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发泡剂,性能,矿尘,环氧,离子。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1](2019)在《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包括加成/缩合、开环聚合、自由基聚合和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进而从高分子可聚合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引发剂、高分子表面活性修饰剂和高分子表面活性交联剂等方面对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赵兴军,裘碧菡,唐福伟[2](2019)在《浅谈聚氧乙烯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组成聚氧乙烯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原料包括丙烯酸、对甲苯磺酸、过硫酸铵等,反应中产生的产物通过FTIR、1HNMR表征,终产物主要通过红外光线和凝胶色谱进行表征。最终的实验表明:在25、35、45℃时终产物分别是4.348×10~(-3)、2.341×1010~(-3)以及3.334×10~(-4),反应产生的产物具有较低的发泡力,且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和增稠能力,但是润湿能力不佳。(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15期)
徐超航[3](2019)在《基于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稳定剂协同效应的矿用经济高效抑尘发泡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尘作为煤矿的五大灾害之一,在众多的生产作业过程中都会大量产生,主要导致尘肺病和煤尘爆炸,严重威胁矿工的职业健康和煤矿的安全生产。泡沫抑尘技术具有耗水量低和抑尘率高的优点,为高效防治矿井粉尘提供了解决方案。然而,在目前的泡沫抑尘技术中,存在发泡剂添加浓度高和消耗量大的缺点,经济成本成为制约泡沫抑尘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发泡剂作为泡沫抑尘技术中的核心材料,是决定抑尘泡沫成本和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攻克泡沫抑尘技术经济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推动泡沫抑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新型高效抑尘发泡剂成为必然选择。本文以表面物理化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采用实验研究与分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表面活性剂的抗硬水能力、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稳定剂的协同效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煤尘机理叁个方面对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稳定剂复合型抑尘发泡剂进行了研究,并对该新型抑尘发泡剂进行了工程实验和现场应用,以期降低发泡剂的添加浓度,提高泡沫抑尘效率,实现泡沫抑尘技术的降本增效。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采用了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引入非离子性的含氧亲水基团来提高其抗硬水能力的思路,对比了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DES,含非离子EO基团)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不含非离子EO基团)在硬水条件下的起泡性能和在气液界面处的微观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SDES比SDS的抗硬水性能更强,在水质硬度较高条件下也具有优异的起泡能力。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随EO基团数目的增多,表面活性剂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总数逐渐增加,气液界面层厚度逐渐增大,界面层中的钙离子总数减少,硫酸根周围钙离子的分布强度减弱,EO基团周围钙离子的分布强度增加。这说明EO基团的引入能够增大水合作用强度,并减小钙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络合几率,有助于提高表面活性剂在硬水中的表面活性和起泡能力。利用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稳定剂之间的协同效应来强化气泡液膜和提高泡沫性能,研究了高分子稳定剂WP对SDES溶液性质和泡沫性能的影响规律。溶液性质:当SDES浓度较低时,加入WP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而在SDES浓度较高时,WP不影响溶液的表面张力。WP的浓度越高,两者混合溶液的体相粘度越大。泡沫性能:当SDES浓度较低时,WP的加入能够增强气泡液膜的强度,减少气泡的破裂,缩短溶液的起泡时间,提高溶液的起泡能力和携液能力,并减小气泡的平均半径;而在SDES浓度较高时,WP对上述泡沫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随SDES浓度的增加,气泡平均半径先快速减小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达到稳定值。增大SDES和WP的浓度均能减缓泡沫的排液速率,有助于液膜厚度维持较长时间。