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液化学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液,化学,纳米,黄铁矿,镀层,溶剂,墨水。
溶液化学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彤[1](2013)在《多元醇基溶液化学法MSe_2(M=Cu,Ni)二硒化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铁矿型过渡金属硒化物是一类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具有特异的光学、电学、磁学性能,在材料学、物理学和化学领域普遍受到关注。本论文首次通过多元醇基溶液化学法合成出了黄铁矿型八面体结构的CuSe2和六角星形结构的NiSe2。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浓度、叁乙烯四胺添加量、投料比和聚乙烯吡咯烷酮添加量等条件优化反应参数,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形貌、化学组成以及光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对化学反应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以叁乙二醇作为反应溶剂,二水合氯化铜和硒粉作为主要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表面活性剂,叁乙烯四胺作为辅助剂。通过热注入的方式合成出了边长约450nm的八面体结构p-CuSe2,并且探讨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a)在低温条件下可以得到纯p-CuSe2相,在高温条件下得到p-CuSe2与m-CuSe2的混相;(b)前驱体浓度变化对产物相组成和形貌没有影响;(c)最佳叁乙烯四胺添加量为0.005ml,低于该数值体系还原性不充分,会有Se粉残余,高于该数值体系还原性充分,但会有CuSe生成;(d) PVP对产物形貌的调控作用明显;同时还研究了投料比对产物相组成的影响以及在叁乙烯四胺添加量一定条件下,温度与产物相组成和形貌之间的关系。以叁乙二醇作为反应溶剂,六水合硝酸镍和硒粉作为主要原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热注入的方式合成出了六角星形结构的黄铁矿NiSe2。研究结果表明:(a)合成温度对NiSe2的影响与对CuSe2的影响正好相反,在高温条件下可以得到纯p-NiSe2相,在低温条件下得到p-NiSe2与m-NiSe2的混相;(b)最佳Ni:Se投料比1:2,当投料比偏离化学计量比,产物中将出现白铁矿的NiSe2,其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11-01)
王鑫[2](2012)在《叁甘醇溶液化学法Cu_(2-x)Se纳米晶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VI族的化合物Cu_(2-x)Se是一种P型半导体材料,具有直接带隙1.4eV,间接带隙2.3eV,并且随x值变化可调。由于其对可见光有很好的吸收,具有高的吸收系数,理论光电转换效率~20%,因此在光电转换、超离子导体、热电、传感和激光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背景。本文采用热注入法,在常温常压下以叁乙二醇为溶剂,以氯化铜和硒粉作为铜源和硒源,水合肼和乙二胺作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作为分散剂,研究Cu_(2-x)Se纳米片晶的制备。通过XRD、SEM、EDS、TEM、UV-Vis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化学计量比、分散性和光学吸收等性能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反应回流时间、注入温度、添加剂量、铜硒的化学计量比、还原剂等对合成Cu_(2-x)Se纳米片晶的晶型、形貌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叁乙二醇溶剂中,当Cu/Se比为2:1,加入0.1gPVP,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230下注入210回流反应20min可以得到晶粒细小的纳米片晶;当Cu/Se比为2:1,加入0.1gPVP,以乙二胺为还原剂在230下注入210回流反应20min可以得到大尺寸的片晶。