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包括预制梁和预制柱,所述预制柱的端头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相邻的两个预制梁之间通过第一组合模板连接,所述第一组合模板包括至两个U型板和一个W型板,所述W型板的各拐角为90°,所述U型板的各拐角为90°,W型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U型板的一侧,U型板的另一侧连接相邻的预制梁上,两个所述U型板和W型板连接成内侧为90°模板,所述组合模板的的边缘沿预制柱的边缘设置,相邻所述预制梁通过组合模板合为成一个矩形。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效果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包括预制梁和预制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柱的端头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相邻的两个预制梁之间通过第一组合模板连接,所述第一组合模板包括至两个U型板和一个W型板,所述W型板的各拐角为90°,所述U型板的各拐角为90°,W型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U型板的一侧,U型板的另一侧连接相邻的预制梁上,两个所述U型板和W型板连接成内侧为90°模板,所述组合模板的边缘沿预制柱的边缘设置,相邻所述预制梁通过组合模板合为成一个矩形。
设计方案
1.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包括预制梁和预制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柱的端头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相邻的两个预制梁之间通过第一组合模板连接,所述第一组合模板包括至两个U型板和一个W型板,所述W型板的各拐角为90°,所述U型板的各拐角为90°, W型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U型板的一侧,U型板的另一侧连接相邻的预制梁上,两个所述U型板和W型板连接成内侧为90°模板,所述组合模板的边缘沿预制柱的边缘设置,相邻所述预制梁通过组合模板合为成一个矩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组合模板,所述第二组合模板包括两个两个U型板、两个W型板和两个U型背撑板,所述U型背撑板的各拐角为90°,所述相对的预制梁之间可通过第二组合模板连接,每个所述W型板的一侧连接U型板一侧,U型板的另一侧连接在相对的预制梁上,每个所述W型板的另一侧连接U型背撑板的一侧,所述U型背撑板的另一侧相互连接,且两个U型板对称设置,所述U型板、W型板和U型背撑板沿预制柱的边缘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的两侧设有竖直的第一标线,所述预制柱的顶部每边设有两条第二标线,所第二标线之间的预制梁的左右搭设位置,所述第一标线为预制梁的前后搭设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和W型板的长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W型板和U型背撑板的长度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 W型板、U型背撑板和预制梁设有安装孔,U型板、 W型板、U型背撑板和预制梁之间均采用M14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板、 W型板和U型背撑板均采用钢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背撑板的内部U形槽内均匀设置若干加强筋。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涉及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是先搭设满堂架,然后模板安装浇筑砼。如果装配式建筑建造再采用传统的支撑模板或传统的模板支撑方法,既会投入大量的钢管、扣件、木枋、模板等周转材料造成浪费资源,也会影响项目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最终也无法体现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优势。
现如今使预制混凝土柱顶构件的现浇部分,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最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使用方便,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板,包括预制梁和预制柱,所述预制柱的端头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 相邻的两个预制梁之间通过第一组合模板连接,所述第一组合模板包括至两个U型板和一个W型板,所述W型板的各拐角为90°,所述U型板的各拐角为90°,W型板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U型板的一侧,U型板的另一侧连接相邻的预制梁上,两个所述U型板和W型板连接成内侧为90°模板,所述组合模板的的边缘沿预制柱的边缘设置,相邻所述预制梁通过组合模板合为成一个矩形。