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党的执政理念密不可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给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命题和建设契机。行政管理专业要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内化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中,并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校政校企合作方面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型治理人才。
党的十九大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为突出重要的战略任务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执政党治理理念的转变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设定确立了方向和任务。行政管理学科自改革开放后恢复以来,一直承担着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培养行政管理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目标、理念与方式和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息息相关,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表1的测试数据可以得出:本文设计的测试样机已经与IRB 360/1型动态抓取机械臂很接近,轴转速曲线平滑没有出现突变点,较好的发挥了NJ运动控制的优势,在对样机各轴的联动进行连贯性测试时,加减速的过程中振动很小,没有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同步性能也较好。
以上通过两种方法对南方某市某日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计算了绝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等数据。由这些指标可以发现,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和指数平滑法的滚动预测精度要高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日预测。
一、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治理的内涵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缓和相对集中的公共权力和日益复杂的社会事务之间的矛盾,更好的促进公共利益,部分国家和地区开始重新思考公共权力的配置,通过向私人部门和社会组织授权来提高国家管理的韧性和效率。学术界将这股潮流视为统治、管理向治理的转变。[1]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意义上治理一词的使用最早出现于1989年的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此后被广泛运用到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西方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罗西瑙给治理作出的定义为:“由共同目标为支撑的活动,未必源于正式规定的职责,且不一定由强制力加以实现。其主体不一定是政府,未必依靠政府的强制力进行实施。”政治学者罗茨认为:“治理机构由自组织和组织间网络构成,成为科层制组织和市场的有效补充,以实现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以及协调与控制。”[2]世界银行将治理定义为“以政治权威和其他机构资源来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活动。”从上述学者或组织的定义可以得出结论,治理不是单个活动,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持续的互动;治理注重协调而非以强制力为基础的控制;治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公共部门,还包括私人部门。
(二)治理与统治、管理的区别
统治、管理与治理同为治国理政的方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容、方式、目标却存在差异。从1949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先后经历了从统治、管理到治理的变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的国家统治阶段;第二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国家管理阶段;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进入了新阶段,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国家治理与传统统治与管理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体不同。统治和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执政党、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治理的主体更为宽泛,除了公权部门之外、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等也是治理的重要主体。其次,权力来源不同,统治和管理权力来源于国家意志的法律或者是政府的授权,官员作为行政主体治理国家。治理除了强制性权力之外,契约等非正式权力也是其重要权力来源。第三,作用方式不同。统治与管理突出的是“统”与“管”,强调强制性、命令性,重视权力的集中和自上而下的单向运行。治理强调的是开放、沟通、协商和对话,重视权力双向行使,突出民主性和包容性。第四,作用范围和效能不同。治理的作用范围以公共事务为边界,有效性最高。统治和管理以政府权力领域为边界,效能低于治理。[3]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表征
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这是狭义上、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主要的服务面向。随着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考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招考原则得到彻底贯彻。公考热持续升温,校外公考辅导机构良莠不齐,学生往往无所适从。针对公考需求,本模块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上在专业方向课中设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公务员面试》等课程,强化应试训练,为学生备考助力。此外,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养老服务和老年事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可以在本模块中开设社会保障管理或者老年事务管理方向,开设相关课程。各高校专业优势各有特色,财经类高校应偏向经济管理,师范类院校突出教育管理,能源类高校突出能源管理,农林类院校突出农林管理,医学类高校突出医疗卫生管理,实现学生精准就业。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要求
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从政治学专业发展而来,长期属于政治学的二级学科,在行政职能与政治职能混同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不突出,政治学色彩浓厚。划入公共管理学科后,虽然“管理”日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的延续性,政治学理论课程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设置比重明显大于管理类、经济类、法学类课程。从培养方向而言,“行政管理专业就是为党政机关培养行政人才”、“行政管理学生将来会成为公务员”的观念在高校和社会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以2017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为例,15589个招考职位中明确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有534个,仅占3.4%,党政机关吸纳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有限,大部分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中就业。
(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民主制度具有内在契合性,民主化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治理现代化是促进和实现民主的重要手段。民主的多重内涵决定了行政管理人才既要把握民主的本质,学习民主的方法,树立民主的价值观,还要养成民主的生活习惯。第一,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它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保证人民在国家和社会重大事务中的决定权,维护人民的利益。行政管理人才要深刻把握现代民主制度的内涵,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较之人类历史各阶段民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真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并为之奋斗。第二,民主是一种议事规则,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策,体现多数人的意志。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学习掌握民主的工作方法,避免“一言堂”,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收集意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第三,民主是一种价值追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将民主视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致力于促进现有民主制度的完善,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第四,民主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要将民主内化为一言一行,作风正派,光明磊落,温和谦让,多为他人考虑,将民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
(二)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养
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而言,首先要摆脱对政治学科的“路径依赖”。行政管理专业长期根植于政治学科之土壤,政治学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偏向明显。学科、专业调整后,行政管理专业被纳入公共管理学科之下,开始了从政治取向向管理取向的转变。由于学科历史渊源,部分高校依然在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摇摆不定,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延续性使得课程设置中的政治学类课程比重过大,理论性课程过多。国家治理不再强调单一的行政手段,而是法治、经济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协同发挥作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适应这一变化,减少政治类课程比重,更多的向法律类、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倾斜。另外,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要体现时代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一些列新的理论成果和做法要反映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中来。
