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力杆接缝论文_常亮,李新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力杆接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路面,混凝土,水泥,能力,道路,面层,工程。

传力杆接缝论文文献综述

常亮,李新凯[1](2018)在《基于FWD传感器时间延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力杆松动量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力杆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保持传荷能力的重要装置,在外部环境和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传力杆-混凝土的界面将会出现松动,且松动量将会逐步增大,从而导致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的传荷能力劣化、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服务寿命降低。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状况主要通过传荷系数来评估,无法准确判断传力杆是否失效,然而传力杆-混凝土间的松动量能够较好地描述传力杆失效行为。因此,为了能够快速检测评估传力杆-混凝土的松动程度,文中首先依据落锤式弯沉仪FWD(Falling Weight Deflectmeter)在不同工况下的测量结果,发现FWD传感器的测量峰值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时间延迟,然后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传力杆-混凝土松动量不同情况下FWD冲击荷载作用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力学响应,确定了传力杆松动量是引起传感器时间延迟的主要因素,由此提出了基于FWD传感器间时间延迟评估松动量的方法,最后根据现场检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8年12期)

凌海宇,田波,何哲,彭鹏,权磊[2](2018)在《不同施工方式对传力杆空间位置影响及接缝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汇总和归纳了施工后传力杆的所有可能的基础偏位,针对广西省某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传力杆不同植入方式(DBI法和支架法),采用德国某公司研发的无损检测设备对该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传力杆空间位置现场检测。为确保检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采用自制的模型对检测仪器进行了校验。校验结果证明了仪器工作性能良好,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传力杆的空间位置。基于大数据对DBI和支架法植入的传力杆进行了路面检测分析,结合各个基础错位的控制指标,表明支架法植入传力杆空间偏位值小于DBI法。通过分析认为,DBI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传力杆的偏转角度对混凝土板的最大应力及主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得出传力杆的偏转角度应控制在5°以内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8年03期)

陈智杰[3](2017)在《水泥混凝土路面补设传力杆恢复接缝传荷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不同界面处理方式以及不同路面厚度情况下对补设传力杆的几何尺寸要求2个方面,研究了补设后传力杆的工作状态。研究发现采取喷塑的处理方式能有效减小传力杆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实现补设后传力杆在混凝土内纵向自由滑动。同时根据室内试验和依托工程的检测结果,提出了所补设传力杆的合理方式。(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7年05期)

袁捷,王宇翔[4](2017)在《基于粗糙集的传力杆接缝水泥道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晰多因素对传力杆接缝形式的水泥道面结构响应的影响以及优化传力杆系统的设置,将传力杆尺寸、布设间距、空间偏移量、混凝土对传力杆的支撑、约束模量等因子的水平以及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出的道面板板底应力、接缝应力传荷系数(LTEσ)、传力杆内力等结果的水平离散化,利用粗糙集算法,对影响道面结构响应的诸多因子水平进行约简,计算条件属性对决策属性的重要度以及决策属性对于条件属性值的隶属度。结果表明:传力杆水平偏角对道面板板底最大拉应力影响最为显着,应力水平随偏角增大而提高;应力传荷系数对传力杆竖向偏移最为敏感,且越接近板底,接缝的传荷能力越大;传力杆间距对所有力学响应均有较大影响,过大的间距会导致道面性能不良。(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宇翔,袁捷[5](2017)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接缝传荷数值模拟及实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多工况下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接缝的数值模型进行分析,明晰了传力杆间距、尺寸、埋设深度,以及布设方式对传力杆接缝传荷能力的影响。通过路面结构足尺试验,考察了接缝的传荷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传力杆实测的剪力传荷趋势与解析理论值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张润峰,崔晓云,杨简[6](2017)在《传力杆松动对道面接缝传荷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一定的缩放比例浇筑水泥混凝土道面板结构模型,接缝处设有传力杆且具有不同松动长度。通过不同加载等级进行相关数据测定,研究不同松动长度下道面板的位移传荷系数及传力杆和接缝界面混凝土的力学特征,得出荷载较小时,接缝传荷系数变化不明显,当达到1~3 k N时,传荷系数明显增大,超过5 k N后,传荷系数相对平稳;传力杆松动长度在0~10 cm时,接缝的传荷系数及杆与混凝土界面的混凝土应变随松动长度的增大逐渐减小,传力杆上的剪切应变先增大后减小,当松动长度超过10 cm后,各指标变化不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陈剑,李新凯,彭鹏,冯德成[7](2016)在《水泥路面接缝传力杆偏差检测及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水泥路面接缝传力杆各种偏差状况,本文采用德国生产的MITSCAN2设备在黑龙江省北安至黑河高速公路的6个典型路段,共进行了142条接缝传力杆偏差状况的现场测试和数据采集工作。依据美国和加拿大制定的传力杆偏差控制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同时与美国伊利诺伊州两条公路实际检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的DBI施工工艺尚处于起步阶段,传力杆偏差控制工艺需要提高;我国水泥路面传力杆偏差类型主要包括:水平移动、水平偏转、竖向移动、竖向偏转、纵向移动5种类型;水平移动偏差导致传力杆不可接受水平为1.8%,而竖向偏转偏差导致传力杆不可接受水平高达15.8%。(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6年12期)

