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衡运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级运动皮层,theta振荡,gamma振荡,相位调制
平衡运动论论文文献综述
李翠,赵丽[1](2019)在《转棒平衡运动中初级运动皮层theta、gamma振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直接参与运动的发起和控制,神经网络振荡是大脑进行功能活动时局部场电周期性的波动。Theta振荡参与空间导航、空间记忆、运动速度和位置的编码,gamma振荡参与感知觉绑定、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本研究应用在体多通道记录技术,观察分析转棒平衡运动中不同时速运动时初级运动皮层神经网络theta频段和gamma频段的振荡特征。研究方法:(1)以4月龄正常小鼠C57BL/6J小鼠(CON组)和皮层损伤小鼠APP/PS1/Tau小鼠(AD组)为研究对象,各10只,根据小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将多通道电极埋置于M1脑区(AP1.0-1.8mm,ML1.2-2.1mm)。手术恢复7天后,分别记录动物在转棒上安静和不同速度(5rpm、8rpm、15rpm、20rpm)运动时脑电信号特征,每个速度状态稳定后记录3分钟。正式实验前进行为期2天的适应性运动。(2)Matlab程序对局部场电位进行数字滤波,采用Notch滤波消除50Hz线性噪音。多窗谱估计法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和实时频谱分析,求出theta、慢gamma(slowgamma,SG)、快gamma(fastgamma,FG)频段能量。并采用Canolty方法进行theta相位对gamma频段能量的调制分析。采用数字滤波得到theta信号,hilbert变换提取theta相位,提取波谷时间点前后各1000ms的所有序列,平均得到theta波谷时间锁定的曲线图。Theta波谷时间锁定时频分析:采用滤波从原始信号中提取多个窄频信号(滤波范围为10Hz到224Hz,4Hz带宽,2Hz步长)并进行标准化,提取每个theta波谷时间点前后各1000ms的瞬时功率时间序列并在每个频带内平均,产生平均瞬时功率时频图,将theta相位-π-π平均分为36个bin,计算每bin的能量值,求出gamma最高能量偏好的theta相位。(3)Theta、SG、FG能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不同速度间的能量对比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运动时两组theta能量较安静时显着升高(P<0.05),组别和状态之间有交互作用,AD组运动状态相对安静状态theta能量增加幅度大于CON组。CON组运动时SG、FG能量较安静时有升高趋势,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AD组运动时SG、FG能量较安静时显着升高(P<0.01),SG、FG能量在组别和运动状态之间亦存在交互作用,运动时AD组SG、FG能量相对安静时增加程度高于CON组。(2)不同运动速度时,CON组theta能量均显着小于AD组(P<0.05)。随着运动速度升高,CON组theta能量无显着性变化,但AD组theta能量显着上升,15rpm和20rpm时theta能量均显着高于5rpm时theta能量(P<0.05)。CON组SG和FG运动时相对能量显着低于AD组,随着运动速度的升高,CON组无显着性变化,AD组SG和FG变化相近,均在8rpm速度时出现能量下降后随速度升高而能量增加的趋势,各运动速度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在安静和运动时均存在theta相位调制gamma能量现象,CON组相位主要调制60-120Hz的FG;而AD组SG和FG均受theta相位调制,安静状态时theta相位调制30-120Hz频段能量,运动状态时主要调制30-80Hz频段能量。(4)AD组gamma偏好的theta相位出现了偏移;CON组安静状态和运动状态FG频段最高能量均对应theta相位角-40°-40°(波峰处)。AD组安静状态30-50Hz的SG最高能量与theta相位角110°-180°(下降时相)50-80Hz的FG安静时最高能量与theta相位角130°-220°(波谷处)对应。AD组以8rpm、15rpm、20rpm速度运动时,SG和FG偏好的theta相位一致,最高能量均对应theta相位角的-40°-40°,但在5rpm速度运动时,AD组SG和FG分别对应theta相位的110°-140°和110°-180°。研究结论:(1)Theta振荡参与M1区对转棒平衡运动的控制;与感觉反馈密切相关的gamma振荡受theta相位调制,且主要调制60-120Hz的FG;平衡状态保持时M1区FG频段最高能量对应theta的相位角波峰处。(2)皮层功能受损时转棒平衡运动中M1区出现theta、gamma振荡及theta对gamma调制的异常改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金鹏[2](2019)在《小球自平衡运动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创意使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采用步进电机对系统中轨道升降进行控制,利用接触式传感器对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再通过单片机程序控制电机对系统的轨道角度进行改变,进而控制小球的运动,并在程序中加入了相应的算法满足小球的稳定运动。经多次试验测试表明,系统可以完成创意中的基本要求,并且系统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接口方便对系统的改进和升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7期)
龙山[3](2019)在《常做平衡运动益处多》一文中研究指出运动平衡包括动和静中的平衡、适度和过度的平衡、早和晚的平衡、室内和室外的平衡、前和后的平衡、正确和失当的平衡、有氧和无氧的平衡等。通过运动,让超负荷的身体得到缓解,让不常活动的肌肉得到锻炼。倒走、爬行、交替运动,看似简单的运动能使(本文来源于《黄河.黄土.黄种人》期刊2019年03期)
裴磊,姜波,夏文斌,施赟华,岳琳[4](2018)在《头皮针结合Kinect体感游戏在脑卒中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2])。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虽然脑卒中病死率逐渐下降,但大多数存活患者仍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认知功能障碍~([3]),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也加重了家(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李绍君[5](2018)在《平衡运动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神经慢性损伤、GLP-1及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平衡运动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神经慢性损伤、GLP-1及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8年1月在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平衡运动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干预前及干预后测定血清中神经慢性损伤指标、GLP-1、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炎症信号分子的表达量。