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野生葡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葡萄,叶绿体,组分,果皮,物候,活性氧。
中国野生葡萄论文文献综述
马福利[1](2018)在《中国野生葡萄芪合成酶基因表达与抗白粉病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是世界性栽培的主要果树之一,不仅用途广泛,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产上主栽品种欧洲葡萄高产优质风味佳,但其突出缺点是易感病,尤其是葡萄白粉病。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在葡萄体内具有植保素的抗病功能,人食用后对身体健康具有抗癌、抗氧化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因此,研究葡萄芪合成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白藜芦醇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者提高与改良酿酒和鲜食品种抗病性与品质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本研究以中国野生葡萄种质为材料进一步分析了自然条件下芪合成酶组织水平和亚细胞水平表达特点;分析调控葡萄芪合成酶基因表达的信号途径和关键节点基因功能;研究诱导条件下芪合成酶及其产物合成、转运、降解和作用方式;研究芪类物质抗葡萄白粉病的作用,为利用中国野生葡萄的抗病性与芪合成酶基因改良欧洲葡萄抗病性提供依据,主要研究与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华东葡萄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及芪类物质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芪合成酶基因STS29在华东葡萄‘白河-35-1’和欧洲葡萄无核白的成熟叶片、毛葡萄‘丹凤-2’成熟果实中高表达。芪合成酶VpSTS29在转基因葡萄株系的根和成熟叶片中积累。芪合成酶表达的产物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主要分布在根、茎和成熟叶片中。在转基因拟南芥株系中芪合成酶VpSTS29及白藜芦醇苷积累在成熟的叶片中,并在发育进程维持较高水平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化学效率以延迟植株衰老。(2)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受生物与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在接种白粉菌后48 h至72 h和144 h,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表达量较高。在其他生物小分子SA、ABA、MeJA和Ethylene、非生物类因子高盐、干旱、创伤、低温和UV-C光等胁迫处理条件下,VpSTS29基因均上调表达。此外,UV-C光处理诱导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显着表达。进一步研究表明UV-C辐射诱导VpSTS29蛋白表达和芪类物质合成,且发现从细胞质向叶绿体迁移的现象。表型观察表明转基因无核白增强了对UV-C辐射的敏感性:叶片表现出干枯和烧焦状且降低H_2O_2的含量。定量RT-PCR分析表明VpSTS29转基因无核白改变了响应氧化还原、芪类物质合成和光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实验表明过表达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也能降低细胞内部H_2O_2的含量。这些结果说明芪合成酶受环境胁迫诱导与表达,在细胞器间存在动态分布,并促进芪类物质的积累。综上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既受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又受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因此,该基因在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抗病与积极适应逆境胁迫的作用。(3)交叉嫁接实验结果表明芪合成酶VpSTS29蛋白不存在组织间的运输;在砧木过表达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能显着提高接穗芪类物质含量。原位荧光观察结果表明VpSTS29蛋白主要分布在根尖分生区、茎的维管组织以及叶片的叶肉组织。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芪合成酶VpSTS29定位于细胞质以及球状体胞器。尼罗红染色、胞器标记基因共定位以及免疫组化分析证实该球状体为油体,且在特定发育阶段这些油体游离在细胞质和液泡中。蛋白表达模式分析证实定位于细胞质、油体和液泡中的绿色荧光为VpSTS29-GFP融合蛋白。共定位和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油体定位的VpSTS29是通过自噬途径转运至液泡的。综上在葡萄体内芪合成酶VpSTS29经内质网衍生的油体通过自噬途径转运至液泡中。芪合成酶及其产物在合成后存在动态再分配,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4)RT-PCR分析表明在白粉菌接种后24 h至48 h转基因葡萄芪合成酶基因表达强度显着高于非转基因葡萄,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改变了感病葡萄无核白内源芪合成酶基因及病程相关蛋白基因对白粉菌入侵的应答时间以及表达强度。通过大麦凝集素染色、基因枪轰击、原位荧光观察以及免疫印迹分析证明了转基因葡萄中芪合成酶VpSTS29是通过增强叶肉组织的表达以及合成有活性的葡萄素积累在侵入位点,进一步抑制病原菌入侵。在不含有芪合成酶基因的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转入VpSTS29基因,转基因拟南芥积累VpSTS29蛋白和白藜芦醇苷,表现出抑制菌丝生长、局部发生过敏反应以及降低病原菌侵入率。外源施加水杨酸SA和白藜芦醇均能促进VpSTS29蛋白的表达和trans-piceid的累积。SA信号途径与白藜芦醇合成途径在病原菌防御中密不可分。这些结果表明,芪合成酶基因表达及芪类物质积累增强转基因VpSTS29欧洲葡萄无核白和拟南芥对白粉病抗性。