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纵向应力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力,残余,纵向,有限元,奥氏体,壁板,股骨。
纵向应力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陈妍妤,应祖光,朱振康,闵重函[1](2016)在《股骨纵向受压时的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股骨是支撑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纵向受压是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过大的荷载、意外的冲击、疲劳等可能造成股骨的断裂损伤,股骨颈开裂与折断是一种典型、高发的损伤形式,此时需要用人工假体代替损坏的部分股骨.为使假体与股骨结合性能接近于原股骨,必需研究掌握股骨的应力分布特征.股骨特别是两端因几何构造的复杂性,相应的应力情况也比较复杂.因受活体股骨及其实验技术的限制,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股骨上端部构造复杂、尺寸相对较小,往往缺乏可靠的计算结果,且股骨颈附近的有效测试数据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进行全股骨纵向受压的应力分布特征特别是股骨颈附近应力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此外,假体植入后股骨的应力分布变化与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是一个切实的重要问题.论文基于股骨标本和假体植入鲜股骨纵向受压的多点应力测量结果,进行其有限元建模并计算分析.先基于股骨的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股骨的叁维几何精确模型,再转入ANSYS软件划分单元,计算得到全股骨的应力分布结果,说明其分布特征及关键点的应力,并与实验结果比较说明结果的可靠性.然后,考虑股骨颈断裂损伤后的生物型金属假体植入情况,基于假体松动前的股骨实验结果,对于假体与股骨结合体计算分析其应力分布,说明假体植入对于股骨干应力分布的影响、及假体松动与应力遮挡现象.(本文来源于《固体力学学报》期刊2016年S1期)
代雪佳,凌泽民,刘明翔[2](2014)在《奥氏体不锈钢纵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ED集鱼灯基板与灯壳的搭接接头为例,建立了热力学耦合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运用SYSWELD焊接专业软件,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薄板焊接件在不同焊接条件下纵向残余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模拟与分析,研究了预热温度和焊接顺序对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预热可以有效降低焊接件的纵向残余应力;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纵向残余应力降低;焊接顺序对纵向残余应力的影响不大;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计算用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4年12期)
杨俊芬,李渊,彭奕亮[3](2014)在《盲孔法测试Q690带端头钢管的纵向残余应力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向残余应力对受压构件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为考察Q690带端头钢管的纵向残余应力分布,本文采用盲孔法对截面规格分别为?250?8、?300?8和?350?8的钢管进行了纵向残余应力测试。通过试验得出了每种截面规格圆钢管的纵向残余应力的数值大小和分布模式,并与相同截面规格未加端头的钢管的纵向残余应力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钢管端部焊接底板和加劲肋以后对钢管截面纵向残余应力的影响很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不考虑端头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4-10-10)
薛松[4](2012)在《钢轨纵向应力分布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我国客运专线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无砟轨道结构。虽然高速铁路上发生断轨的概率比普通线路小得多,然而由于钢轨内部本身有可能存在缺陷,当钢轨内部存在拉应力作用时,钢轨内部缺陷不断发展并最终可能导致钢轨断裂,严重影响铁路行车安全。传统的检测手段因为本身的各种缺点而与实际大规模推广应用有一定距离,新型“分布式钢轨应力监测技术及其无线传感网系统研发”通过采用无线传感网技术监测钢轨状态,能够将钢轨的温度及内部应力等信息实时传输到客户手中,帮助客户实时了解掌握钢轨的状态。本文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无砟轨道叁维有限元模型,结合钢轨纵向应力分布实验,研究钢轨断裂前后的纵向应力分布变化的规律。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力学作用,不同于传统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具有更为明确的承力传力路径和传力部件。将作用于钢轨上的各种力分为垂向力、横向力和纵向力,并对引起各种力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定性分析钢轨断裂前和断裂后的内部纵向应力分布变化情况。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无砟轨道叁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钢轨断裂前和钢轨断裂后的内部纵向应力分布变化规律。对无砟轨道模型的计算参数、模型的接触算法以及模型载荷分别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在不同载荷作用下模型的仿真结果。搭建钢轨纵向应力分布变化实验系统,实验系统主要由钢轨装置、端部固定装置、温度力模拟装置以及传感器系统组成。实验采用预加应力再释放的方法进行钢轨纵向应力分布实验,利用实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最后,给出了在某段时间内某高速铁路段上钢轨内部纵向应力随温度变化的测量图,利用延长的模型分析了钢轨断裂后纵向应力的分布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侯刚,童乐为,陈以一[5](2011)在《冷弯方管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有限元数值技术,模拟了冷弯方管的辊弯成型与回弹过程中所产生的截面纵向残余应力分布,并分析了冷弯方管宽度、壁厚和钢材屈服强度等参数对其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冷弯方管纵向残余应力沿壁厚方向呈现非线性分布,外壁受拉、内壁受压,外壁与内壁在数值上基本相等;弯角部位和平板部分的纵向残余应力幅值分别达到冷弯方管钢材屈服强度的50%和45%;随着壁厚的增加,边长小的冷弯方管纵向残余应力有所提高,而边长大的冷弯方管这种趋势并不明显;随着边长的增大,冷弯方管纵向残余应力减小;随着冷弯方管屈服强度的变化,纵向残余应力与屈服强度的比值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黄玮,孙秦[6](2008)在《整体壁板结构纵向连接接头的应力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向连接接头是影响机身整体壁板结构的安全疲劳寿命的关键部位,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机身整体壁板纵向连接的阶梯状两台阶铆接接头结构。