类讦价及史学思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宋代理学家还用咏史诗来阐发经学义理,以史证经,凸现了时代特徵。在叁教合一的时代思潮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浸染释、道,并以之贯通其人格及文学创作,以咏史诗的形式来诠释和体现叁教合一的思想观念:而释、道人物也往往博通经史,好论古今治乱得失,创作了不少咏史诗。第六章深入探析宋代方志与咏史诗之间频繁的互动关系。宋代地理之学大兴,地方志编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统合古今,多列古迹祠墓、亭台山水等目,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旅游导向,而文人雅士亦以诗言地理,每于一邑古迹,一区名胜,各有所题,自注其下,往往使丘壑增色,山河生辉。两宋时期据文献可稽的史地杂咏多达二十四种,在命题、体制及风格上,承晚唐五代大型咏史织诗的馀风流韵,多以地名为题,诗作已渐渐由纯粹的咏史转向了凭(?)古迹和略显一方文献,开创以联章组诗形式纪咏地理古迹之新体。它们的刊刻流传无形中成为历史名胜之传媒,而地方志在修撰时也有意大量引此类诗歌为证,又增强了历史名胜的人文底蕴。再加上史地杂咏有资后世编纂地方志时考证之用,在为方志广泛引用的基础上,其史地价值也逐渐被读者所了解认识,其至渐渐融入地理着述中。二者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互动关系。第七章只体论述宋代孝文化与咏史诗之间的关系。宋代统治者非常重视利用孝经教化百姓,用父子之情来巩固君臣之义,使孝成为两宋影响最大的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宋代出现了计多“笃孝”人物和孝文化着作。以咏史题材歌颂历代孝道和孝行的联章组诗当以林同《孝诗》、方昕《集事诗鉴》为集大成,不仅补充和发展了儒家经典中孝道观念,而且在教化普及孝悌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和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谓有韵之孝史。第八章主要分析宋元讲史平话及明清历史演义小说与咏史诗之间的关系。宋代史官文化的发达及咏史诗的繁荣为讲史艺人演说历史创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再加上宋贤邵雍、司马光、苏轼、杨万里、刘克庄等人的咏史诗与宋元讲史及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目的和软化功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在讲史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中被广泛引用,而讲史平话及历史演义小说又成为史官文化和咏史诗传播的载体。第叁部分为艺术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从宏观上集中论述宋代咏史诗在主题思想、命题方式、体裁创新、题材扩展及艺术手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第二章为大型咏史组诗个案分析,精选王十朋、刘克庄、林同、郑思肖、陈普五人的咏史诗集,具体探讨各家在咏史诗创作方面的主要艺术成就。第叁章以曾极、方信儒的作品为典型个案,以点带面,探析宋代史地杂咏的艺术特色。第四部分为叙录篇,由两章组成。为了能比较全面地勾勒出宋代大中型咏史组诗或诗集创作的概貌,本文不仅在收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枓的基础上对宋代现存的大中型咏史组诗的作者生平、版本流传、主要思想内容及学术价值进行梳理及考证;还对那些原作已佚但还有零散篇章及相关资料的大中型咏史组诗进行了整理搜罗。叙录所论及的作者及其时代,参考《全宋诗》的断限,在章节安排上,先考证现存较全的,次辑考散佚之作:而每章又以类相从,先咏史诗集,次史地杂咏、咏史宫词、咏经子之作,每一小类又以时代先后为序。在叙录撰写过程中陆续发现的零章断篇只要是《全宋诗》及《全宋诗订补》遗收的,均补辑附于文后。第五部分为校证篇,通过对文字校勘、本事笺证,力求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宋代咏史组诗而提供文字准确可靠、阅读利用方便的文本。本篇所搜集的现存或独立成卷或有单行本的大中型咏史组诗,尽可能选取现存善本,参校其他版本,凡遇异文讹字,为保持底本原貌一律不改,出校指出,如果明显有误,则加案断,以【校记】别之;凡原作有自注或他人之注者,仅在其下指出本事出处,以【今案】指出;原作既无自注,又无他注者,则为其略作解题或笺注,以【解题】或【笺证】别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孔令许[6](2008)在《咏史组诗创作时间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咏史组诗由两首及两首以上的咏史诗构成,这些单篇的咏史诗是否创作于一时一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咏史组诗可分为小型咏史组诗和大型咏史组诗,前者可能作于一时一地或前后时间相差不远,后者由于单篇数量多,不可能作于一时一地。(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期刊2008年11期)

