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包括墙体、屋顶结构、总集水管、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两侧设置有所述屋顶结构,所述中心柱和所述屋顶结构之间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通过焊接和所述中心柱连接,所述屋顶结构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屋顶结构一侧设置有所述总集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总集水管前后两端设置有弯头管。有益效果在于: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后期清理简单,利用虹吸效应提高水流下落速度,提高排水效率,利用三个分体结构,使雨水分流,减轻雨水对屋面的冲击。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屋顶结构、总集水管、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两侧设置有所述屋顶结构,所述中心柱和所述屋顶结构之间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通过焊接和所述中心柱连接,所述屋顶结构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屋顶结构一侧设置有所述总集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总集水管前后两端设置有弯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弯头管,所述弯头管下端设置有总出水管,所述弯头管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一侧设置有所述墙体,所述总出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墙体。

设计方案

1.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屋顶结构、总集水管、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两侧设置有所述屋顶结构,所述中心柱和所述屋顶结构之间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通过焊接和所述中心柱连接,所述屋顶结构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屋顶结构一侧设置有所述总集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总集水管前后两端设置有弯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弯头管,所述弯头管下端设置有总出水管,所述弯头管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一侧设置有所述墙体,所述总出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墙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结构包括第一屋顶板、第二屋顶板、第三屋顶板,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通过胶粘连接,所述第一屋顶板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三屋顶板,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上均设置有滤板,所述滤板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均设置有滤板卡槽,所述第一屋顶板上设置有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二屋顶板上设置有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三屋顶板上设置有第三集水槽,所述第三集水槽和所述第三屋顶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三集水槽上端均设置有分流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结构内部设置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前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前侧设置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均设置有水管安装槽,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一集水槽之间、所述第二出水管和所述第二集水槽之间、所述第三出水管和所述第三集水槽之间均设置有集水管弯头,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和所述总集水管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板通过卡扣连接于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板卡槽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槽和所述第一屋顶板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水槽和所述第二屋顶板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盖通过卡扣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安装槽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均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总集水管。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屋面采用雨水管自流排水,屋面设置坡度,雨水汇聚到雨水管排出。虽然屋面雨水管自流排水在中小雨量的情况下满足需要,但当遇到雨量较大的集中降雨时,或者遇到屋面有杂物树叶等情况时,很容易堵塞雨水管,导致排水不畅,屋面积水过多,对顶层房间甚至顶层房间以下的几层房间产生漏水影响,并且当雨水过大时,排水管会因为排水不及时倒灌,雨水泄露侵蚀墙面,造成墙面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本实用新型提高雨水排水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包括墙体、屋顶结构、总集水管、中心柱,所述中心柱两侧设置有所述屋顶结构,所述中心柱和所述屋顶结构之间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通过焊接和所述中心柱连接,所述屋顶结构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屋顶结构一侧设置有所述总集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支撑梁,所述总集水管前后两端设置有弯头管,所述总集水管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弯头管,所述弯头管下端设置有总出水管,所述弯头管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总出水管,所述总出水管一侧设置有所述墙体,所述总出水管通过卡箍连接于所述墙体。

优选的:所述屋顶结构包括第一屋顶板、第二屋顶板、第三屋顶板,所述第一屋顶板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通过胶粘连接,所述第二屋顶板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三屋顶板,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上均设置有滤板,所述滤板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均设置有滤板卡槽,所述第一屋顶板上设置有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二屋顶板上设置有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三屋顶板上设置有第三集水槽,所述第三集水槽和所述第三屋顶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三集水槽上端均设置有分流盖。

如此设置,所述屋顶结构起承载和构成屋顶作用,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通过胶粘连接保证了屋顶的密封性,所述滤板起过滤杂物落在所述屋顶结构上端,防止装置堵塞,所述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三集水槽起到收集水作用,所述分流盖起防止水流形成漩涡作用,能够使装置形成虹吸效应。

优选的:所述屋顶结构内部设置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前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前侧设置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之间均设置有水管安装槽,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一集水槽之间、所述第二出水管和所述第二集水槽之间、所述第三出水管和所述第三集水槽之间均设置有集水管弯头,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和所述总集水管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孔。

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起引流和密封作用,使虹吸效应效率更好。

优选的:所述滤板通过卡扣连接于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

如此设置,所述滤板通过卡扣连接便于安装,方便后期清理。

优选的:所述滤板卡槽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滤板卡槽一体成型加工方便。

优选的:所述第一集水槽和所述第一屋顶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第一集水槽一体成型加工方便,节省空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集水槽和所述第二屋顶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第二集水槽一体成型加工方便,节省空间。