(三)促进人的现代自觉,塑造现代人格
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是政府治理主体、市场治理主体、社会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以及公民的现代化,从本质上来讲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终极目标。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4]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政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着力培养青年人的现代自觉,塑造现代人格。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具有现代公民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热情。其次是素质能力的现代化,表现为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科技和人文素养,较高的智力水平,可进一步挖掘的潜能等。第三是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表现为理性的处事态度,科学民主的决策风格、较强的政治参与能力,良好的执行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是社会关系的现代化,表现为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正确处理各类人际关系,化解各类矛盾,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充分表达个人诉求,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等。[5]
(四)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传统的行者管理强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统治和管理,行政管理人员掌握并行使国家权力,公众作为行政相对人处于被动地位,行政管理人员官员色彩浓厚,主仆关系倒置。加之人民缺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渠道,行政管理权力日益凌驾于社会权力之上。国家的行政管理实践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未能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然使得所学知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效果大打折扣。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传授具体知识的同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现代公仆而非传统官僚,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转变。增强服务意识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大局观,忠诚于党和国家和人民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利益;其次是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以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三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刻苦钻研,认真负责;四是具有奉献精神,勤政务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少计回报,多谈付出,正确看待得与失;最后还要正确行使权力,廉洁奉公,清白做人,坚守道德底线。
(五)拓宽专业口径和技能领域
民主、法治、多元、责任、效率、公正等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后备军和骨干力量,牢固树立并践行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价值意义重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时代潮流,在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内容、方式上实现从国家统治、管理向国家治理的转变。
三是考研学生服务模块。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201万,增幅为18.4%。为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对考研升学的需求,此模块重点加强考研课程专项学习。如开展考研英语、政治强化训练,针对各招生单位普遍要求的《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专业课程增加课时等。
二是企业行政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主体对掌握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知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本模块可开设《经济学》、《经济法》《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为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知识储备。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一带一路”战略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推进,拥有国际视野、具备良好对外交流能力和外语驾驭能力的管理人才日趋紧俏,这为开设《商务英语》等模块方向课或专业选修课提供了方向。
(六)培养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
主其事为管,治其事为理。治理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行政管理人才的应用领域决定了其要有超过其他人文社科专业较强的知识应用和社会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列入国家教育战略,此后学界及高校结合国际经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作了充分探讨。一般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应用型高端人才和应用型本科人才两个层次,应用型高端人才侧重于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则是培养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地区和行业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的高级技能型人才。[6]从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施进展来看,社会和高校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文科专业关注较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尚无比较科学的认定,培养方法的探索也才刚刚起步,这与社会需求构成了矛盾。培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应用型、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三、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行政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从人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及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入手,以更好的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一)坚持市场导向,实施“模块+方向”培养模式
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单一的政府作为主体变为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行政管理专业“模块+方向”培养模式是指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结合地域特色和各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在模块化培养的基础上注重专业发展方向和服务面向的培育和引导,拓宽专业服务领域,更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主要分为三个培养模块:
一杭站在旁边,手捏成铁拳,又松开来,又握成拳。他听到自己的心在狂跳。红头发把喷着酒气的嘴朝雪萤脸上啄了一下,雪萤喉咙里发出“呜呜呜”的声音,躲着红头发的脸。红头发对光头说:“来,把她弄走。”两人来扯雪萤,把她往路边那片林子里拉,另一个瘦个子则跟在后面,留意着一杭的动静。
有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表征,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总结,虽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和协同化可以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表征。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是指政府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必须以完善的、统一的制度安排作为支撑,实现公共秩序的规范、有序;民主化是指公共治理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坚持民主原则,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保护和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并为公共参与提供渠道;法治化是指国家治理要与全面依法治国紧密结合,崇尚法律至上,法外无权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国家治理各主体的活动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高效化是指国家治理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协同化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从经济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同时,要构建国家治理各主体间合理分工、有机配合的整体工作机制,尤其是发挥私人组织和公民的作用。
降雨通过林木的再分配,分为林内降雨、穿透雨、树干径流、枯落物渗透水、坡面径流5部分,其中白桦林穿透雨占降雨量的80.1%,落叶松林穿透雨达到85.7%,具体分配见表3。