为从微观层面揭示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稳定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及WP在SDES低浓度时提高其泡沫性能的机理,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SDE_3S与WP在气液界面处的相互作用和吸附结构进行了研究。随着SDE_3S吸附密度的增加,界面层厚度逐渐增大,且SDE_3S/WP复合体系的界面层厚度始终大于纯SDE_3S体系。加入WP后,SDE_3S的尾链更加垂直于气液界面,亲水基更加平行于气液界面,提高了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在气液界面的覆盖面积和水合作用。WP分布于SDE_3S头基氧原子的水化层中,其含有的大量羟基能够增强表面活性剂的水合作用。在SDE_3S、WP和水分子之间可形成叁维氢键网络,从而能够增大气泡液膜强度和抗冲击能力。随表面活性剂吸附密度的增加,WP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数目逐渐减少。当表面活性剂吸附密度较低时,WP与水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更多,对液膜强度的提高幅度更大,因而在SDES低浓度时,WP的加入能更加显着地改善泡沫性能。为揭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煤尘机理,探究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差异造成不同润湿效果的深层原因,对叁种相似结构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润湿煤尘特性进行了研究。溶液的表面张力越低,煤尘颗粒进入溶液时的能障越小,润湿效果越好。当溶液的表面张力达到稳定值后,润湿效果由表面活性剂在煤尘表面的吸附密度和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决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头基与煤尘之间的静电斥力越弱,尾链与煤尘之间的疏水作用越强,则其在煤尘表面的吸附密度越大。表面活性剂的吸附密度决定煤尘表面的亲水位点数目,HLB值决定煤尘动态浸润过程的速度。吸附密度越大,HLB值越高,则表面活性剂润湿煤尘的效果越好。在所选取的叁种表面活性剂中,十二烷基磺酸钠具有最好的润湿性能。研制了一种具有优良环保性能的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稳定剂复合型矿用抑尘发泡剂,对该新型发泡剂和不含高分子稳定剂的常规抑尘发泡剂(即普通发泡剂)进行了工程实验和现场应用。在低浓度(0.1%-0.3%)和高风压(0.3-0.6MPa)条件下,新型发泡剂的起泡性能显着优于普通发泡剂。现场应用效果显示:新型发泡剂添加浓度为0.1%时对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泡沫抑尘率分别达到90.3%和89.9%,与普通发泡剂添加浓度0.3%时的抑尘率基本相同。这表明,在泡沫抑尘技术中使用新型发泡剂时,可将添加比例降至原来的1/3,同时可以保证良好的抑尘效果,实现了泡沫抑尘技术的降本增效。该论文有图82幅,表25个,参考文献147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曲寒洛,许虎君[4](2018)在《聚氧乙烯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AEO_9、丙烯酸、对甲苯磺酸、对苯二酚、过硫酸铵为原料,分两步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非离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丙烯酸酯(P-AAAEO_9),中间产物通过FT-IR、~1 HNMR表征,终产物通过红外、凝胶色谱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终产物的cmc在25,35,45℃时分别为4.348×10~(-3),2.341×10~(-3),3.344×10~(-4),γ_(cmc)分别为31.29,29.69和27.93mN/m;与AEO_9相比较,产物的发泡力较低,去污能力和增稠能力更好,但润湿能力一般。(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王博,刘杭,韩肖惠,杜晶晶,张彰[5](2018)在《壳聚糖改性—两性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壳聚糖(CTS)为原料,通过Schiff反应以及烷基化反应在壳聚糖的活性氨基上先后引入亲水和疏水基团,合成了一种易溶于水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Rm,n-CTS-B).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等方法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元素分析(EA)测定其取代度,采用正交实验确定其最优反应条件.对Rm,n-CTS-B的水溶性、表面张力以及泡沫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R8,2-CTS-B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能,表面张力能达到31.13 m N/m.(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廖学明[6](2018)在《羧酸铵盐型双子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自组装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子表面活性剂(GS)是由中间连接基团将两个亲水头基和两条疏水尾链通过共价键连接起来的两亲性化合物,属低聚物表面活性剂。与传统的单链表面活性剂相比,GS具有超低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更优异的表面活性和自组装性能。