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渗透和变形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系数,黄土,力学,岩石,损伤,入渗。
渗透和变形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宋战平,肖珂辉,杨腾添[1](2019)在《渗透压力作用下灰岩单轴压缩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渗透压力对灰岩单轴压缩变形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发的注水压力系统对标准灰岩试件在不同渗透压力条件下注水72 h,然后利用600 kN型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岩石刚性试验机对注水后的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记录岩石的变形特性,并利用声发射设备采集岩石加压过程中的AE特性.引入闭峰比和闭损比的概念以减小岩石初始裂缝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渗透压力下,岩石的变形阶段明显不同;且随着渗透压力的增加,岩石的各项力学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康[2](2019)在《力热耦合条件下煤岩变形特性与渗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且经济的能源,其开采与利用不仅可以缓解世界能源问题,也可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煤岩渗透率参数对煤层气开采具有较大影响,煤岩的开采过程渗透率大小将会受到有效应力大小、滑脱效应、吸附膨胀叁方面影响。随深度增加煤岩所受孔隙压力与温度增加,从而改变煤岩的变形与渗透特性,因此,研究力热耦合条件下煤岩变形特征同渗透机理对二氧化碳封存和注气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松藻K_2煤层的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温吸附仪和叁轴伺服渗流装置分别进行等温吸附试验和力热耦合条件下的渗流试验。建立考虑温度作用下的吸附模型与考虑温度与滑脱效应影响的煤岩变形-渗透率模型,同时进行相同条件He平行渗流试验以研究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为:1)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等温吸附试验与恒有效应力孔隙压力升高的渗流试验,分别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煤岩吸附特性、变形与渗透特性叁者的表征关系,揭示了温度对煤岩吸附-变形-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2)利用热力学理论探究了煤岩吸附的不均匀性,基于此建立了温度作用下考虑过剩吸附量的煤岩吸附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对所建立的各等温吸附模型计算最终数据和研究精度进行对比,检验建立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修正的L-F模型能够较真实反映煤岩吸附瓦斯的行为。3)建立了孔隙压力-温度下的滑脱效应及吸附膨胀模型,研究分析温度不同情况下的渗透率趋势,建立两者和渗透率关系,进一步阐明了不同温度下煤岩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对煤岩变形和渗透率的协同关系,确定孔隙压力-温度下吸附膨胀是引起煤岩渗透率减小的主控因素,孔隙压力与温度对煤岩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具有重要影响,揭示了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下渗透率演化规律。4)对S&D模型进行系统讨论,建立了考虑温度与滑脱效应影响的煤岩变形-渗透率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及其与S&D模型与不考虑滑脱效应的渗透率模型的对比分析,证明所构建的渗透率模型能较好表征力热耦合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规律,并基于研究结果系统研究了煤层气利用抽采时煤岩内部渗透率和孔隙压力间变化关系规律,为解释不同温度和应力下对煤岩渗透率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博鹏[3](2019)在《浸水过程中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和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经济的发展,兰州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削山造城”的工程建设,这些工程涉及到重塑黄土填方。很多学者对重塑黄土的渗透和变形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重塑黄土仍然具有自重湿陷性,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了自重湿陷性重塑黄土的渗透和变形特性问题。