(5)R2R3类型转录因子MYB14和MYB15在中国野生葡萄和欧洲葡萄中氨基酸序列较为保守,且直接结合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的启动子。此外,通过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果实发育转录组数据鉴定了调控芪合成酶基因表达的bHLH类型的转录因子基因VqICE1。共表达分析表明VqICE1与26个芪合成酶基因存在表达相关性。酵母单杂交实验表明VqICE1能结合group-B亚家族的芪合成酶基因VqSTS15、VqSTS27和VqSTS48启动子区域,且降低这些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VqMYB14和VqMYB15正调控这些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活性。VqICE1可与VqMYB14和VqMYB15在细胞核中相互作用,并直接结合VqMYB14启动子,降低VqMYB14的表达和trans-piceid的积累。白粉菌诱导条件下,野生型无核白葡萄中芪合成酶基因整体水平、MYB14和MYB15受诱导表达;过表达VqICE1降低了白粉菌侵染后期芪合成酶基因整体水平和MYB14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VqICE1负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以维持抗病作用后芪类物质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综上所述,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及芪类物质呈现组织特异性,且受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诱导表达;芪合成酶及其产物在植物特定生长发育阶段通过自噬途径转运至液泡储藏;芪类物质在白粉菌诱导条件下迅速合成与积累,在病菌侵入位点参与抗病;此外,芪合成酶基因行使抗病功能后受转录因子基因调控。所以,芪合成酶基因VpSTS29具有增强葡萄中芪类物质积累与抗病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焦韵桐[2](2017)在《中国野生葡萄芪合成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是世界性重要的经济类作物之一,特别是欧洲葡萄品种,其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但抗病性较差。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抗性野生葡萄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其中,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具有高抗葡萄白粉病的特性;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白藜芦醇属于芪类化合物,不仅是一类重要的植保素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而且还具有清除活性氧、抗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功能。本研究以高抗葡萄白粉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高含量白藜芦醇的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为试材,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处理,研究获得了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相关信号物质水杨酸,揭示葡萄中水杨酸信号物质调节芪合成酶基因表达产物抗白粉病的分子过程,也探究了MAPK级联途径对毛葡萄芪类物质积累的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和欧洲葡萄‘佳利酿’基因组DNA中分别克隆获得了一对芪合成酶等位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两个芪合成酶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表明:两条序列的STS基因序列部分高度保守(碱基序列相似度98.63%),均为1538bp,包含一个内含子和两个外显子;外显子1的核苷酸长度为178 bp,内含子长度为360 bp,外显子2的长度为1000 bp;可编码392个氨基酸的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99.49%)。而各自的芪合成酶基因上游调控启动子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缺失;克隆获得的华东葡萄VpSTS启动子片段核苷酸长度为2264 bp,克隆获得的欧洲葡萄‘佳利酿’VvSTS启动子片段核苷酸长度为2021 bp;序列比对显示VpSTS启动子有一段18 bp的缺失,而VvSTS启动子有两段缺失,分别为13 bp和244 bp。2.构建了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和欧洲葡萄‘佳利酿’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融合载体,稳定整合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应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分析了两个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白河-35-1’芪合成酶基因(VpSTS)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在根、茎、叶片、花芽和果荚中均表达,而‘佳利酿’芪合成酶基因(VvSTS)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仅在叶片中表达。用拟南芥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 strain UCSC1)侵染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结果表明:二者均为病原菌诱导型启动子,并且VpSTS基因启动子的活性显着高于VvSTS启动子。