同时,GS作为软模板用于纳米结构的形貌可控合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GS不同,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S)是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千以上的两亲性聚合物。PS同时具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属功能高分子。聚氨酯是一类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将其赋予表面活性以后,在乳液聚合、纳米复合材料以及药物载体等领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叁类羧酸铵盐型GS和羧酸铵盐型聚氨酯表面活性剂(PUS)的表面活性和自组装行为,并以GS为软模板分别合成纳米氧化镧(Nano-La203)、纳米氧化铈(Nano-Ce02)和纳米氧化铜(Nano-CuO)。将Nano-CuO分散于PUS中,制备具有疏水性能的PUS-CuO纳米复合涂层。将纳米二氧化硅和一定量的聚乙烯醇(PVA)分散于PUS中,制备可静电纺丝的PUS-SiO2-PVA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人造血管。具体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概述了阴离子型GS及PS的分类、合成方法、性能及应用。第二章,以二苯甲酮四酸二酐(BTDA)与长链烷基醇反应合成二酸二酯二苯甲酮(BT-DADE),再用叁乙胺(TEA)作为中和剂,得到中间连接基团为二苯甲酮结构的羧酸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CGS)。通过改变长链烷基醇的种类(正十二醇、正十四醇、正十六醇和正十八醇),得到四种尾链长度不同的CGS(结构简式:Cn-Φ-Cn,n=12、14、16和18,ΦΦ代表二苯甲酮基团)。分别研究CGS的表面张力(γ)、电导率、CMC、自组装行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和抗硬水性能。最后以C12-Φ-C12为软模板合成Nano-La203。通过调控(C12-Φ-(C12的聚集体形态,制备形貌不同的Nano-La203(如球形、棒状、链珠状和鹿茸状)。通过简便的合成工艺、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Nano-La203的形貌可控合成。第叁章,以联苯二酐(BPDA)与长链烷基醇反应生成了二酸二酯联苯(BP-DADE),再用二甲基乙醇胺(DMEA)作为中和剂,合成了含联苯结构的羧酸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AGS)。通过改变长链烷基醇的种类(正辛醇、正癸醇和正十二醇),得到了叁种尾链长度不同的AGS(结构简式:Cn-Ar2-Cn,n=8、10和12,Ar2代表联苯基团),并在分子结构中引入了联苯刚性连接基团、在亲水头基上引入了羟基官能团。研究了含不同长度疏水尾链的AGS的表面活性(如γ≈30mN/m,CMC为10-4mol/L)、疏水尾链对CMC的影响、胶束化性能及聚集体形态。通过Gibbs等温吸附方程,研究了 AGS的界面吸附、饱和吸附量及单分子面积。同时研究了 AGS胶束化Gibbs自由能(AG°mm)和标准吸附Gibbs自由能(ΔG°ads)等热力学性质。最后以AGS为软模板合成了Nano-CuO。通过调控AGS的浓度,得到了不同形貌的Nano-CuO(如球形、线型、枝化和片层状)。通过节能环保且简便有效的方法实现了 Nano-CuO的形貌可控合成。第四章,以均苯四酸二酐(PMDA)与长链烷基醇反应生成了二酸二酯(PM-DADE),再用DMEA作为中和剂,合成了中间连接基团为苯环结构的羧酸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BGS)。通过改变长链烷基醇的种类(正辛醇、正癸醇和正十二醇),得到了叁种疏水尾链长度不同的BGS(结构简式:Cn-Ar-Cn,n=8、10和12,Ar代表苯基),同时在亲水头基上引入了羟基官能团。研究了含不同长度疏水尾链的BGS的表面活性(γ≈ 30mN/m,CMC≈10-4mol/L)、通过BGS的浓度调控聚集体形态(如球形胶束和囊泡)、BGS的单分子面积、界面吸附现象、胶束化Gibbs自由能(△G°m)和标准Gibbs吸附自由能(△G°ads)以及疏水尾链碳原子数对CMC的影响。热力学数据表明BGS在水溶液中优先在界面发生吸附现象,然后在体系内形成胶束或其它形貌的聚集体,这两个过程都是自发进行的。最后以BGS为软模板,采用水热法合成Nano-Ce02。通过调控BGS的聚集体形态,得到了形貌不同的Nano-Ce02(如双层饼状、纳米棒簇、片层状、蝶形和树突状)。实验证明BGS可用于Nano-Ce02的形貌可控合成。第五章,以聚四氢呋喃醚多元醇(PTMEG-2000)为软段、4,4'-二环已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MDI)为硬段,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性单体、1,4-丁二醇(BDO)为扩链剂,DMEA为中和剂合成了 PUS。PUS溶液呈淡蓝色透明液体,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分别研究了 PUS的表面活性和聚集体形态。最后用PUS溶液分散自制的线型Nano-CuO,得到了分散均匀、稳定性好的聚氨酯基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复合膜表面粗糙,水的接触角(CA)达120°(纯PUS膜表面平整,CA<90°)。这说明Nano-CuO改性后的PUS具有了良好的疏水性。通过除尘模拟实验,发现PUS-CuO纳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疏水涂层用于玻璃、织物和印刷包装品的防水、防污或“自清洁”。将纳米二氧化硅和聚乙烯醇分散到PUS溶液中,通过静电纺丝得到了高孔隙率的纳米纤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5-01)