在反应过程考查中发现,在反应初期会发生相变,当回流时间的增加到20min以上,反应产物的相组成和形貌没有明显变化;在高的注入反应温度下,可以得到形貌均匀组成单一的产物。注入反应温度越高,产物的粒径越小,均匀性就越好;PVP的添加量可以控制产物的大小及形貌,添加量越多产物的均匀性就越好,但考虑到产物的纯度,其添加不应过多;反应物的比例对产物的结晶相会有影响;水合肼还原下得到的是粒径~25nm的六角形纳米片,乙二胺还原下得到的是粒径~600nm的六角形片晶,还原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对产物形貌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2-01)
郑学荣[3](2012)在《Cu-Zn-Sn-S系纳米晶的溶液化学法合成及其薄膜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理想禁带宽度的I-II-IV-VI族半导体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铜锌锡硫(Cu_2ZnSnS_4)作为其中的一种半导体,由于其原料来源丰富、廉价且无毒、制造成本低、载流子浓度大等优点使之成为近期研究热点。半导体Cu_2ZnSnS_4的禁带宽度为1.5eV,吸收系数大于4x10~4cm~(-1),载流子浓度5x10~(15)-6x10~(16)/cm~3。作为太阳电池的吸收层,目前其光电转换效率最高值达到了10.1%,是能够替代铜铟镓硒最有潜力的材料之一。本文采用二乙二醇和四乙二醇为溶剂,常压下溶液化学法首先合成Cu-S、Zn-S和Sn-S系叁个二元系化合物,然后将叁种化合物的墨水进行复合,经过一定的热处理来制备铜锌锡硫薄膜。本实验的优势在于合成制备过程都采用常规物质加入,属于绿色环保的化学合成;实验过程容易控制,设备简单,合成成本低;化学组成可以通过调节墨水浓度来完成。通过研究回流温度、回流时间、添加剂的量、溶剂种类等因素对二元系化合物的影响,制备出形貌可控、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的二元化合物。通过具有不同特性的二元系化合物的复合,研究复合过程对四元系化合物薄膜的影响。在合成Cu-S系纳米晶时,常压条件下以二乙二醇为溶剂,乙二胺和水合肼联合做辅助剂时可以得到单一相的Cu_(1.75)S。晶粒尺寸、结晶度、粒径分布范围都可以通过调剂辅助剂的量和回流温度来实现。以四乙二醇为溶剂时,在不添加任何辅助剂的情况下,单独通过调节温度即可实现在低温下合成单一六方相CuS纳米片,在高温下合成单一立方相Cu_(1.8)S纳米晶,而发生二者相转变的注入温度为240℃。随着时间的延长,奥斯瓦尔德熟化过程使得小颗粒Cu_(1.8)S纳米晶逐渐变少,纳米晶颗粒分布趋于均匀。在合成Zn-S系纳米晶时,以二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氨水辅助时可以得到立方闪锌矿硫化锌,氨水的量为0.07mol/ml时所得到的粒径最小。分散剂PVP的添加量较多或者较少时都会导致粒子分散性变差,当PVP的量为0.01g/ml时分散性最好。另外,反应物浓度为0.02mol/L时纳米晶分散性较好,没有严重团聚。在合成Sn-S系纳米晶时,以二乙二醇为溶剂,以四氯化锡为锡源时,得到的是SnS_2。PVP为极少量时,得到的是几乎透明的纳米片并伴有明显的蓝移现象,随着PVP的增加,得到的是包覆着SnS_2的纳米微球。乙二胺的加入会使得SnS_2结晶性明显变差,主要是因为SnS_2在[NH2]-存在的环境中会发生溶解。以氯化亚锡为锡源得到的是单斜晶系SnS,乙二胺添加量的增多,或者以氨水为添加剂时随着温度的提高,都会导致粒径增大,粒子结晶度提高。在复合拉膜的过程中,采用Cu_(1.75)S,ZnS和PVP包覆的SnS_2微球叁种独立的墨水进行复合拉膜时,改变热处理温度或热处理时间都不能得到单相铜锌锡硫,主要是因为被PVP包覆的SnS_2微球根本不能与其他化合物结合进行反应。采用添加乙二胺制备的结晶度不高的SnS_2来合成铜锌锡硫时,可以得到部分铜锌锡硫相,但是还有杂相存在。采用SnS,Cu_(1.75)S和ZnS混合均匀后拉膜时,热处理温度从450到550度之间并不能得到铜锌锡硫相,而且锌的缺失很严重,可能是SnS的存在会阻碍ZnS吸附在薄膜表面所致。复合膜成相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0-01)