同时,构建了2个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与各自芪合成酶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稳定整合转入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在接种拟南芥白粉菌情况下,转VpSTS::STS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野生型和转VvSTS::STS基因拟南芥,且其叶片中芪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转VvSTS::STS基因的植株。3.构建了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融合载体,通过基因枪法瞬时转入欧洲葡萄‘黑比诺’悬浮细胞中,对启动子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河-35-1’VpSTS启动子能够响应细菌鞭毛蛋白flg22的诱导,而‘佳利酿’VvSTS启动子对flg22则没有响应;两种启动子对紫外诱导和植物过敏性致病蛋白harpin诱导均无响应。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下,VpSTS启动子对水杨酸诱导的表达活性显着高于VvSTS启动子;两种启动子对MeJA的响应均相对较弱而且差异不显着。通过对水杨酸激活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过程中的信号通路分析,认为VpSTS启动子响应水杨酸时依赖于钙离子通道的打开、活性氧爆发、MAPK级联途径的激活以及茉莉酸的合成。4.从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中克隆了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基因VqMAPKKK38,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9 bp,定位于葡萄第5号染色体上,属于MAPKKK基因家族中的RAF类亚家族。该序列编码472个氨基酸,含有Gln~(203)到Leu~(450)的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其中包含一个Ser/Thr催化位点(VIHCDLKPKNILL)。应用qRT-PCR技术分析了VqMAPKKK38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VqMAPKKK38响应葡萄白粉菌的侵染、高盐胁迫和低温胁迫,而不受高温胁迫和机械损伤的诱导表达。外源激素SA、MeJA、脱落酸(ABA)和乙烯(Ethylene)处理均能诱导VqMAPKKK38表达,其中VqMAPKKK38受SA诱导表达量最高。5.分别构建了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VqMAPKKK38基因过量表达和干扰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瞬时转化‘丹凤-2’叶片,结合qRT-PCR和HPLC技术,检测了上述两个表达载体转化的葡萄叶片中芪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和芪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VqMAPKKK38基因通过正向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而提高葡萄芪类物质的积累。而用钙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钆和活性氧清除剂二甲基硫脲预处理后,再经氯化钙和过氧化氢处理的‘丹凤-2’叶片,检测其VqMAPKKK38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结果证明钙离子信号和活性氧(ROS)信号位于VqMAPKKK38基因的上游,激活VqMAPKKK38的表达;同时也正调控葡萄芪合成酶基因的激活和芪类物质的积累。综上,中国野生葡萄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与产物的积累受信号物质水杨酸的调控;并推测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中的MAPKKK38对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以及芪类物质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谢海坤[3](2017)在《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对中国野生葡萄进化及系统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针对常规方法难以分离野生葡萄叶绿体及提取其cpDNA的特点,以部分中国野生葡萄为试验材料,探寻一个简便、快速获得野生葡萄完整叶绿体及高质量cpDNA的方法。但此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中国野生葡萄种,为了阐释中国野生葡萄的进化及系统发育进程,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9个中国野生葡萄种(20个株系)、3个北美种、1个欧亚种和1个圆叶葡萄的全基因组DNA进行简化基因组重测序,利用生物信息技术得到其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及比较。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柱式植物叶绿体DNAout试剂盒相比,改良的高盐-低pH法得到的叶绿体浓度高、杂质少,且其cpDNA质量高,纯度好,能满足后续测序要求,更适合野生葡萄叶绿体的分离及cpDNA的提取。2.19个中国野生葡萄种(20个株系)、3个北美种、1个欧亚种和1个圆叶葡萄的全基因组DNA的OD_(260)/OD_(280)和OD_(260)/OD_(230)值均符合建库测序要求,且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DNA条带明亮一致,无RNA等的干扰。建库测序所出的数据质量非常好,平均碱基测序错误率为0.03%,Q20(%)均>95%,Q30(%)均>90%。3.本研究共组装得到20个完整的和5个非完整的葡萄叶绿体基因组,对20个完整的葡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特征分析并比较。结果:桦叶葡萄(嵩山1号)在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及横跨LSC/IRB相邻边界的ycf1基因和位于IRA区段的trnN基因、位于IRB区段的rpl23基因距离IRA/SSC和IRB/LSC相邻边界的距离与其它中国野生葡萄种差异显着;单/二/叁/四/五碱基重复的SSR多态性在20个试验材料中均有分布,而东南葡萄(叁清山1201)和红叶葡萄中还有六碱基重复;系统进化树支持葡萄属植物分为圆叶葡萄亚属和真葡萄亚属,真葡萄亚属又包括北美种群、欧亚种群和东亚种群,而东亚种群中20个中国野生葡萄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刺葡萄(黑果)分支最早,较原始;证实了塘尾葡萄和刺葡萄(白果)不同于中国野生刺葡萄(黑果),存在外来血缘;塘尾葡萄、刺葡萄(白果)、闽赣葡萄、山葡萄(山葡萄S48-3)、燕山葡萄、东南葡萄(叁清山1201)和桦叶葡萄(嵩山1号)较为进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6-01)