黄旭娟[7](2018)在《羟乙基纤维素接枝环氧大豆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增溶、分散、乳化和发泡等优异性能,已成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还存在表面活性不显着和较多使用石化产品为原料等问题。本论文利用可再生资源环氧大豆油(ESO)对羟乙基纤维素(HEC)进行接枝改性,制备了具有高表面活性的羟乙基纤维素接枝环氧大豆油(H–ESO–HEC–Na)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并对H–ESO–HEC–Na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了研究。以H–ESO–HEC–Na为乳化剂,制备了稳定的O/W型大豆油/水(SO/H_2O)乳状液和W/O型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水(AESO/H_2O)乳状液,研究了乳状液的稳定性及流变性能。利用H–ESO–HEC–Na的乳化和增稠性能,通过乳液模板法,制备了高机械性能的聚合AESO多孔材料(RP–AESO),并研究了该材料的吸油能力。以HEC和ESO为原料,SnCl_4为催化剂,二甲亚砜为溶剂,并结合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了HEC接枝ESO产物(ESO–HEC)。利用碱催化水解反应调控ESO–HEC的两亲性,制备得到H–ESO–HEC–Na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ESO与HEC的质量比来调节ESO在H–ESO–HEC–Na结构中的接枝量,得到5种不同分子量的H–ESO–HEC–Na产品。用FT-IR、~1H NMR、~(13)C NMR和DSC等分析方法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随着ESO与HEC的质量比从1:1提高到5:1,H–ESO–HEC(I~V)的重均分子量(M_w)从2.71×10~5增加至8.28×10~5 Daltons。当ESO在H–ESO–HEC结构中接枝量达到25.8%时,H–ESO–HEC出现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且随M_w的增加其T_g从-25.81℃升高至-21.48℃。表面张力测试表明不同ESO接枝量的H–ESO–HEC–Na(I~V)在临界胶束浓度(CMC)条件下的最小表面张力值分别为26.329、28.876、27.833、26.365和26.941 mN/m,且其CMC值随M_w的增大从1.053 g/L降低至0.157 g/L。通过对H–ESO–HEC–Na水溶液/庚烷的界面张力进行测试,发现H–ESO–HEC–Na(I~V)水溶液/庚烷的最低界面张力值均为9.8 mN/m。流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增加,H–ESO–HEC–Na水溶液由假塑性流体向牛顿流体转变。采用Wilhelmy板法研究了在不同pH和浓度条件下H–ESO–HEC–Na(I~V)的平衡表面张力。结果表明,H–ESO–HEC–Na(I~V)在pH为8~13的水溶液中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在pH为10时,H–ESO–HEC–Na(II~V)表现出最优的表面活性,可降低水表面张力至25.87~28.04 mN/m。H–ESO–HEC–Na(I~V)的CMC值均随水溶液pH升高而增加;在相同pH条件下,H–ESO–HEC–Na(I~V)的CMC值随其分子量的增加而减小。采用悬滴法研究了在不同pH和浓度条件下H–ESO–HEC–Na(I~V)的动态表面张力,并通过扩散控制机制研究了H–ESO–HEC–Na在水溶液中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H–ESO–HEC–Na(I~V)在不同CMC浓度条件下,表面张力随时间变化缓慢下降,直至在水溶液表面达到吸附平衡,其表面张力不再变化。通过Ward-Tordai方程计算发现,H–ESO–HEC–Na的有效扩散系数随pH的升高和分子量的增加都呈现增大的趋势。H–ESO–HEC–Na在水溶液中的聚集尺度随着分子量的增加逐渐变大。以H–ESO–HEC–Na为乳化剂,SO为油相,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了稳定的O/W型SO/H_2O乳状液,研究了H–ESO–HEC–Na浓度对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吸附量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当H–ESO–HEC–Na浓度为0.4 wt%时,SO/H_2O乳状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显着优于同浓度条件下羧甲基纤维素和HEC稳定的乳状液。H–ESO–HEC–Na在油水界面的吸附量随着体系中ESO–HEC–N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SO/H_2O乳状液的体积平均粒径(d_(43))随着H–ESO–HEC–Na浓度的增加和超声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且其粒径分布变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SO/H_2O乳状液的表观粘度随着H–ESO–HEC–Na浓度增加而增大,且乳状液表现出典型的弹性凝胶现象。以H–ESO–HEC–Na为乳化剂,AESO为油相,采用机械搅拌法制备了稳定的W/O型AESO/H_2O乳状液,研究了H–ESO–HEC–Na浓度对AESO/H_2O乳状液的稳定性及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ESO–HEC–Na浓度为1.2 wt%时,AESO/H_2O乳状液在室温下稳定时长达200天。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ESO/H_2O乳状液在低剪切速率条件下表现为牛顿流体,而在高剪切条件下表现为非牛顿流体,且乳状液表现出典型的粘性凝胶现象。通过乳液模板法和自由基聚合反应,利用稳定AESO/H_2O乳状液制备得到聚合AESO多孔材料(RP–AESO),研究PR–AESO的热稳定性、孔径分布、机械性能及吸油性能。TG测试表明,RP–AESO多孔材料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初始分解温度为360℃。