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博弈论文_徐鹏,何诗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任博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声誉,温度,互联网,金融,平台,奖惩。

信任博弈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何诗琪[1](2019)在《基于信任博弈的银行与第叁方B2B平台合作供应链金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银行与第叁方B2B平台合作供应链金融模式是供应链金融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为传统供应链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双方因风控文化及利益诉求不同,在合作布局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面临信任问题。在分析银行与第叁方B2B平台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信任博弈模型探究双方互动过程中的信任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单次静态博弈使银电双方陷入信任困境,无限次重复博弈使双方合作成为可能。以此为基础设计"收益调节机制"缓解双方的信任危机,以期为完善银行与第叁方B2B平台合作供应链金融实践提供决策借鉴。(本文来源于《财会月刊》期刊2019年14期)

胡玉霞[2](2018)在《一个基于双向声誉机制的网络平台重复信任博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平台的机制设计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决策和平台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网络平台的特征,将Laureti的互联网交易机制模型中的信誉评价由买方对卖方的单方面评价扩展到交易双方的互评,并对两阶段信任博弈模型进行了拓展,构建了一个基于声誉机制的重复信任博弈模型,更好地解释了网络平台交易双方行为产生的动因和网络平台信任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有效的声誉机制会促进参与者信任度的提高;网络平台只要能提供给参与者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建立起声誉机制,则不论是有限次的博弈还是无限次的博弈,参与者都将选择信任,且信任的程度与声誉机制的具体参数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颖,刘建华[3](2018)在《信任博弈中外生性奖惩机制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准信任博弈实验基础上,引入外生奖惩机制,考察奖惩机制对被试信任和值得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外生奖励机制的引入显着降低了被试的信任程度;外生惩罚机制的引入不影响被试的信任和值得信任程度,但破坏了双方在信任行为上的双向正面互动,改变了博弈双方决策行为的内在动机;被试选择奖励(惩罚),将提高(降低)其值得信任程度,但对对方下一期的信任行为不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胡玉霞[4](2018)在《基于共享平台的信任博弈模型及演化稳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问题关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文章在分析共享平台特征及共享平台信任建立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共享经济平台的信任博弈模型,探究未引入惩罚机制和引入惩罚机制两种共享平台环境下的信任博弈演化,重点研究惩罚机制对共享平台信任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存在且显着,在引入惩罚机制的网络环境中,信任可以突破"囚徒困境",且共享平台对选择"不信任"行为的惩罚力度越大,对共享平台有序发展和持续发展越有利。(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张冉[5](2018)在《具身视角下温度体验对信任博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依赖关系,是发展和保持幸福的,功能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信任包含两个重要的成分:一是信任他人,二是值得他人信赖。什么因素影响信任呢?近来兴起的具身认知观强调身体的形态结构、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对人们认知加工的影响,基于这一视角进行的研究重视环境中的偶然因素所起的作用。而温度感觉作为人体基本的感觉经验之一,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物理温度的改变,接触冷或热的物体甚至是阅读温度词汇均会影响人际知觉相关的社会认知和加工,但以往研究并未考察不同季节不同温度对人们的行为、决策和知觉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采用3个混合实验探讨温度体验对信任博弈的影响。实验1采用混合实验探讨冬天环境下,温度条件对信任博弈的影响,为验证实验。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6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热感”条件组(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和“冷感”条件组(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分别扮演标准信任博弈中的两种角色进行信任博弈。结果表明,在冬天环境下,与冷感条件相比,被试在热感条件下有更多的信任认知和信任行为。实验2加入温度舒适度的考察,探讨在夏天环境下,温度条件对信任博弈的影响。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5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热感”条件组(29人,男生14人,女生15人)和“冷感”条件组(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分别扮演委托人和受托人两种角色进行信任博弈。结果表明,在夏天环境下,与“热感”条件相比,被试在“冷感”条件下有更多的信任认知和信任行为。实验3探究温度体验的适宜性对信任博弈的影响。随机选取四川师范大学12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分为不适宜冷词(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不适宜热词(30人,男生15人,女生15人),适宜温词(30人,男生13人,女生17人),适宜冷词四个组(30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进行信任博弈。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不适宜温度词汇条件,适宜温度词汇条件下的被试有更多的信任认知和信任行为。叁个实验结果共同表明,温度对信任博弈的影响不存在具身效应,而是温度体验的适宜性对信任博弈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高宇[6](2018)在《承诺对信任博弈中行为决策的影响及群体身份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者发现人际间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路人摔倒无人搀扶”到“遇人有难见死不救”,种种社会怪象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诚然,造成上述怪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际间信任的缺乏无疑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在人们的信任行为中,承诺及群体身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承诺对信任博弈中行为决策的影响及群体身份的调控作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在研究一中利用信任博弈任务与投资博弈任务,从“质”与“量”两个方面探讨承诺对普遍信任的作用,并且关注了承诺对信任的作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风险偏好与社会价值取向对该作用是否有影响。本文在研究二中通过操纵承诺(体现社会规范理论的作用)与群体身份(体现社会认同理论的作用),以信任博弈与投资博弈作为实验任务,探讨社会规范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对普遍信任行为的共同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承诺可以促进信任倾向与信任水平,该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受个体风险偏好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2.在无承诺条件下存在群体内偏好效应;在承诺条件下群体内偏好效应消失了。3.当社会规范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同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时,社会规范理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9)