王书涛,刘利军[8](2016)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力杆设置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处设置传力杆以提高接缝的荷载传递能力,是解决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破坏的根本方法。通过对建立设置传力杆的混凝土路面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不同轴数、荷载作用位置时,传力杆的传荷效果,确定了大规模摊铺水泥混凝土路面时接缝中传力杆的设置方式,并对滑模摊铺传力杆施工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6年08期)

尹海波,张东红,韩建兴,姜国富[9](2016)在《传力杆对水泥混凝土面层接缝处受力状态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软件,依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中一级公路的相关参数,建立了Winkler地基假设上的叁维路面模型。计算对比了无传力杆和有传力杆情况下的面板横缝处的挠度;确定了传力杆周围混凝土破坏以上缘混凝土剪应力和下缘混凝土第一主应力为主;同时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计算了不同传力杆直径、长度以及不同面板厚度时,传力杆上缘混凝土剪应力和下缘混凝土第一主应力的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面:传力杆的直径和面板厚度对于传力杆周围混凝土受力状态有较明显影响,传力杆长度对于混凝土应力状态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6年07期)

杨莉[10](2016)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力杆工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刚性路面设置各种接缝主要是为了消除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不规则裂缝,防止由于温度变化对路面板所产生的应力损伤,以及控制路面板断开的位置。当荷载作用在接缝的边缘时,路面板和地基都将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这将导致路面板的整体承载力降低,进而引起接缝处混凝土碎裂等破坏的产生。所以,为了避免接缝处病害的出现,提高路面板整体承载力,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和保持接缝的传荷能力。本论文主要通过传力杆的一次拉伸试验、重复拉伸试验以及重复弯曲试验来研究传力杆的工作状态。首先,通过对比不同处理方式传力杆一次拉伸试验和重复拉伸试验的试验结果,发现传力杆经过喷塑处理后,可以更好地满足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设置传力杆的要求。其次,通过对比喷塑处理后的不同直径传力杆进行一次拉伸试验和重复拉伸试验的试验结果,发现为了更好的满足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设置传力杆的要求,可以优选直径大小为25mm的传力杆。再次,通过对在水平面内布设存在偏差的涂沥青传力杆和喷塑传力杆,进行一次拉伸试验,发现由于偏差角度的存在,为了达到混凝土路面横向缩缝设置传力杆的要求,涂沥青传力杆需要比正常布设传力杆更大的荷载才能够克服角度偏差所引起的不利影响;而喷塑传力杆则需要在相差不大的荷载作用下,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克服角度偏差所引起的不利影响。此外,从试块最终破坏形式来看,无论是涂沥青传力杆还是喷塑传力杆,在布设存在角度偏差情况下的破坏都要比正常布设传力杆情况下的严重。最后,通过对比涂沥青传力杆和喷塑传力杆的重复弯曲试验结果发现,使用了喷塑传力杆的接缝的传荷能力要比同条件下使用涂沥青传力杆的接缝传荷能力要好,即喷塑传力杆比涂沥青传力杆更容易达到水泥混凝土路面设置传力杆的工作要求。此外,无论是涂沥青处理的传力杆还是经过喷塑处理的传力杆,接缝传荷能力都随传力杆布设偏差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7)

传力杆接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汇总和归纳了施工后传力杆的所有可能的基础偏位,针对广西省某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传力杆不同植入方式(DBI法和支架法),采用德国某公司研发的无损检测设备对该条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传力杆空间位置现场检测。为确保检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采用自制的模型对检测仪器进行了校验。校验结果证明了仪器工作性能良好,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传力杆的空间位置。基于大数据对DBI和支架法植入的传力杆进行了路面检测分析,结合各个基础错位的控制指标,表明支架法植入传力杆空间偏位值小于DBI法。通过分析认为,DBI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传力杆的偏转角度对混凝土板的最大应力及主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得出传力杆的偏转角度应控制在5°以内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力杆接缝论文参考文献

[1].常亮,李新凯.基于FWD传感器时间延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力杆松动量预估方法研究[J].公路.2018

[2].凌海宇,田波,何哲,彭鹏,权磊.不同施工方式对传力杆空间位置影响及接缝应力分析[J].公路.2018

[3].陈智杰.水泥混凝土路面补设传力杆恢复接缝传荷能力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

[4].袁捷,王宇翔.基于粗糙集的传力杆接缝水泥道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7

[5].王宇翔,袁捷.水泥混凝土路面传力杆接缝传荷数值模拟及实测分析[J].交通科技.2017

[6].张润峰,崔晓云,杨简.传力杆松动对道面接缝传荷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7

[7].陈剑,李新凯,彭鹏,冯德成.水泥路面接缝传力杆偏差检测及对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6

[8].王书涛,刘利军.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力杆设置应用研究[J].公路.2016

[9].尹海波,张东红,韩建兴,姜国富.传力杆对水泥混凝土面层接缝处受力状态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

[10].杨莉.水泥混凝土路面接缝传力杆工作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无传力杆接缝缝隙宽度与挠度比之...轴载作用示意图接缝设传力杆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接缝无传力杆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刚性路面-图3.1 设置传力杆刚性路面对于主...刚性路面-图3.2 不设置传力杆刚性路面对于...

标签:;  ;  ;  ;  ;  ;  ;  

传力杆接缝论文_常亮,李新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