RP–AESO多孔材料随乳状液中H–ESO–HEC–Na的浓度增加,孔密度增大且平均孔径减小;RP–AESO–1.5多孔材料具有均匀的孔径分布,且平均直径大约为7μm。接触角测试表明,PR–AESO多孔材料对水的接触角最高可达134°,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能。RP–AESO–0.4、RP–AESO–0.8、RP–AESO–1.2和RP–AESO–1.5多孔材料的压缩强度随H–ESO–HEC–Na在乳状液中的浓度增加而减小,分别为66.85、66.51、47.03和41.12 MPa。吸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RP–AESO–1.5多孔材料具有优良的吸油能力,对二氯甲烷、环己烷、庚烷、汽油和大豆油的饱和吸附能力分别为3.20、1.52、2.35、2.80和2.42 g·g~(-1),符合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李鹏飞[8](2018)在《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具有较高的分子量(10~3~10~6)、良好的反应活性和一定界面活性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其不仅能够以共价键进行结合,而且还具有性质稳定、耐水性好、低毒或无毒等优点。基于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诸多优点,本研究制备了叁种含环氧基型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并应用于皮革复鞣填充工序和加脂工序,以期制备新型的多功能皮革化料。基于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良好的界面活性,探索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酸性介质中对碳钢防腐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其防腐机理。本研究将对新型皮革化料的开发应用和金属防腐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和烯丙基磺酸钠(SAS)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共聚法制备了叁种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其中,包括聚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丙烯酰胺Poly(AGE-AM)、聚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Poly(AGE-AM-BA)和聚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丙烯酰胺-丙烯酸丁酯-烯丙基磺酸钠Poly(AGE-AM-BA-SAS)。以单体转化率、表面张力和旋转粘度为考察指标,以单体用量配比、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为优化单因素,对叁个聚合反应体系进行了工艺优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聚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叁种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分子量、乳胶束形貌、表面张力、界面张力、耐硬水性、乳化性能、泡沫性能和增溶性能等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确定Poly(AGE-AM)的最优工艺为:AGE与AM的质量配比为7:3,引发剂用量为12 wt%;Poly(AGE-AM-BA)的最优工艺为:AM与BA的质量比为5:5,AM和BA二者的总质量与AGE的质量比为3:7,引发剂用量为12 wt%;Poly(AGE-AM-BA-SAS)的最优工艺为:AM与BA的质量比为5:5,AM和BA二者的总质量与AGE的质量比为3:7,SAS为单体总质量的30 wt%,引发剂用量为15 wt%。通过FT-IR和~1H-NMR证明各聚合单体均参与反应。通过GPC检测测定Poly(AGE-AM)、Poly(AGE-AM-BA)和Poly(AGE-AM-BA-SAS)的重均分子量(M_w)分别为16622 g/mol、23953 g/mol和6612 g/mol。性能检测表明Poly(AGE-AM)对液体石蜡的增容能力为1.2 mL/g;Poly(AGE-AM-BA)具有优异的表面活性和界面活性,其临界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分别为41.65 mN/m和3.2 mN/m;而Poly(AGE-AM-BA-SAS)具有优异的乳化性能和润湿性能,其溶液中棉布的沉降时间最短为1.34 s;以上叁种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耐硬水性能均能够达到5级。将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皮革复鞣填充和加脂工序,分别与同类市售复鞣填充剂和脂族烃类高分子加脂剂应用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Poly(AGE-AM)能够显着地提升复鞣填充后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较市售复鞣填充剂提升15.7%,而Poly(AGE-AM-BA-SAS)复鞣填充后坯革同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物理机械性能。将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乳化蓖麻油制备的加脂剂应用于皮革加脂工序,对加脂后坯革的柔软度、物理机械性能和皮内脂肪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Poly(AGE-AM-BA-SAS)乳化蓖麻油制备的加脂剂性能最为优异,加脂后坯革的柔软度较市售高分子脂族烃类加脂剂提升16.8%,皮内脂肪含量为市售高分子脂族烃类加脂剂的1.25倍。