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组合模板,所述第二组合模板包括两个两个U型板、两个W型板和两个U型背撑板,所述U型背撑板的各拐角为90°,所述相对的预制梁之间可通过第二组合模板连接,每个所述W型板的一侧连接U型板一侧,U型板的另一侧连接在相对的预制梁上,每个所述W型板的另一侧连接U型背撑板的一侧,所述U型背撑板的另一侧相互连接,且两个U型板对称设置,所述U型板、W型板和U型背撑板沿预制柱的边缘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梁的两侧设有竖直的第一标线,所述预制柱的顶部每边设有两条第二标线,所第二标线之间的预制梁的左右搭设位置,所述第一标线为预制梁的前后搭设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和W型板的长度一致,所述预制梁的宽度、两个U型板的宽度以及一个W型板的宽度之和为预制柱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W型板和U型背撑板的长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 W型板、U型背撑板和预制梁设有安装孔,U型板、 W型板、U型背撑板和预制梁之间均采用M14螺栓连接,所述两个U型背撑板以及一个W型板的宽度之和为预制柱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U型板、 W型板和U型背撑板均采用钢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U型背撑板的内部U形槽内均匀设置若干加强筋,提高U型背撑板的支撑强度。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对于预制柱的中柱和边柱采用了不同的组合模板,形成预制柱上多根预制梁本身和组合模板现浇节点的支模组件,为边柱和中柱现浇节点均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浇筑结构。
2. 本实用新型预制柱自身即可撑起预制梁,根据预制柱和预制梁上刻有的或标画的标线来放置预制梁的位置,预制梁上预留有安装孔,再通过不同的组合模板的直接安装,即可形成稳定的矩形体支模。
3.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W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W型板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U型板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U型背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2柱现浇节点模板,包括预制梁2和预制柱1,所述预制柱1的端头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2, 相邻的两个预制梁2之间通过第一组合模板连接,所述第一组合模板包括至两个U型板3和一个W型板4,所述W型板4的各拐角为90°, W型板4的两侧分别连接一个U型板3的一侧,U型板3的另一侧连接相邻的预制梁2上,两个所述U型板3和W型板4连接成内侧为90°模板,所述组合模板的的边缘沿预制柱1的边缘设置,相邻所述预制梁2通过组合模板合为成一个矩形。
还包括第二组合模板,所述第二组合模板包括两个两个U型板3、两个W型板4和两个U型背撑板5,所述相对的预制梁2之间可通过第二组合模板连接,每个所述W型板4的一侧连接U型板3一侧,U型板3的另一侧连接在相对的预制梁2上,每个所述W型板4的另一侧连接U型背撑板5的一侧,所述U型背撑板5的另一侧相互连接,且两个U型板3对称设置,所述U型板3、W型板4和U型背撑板5沿预制柱1的边缘设置。
所述预制梁2的两侧设有竖直的第一标线,所述预制柱1的顶部每边设有两条第二标线,所第二标线之间的预制梁2的左右搭设位置,所述第一标线为预制梁2的前后搭设位置。
所述U型板3和W型板4的长度一致,所述预制梁2的宽度、两个U型板3的宽度以及一个W型板4的宽度之和为预制柱1的宽度。
所述U型板3、W型板4和U型背撑板5的长度一致。
所述U型板3、 W型板4、U型背撑板5和预制梁2设有安装孔7,U型板3、 W型板4、U型背撑板5和预制梁2之间均采用M14螺栓6连接,所述两个U型背撑板5以及一个W型板4的宽度之和为预制柱1的宽度。
所述U型板3、 W型板4和U型背撑板5均采用钢制成。
所述U型背撑板5的内部U形槽内均匀设置若干加强筋8,提高U型背撑板5的支撑强度。
本实用新型对于预制柱的中柱和边柱采用了不同的组合模板,形成预制柱上多根预制梁本身和组合模板现浇节点的支模组件,为边柱和中柱现浇节点均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浇筑结构。
本实用新型预制柱自身即可撑起预制梁,根据预制柱和预制梁上刻有的或标画的标线来放置预制梁的位置,预制梁上预留有安装孔,再通过不同的组合模板的直接安装,即可形成稳定的矩形体支模。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53841.X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2(江苏)
授权编号:CN209620579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E04G 13/02
专利分类号:E04G13/02;E04G13/04
范畴分类:36E;
申请人:江苏三一筑工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苏三一筑工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215300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澄湖路9999号6号房
发明人:贺柏林;邹新福;曹严;龚俊
第一发明人:贺柏林
当前权利人:江苏三一筑工有限公司
代理人:董建林
代理机构:32224
代理机构编号: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