孟聚星[4](2017)在《中国野生葡萄地理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野生葡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十分珍贵的种质资源。由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着野生葡萄的生存和发展,明确植物地理分异特征是制定保护该物种政策的前提。深入了解中国野生葡萄的地理分异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可以预测环境对其多样性的影响,为以后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以起源于中国不同地区的16种葡萄属野生种植物共计95份材料为试材,通过对不同野生葡萄的物候期、成龄叶的形态性状和耐热性数据等特征进行鉴定,运用显着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源生地纬度差异对中国野生葡萄植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了中国野生葡萄地理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中国不同种类野生葡萄的源生地分布差异,在河南郑州地区,种群间萌芽始期、开花始期、盛花期、浆果始熟期和浆果完熟期均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源生地纬度呈显着负相关,表现为源生地纬度越高的野生葡萄,进入萌芽始期、开花始期、盛花期、浆果始熟期和浆果完熟期的日期越早。2.在河南郑州地区,不同种类野生葡萄的成龄叶叶柄长、成龄叶长度、成龄叶宽度和成龄叶大小随源生地纬度的变化而表现出的差异程度不同。其中中国野生葡萄的成龄叶叶柄长、成龄叶长度、成龄叶宽度和成龄叶大小,与源生地纬度呈显着正相关。即源生地纬度越高的野生种,成龄叶叶柄长、成龄叶长度越长,成龄叶宽度和成龄叶面积越大。而不同种类野生葡萄的成龄叶长宽比不存在选择梯度差,与纬度没有相关性。3.在河南郑州地区,不同种类野生葡萄的耐热性在源生地纬度上不存在显着的选择梯度,表明野生葡萄耐热性特征与纬度不存在相关性。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除山葡萄以外的15个野生种的耐热性在不同地理纬度上种群间却均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源生地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山葡萄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葡萄属中它不仅是抗寒性最强的野生种,而且表现出了极强的耐热性,这对中国野生葡萄耐热性地理分异的研究结果有很大影响。4.本研究分析了野生葡萄在河南郑州地区的生长表现情况,进而反映出中国野生葡萄的地理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野生葡萄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存在着明显不同。这证实了中国野生葡萄地理的分布格局并非偶然,而是环境条件对植物影响的结果。野生葡萄通过调节自身的植物学功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生存和繁衍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严静,江雨,樊秀彩,姜建福,张颖[5](2017)在《中国11种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为中国野生葡萄的加工利用及种质资源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变叶葡萄、刺葡萄、华东葡萄、桦叶葡萄、毛葡萄、秋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腺枝葡萄、燕山葡萄和蘡薁等11个野生种98个株系的葡萄果实为试材,以欧亚种品种‘赤霞珠’为对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对不同野生种成熟葡萄果皮中的黄烷-3-醇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桑叶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含量高于对照,其余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含量低于对照,其中桦叶葡萄和变叶葡萄最低,仅为对照的64%。供试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与对照相似,均由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成,并以表棓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主;这4种组成单元均可以末端单元和延伸单元的形式参与聚合黄烷-3-醇的形成。11个野生种葡萄果皮中90%以上的黄烷-3-醇类物质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山葡萄果皮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高达50,而桦叶葡萄果皮中聚合黄烷-3-醇的平均聚合度仅为25左右,而其余野生种则介于25—45。对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代谢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毛葡萄和秋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积累更偏向于F3′5′H代谢路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野生种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而刺葡萄与其他野生种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结论】刺葡萄、桦叶葡萄、桑叶葡萄、山葡萄和腺枝葡萄均有黄烷-3-醇含量高于‘赤霞珠’的株系,这些株系均可作为提高黄烷-3-醇的育种材料。