张焕玲[7](2008)在《宋代咏史组诗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宋代咏史诗的研究有所升温,但还是主要对咏史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或对其整体艺术特色进行探析,而对大型联章咏史组诗却很少有人涉足。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宋代咏史组诗做一初步研究:首先对咏史组诗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稽考,进而梳理作品流传情况:接着结合具体作品深入地探讨其艺术特色、构思模式及其所折射出的史识;最后从宋代文学生发的广阔历史视野出发,着手分析咏史组诗与社会思潮、史学思想、蒙学教育及地志撰述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以期揭示出这种文学现象产生发展的深层原因。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简单地回顾了咏史诗创作历程。接着,在普查《全宋诗》和《全宋文》的基础上,概述宋代大型咏史组诗的存佚、特征及成因。最后,略述宋代咏史诗的研究现状和本文旨趣。第二章,简介王十朋的生平,考查其作品的版本流传情况,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其咏史组诗思想内容,并结合具体作品探讨其咏史组诗的史学思想。另外王十朋《咏史诗》的解题已经注出,但由于其他人的尚未注出,因此这部分不作为论文的组成部分,附于论文后。第叁章,在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版本流传情况下,从诗歌理论角度透视诗人咏史诗创作论,对比史学家之咏史与诗人之咏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知人论世,进而探究其《杂咏二百首》的结构内容及思想艺术特色。第四章,从作家生平、版本流传情况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作品,对照《孝经》内容,深入探讨《孝诗》的艺术特色,及它在中国孝文化史上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第五章,介绍作家的生平创作及版本流传情况,从《郑思肖集》中抽绎出作者的诗歌理论主张,作为探讨其咏史组诗艺术的一把钥匙,结合作家所处时代背景及其不同时期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其《一百二十图诗集》的思想艺术特点。第六章,以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版本流传为突破口,确定其《咏史》的大致创作时间,咏史诗内容指瑕,并结合《咏史》的构成模式,总结概括其咏史组诗的体制特点。第七章,咏史与怀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宋代大型的咏史怀古组诗作为唐代咏史组诗发展的一个变种,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在继承中有所变化发展,值得关注,因此,我简单罗列出其存佚情况,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韦春喜,张影[8](2006)在《论唐代道士吴筠的咏史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筠是唐代着名道士,其《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其咏史组诗的艺术特色与价值在于: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达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出平和冲淡与悲沉凝重两种艺术风格,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吴筠的咏史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韦春喜,张影[9](2006)在《试论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的咏史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筠的《高士咏》与《览古》诗是前代少见的咏史组诗。《高士咏》的创作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社会上的伪隐之风,对历史上的高士进行咏赞。《览古》诗则从道家哲学观、社会观的角度,对历史发展、演变作出了哲学思考,告诫士子应全身远害。吴筠的咏史组诗有其艺术特色与价值意义: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达到了人物形象塑造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出平和冲淡与悲沉凝重两种艺术风格,并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标志着大型咏史组诗的出现,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莫砺锋[10](2002)在《论晚唐的咏史组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之一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诗》,这也许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咏史诗成为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的一种主题取向,却有其深刻的内在必然性。中国古代的文化本是一种史官文化,无论是为了吸取历史经验而从事对史实的网罗考订,还是为了托古改制而编(本文来源于《唐代文学研究》期刊2002年00期)

咏史组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宋咏史组诗在继承前代咏史组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文章通过对南宋小型咏史组诗进行文本解读,阅读大量文献,梳理南宋小型咏史组诗的叁种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咏史组诗论文参考文献

[1].张焕玲.乐府体咏史组诗源流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2].孔令许.浅议南宋咏史组诗的叁种变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3].焦鹏.孙元晏、汪遵咏史组诗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4].李鹏.论乾嘉时期的咏史组诗热——兼论清诗中的组诗现象[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张焕玲.宋代咏史组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6].孔令许.咏史组诗创作时间考辨[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

[7].张焕玲.宋代咏史组诗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8

[8].韦春喜,张影.论唐代道士吴筠的咏史组诗[J].宗教学研究.2006

[9].韦春喜,张影.试论唐代道教诗人吴筠的咏史组诗[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0].莫砺锋.论晚唐的咏史组诗[J].唐代文学研究.2002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  

咏史组诗论文_张焕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