本文以兰州自重湿陷性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测试了黄土土样的持水曲线,开展了室内一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并应用改进浸润锋前进法获取了非饱和渗透系数,比较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度。开展了无上覆自重应力下室内试坑浸水模型试验,得到试坑浸水过程中水分场分布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模拟。开展了上覆自重应力下室内试坑浸水模型试验,观测了浸水过程中土样的湿陷变形规律,为研究湿陷变形对渗透系数的影响,测试了土样各级压力固结后的饱和渗透系数。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一维土柱积水入渗试验,基于改进浸润锋前进法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较间接法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精度更高,与应用Hydrus反演更具有试验基础,为数值模拟参数选取提供了参考。2.比较了Green-Ampt修正模型和王文焰等提出的模型以及基于Richard方程的数值方法在模拟积水入渗情况非饱和重塑黄土土柱水分迁移过程的准确度,Green-Ampt修正模型过慢地预测了浸润锋速率,王文焰等提出的模型预测的浸润锋速率较快,而采用相同参数情况下利用基于求解一维Richard方程的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更为接近实测值,为模拟方法的选取提供了参考。3.本文建立模型所得数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预测无上覆自重应力下室内试坑浸水试验中的浸润锋,说明应用一维土柱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以及求解Richard方程数值方法的可靠性。4.分析一维土柱积水入渗与二维试坑浸水入渗的差异,发现随着试坑直径的增加,试坑中心线下,浸润锋迁移规律趋向于一维入渗,且浸润锋入渗深度较小时更符合一维入渗。5.获取上覆自重应力下试坑浸水过程中土层的竖向和水平湿陷变形规律,发现竖向变形较水平湿陷变形要大,得到不同深度处的湿陷变形量,并结合侧向压力的变化利用应力重分布揭示了湿陷变形过程中侧向变形机理,距离试坑中心线下较近区域含水率率先增加,导致此区域K_0系数增大侧向土压力相应增大,而距离试坑中心线下较远区域含水率未发生变化,使得该区域K_0系数以及侧向应力均小于距离试坑中心线下较近区域,由于存在应力差,导致土体内发生应力重分布,较近区域土体将较远区域土体挤出产生侧向变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常利营,叶发明,李小泉,李建,甘霖[4](2018)在《接触黏土大剪切变形条件下渗透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心墙与基岩岸坡、混凝土防渗墙等部位的接触界面处可能发生较大剪切错位变形,而填筑于接触界面处的接触黏土在大剪切变形条件下的渗透特性可能受到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大坝的安全运行。针对双江口当卡接触黏土料开展了大剪切变形条件下的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土样发生大剪切变形后,其渗透破坏坡降随着固结压力和压实度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在低固结压力和低压实度下渗透系数增大明显;随着土样最大粒径的增加,渗透系数变幅不大,渗透破坏坡降明显增大;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渗透破坏坡降有所增加,渗透系数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陈旭,唐春安,俞缙,周建烽,蔡燕燕[5](2018)在《围压卸载条件下岩石的变形特性及渗透演化的试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应力释放条件下岩石的变形行为及水力性质是影响岩石工程开挖及使用安全的两个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以探寻卸荷条件下岩石的变形行为和渗透特性并提供一些表征岩石卸荷性质的参数为研究目标。首先,进行了一组加载路径为应力峰值前卸载围压的叁轴试验,在试验中进行渗透率测试及声发射实时信号监测。然后,基于试验结果对整个应力–应变过程中岩石的变形行为及渗透演化情况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围压卸载条件下,岩石的应力–轴向应变曲线、渗透率–轴向应变曲线以及声发射事件分布情况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围压卸载之后,径向应变发展速率较轴向应变快,从而导致体积应变也迅速增大;所有的卸围压破坏均表现为具有一个宏观破裂面的剪切破坏;随着围压卸载过程中变形模量的不断降低,损伤变量呈不断增加趋势,表明围压卸载过程是一个累积损伤及强度劣化的过程;从整个加载和卸载过程来看,渗透率与体积应变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8年08期)