此外,不同野生种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万然[6](2016)在《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水果之一,我国乃至世界上栽培的主流品种大都为品质优良但易感病的欧洲葡萄(Vitis vinifera),也易感染由寄主广泛的腐生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病害,尤其随着我国葡萄设施栽培的推广,灰霉菌严重威胁着多地的葡萄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生产实践中防治灰霉菌的主要手段,因此寻找长期有效的抗灰霉病育种资源,培育优良的抗灰霉病葡萄新品种已经成为研究重点。目前人们对抗灰霉病葡萄种质了解较少,特别是中国丰富多样的野生葡萄种质资源抗灰霉菌水平的调查,并且关于葡萄抗灰霉菌的特征和抗病机制研究也比较欠缺。本研究对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水平进行了调查,选取高抗灰霉菌的中国野生葡萄种质,以高感灰霉菌的欧洲葡萄为对照,分析与灰霉菌互作过程中灰霉菌生长发育、活性氧及抗氧化酶系反应的差异;然后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受灰霉菌感染后不同时期的不同抗性葡萄叶片中基因表达情况和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研究,这为培育抗灰霉病的优良葡萄新种质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对包括30份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在内的共41份葡萄种质抗灰霉菌水平的调查和鉴定,证明了中国野生葡萄种质资源中存在对灰霉菌具有抗性的葡萄基因型,所调查的欧洲葡萄大多不抗灰霉病。抗性最高的6个基因型均为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它们分别是秦岭葡萄(V.sp.(Qinling grape))平利-5、燕山葡萄(V.yenshanensis)燕山-1、蘡薁葡萄(V.adstricta Hance)泰山-2和山葡萄(V.amurensis Rupr)双优、通化3号和泰山-11。2.高抗灰霉病的中国野生葡萄平利-5和双优可以将灰霉菌的侵染活动限制在侵染发生的早期(接种叶片后24 h之前),而灰霉菌在高感病欧洲葡萄V.vinifera.cv红地球上建立了直接有效的腐生互作关系;受侵染的中国野生葡萄平利-5表现抗灰霉菌,生成了极少量的ROS(活性氧)并且及时有效地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而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易感灰霉菌和遭受持续ROS的积累与其低水平的抗氧化能力有关。3.高抗灰霉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和高感灰霉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为研究材料,利用RNA-Seq技术对感染灰霉菌的红地球和双优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分析测序结果得到7289个差异表达基因,接种8小时后双优中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显着大于红地球,但总体上受灰霉菌诱导后红地球发生了更大的转录改变。通过GO、KEGG pathway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进行研究,发现在两种不同抗性葡萄与灰霉菌互作过程中信号、结构、代谢等多层面的生物学过程均发生了改变。4.受灰霉菌侵染后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中包括ja/eth、aba在内的多个激素信号路径同时被显着诱导,在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中被诱导水平显着低于红地球,其中参与正调控抗灰霉菌的基因erf、wrky等和参与负调控的基因eds1、jaz等,在红地球中诱导水平均显着高于双优;这种多层次高水平的信号作用也许并不能赋予红地球抗灰霉菌的能力,相比之下,双优中相对较低的诱导水平可能使各种激素信号之间保持在相对适当的范围而促进了其对灰霉菌的抗性。5.受灰霉菌入侵的影响葡萄叶片细胞壁降解反应和细胞壁加固反应同时在两种抗性不同的葡萄叶片中被显着诱导;不同的是,在接种8小时后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的细胞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合成过程被下调富集,在接种36小时后双优和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中同时表现下调富集,但前者的下调程度明显低于后者;在侵染的早期(接种后4-8小时)双优可能通过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降低增加了叶片表面结构的渗透性,加速了识别防御反应和抗性物质(尤其是叁萜化合物)的外排,促进了其对灰霉菌的抗性。6.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和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受灰霉菌侵染后叶片中的次级代谢防御过程均被显着诱导,在红地球中被诱导水平更高,需要消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光合作用在红地球中比在双优中下降严重,但糖酵解和tca循环以及碳水化合物运输过程比双优中的更活跃;双优和红地球都可能通过glu代谢的gaba分流进行能量的补充,但前者对glu的消耗更多却无法提供补给。在与灰霉菌互作过程中,由于红地球对物质能量的更多需求可能导致了自身的过度消耗,尤其是glu;双优表现出对各种代谢过程的适时适量的调节和连续的glu的供应,可能既为自身防御反应提供了物质能量,又维持了自身代谢的平衡而得以实现对灰霉菌的抗性。7.