赵娟,靳正国,刘晓新[4](2005)在《晶种面织构对溶液化学法生长ZnO纳米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沉积法,在ZnO晶种面上研究了纳米棒于70℃过饱和硝酸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定向生长。通过sol-gel法在玻璃基底上引入了ZnO的晶种面,通过热处理温度、冷却方式和拉膜速度改变其织构,重点考察其对ZnO纳米棒生长形态的影响。采用XRD和SEM分析了不同晶种面以及相应棒晶的生长形态。结果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提高,晶种长大,相应的棒晶直径从25nm增加到50nm,1.5h的生长棒长达约800nm。300 ̄400℃热处理、急冷或低的拉膜速度条件下制备的晶种面具有更高的晶体取向和较少的表面缺陷。从而导致生长面高的成核密度,使得ZnO纳米棒能够在垂直于基底的方向上择优生长。(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5年11期)
沈绍翔[5](1988)在《无氰碱性溶液中化学法退除镍铜镀层》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厂生产纺机零件大部份是铸铁件和钢件,是电镀防腐装饰性镀层(铜/镍/铬)结构。以往对疵品镀层的退除方法是先将表面铬层用盐酸去除后,再用氰化钠和间硝基苯磺酸钠溶液除去镍和铜层。由于氰化钠剧毒,货源紧张,本厂热处理淬火已于去年开始全部采用无氰淬火工艺。因此氰化钠就不再供应,为此对退(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环保》期刊1988年06期)
溶液化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I–VI族的化合物Cu_(2-x)Se是一种P型半导体材料,具有直接带隙1.4eV,间接带隙2.3eV,并且随x值变化可调。由于其对可见光有很好的吸收,具有高的吸收系数,理论光电转换效率~20%,因此在光电转换、超离子导体、热电、传感和激光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背景。本文采用热注入法,在常温常压下以叁乙二醇为溶剂,以氯化铜和硒粉作为铜源和硒源,水合肼和乙二胺作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作为分散剂,研究Cu_(2-x)Se纳米片晶的制备。通过XRD、SEM、EDS、TEM、UV-Vis等测试手段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化学计量比、分散性和光学吸收等性能进行了表征,考查了反应回流时间、注入温度、添加剂量、铜硒的化学计量比、还原剂等对合成Cu_(2-x)Se纳米片晶的晶型、形貌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叁乙二醇溶剂中,当Cu/Se比为2:1,加入0.1gPVP,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230下注入210回流反应20min可以得到晶粒细小的纳米片晶;当Cu/Se比为2:1,加入0.1gPVP,以乙二胺为还原剂在230下注入210回流反应20min可以得到大尺寸的片晶。在反应过程考查中发现,在反应初期会发生相变,当回流时间的增加到20min以上,反应产物的相组成和形貌没有明显变化;在高的注入反应温度下,可以得到形貌均匀组成单一的产物。注入反应温度越高,产物的粒径越小,均匀性就越好;PVP的添加量可以控制产物的大小及形貌,添加量越多产物的均匀性就越好,但考虑到产物的纯度,其添加不应过多;反应物的比例对产物的结晶相会有影响;水合肼还原下得到的是粒径~25nm的六角形纳米片,乙二胺还原下得到的是粒径~600nm的六角形片晶,还原剂的种类和加入量对产物形貌有明显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液化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彤.多元醇基溶液化学法MSe_2(M=Cu,Ni)二硒化物的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王鑫.叁甘醇溶液化学法Cu_(2-x)Se纳米晶的合成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郑学荣.Cu-Zn-Sn-S系纳米晶的溶液化学法合成及其薄膜应用[D].天津大学.2012
[4].赵娟,靳正国,刘晓新.晶种面织构对溶液化学法生长ZnO纳米棒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5
[5].沈绍翔.无氰碱性溶液中化学法退除镍铜镀层[J].电镀与环保.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