主体多元化是国家治理与传统国家统治、管理的最重要区别,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经济和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作用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会更加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分类培养,不仅为党政机关培养公务员,更要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从专业技能角度考虑,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政策分析、制订和执行能力,也要使学生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企业管理知识,通晓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运作规则和工作方法,重点提高计算机应用、英语口语、书面表达和公共关系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征和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楷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是法治中国的后备力量,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养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做起。一是尊法,就是要摆脱传统人治观念的束缚,树立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尊重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二是学法,要学习宪法和法理学基本原理,把握法治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学习经济法、民法、刑法等各部门法基础知识,尤其要掌握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原理、内容和方法。三是守法,就是要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坚守“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底线,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四是用法。一方面要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和法治方法开展工作,以法定程序作为行动指南,做法治的实践者;另一方面要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和他人权益,增进公共利益。此外,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要承担起普法的责任,积极将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传播给周围的人,为推动法治进程贡献力量。
从教学方法而言,注重理论讲授,忽视能力培养,采用单项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缺少学生参与和互动,这是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文科专业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与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构成矛盾。行政管理专业本科课堂教学在完成理论讲授法的同时,应更多的采取情景教学法、换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演讲法、实践教学法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素养的有力手段。
从考核形式来说,应增加平时考核的权重,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40%-50%,甚至更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来源。课程考试命题减少纯理论和记忆性内容,体现灵活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密联系通信专业的岗位群来安排,结合通信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岗位需求、能力素养要求来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有指导性的意义。部分职业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按照岗位需求来设置,理念落后,跟不上行业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开设比重及实践课程与理论课开设比重不合理等[1],并且有些专业基础课讲授的内容与就业岗位需求没有太大关系,由于诸多原因开出了很多学时,必然导致专业核心课学时被压缩,而专业核心课学时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密切相关。
(三)深化校政、校企合作
深化校企、校政合作是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行政管理本科人才的关键环节。首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随着国家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的治理工作职能加大。高校应加强与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及企业的合作,增加实践学分,开设政府工作实务训练、企业行政管理实务训练等实践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实训和社会调研,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其次,建设校外指导教师队伍。聘用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建立校外专家讲师团制度,定期开展讲座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实践视野。第三,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鼓励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到政府和企业开展挂职锻炼和调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第四,增强论文、设计环节的实效性。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减少纯理论、空洞的研究,避免陈旧、老套的选题,鼓励学生将基层政府当前主要工作任务尤其是难点问题作为选题方向,接地气,求实效。鼓励学生在校外完成毕业论文,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干预措施在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管理中的效果…………………………………………… 翟洪发(6·472)
(四)完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通常是指在课程教学(第一课堂)之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它不是课程教学的补充,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将校内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视为第二课堂,将校外开展的实践活动视为第三课堂。重视第一课堂,忽视第二、第三课堂的育人作用,或者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隔离开来,类似问题普遍存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完善三种课堂的协同机制是指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鼓励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加入学生组织,承担学生干部工作,利用专业知识开展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工作,增进民主作风和服务意识。探索学生组织结构由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变、学生干部去官僚化、学习型学生组织建设等新课题,提升学生组织的治理水平。再如,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中开展行政伦理和依法行政教育,更好的与社会接轨。还有就是结合专业学习开展政府与企业组织管理、社会治理方面的调研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实效。鼓励学生开展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为提高第二、第三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应设立专门学分,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入手,使三个课堂同时成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Stoker G. Governance as throry: Five proposi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8,50(155):17-28.
[2]翁士洪,顾丽梅.治理理论:一种调适的新制度主义理论[J].南京社会科学,2013,(7):49-54.
[3]刘建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1):56-60.
[4]田芝健.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N].光明日报,2013-01-28(7).
[5]丁志刚.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J].学习与探索,2014,(11):52-57.
[6]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ModernizationofNationalGovernanceandReformofEducationModelofAdministration
ZHOU Sheng-hu
(Xuha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
Keywords: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major in administ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on special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rty's ruling idea. The goal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marks that the party's governing concept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which puts forward new proposition and opportun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professionals. The major of administration should internalize the core idea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nto the goal and specific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rough the reform of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so as to provide qualified new governanc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708(2019)03-0091-06
标签:行政管理论文; 国家论文; 专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国家理论论文; 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论文; 2016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为政观与大学生党员行政伦理培育”(编号:2016SJD710215)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