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叶片中呼吸爆发类似物1、gst、nudix羟化酶、abctransporters和mate被灰霉菌诱导的水平高于抗病的中国山葡萄双优,前者可能遭遇了比后者更严重的氧化胁迫及毒性物质的积累和细胞稳态的失衡;双优的生物节律过程未受影响,红地球中相关基因在侵染后12小时表现下调;此外,促进细胞衰老死亡的nudix羟化酶、nac、crk和scr等基因与抑制细胞死亡的mlo基因在两种葡萄叶片中同时被诱导表达,而且红地球中的差异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双优;这些结果说明灰霉菌诱导了红地球中比双优更严重的细胞稳态失衡和衰老死亡。8.抗病的中国野生山葡萄双优叶片中一些和抗病相关基因的本底表达水平比感病的欧洲葡萄红地球高,也许赋予了双优对灰霉菌更强的基础抗性,使其与灰霉菌互作的第一时间即快速直接地启动防御反应发挥抗性作用,包括直接的结构抗性和能量来源,更强的维持细胞稳态平衡、dna修复和抑制细胞死亡的能力,更迅速的识别信号作用等防御反应;但由于红地球较弱的基础抗性迫使其与灰霉菌发生更长时间的互作以启动和发挥防御作用;相比之下,这种直接及时的和被迫延迟的防御反应也许分别是双优抗灰霉菌而红地球感灰霉菌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12-01)
郑先波,申炎龙,史江莉,谭彬,叶霞[7](2016)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和叶片白藜芦醇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和叶片中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含量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国野生葡萄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1个野生葡萄株系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连续2 a测定成熟果皮和叶片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并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1个野生葡萄株系中,约60%的葡萄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叶片,株系间果皮、叶片Res含量(ω)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果皮中含量最高的‘双溪腺枝葡萄03’(2013年与2014年分别为67.82μg·g~(-1)和68.44μg·g~(-1))比含量最低的‘洪江刺葡萄04’(2013年0.08μg·g~(-1),2014年0.09μg·g~(-1))高855.5倍,叶片中含量最高的‘高山二号’(2013与2014年分别为10.27μg·g~(-1)和11.69μg·g~(-1))比含量最低的‘冯举沟桑叶葡萄02’高256.8倍。结合采样地2 a的气候条件分析,果皮中的Res含量几乎未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叶片中Res含量在采样的2 a间变化幅度较大。【结论】腺枝葡萄中的‘双溪腺枝葡萄03’‘芷江水腺枝葡萄’‘双溪腺枝葡萄01’及山葡萄中的‘山葡萄N43-3’‘长白9号’‘双优’等果皮富含白藜芦醇。研究为有效利用和开发野生葡萄资源中的白藜芦醇及促进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江雨,孟江飞,刘崇怀,姜建福,樊秀彩[8](2017)在《中国野生葡萄果实基本品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野生葡萄资源丰富,但对其利用有限;为揭示不同种野生葡萄的品质差异及进一步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对中国野生葡萄的10个种(46个株系)和不同对照品种(4份材料)的基本品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除刺葡萄外,中国野生葡萄的单果质量小于‘赤霞珠’;中国野生葡萄的皮果比高于‘赤霞珠’。2)中国野生葡萄和对照之间糖的组成相似,果糖与葡萄糖所占的比例没有差异,总糖含量显着低于‘赤霞珠’和‘户太8号’;除刺葡萄外,中国野生葡萄的总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赤霞珠’和‘户太8号’,中国野生葡萄的酒石酸/苹果酸的比值低于‘赤霞珠’,说明中国野生葡萄属于高苹果酸型;河岸葡萄和圆叶葡萄的糖酸含量与中国野生葡萄的糖酸含量较接近;‘赤霞珠’和‘户太8号’属于高糖低酸型,中国野生葡萄属于低糖高酸型。3)中国野生葡萄的抗氧化活性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异较大,大部分的野生葡萄与‘赤霞珠’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相近,但中国野生葡萄的花色苷含量高于对照的花色苷含量。综上所述,中国野生葡萄中的燕山葡萄、蘡薁葡萄和刺葡萄的品质较好,其与‘赤霞珠’和‘户太8号’的糖酸组分、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接近。(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07期)
谢海坤,焦健,樊秀彩,张颖,姜建福[9](2016)在《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分离及叶绿体DNA提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野生刺葡萄、山葡萄、桑叶葡萄和东南葡萄的成熟叶片为材料,比较柱式植物叶绿体DNAout试剂盒和改良的高盐-低pH法分离叶绿体及提取cpDNA效果。结果显示:(1)2种方法均分离得到了中国野生葡萄的叶绿体,但与柱式植物叶绿体DNAout试剂盒相比,改良的高盐-低pH法得到的叶绿体浓度高、杂质少,更适合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分离。(2)柱式植物叶绿体DNAout试剂盒提取的cpDNA,其OD260/OD280在1.28~1.36之间,质量浓度为4.2~7.8ng·μL~(-1),质量低,不能满足后续测序要求;而改良的高盐-低pH法提取的cpDNA,其OD260/OD280值在1.84~1.90之间,质量浓度为2 514.4~4 133.7ng·μL~(-1),质量高,纯度好,能满足后续测序要求。研究表明,改良的高盐-低pH法能简便、快速获得中国野生葡萄完整叶绿体及高质量cpDNA,并且提取的cpDNA可满足后续测序要求,为葡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江雨[10](2016)在《中国野生葡萄果实品质评价和主要物质组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野生葡萄资源非常丰富,然而其利用仍然非常有限。