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血清中Hcy、Aβ1-42、Tau、IL-1β、IL-18、TNF-α、IFN-γ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LRP3、Caspase-1、DOCK2的表达强度均呈降低趋势,血清中SOD、PON1、GLP-1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KA、CREB的表达强度均呈升高趋势且实验组患者干预后血清中Hcy、Aβ1-42、Tau、IL-1β、IL-18、TNF-α、IFN-γ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NLRP3、Caspase-1、DOCK2的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血清中SOD、PON1、GLP-1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PKA、CREB的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运动训练能够减轻老年痴呆患者的神经慢性损伤并调节GLP-1及炎症介质的分泌。(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5期)
张晓凤[6](2018)在《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对脑梗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对脑梗阻后认知功能障碍者认知、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脑阻梗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及对照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实施干预,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前后分别应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2组患者认知、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MBI评分、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氧联合平衡运动能有效改善脑梗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运动及神经功能,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中旬刊)》期刊2018年03期)
李艳[7](2017)在《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者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4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有氧联合平衡运动。比较2组干预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分。结果 干预后,2组MoCA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MBI评分、MMSE评分、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氧联合平衡运动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期刊2017年12期)
刘国才[8](2017)在《液压驱动双足机器人及其动态平衡运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压驱动双足机器人与地面非连续接触的运动特点使其能够适应野外的复杂路面,腿数较少的结构特点便于穿越丛林缝隙,液压装置功率密度比大的驱动特点为野外恶劣环境下运动提供了动力保证,因此,液压驱动双足机器人在野外环境中运动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双足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有限足底支撑面积,使其在受到干扰力时具有容易跌倒的问题,因而限制了双足机器人在现实生活的应用。步行和站立是双足机器人两种最常见的运动状态,在这两种状态中,双足机器人都有可能因受到干扰力而发生跌倒,因此,研究双足机器人的动态平衡步行和站立的控制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对人体运动过程的简化分析,建立了具有步行和站立能力的带足线性倒立摆模型;通过对带足线性倒立摆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得出了支撑腿髋关节力矩、双足切换步长、支撑腿踝关节力矩和身体高度等对身体运动状态影响关系,为双足机器人动态平衡步行和站立控制提供了模型和理论基础。基于干扰力必将转化为身体运动状态变化这一力学规律,结合本文所提出的带足线性倒立摆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分析了腿部动作与身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对应控制关系,搭建了双足机器人动态平衡运动控制框架;建立了以支撑腿髋关节伺服身体姿态、以支撑腿膝关节伺服身体高度,以双足切换步长和支撑腿踝关节伺服身体水平运动的双足机器人动态平衡运动控制算法,同时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并阐述了该算法向叁维空间内拓展的方法,为双足机器人的动态平衡运动提供了控制算法。以人体作为参考,研制了具有力和位置伺服的液压双足机器人样机,并建立了带足线性倒立摆模型与液压双足机器人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减小双足机器人关节耦合和着地冲击力引起的液压缸伺服精度误差,研制了基于PQ伺服阀、带力位双反馈的液压缸组件,并建立了伺服阀驱动电流与液压缸输出力与输出位置之间的数学关系,并依据此关系建立了带前馈控制的液压伺服系统,提高了液压双足机器人的伺服精度,为双足机器人动态平衡步行和站立控制算法提供了载体。搭建了包含电控系统和软件系统在内液压双足机器人实验平台;进行了双足动态平衡站立实验,验证了双足站立的动态平衡能力;进行了双足机器人的往复运动试验,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步行能力;进行了在遭受哑铃撞击、手推、脚踢等多种形式干扰力下的步行实验,验证了双足步行的动态平衡能力。通过以上一系列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能够实现双足机器人动态平衡步行和站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郑永江[9](2017)在《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大鼠伤后12个月认知学习、焦虑抑郁样情感与平衡运动行为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多重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大鼠远期行为学变化进行系列研究,评价大鼠损伤12个月后空间认知学习与短时工作记忆、焦虑与抑郁样情感行为、平衡运动功能的变化状况,以了解慢性创伤性脑病(Chronic Trauma Encephalopathy,CTE)行为学变化特征。