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重叛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庞德,《华夏集》,双重叛逆
双重叛逆论文文献综述
马继超[1](2013)在《庞德《华夏集》中的双重叛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知道,美国诗人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有意效仿中国古诗的一些表现手法,不理会英语语法规则,不采用归化翻译法,而是追求异化。本文认为,《华夏集》中存在着双重叛逆,即译文对中文原文的叛逆,和译文对本国语言(英语)的叛逆。这个《华夏集》翻译的最大特点,表现在创作理论、选材、句法、印刷版式、翻译语法和韵律六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3年09期)
谢彩云[2](2012)在《自恋与自卑的土壤中开出的“叛逆之花”——解读《麦田守望者》主人公的自恋与自卑双重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塞林格(J.D.Salinger)的着名长篇小说,1951年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奇特的书名出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歌《从麦田里走来》,说的是诗人自己站在悬崖之(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8期)
姜明宇[3](2011)在《失败的叛逆者——《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淑·布莱赫德的双重性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名的裘德》是着名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作品,是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淑·布莱赫德。布莱赫德在婚姻上既反抗又屈服、爱情上既有情又无情、宗教上既叛逆又退却、性爱上既反抗又妥协的双重性格,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成因,对淑·布莱赫德以及裘德悲剧命运产生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1年05期)
王昕,陈净,刘彦娟[4](2010)在《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的新女性——《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的双重形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作为"迷惘的一代"杰出代言人的海明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着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颇具魅力,更以含蓄简练的"冰山原则"独树一帜。尤其是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上)》期刊2010年03期)
胡炎[5](2010)在《叛逆与妥协——试析古典戏剧文学的双重人格》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为例,试析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叛逆与妥协交织并存的人格双重性。今人在用当代审美理念观照古典戏剧文学的过程中,当继承并光大其叛逆精神,因为这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我国古典戏剧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0年05期)
杜志峰[6](2009)在《形似与神似之争——翻译文学的“双重叛逆”》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翻译界形似与神似之争由来已久,五四运动以来两派之争都源于文学作品的翻译。既要保留原作的丰姿,又要传达原作的内涵,译者在两者之间徘徊。鉴于语言文化的特性,翻译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对原文构成背叛,这也是翻译文学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9年12期)
吴贤义[7](2008)在《叛逆与传统的双重变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五四”起萧伯纳走进国门对其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但不同时代的研究成果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而呈现诸多的不足。本文拟从萧伯纳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萧伯纳剧作中女性形象进行类型辨析、女性原型探究,我们将发现其笔下的女性群像是叛逆与传统形象的二重迭加,而这样的女性形象塑造是与萧伯纳的戏剧观念密不可分的。论文的第二部分将结合萧伯纳的剧作理念剖析其女性形象塑造的深层动因及其不足点。同时,借助女权主义理论,我们将发现从易卜生笔下“没有女人味的女人”到萧伯纳富于“生命力”的“女超人”背后,依稀潜隐着西方女权主义发展的轨迹。萧伯纳创作的女性群像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改变了人们对固有男女地位与女性作用的看法,也对20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关照也正是本文从女性形象为切入点,研究萧伯纳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3-16)
杨登新,李小敬,井爱丽[8](2007)在《趋同与关联制约下的创造性叛逆——从译者的双重角色发起的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各相关因素的趋同度(convergence)决定了翻译的质量,那么“叛逆”就并非无止尽的“反叛”,也应该是在增加翻译质量的范围内。文章利用可拓逻辑对这种“叛逆”的张力进行有力的调节,以动态的思维方式化解翻译中的矛盾,使得接受美学在关联与趋同的制约下指导译者工作。(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覃承华,郭小娟[9](2007)在《冒险与叛逆:英美小说“逃亡”主题的双重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逃亡”是英美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包含主人公逃亡经历的小说作品,可以使故事情节变得错综复杂、悬念迭出。但是逃亡经历真正要暴露的却是种种行动,即主人公的冒险与叛逆等行为。这是英美小说“逃亡”主题的双重内涵,也是诸作者穿插这一情节的终极目标。(本文来源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刘华,方芳[10](2005)在《理性叛逆与文化返乡的绾合——论“五四”乡土文学双重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是人类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母题。现代乡土文学作为一个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本文以其中的"五四"时期为横断面,试图分析流贯于其创作中价值选择的一显一隐的两重性的纠结,即对乡土进行批判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眷恋之情。同时,从社会现实、文化选择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其创作风格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在与30年代乡土文学的比较中,加深对"五四"乡土文学鲜明特质的了解。(本文来源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双重叛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塞林格(J.D.Salinger)的着名长篇小说,1951年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小说奇特的书名出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诗歌《从麦田里走来》,说的是诗人自己站在悬崖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重叛逆论文参考文献
[1].马继超.庞德《华夏集》中的双重叛逆[J].东方企业文化.2013
[2].谢彩云.自恋与自卑的土壤中开出的“叛逆之花”——解读《麦田守望者》主人公的自恋与自卑双重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
[3].姜明宇.失败的叛逆者——《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淑·布莱赫德的双重性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4].王昕,陈净,刘彦娟.徘徊于传统与叛逆之间的新女性——《太阳照样升起》中勃莱特·阿施利的双重形象探析[J].时代文学(上).2010
[5].胡炎.叛逆与妥协——试析古典戏剧文学的双重人格[J].大舞台.2010
[6].杜志峰.形似与神似之争——翻译文学的“双重叛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
[7].吴贤义.叛逆与传统的双重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杨登新,李小敬,井爱丽.趋同与关联制约下的创造性叛逆——从译者的双重角色发起的革命[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
[9].覃承华,郭小娟.冒险与叛逆:英美小说“逃亡”主题的双重内涵[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10].刘华,方芳.理性叛逆与文化返乡的绾合——论“五四”乡土文学双重价值取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