为揭示不同种野生葡萄的品质差异并筛选品质优良的野生葡萄株系,本研究对中国野生葡萄的10个种(46个株系)和不同种群的对照(4份材料)的果粒特性、糖酸组成、酚类物质含量、花色苷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等进行了评价。同时对中国野生葡萄的11个种(70个株系)和不同种群的对照(6份材料)的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刺葡萄的单果重显着高于赤霞珠,腺枝葡萄、毛葡萄和赤霞珠间无显着差异,其它种野生葡萄单果重低于赤霞珠;果皮重与单果重趋势相似。除刺葡萄、腺枝葡萄和毛葡萄外,其它中国野生种葡萄皮果比显着高于赤霞珠。(2)中国野生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范围为12.7~18.5oBrix,赤霞珠为23.0oBrix,桑叶葡萄、蘡薁葡萄和华东葡萄的部分株系可溶性固形物与赤霞珠接近,但低于赤霞珠。野生葡萄的总酸含量为4.39~24.22 g/L,刺葡萄、变叶葡萄和蘡薁葡萄的部分株系的总酸含量与赤霞珠相当。大部分野生葡萄的pH与赤霞珠接近。(3)中国野生葡萄酚类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大部分野生葡萄的酚类物质含量接近或略高于赤霞珠。毛葡萄、蘡薁葡萄、腺枝葡萄、燕山葡萄和刺葡萄的总酚含量略高于赤霞珠。中国野生葡萄的花色苷含量高于赤霞珠,含量较低的变叶葡萄、桦叶葡萄和刺葡萄的花色苷含量略高于赤霞珠。刺葡萄和毛葡萄的类黄酮含量高于赤霞珠,腺枝葡萄的类黄酮含量与赤霞珠接近。毛葡萄、腺枝葡萄和刺葡萄的黄烷醇含量较高,与赤霞珠无显着性差异。(4)毛葡萄、蘡薁葡萄、腺枝葡萄、燕山葡萄和刺葡萄的抗氧化活性高于赤霞珠,不同种野生葡萄果实的DPPH清除力和铜离子还原力的抗氧化能力趋势一致。(5)中国野生葡萄含有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果糖含量高于葡萄糖。中国野生葡萄果糖/葡萄糖的比值大于赤霞珠,表明中国野生葡萄含有更高比例的果糖。华东葡萄、桑叶葡萄、蘡薁葡萄和桦叶葡萄的部分株系具有较高含量的葡萄糖和果糖,但其含量仍低于赤霞珠。(6)中国野生葡萄含有的主要有机酸是酒石酸和苹果酸,约占有机酸的90%,其次是柠檬酸,占有机酸的10%以下,另外含有少量的富马酸。除刺葡萄外,中国野生葡萄的酒石酸/苹果酸的比值显着小于赤霞珠。刺葡萄、蘡薁葡萄和变叶葡萄的部分株系的总酸含量较低,与赤霞珠接近。(7)中国野生葡萄不同种之间花色苷的组成与含量差异较大,种内不同株系之间花色苷的组成基本一致,然而种内不同株系之间花色苷的含量差异较大。中国野生葡萄以双糖花色苷为主,二甲花翠素类花色苷或花翠素类花色苷高于其它类。中国野生葡萄的花色苷含量较高,是赤霞珠的1~7倍。中国野生葡萄中二甲花翠素双糖苷、花翠素双糖苷和反式花翠素香豆酰化双糖花色苷含量最高,部分野生葡萄的花翠素单糖苷和反式甲基花翠素香豆酰化双糖苷的含量也较高。(8)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不同株系综合品质从高到低依次为:腺枝葡萄罗城、毛葡萄都安、刺葡萄洪江04、赤霞珠、刺葡萄天目山3、华东葡萄溧阳04、燕山葡萄0947、蘡薁葡萄、桑叶葡萄宝天曼7和华东葡萄溧阳0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中国野生葡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葡萄是世界性重要的经济类作物之一,特别是欧洲葡萄品种,其品质优良,具有很高的经济地位,但抗病性较差。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抗性野生葡萄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其中,中国野生华东葡萄株系‘白河-35-1’具有高抗葡萄白粉病的特性;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的白藜芦醇含量较高。白藜芦醇属于芪类化合物,不仅是一类重要的植保素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而且还具有清除活性氧、抗肿瘤、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功能。本研究以高抗葡萄白粉病的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高含量白藜芦醇的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为试材,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处理,研究获得了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相关信号物质水杨酸,揭示葡萄中水杨酸信号物质调节芪合成酶基因表达产物抗白粉病的分子过程,也探究了MAPK级联途径对毛葡萄芪类物质积累的作用。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中国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和欧洲葡萄‘佳利酿’基因组DNA中分别克隆获得了一对芪合成酶等位基因及其启动子序列。两个芪合成酶基因组序列结构分析表明:两条序列的STS基因序列部分高度保守(碱基序列相似度98.63%),均为1538bp,包含一个内含子和两个外显子;外显子1的核苷酸长度为178 bp,内含子长度为360 bp,外显子2的长度为1000 bp;可编码392个氨基酸的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99.49%)。而各自的芪合成酶基因上游调控启动子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缺失;克隆获得的华东葡萄VpSTS启动子片段核苷酸长度为2264 bp,克隆获得的欧洲葡萄‘佳利酿’VvSTS启动子片段核苷酸长度为2021 bp;序列比对显示VpSTS启动子有一段18 bp的缺失,而VvSTS启动子有两段缺失,分别为13 bp和244 bp。2.构建了野生华东葡萄‘白河-35-1’和欧洲葡萄‘佳利酿’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与GUS报告基因融合载体,稳定整合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应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分析了两个转基因植株中GUS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白河-35-1’芪合成酶基因(VpSTS)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在根、茎、叶片、花芽和果荚中均表达,而‘佳利酿’芪合成酶基因(VvSTS)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仅在叶片中表达。