苗贺朝[6](2018)在《湿陷性黄土的增湿湿陷及渗透变形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敏性是指黄土及次生黄土在天然湿度时具有较高强度、低压缩性,当遭遇浸水后强度骤降、变形突增的特性。黄土地区工程地基土的含水量发生改变时,会导致地基强度和变形发生改变,极易引发工程事故。如果仅对某一含水量、应力状态的黄土特性进行研究,则已无法满足实际工程的复杂工况需求。对降雨量较少的大厚度黄土工程,设计过程中如果将湿陷变形按照完全饱和状态进行考虑的话,无疑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果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黄土地基变形分为初始含水量状态下的压缩变形和不同增湿含水量下的增湿变形两部分考虑的话,对黄土工程建设不失为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方法。为了探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土层在复杂应力状态下遭遇不同程度的浸水增湿后,所表现出的强度、变形特性,以及饱水湿陷变形稳定后,在应力状态不变的条件下再遭遇一定的渗透水头作用时,地基土体是否会因渗透而产生剪切破坏。本文采用双室叁轴仪器将原状黄土试样在不同等应力比、不同围压下进行固结,当变形稳定后维持应力条件不变,对其进行逐级增湿。每级含水量条件下土样变形稳定后,接着进行下一级增湿,直到试样饱和。饱和湿陷变形稳定后,维持应力条件不变,对试样施加某一恒定水头进行渗透试验。分析每级增湿变形稳定及渗透作用变形稳定后土的体应变、轴应变及剪切应变变化规律。进而探究黄土地基湿陷变形稳定后,在渗透力作用下是否会产生渗透剪切变形,并定量地分析浸水增湿、渗透剪切作用对黄土地基的影响。同时,为了与上述不同等应力比下的单线法增湿叁轴试验作对比分析,进行了几组侧限压缩单线法增湿试验及常规叁轴压压压缩强度特性试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双室常规叁轴压缩试验测试,得到了原状黄土在等向压缩及叁轴剪切条件下的强度及变形规律,并简要分析了含水量、固结围压对原状黄土强度及变形的影响机理。2、通过叁轴等应力比增湿试验,揭示了原状黄土在不同等应力比、不同固结围压下,增湿到不同含水量时增湿变形特性以及饱和湿陷变形特性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湿陷变形计算表达式。3、对叁轴应力条件下的土样浸水饱和湿陷变形稳定后,进行了恒定水头作用下的渗透试验,初步探索了在不同应力状态下,湿陷稳定后黄土遭受渗透作用的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规律,简称之为渗透剪切变形。然后简要地提出了渗透剪切变形的计算表达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吕伏,徐曾和,梁冰,孙维吉[7](2018)在《考虑煤岩变形和煤对瓦斯吸附特性的煤体渗透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开展气体在原煤试件中的叁轴稳态渗流试验,研究了煤岩受自身变形及气体吸附作用影响的渗透特性。借助试验数据和控制方程的解析解,采用遗传初值的高斯-牛顿法,求解了受外加载荷和孔隙压力影响的渗透系数函数。结果表明,煤岩变形、煤对瓦斯的吸附作用以及气体的滑脱效应均会对其渗流特性产生影响,使得吸附性气体在可变形原煤试件中的渗流具有随外加载荷及孔隙压力变化的典型非线性规律。(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黄彦华[8](2018)在《深部盐水环境下砂岩变形破坏特性及CO_2渗透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引起了全球变暖等生态环境问题。深部咸水层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CO_2地质封存场所之一。超临界CO_2注入深部咸水层后与咸水、岩石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引起岩层孔隙结构、渗透性和完整性变化,可能造成CO_2泄露,降低封存的安全性和效率。开展咸水-CO_2-岩石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岩层稳定性和渗透特性影响的研究,对于保障深部咸水层CO_2封存工程稳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344)和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BK20150005),以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为主、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先进的岩石高温高压叁轴试验系统、实时超声波与声发射监测系统和数字照相量测与叁维图像分析系统,获得了不同浓度盐水作用下砂岩叁轴力学特性,分析了砂岩在叁轴加载下超声波演化规律,研究了不同裂隙几何分布下砂岩裂纹扩展特征,探寻了砂岩破裂过程全应变场和局部应变特征,探讨了试验温度对砂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声发射的砂岩损伤本构方程。试验结果揭示了CO_2注入前复杂赋存环境(盐水浓度、埋存深度、温度以及裂隙分布等)对深部咸水层岩石力学损伤特征的影响规律。(2)自主研制了岩石气液两相溶蚀装置,结合岩石力学伺服试验系统,开展了砂岩单轴压缩、巴西劈裂以及断裂试验,研究了盐水-超临界CO_2共同作用对砂岩单轴压缩强度、拉伸强度以及断裂韧度的影响。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和显微观察系统,从孔隙尺度揭示了盐水及超临界CO_2作用岩石机理。试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超临界CO_2注入深部咸水层后岩石力学响应特征。