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兴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论文

塔兴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论文

【摘 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其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过程中,得以产生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实践的逻辑基础上,以“现实的人”为其思想起点,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内涵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作为目标,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进行深刻而丰富地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人民主体,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人民主体思想的起点,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断,并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推动的,历史是人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活动。马克思在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同时,也深刻揭示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确立了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所以说,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有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一、实践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基础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因此,马克思认为,一切旧唯物主义只是看到了客体的客观性,却没有认识到主体的能动性。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

实验中分别测试在任务数为100、200和400时,不同迭代次数情况下与Cloudsim原有调度算法FIFO、基本PSO算法进行了比较,按照各自算法得到的调度策略进行调度的任务总完成时间,实验结果如图1~3所示.

马克思认为,人在改造着自然和创造着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人的主体性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确立。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把抽象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质,把实践理解为抽象的观念运动,由此,批判了黑格尔认为的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形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提出,社会历史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是主体的精神或者意识活动的产物,历史的变革是观念变革的产物,而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着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形成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历史的发展不是任何神秘的力量的作用,而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并不是“历史本身”产生出“惊人的丰富性”,进行着“任何战斗”,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创造了这一切。实践体现了人的本质,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使得人成为物的创造者和历史的创造者,把人自身提升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的发展就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实践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怎样表现生活,人自己就是怎样的,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得以确证。马克思提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

二、“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起点

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强调人应该克服宗教——精神的“鸦片”、观念的幻象——的束缚,回归到人自身生活的现实的世界当中。他强调,宗教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由此,马克思把批判的锋芒从“天国”指向了“尘世”,在批判唯心主义的历史观的基础上指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观念”“自我意识”“绝对精神”并不是社会历史形成与发展的主体,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过程,是意识和精神创造了历史,从而确立的是精神的主体意义,否定了人的现实作用。费尔巴哈虽然以自然的人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但确是抽象的、非现实的人,抽离了人的能动性,也就抹杀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和费尔巴哈的纯粹的“感性的人”,把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了其新的世界观的基础,提出“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是历史运动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进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现实的人”为起点,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指出人之所以为人,是作为“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从事着一定的物质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这里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就是有意识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人,即“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2]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构成了历史的前提与基础,对人及其实践的考察,就会描绘出历史的过程。因此,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改造自然、创造历史和社会的主体,历史是人以追求自身目的而进行的活动,人既是于历史之中的参与者,又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人的交互活动的产物,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自身的历史,同时也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由此,现实的人在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中展现,成为追求自己目的的自然的改造者和社会的创造者,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的生存发展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即衣、食、住、行所需的基本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人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这一基本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通过劳动,生产物质资料,获得物质财富,创造社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获得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生产力。其次,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人民群众也在生产着精神财富。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构成了人的社会关系,并产生了文学、艺术、法律、哲学宗教等等的精神产品。人们的精神思维、观念是物质实践的直接产物,并在其实践活动中检验精神财富的真理性。作为主要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也生产和创造出了大量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部分,以哲学、宗教、科学、文化、艺术等等多种形式指导物质生产实践,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提高。

因此,马克思认为,历史中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并不是唯心主义者所理解的“类的人格化”或者“个人的自我意识”、神秘的“唯一的个人”,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于历史活动中的主体性的人。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人为起点,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论断。人民群众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创造着维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在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精神生活,推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

由现实的人为起点,在无数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了人民群众的合力,进而推进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得以呈现。人民群众正是在具体的、现实的、前后相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着社会和历史,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身,人民群众是历史与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而马克思否定了以前很多哲学家持有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即由个别英雄人物推动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抽象的个人,也不是某个人的“自我意识”,而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起主体作用的就是人民群众。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历史中的活动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历史,并成为了变革社会的主要力量。人民群众作为群体性存在的主体形式,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革与发展,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主要承担者,正是这样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才能够发明和使用物质生产工具,作用于自然、社会等客体,具有能动性,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自觉地进行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承担者。正是人民群众追求着自身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因此,并不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规律,而是在以尊重历史规律,认识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一代接续一代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历史主体的活动是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的,作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也是不能想当然的创造历史,而是同样在遵循着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延续与继承前人的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财富具有历史继承性。”

3.愚昧麻木的犹大庸众戏弄耶稣,称他是“世界的王”,实际表达的意思却是:耶稣是一个十足的疯子!面对这群愚昧而残忍的庸众,耶稣心里有的只是悲悯。他发声道:“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而那群庸众根本就不懂耶稣的话意;夏瑜向愚昧的庸众宣传说“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结果,庸众们众口一词,认为夏瑜是疯了。阿义打了他耳光,夏瑜却对他说“可怜可怜”,同样,晚清的这群愚昧麻木的庸众根本就不懂夏瑜的“可怜”的含义。

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追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创立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世界观时,也提出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提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2]这里马克思所指的共同体,就是未来的理想社会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即在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消灭了私有制,克服人及其劳动的异化,这样,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利益的矛盾与阶级的冲突,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尊严都得到充分地尊重与平等的呈现,经济上克服对物质的依赖,政治上没有了阶级的压迫与统治阶级的专治,人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共同体的发展,是以每一人充分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同时这一真正的共同体,使得每一个人在联合中获得自己的自由。这个共同体,马克思指出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一切人的真正的联合。也只有实现自由人的联合,每一个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社会历史才能实现最高的发展目标。这样的自由王国的实现,马克思指出还需要彻底消灭剥削根源的私有制的革命,革命的主力就是无产阶级。现代社会中,无产阶级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并且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的革命,就是要谋求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解放自身的同时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这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具有着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这一思想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深化与丰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意蕴体现,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坚守与丰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期,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根基与力量。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与叠加。由于受到过度专科化、技术化、商业化的医学文化及医学范式、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影响,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突出的社会矛盾[2]。医务人员收红包、拿回扣、乱收费问题屡禁不止;医患纠纷乃至恶性伤医事件频发。“双输”的医患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对医生是依赖而不是信任。这种状况不仅使整个医务界声誉受损,更从根本上折射出高等医学教育对于人文素养和人的健康生命的尊重欠缺。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重塑医学人文精神,乃化解医患矛盾、进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8-0081-03

【作者简介】塔兴春(1985-),男,吉林九台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褚永慧]

标签:;  ;  ;  ;  ;  ;  ;  ;  ;  ;  ;  ;  

塔兴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