优选的:所述分流盖通过卡扣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连接。

如此设置,所述分流盖通过卡扣连接便于安装拆卸,后期清理方便。

优选的:所述水管安装槽和所述第一屋顶板、所述第二屋顶板、所述第三屋顶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水管安装槽一体成型,密封性强。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均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总集水管。

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均通过螺纹连接提高了密封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后期清理简单;

2、利用虹吸效应提高水流下落速度,提高排水效率;

3、利用三个分体结构,使雨水分流,减轻雨水对屋面的冲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的屋顶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的屋顶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的第一屋顶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的第二屋顶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的第三屋顶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墙体;2、总出水管;3、弯头管;4、总集水管;5、屋顶结构;6、中心柱;7、支撑梁;8、第一屋顶板;9、第二屋顶板;10、第三屋顶板;11、滤板;12、分流盖;13、第一集水槽;14、第二集水槽;15、第三集水槽;16、第一出水管;17、第二出水管;18、第三出水管;19、水管安装槽;20、集水管弯头;21、连接孔;22、滤板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包括墙体1、屋顶结构5、总集水管4、中心柱6,中心柱6两侧设置有屋顶结构5,中心柱6起支撑作用,屋顶结构5起遮挡作用,中心柱6和屋顶结构5之间设置有支撑梁7,支撑梁7起支撑作用,支撑梁7通过焊接和中心柱6连接,屋顶结构5通过螺栓连接于支撑梁7,屋顶结构5一侧设置有总集水管4,总集水管4起排水作用,总集水管4通过卡箍连接于支撑梁7,总集水管4前后两端设置有弯头管3,弯头管3起连接作用,总集水管4通过螺纹连接于弯头管3,弯头管3下端设置有总出水管2,总出水管2起排水作用,弯头管3通过螺纹连接于总出水管2,总出水管2一侧设置有墙体1,墙体1起支撑作用,总出水管2通过卡箍连接于墙体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屋顶结构5包括第一屋顶板8、第二屋顶板9、第三屋顶板10,第一屋顶板8一侧设置有第二屋顶板9,第一屋顶板8、第二屋顶板9、第三屋顶板10之间通过胶粘连接,第二屋顶板9一侧设置有第三屋顶板10,第一屋顶板8、第二屋顶板9、第三屋顶板10上均设置有滤板11,滤板11和第一屋顶板8、第二屋顶板9、第三屋顶板10之间均设置有滤板卡槽22,第一屋顶板8上设置有第一集水槽13,第二屋顶板9上设置有第二集水槽14,第三屋顶板10上设置有第三集水槽15,第三集水槽15和第三屋顶板10一体成型,第一集水槽13、第二集水槽14、第三集水槽15上端均设置有分流盖12,屋顶结构5起承载和构成屋顶作用,第一屋顶板8、第二屋顶板9、第三屋顶板10之间通过胶粘连接保证了屋顶的密封性,滤板11起过滤杂物落在屋顶结构5上端,防止装置堵塞,第一集水槽13、第二集水槽14、第三集水槽15起到收集水作用,分流盖12起防止水流形成漩涡作用,能够使装置形成虹吸效应。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

屋顶结构5内部设置有第一出水管16,第一出水管16前侧设置有第二出水管17,第二出水管17前侧设置有第三出水管18,第一出水管16、第二出水管17、第三出水管18和第一屋顶板8、第二屋顶板9、第三屋顶板10之间均设置有水管安装槽19,第一出水管16和第一集水槽13之间、第二出水管17和第二集水槽14之间、第三出水管18和第三集水槽15之间均设置有集水管弯头20,第一出水管16、第二出水管17、第三出水管18和总集水管4之间均设置有连接孔21,第一出水管16、第二出水管17、第三出水管18起引流和密封作用,使虹吸效应效率更好。

工作原理:当下雨时,滤板11先将外部落叶和杂质过滤,第一集水槽13、第二集水槽14、第三集水槽15收集雨水,在经过分流盖12的分散,使雨水成散装下落,避免形成漩涡,方便后期的虹吸效果,当雨水进入到第一出水管16、第二出水管17、第三出水管18后,流速变快,形成虹吸效应,提高雨水在总集水管4内流动的速度,提高排水效率,同时因为分为三个高度收集,减轻雨水因为堆积对屋顶结构5上方的压迫和冲击。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2036.X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817223U

授权时间:20191220

主分类号:E04B7/02

专利分类号:E04B7/02;E04D13/04;E04D13/08;E04D3/02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广东恒新建设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恒新建设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0288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93号之六101自编之一

发明人:刘国恒;张北京

第一发明人:刘国恒

当前权利人:广东恒新建设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清彦

代理机构:1141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一种屋面雨水排水装置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