(3)自主研制了岩石全自动气液两相渗透率测试系统,开展了不同渗透压、围压、轴压和温度等条件下经历不同浓度盐水饱和砂岩气态和超临界CO_2渗透试验,揭示了盐水浓度、渗透压、有效围压和温度等对砂岩CO_2渗透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可为评价深部咸水层CO_2可注入性及存储量提供参考。(4)基于细观力学参数弱化思想,利用离散元-叁维颗粒流程序(PFC3D)成功模拟了不同浓度盐溶液作用后岩石叁轴压缩变形破裂过程;采用删除颗粒方法预制张开裂隙,获得了叁轴加载下裂纹萌生、扩展和贯通行为,结合内部切片和微观CT扫描,揭示了砂岩叁维裂纹扩展机制;采用矿物颗粒线膨胀方法,成功模拟了岩石温度-应力耦合力学行为,揭示了加温过程热裂纹演化特征。模拟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盐水-岩石相互作用、裂纹扩展机制及热-力耦合行为的理解。该论文有图196幅,表32个,参考文献400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敏[9](2018)在《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材料渗透系数及变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静压轴承与传统的机械接触式轴承相比具有高精度、低振动、无污染及长寿命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超精密加工、精密测量领域。作为气体静压轴承中的新型轴承,多孔质轴承节流器材料表面有成千上万个微小节流孔,使其在保证高刚度、高承载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被视为极具应用前景的气体静压轴承。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多孔质节流器材料研究较少,且多孔材料参数对多孔质轴承的作用规律也不够明确,限制了多孔质轴承的发展。本文以多孔质材料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材料渗透系数理论求解方法,基于材料内流动理论优化了渗透系数实验测量方法,最后分析了材料变形对轴承的作用规律。论文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建立了基于分形理论的渗透系数理论模型。分析了图像处理对分形维数的影响,并给出了图像大小和倍数的选取建议。提出了孔径大小、迂曲度及材料均匀度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渗透系数与分形维数、孔径大小及迂曲度的数学模型,并对4种不同材料渗透系数进行了计算。(2)研究了多孔材料渗透系数实验计算方法。基于多孔材料粘性流动和惯性流动方程,分析了材料内部的流动状态,提出了材料内流动状态的判别方法。最后改进了实验计算材料渗透系数的方法,并与分形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有效性。(3)研究了多孔材料在流场下的变形特性及其对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基于ANSYS Workbench建立了轴承的流场及变形场分析,数值模拟了不同工况下多孔材料的变形规律,分析了材料变形对轴承静态性能的影响。为了减小材料变形,提出了使用双层多孔材料作为轴承节流器,并讨论了各层材料厚度比对轴承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轴承静态承载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上述研究内容为多孔质轴承的材料优选、性能分析及其应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8)
刘超,张东明,尚德磊,赵宏刚,宋真龙[10](2018)在《峰后围压卸载对原煤变形和渗透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自主研制的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以原煤为研究对象,进行峰后轴压保持在不同应力水平下围压的卸载试验,以分析围压卸载对原煤变形特性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径向应变ε_3、轴向应变ε_1和体应变ε_V的不可恢复变形量以及叁者在力加载过程中的响应程度来定义损伤变量,满足损伤变量的变化区间[0,1],并以此计算煤样在卸载过程中的损伤量,得到在峰后轴压σ_1保持不变,对围压σ_3进行卸载时,损伤量D随着σ_3的减小而增大,煤样的损伤程度越来越大;当轴压卸荷到不同应力时,煤样的渗透率随围压卸载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当σ_1减小时,σ_3对渗透率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时煤样内部的孔隙裂隙以发育、扩展、延伸为主。此外,渗透率k在σ_3卸载初期,几乎不增加;当σ_3继续卸载时,k开始增大,并且斜率越来越大,表明煤样的损伤加剧。当保持σ_1不变,对σ_3进行卸载时,相当于摩尔应力圆半径增大,煤样向破坏的趋势发展,发生二次破坏的可能性增大。随着σ_3的卸载,卸围压前σ_1越大,摩尔应力圆半径越大,煤样的承载能力就越弱,更易发生煤样的二次破坏,表现在煤样的轴向应变ε_1和径向应变ε_3发生突变。(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渗透和变形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且经济的能源,其开采与利用不仅可以缓解世界能源问题,也可有效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煤岩渗透率参数对煤层气开采具有较大影响,煤岩的开采过程渗透率大小将会受到有效应力大小、滑脱效应、吸附膨胀叁方面影响。