[方法](1)动物分组: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体重260±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一次性脑震荡(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组),二重脑震荡(2MCC组),叁重脑震荡(3MCC组)。每组30只。(2)模型复制:应用金属单摆闭合性大鼠脑损伤打击装置,每间隔24h打击一次,根据打击次数,分别复制一次性脑震荡(PCC),二重脑震荡(2MCC)和叁重脑震荡(3MCC)。(3)长期饲养观察:模型复制成功后,对上述各组大鼠进行12个月观察饲养后进行行为学实验。(4)应用横杆跑动实验(beam walking test,BW)实验和平衡木实验(beambalancetest,BB),评价各实验组大鼠平衡功能和运动协调功能;应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实验,评价各实验组大鼠空间认知学习与短时工作记忆:应用高架十字迷宫(high plus maze,HPM)、旷场试验(open filed test,OFT)及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评价各实验组大鼠损伤12个月后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变化。各实验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BB评分结果:与N组比较,2MCC和3MCC组在实验第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组在实验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C组比较,3MCC组在实验第1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和2MCC组在实验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MCC组比较,N组和3MCC组在实验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组在实验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MCC组比较,N组、PCC组、2MCC组在实验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在实验第2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W评分结果:①穿越平衡木时间:与N比较,3MCC组在第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2MCC组在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C组比较,N、2MCC、3MCC组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MCC组比较,N、PCC、3MCC组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MCC组比较,N组在第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2MCC组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穿越平衡木肢体踩空次数:与N比较,3MCC组在第1、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CC组在第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组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C组比较,3MCC组第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2MCCC组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MCC组比较,3MCC组在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组在第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组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MCC组比较,N组在第1、2、3、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在第1、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CC组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MWM测试结果:①在MWM整个实验中:损伤大鼠,与正常组比较,3MCC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水下平台实验中:与N组比较,3MCC组在第5天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水上平台实验中:第6天,与N组比较,3MCC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与N组比较,3MCC组在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无平台试验中:与N组比较,3MCC组在第一象限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2MCC、3MCC组在第二象限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在反转平台试验中:第一天,与3MCC组比较,N、PCC、2MCC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组比较,2MCC、3MCC组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天,与N组比较,3MCC组逃避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叁天,与3MCC组比较,N、PCC、2MCC组逃避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FST测试结果:与N组比较,2MCC、3MCC组C行为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C组C行为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CC组比较,3MCC组C行为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2MCC组C行为频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OFT测试结果:①周边区域行走格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周边区域行走时间: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周围区域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周边区域行走速度: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央区域行走格数: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中央格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域行走时间: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中央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中央区域行走速度:与N组比较,2MCC、3MCC组中央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周边区域与中央区域总行走格数: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站立次数: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⑨梳理毛发次数: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⑩梳理毛发时间: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PM测试结果:①开臂进入次数: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开臂进入时间:与N组比较,2MCC、3M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开臂探头次数: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闭臂进入次数:与N组比较,3MC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闭臂进入时间:与N组比较,3MCC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闭臂站立次数:与N组比较,2MCC、3M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闭臂梳理毛发次数: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⑧进臂总次数:与N组比较,PCC、2MCC、3M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MCC大鼠损伤12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平衡与运动功能异常,而且比一次和二次性脑震荡大鼠的平衡运动、共济协调损伤更加严重。2.3MCC大鼠损伤12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空间认知与短时工作记忆行为异常,而且比一次和二次性脑震荡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短时工作记忆损伤更加严重。3.3MCC大鼠损伤12个月后,出现了明显的焦虑样与抑郁样情感行为异常,而且比一次和二次性脑震荡大鼠的情感行为损伤更加严重。4.综合上述,在该实验研究中,间隔24h连续打击大鼠叁次,可以成功复制出大鼠远期CTE多种行为学损伤改变,故3MCC大鼠可以在伤后远期(12个月)发展成为CTE大鼠。(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帅,邹智慧[10](2016)在《基于微控制器自平衡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基于微控制器自平衡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将微控制器应用于自平衡运动控制系统中,利用其自身小巧快速的特点,实现车体双轮自平衡运动控制。文中分别从项目的研究背景、整体设计方案、主体硬件电路设计和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整体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双轮自平衡运动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针对一些空间狭窄、工作环境恶劣又需要不断变化的生产过程的应用,本项目中所研究的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V》期刊2016-12-15)
平衡运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创意使用STC89C52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采用步进电机对系统中轨道升降进行控制,利用接触式传感器对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数据采集。根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再通过单片机程序控制电机对系统的轨道角度进行改变,进而控制小球的运动,并在程序中加入了相应的算法满足小球的稳定运动。经多次试验测试表明,系统可以完成创意中的基本要求,并且系统提供硬件和软件的接口方便对系统的改进和升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衡运动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李翠,赵丽.转棒平衡运动中初级运动皮层theta、gamma振荡特征[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徐金鹏.小球自平衡运动装置[J].科学技术创新.2019
[3].龙山.常做平衡运动益处多[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9
[4].裴磊,姜波,夏文斌,施赟华,岳琳.头皮针结合Kinect体感游戏在脑卒中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8
[5].李绍君.平衡运动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神经慢性损伤、GLP-1及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
[6].张晓凤.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对脑梗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
[7].李艳.有氧联合平衡运动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
[8].刘国才.液压驱动双足机器人及其动态平衡运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9].郑永江.慢性创伤性脑病(CTE)大鼠伤后12个月认知学习、焦虑抑郁样情感与平衡运动行为变化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10].杨帅,邹智慧.基于微控制器自平衡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C].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V.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