文中应用ANSYS软件建立阶梯状两台阶铆接接头结构的叁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静强度有限元分析,得到接头结构上的精确应力分布,确定各铆钉孔边危险点处的应力集中系数,对接头结构的疲劳性能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基础,为纵向连接接头的设计及综合验证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8年06期)
陈如开[7](2008)在《纵向间隙对胶接接头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了连续和纵向间隙连接的单搭接接头应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当纵向间隙存在时,应力峰值发生在间隙端,随着间隙越大,应力集中越明显;间隙的偏心距越大,应力集中越明显。(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8年09期)
张旦闻,刘宏昭,刘平,路俊攀[8](2007)在《铜合金板带分切中的纵向平均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改进的裂纹柔度法对精密铜合金板带轧向残余应力进行了检测。利用对称组合应变测量的方法实现剪应力与轧向残余应力的分离,分别计算出板带的轧向残余应力和剪应力分布,计算结果与板形检测结果取得一致。结果表明:板带分切过程产生的压应力分布区域(BC)在2.5t~4.7t(t-板带厚度)之间,对板形的影响范围(BS)在5.3t~10t之间,BS对分切工艺参数变化反应敏感可以作为板带分切质量和冲裁余量的评定参数。(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梁继然,胡明,窦雁巍,雷振坤,房振乾[9](2006)在《多孔硅纵向孔隙率与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化学方法在p型重掺杂单晶硅(100)基体上制备了多孔硅薄膜,通过质量计算法得到多孔硅的孔隙率,并研究了多孔硅孔隙率随腐蚀深度变化的规律。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对多孔硅纵切面上的残余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多孔硅的孔隙率随腐蚀时间/深度的增加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多孔硅纵向上存在拉伸残余应力,拉伸应力的分布与纵切面上孔隙率的分布成正比,先增大,再减小;到达多孔硅与基体硅的界面处时,拉伸应力减小为零,靠近硅一侧,转变为压应力;残余应力的最大值出现在临近多孔硅表面以下的区域。这主要与多孔硅制备过程中孔内HF酸浓度的降低和硅/电解液表面的电偶层有关。(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06年04期)
刘迎曦,张军,赵文志,孙秀珍[10](2005)在《长骨纵向缺损对其扭转刚度和应力分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临床上开窗对长骨力学性质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股骨中段的外侧皮质带有矩形缺损的力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骨缺损的宽度为股骨外径(D)0.1~0.3倍、长度为股骨外径1~5倍时,股骨的扭转刚度和应力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骨缺损长度为D时,对股骨扭转刚度和剪应力分布的影响较小;骨缺损长度从2D增至4D时扭转刚度急剧减小,而且剪应力的最大值位于骨缺损中心.研究认为临床骨科手术中长骨开窗的尺寸应控制在小于3D~4D,且术后应避免长骨承受扭转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纵向应力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LED集鱼灯基板与灯壳的搭接接头为例,建立了热力学耦合的叁维有限元模型,运用SYSWELD焊接专业软件,对316L奥氏体不锈钢薄板焊接件在不同焊接条件下纵向残余应力分布进行有限元模拟与分析,研究了预热温度和焊接顺序对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预热可以有效降低焊接件的纵向残余应力;随着预热温度的升高,纵向残余应力降低;焊接顺序对纵向残余应力的影响不大;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吻合,验证了计算用模型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向应力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陈妍妤,应祖光,朱振康,闵重函.股骨纵向受压时的应力分布特征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16
[2].代雪佳,凌泽民,刘明翔.奥氏体不锈钢纵向焊接残余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模拟[J].机械工程材料.2014
[3].杨俊芬,李渊,彭奕亮.盲孔法测试Q690带端头钢管的纵向残余应力分布[C].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4
[4].薛松.钢轨纵向应力分布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5].侯刚,童乐为,陈以一.冷弯方管纵向残余应力分布的数值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6].黄玮,孙秦.整体壁板结构纵向连接接头的应力分布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8
[7].陈如开.纵向间隙对胶接接头应力分布影响的数值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
[8].张旦闻,刘宏昭,刘平,路俊攀.铜合金板带分切中的纵向平均残余应力分布规律[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
[9].梁继然,胡明,窦雁巍,雷振坤,房振乾.多孔硅纵向孔隙率与残余应力分布的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6
[10].刘迎曦,张军,赵文志,孙秀珍.长骨纵向缺损对其扭转刚度和应力分布影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