随深度增加煤岩所受孔隙压力与温度增加,从而改变煤岩的变形与渗透特性,因此,研究力热耦合条件下煤岩变形特征同渗透机理对二氧化碳封存和注气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松藻K_2煤层的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等温吸附仪和叁轴伺服渗流装置分别进行等温吸附试验和力热耦合条件下的渗流试验。建立考虑温度作用下的吸附模型与考虑温度与滑脱效应影响的煤岩变形-渗透率模型,同时进行相同条件He平行渗流试验以研究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为:1)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等温吸附试验与恒有效应力孔隙压力升高的渗流试验,分别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煤岩吸附特性、变形与渗透特性叁者的表征关系,揭示了温度对煤岩吸附-变形-渗流特性的影响规律。2)利用热力学理论探究了煤岩吸附的不均匀性,基于此建立了温度作用下考虑过剩吸附量的煤岩吸附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对所建立的各等温吸附模型计算最终数据和研究精度进行对比,检验建立模型的正确性,确定修正的L-F模型能够较真实反映煤岩吸附瓦斯的行为。3)建立了孔隙压力-温度下的滑脱效应及吸附膨胀模型,研究分析温度不同情况下的渗透率趋势,建立两者和渗透率关系,进一步阐明了不同温度下煤岩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对煤岩变形和渗透率的协同关系,确定孔隙压力-温度下吸附膨胀是引起煤岩渗透率减小的主控因素,孔隙压力与温度对煤岩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具有重要影响,揭示了滑脱效应与吸附膨胀下渗透率演化规律。4)对S&D模型进行系统讨论,建立了考虑温度与滑脱效应影响的煤岩变形-渗透率模型,通过试验结果及其与S&D模型与不考虑滑脱效应的渗透率模型的对比分析,证明所构建的渗透率模型能较好表征力热耦合条件下渗透率变化规律,并基于研究结果系统研究了煤层气利用抽采时煤岩内部渗透率和孔隙压力间变化关系规律,为解释不同温度和应力下对煤岩渗透率产生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渗透和变形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宋战平,肖珂辉,杨腾添.渗透压力作用下灰岩单轴压缩变形特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康.力热耦合条件下煤岩变形特性与渗透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李博鹏.浸水过程中自重湿陷性黄土渗透和变形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常利营,叶发明,李小泉,李建,甘霖.接触黏土大剪切变形条件下渗透特性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5].陈旭,唐春安,俞缙,周建烽,蔡燕燕.围压卸载条件下岩石的变形特性及渗透演化的试验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8
[6].苗贺朝.湿陷性黄土的增湿湿陷及渗透变形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7].吕伏,徐曾和,梁冰,孙维吉.考虑煤岩变形和煤对瓦斯吸附特性的煤体渗透规律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8
[8].黄彦华.深部盐水环境下砂岩变形破坏特性及CO_2渗透演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9].张敏.多孔质气体静压轴承材料渗透系数及变形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刘超,张东明,尚德磊,赵宏刚,宋真龙.峰后围压卸载对原煤变形和渗透特性的影响[J].岩土力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技术路线图](/uploads/article/2020/01/05/5ac8122a2b33e774fa652887.jpg)
![加载后第10天的地基孔压等值线](/uploads/article/2020/01/05/677827bb88226da290b297d7.jpg)
![兰州土样粒径分布曲线](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9844600.nh0004&suffix=.jpg)
![理论解固结曲线与有限元计算固结曲线...](/uploads/article/2020/01/05/2d751d0bde3e441419b68928.jpg)
![红细胞呈双凹碟形](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292856.nh0001&suffix=.jpg)
![2 含 1 条裂隙的岩体](/uploads/article/2020/01/05/4409ed3d47ad30be24328ec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