用拟南芥白粉菌(Golovinomyces cichoracearum strain UCSC1)侵染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结果表明:二者均为病原菌诱导型启动子,并且VpSTS基因启动子的活性显着高于VvSTS启动子。同时,构建了2个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与各自芪合成酶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稳定整合转入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在接种拟南芥白粉菌情况下,转VpSTS::STS基因植株的抗病性明显强于野生型和转VvSTS::STS基因拟南芥,且其叶片中芪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转VvSTS::STS基因的植株。3.构建了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融合载体,通过基因枪法瞬时转入欧洲葡萄‘黑比诺’悬浮细胞中,对启动子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河-35-1’VpSTS启动子能够响应细菌鞭毛蛋白flg22的诱导,而‘佳利酿’VvSTS启动子对flg22则没有响应;两种启动子对紫外诱导和植物过敏性致病蛋白harpin诱导均无响应。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处理下,VpSTS启动子对水杨酸诱导的表达活性显着高于VvSTS启动子;两种启动子对MeJA的响应均相对较弱而且差异不显着。通过对水杨酸激活芪合成酶基因启动子过程中的信号通路分析,认为VpSTS启动子响应水杨酸时依赖于钙离子通道的打开、活性氧爆发、MAPK级联途径的激活以及茉莉酸的合成。4.从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中克隆了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基因VqMAPKKK38,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9 bp,定位于葡萄第5号染色体上,属于MAPKKK基因家族中的RAF类亚家族。该序列编码472个氨基酸,含有Gln~(203)到Leu~(450)的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其中包含一个Ser/Thr催化位点(VIHCDLKPKNILL)。应用qRT-PCR技术分析了VqMAPKKK38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VqMAPKKK38响应葡萄白粉菌的侵染、高盐胁迫和低温胁迫,而不受高温胁迫和机械损伤的诱导表达。外源激素SA、MeJA、脱落酸(ABA)和乙烯(Ethylene)处理均能诱导VqMAPKKK38表达,其中VqMAPKKK38受SA诱导表达量最高。5.分别构建了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VqMAPKKK38基因过量表达和干扰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瞬时转化‘丹凤-2’叶片,结合qRT-PCR和HPLC技术,检测了上述两个表达载体转化的葡萄叶片中芪合成酶基因表达水平和芪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VqMAPKKK38基因通过正向调控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而提高葡萄芪类物质的积累。而用钙离子通道抑制剂氯化钆和活性氧清除剂二甲基硫脲预处理后,再经氯化钙和过氧化氢处理的‘丹凤-2’叶片,检测其VqMAPKKK38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结果证明钙离子信号和活性氧(ROS)信号位于VqMAPKKK38基因的上游,激活VqMAPKKK38的表达;同时也正调控葡萄芪合成酶基因的激活和芪类物质的积累。综上,中国野生葡萄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与产物的积累受信号物质水杨酸的调控;并推测中国野生毛葡萄‘丹凤-2’中的MAPKKK38对芪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以及芪类物质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野生葡萄论文参考文献
[1].马福利.中国野生葡萄芪合成酶基因表达与抗白粉病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焦韵桐.中国野生葡萄芪合成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谢海坤.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对中国野生葡萄进化及系统发育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4].孟聚星.中国野生葡萄地理分异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7
[5].严静,江雨,樊秀彩,姜建福,张颖.中国11种野生葡萄果皮中黄烷-3-醇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J].中国农业科学.2017
[6].万然.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7].郑先波,申炎龙,史江莉,谭彬,叶霞.中国野生葡萄果皮和叶片白藜芦醇含量测定[J].果树学报.2016
[8].江雨,孟江飞,刘崇怀,姜建福,樊秀彩.中国野生葡萄果实基本品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J].食品科学.2017
[9].谢海坤,焦健,樊秀彩,张颖,姜建福.中国野生葡萄叶绿体分离及叶绿体DNA提取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6
[10].江雨.中国野生葡萄果实品质评价和主要物质组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