除此之外,将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应用于酸性介质中碳钢Q235的防腐过程,以失重法测定碳钢的腐蚀速率和抗腐蚀效率,结果表明Poly(AGE-AM-BA)和Poly(AGE-AM-BA-SAS)均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能,抗腐蚀效率最高可以达到97.8%,Poly(AGE-AM-BA)的吉布斯吸附自由能为-53.12 kJ/mol。根据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结果和吉布斯吸附自由能理论计算结果,证明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是通过在界面形成吸附层来实现碳钢Q235的防腐效果。(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陈洪,张兰,蒋金芳,陆琪[9](2018)在《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主要通过改变原油的乳化性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从而提高洗油效率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文章首先通过表面活性单体AA-EO_(25)C_(12)与AMPS聚合形成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P(AMPS/AA-EO_(25)C_(12)),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复配以及油水比对其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乳化稳定性越强,3 000 mg/L时乳化降黏效果最佳;随矿化度的增大,乳状液半径增大,乳化稳定性和降黏效果均下降,且CaCl_2的影响远远大于NaCl;10 000 mg/L NaCl条件下,浓度为3 000mg/L的P(AMPS/AA-EO_(25)C_(12))与100 mg/L OP-10复配效果最好,降黏率达到98.88%;油水比为4∶6,温度为55℃时降黏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8年02期)
张毅,刘迪,张昊[10](2018)在《淀粉基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羧甲基淀粉硬脂酸酯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助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一氯乙酸为醚化剂,硬脂酸甲酯为酯化剂,采用醚化-酯化两步法,将亲水基团羧酸基与疏水基团硬脂酰基引入到淀粉大分子上,制备出新型淀粉基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羧甲基淀粉硬脂酸酯(CMS-St),考察硬脂酰基取代度DS对CMS-St溶解性及其对和毛油乳液增稠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硬脂酰基取代度为0.332时,CMS-St可显着提高和毛油乳状液的粘度及乳化稳定性,以CMS-St(DS=0.332)为和毛油的天然高分子乳化剂用于兔毛毛纺,可显着改善兔毛纤维的成网性及毛网内纤维的抱合力,极大地提高了兔毛的可纺性能。(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组成聚氧乙烯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原料包括丙烯酸、对甲苯磺酸、过硫酸铵等,反应中产生的产物通过FTIR、1HNMR表征,终产物主要通过红外光线和凝胶色谱进行表征。最终的实验表明:在25、35、45℃时终产物分别是4.348×10~(-3)、2.341×1010~(-3)以及3.334×10~(-4),反应产生的产物具有较低的发泡力,且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和增稠能力,但是润湿能力不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吕斌,刘慧慧,李鹏飞,高党鸽,马建中.反应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19
[2].赵兴军,裘碧菡,唐福伟.浅谈聚氧乙烯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J].化工管理.2019
[3].徐超航.基于表面活性剂-高分子稳定剂协同效应的矿用经济高效抑尘发泡剂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曲寒洛,许虎君.聚氧乙烯醚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性能[J].精细石油化工.2018
[5].王博,刘杭,韩肖惠,杜晶晶,张彰.壳聚糖改性—两性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J].化学研究.2018
[6].廖学明.羧酸铵盐型双子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自组装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8
[7].黄旭娟.羟乙基纤维素接枝环氧大豆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
[8].李鹏飞.含环氧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D].陕西科技大学.2018
[9].陈洪,张兰,蒋金芳,陆琪.磺酸盐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研究[J].钻采工艺.2018
[10].张毅,刘迪,张昊.淀粉基天然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羧甲基淀粉硬脂酸酯的制备及其在纺织助剂中的应用[J].应用化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