孙亚青[7](2018)在《信任博弈情境中面孔可信度对个体决策影响的脑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交往和个体决策中,面孔承载着重要的信息,面孔不仅可以提供性别、年龄、种族和情绪状态等信息,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可以依据面孔可信度来推测他人的品质,进而影响信任的建立和发展。面孔可信度作为衡量个体可信与否的重要判断指标,对个体的信任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信任博弈作为决策情境,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面孔可信度对个体决策的影响。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对决策、面孔可信度和信任博弈等已有研究进行了文献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其次,在综述了面孔可信度、信任博弈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信任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再次,采集真人面孔图片,将真实面孔图片导入FaceGen Modeler 3.3软件生成不同可信度的3D面孔240张,从而建立不同可信水平的面孔筛选库,用于面孔可信度评定。通过评定筛选出60张可信面孔和60张不可信面孔,用于脑电实验面孔刺激。另外,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并对脑电实验进行了设计,实验采用2(面孔类型:可信度高,可信度低)×2(决策类型:投资,保留)×2(反馈类型:获益,损失)的设计方案,在行为和脑电成分两个层次探讨了信任博弈情境中面孔可信度对个体决策的影响。最后,对脑电实验数据及行为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分析发现在结果反馈阶段,损失反馈比获益反馈诱发了更加正性的P300,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同时根据以上结论在服务业员工招聘和选派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付超,张振,何金洲,黄四林,仇剑崟[8](2018)在《普遍信任博弈决策的动态过程——来自脑电时频分析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在于普遍信任贯穿于所有的人际互动,人们为什么以及何时选择信任的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经济交易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结果尚无法清楚地阐述信任决策的认知与神经机制。为探究信任互动情境下大脑活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及神经震荡过程,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了21名健康被试作为信任者完成单次性信任博弈(Trust Game,TG)时的脑电数据,并对EEG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行为结果发现个体选择信任的比例显着高于几率水平。时域分析结果表明决策阶段中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诱发了更负的N2成分(250~330 ms),更小的P3波幅(330~430 ms)。频域分析结果则发现不信任决策比信任决策引发了更大的β频段(18~28 Hz,250~350 ms)能量活动;相比于获益反馈后信任决策,损失反馈后信任决策诱发了更大的β频段(15~20 Hz,150~300 ms)能量活动,而损失反馈后不信任决策和获益反馈后不信任决策诱发的β频段能量无显著差异。时域N2成分和频域β频段能量的动态分离表明信任选择是人们的默认优势选项,而不信任选择则涉及更多的认知控制加工。本研究为理解人类信任决策过程的动态加工时程及其神经震荡特征提供了初步的电生理学证据。(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益文[9](2017)在《人际合作与信任博弈的认知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合作行为是科学界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Science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总结出了重中之重的25个未解之谜,称之为"天问",其中"人类的合作行为是如何演化来的?"列于其中之一。人际信任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石,它能够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易化合作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对于发展和维持良好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课题组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个项目的持续资助,与美国、德国多所大学的合作者进行协作研究,采用行为实验、事件相关电位和神经振荡技术,开展人际合作与信任博弈的系列研究。本报告将介绍群体内与群体外的公平关注、人际合作与冲突、价值取向对人际合作的调节机制、普遍信任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评价、社会风险对信任博弈的影响等五项研究,探索人际合作与信任博弈的心理行为特征与脑认知过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雷鹏[10](2017)在《自我损耗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信任是社会中最普遍和最基础的关系之一,特别是陌生个体之间的普遍人际信任,影响着整体的社会和谐氛围。个体人际信任受到自我层面和社会层面两方面的影响,自我层面包括认知、情绪和人格特质等等,社会层面包括文化因素等。对自我层面的认知和情绪影响较大的还有个体的自我损耗,当个体持续进行主观意志活动时,其自我控制资源的不断损耗导致个体暂时处于控制能力降低状态,这种状态从理论上分析可能会对个体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但是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则缺乏相关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单独对于自我损耗和人际信任的研究,本研究以信任博弈范式进一步探索自我损耗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在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上研究自我损耗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实验一采用混合实验设计2(自我损耗水平:高损耗水平vs低损耗水平)x2(性别:男性vs女性)x2(角色位置:信任者角色vs被信任者角色)。自变量分别为自我损耗水平、性别和角色位置,因变量为信任博弈的分数。研究对象为18-25岁高校学生(平均22.5)。实验二采用混合实验设计,3(自我损耗类型:思维控制vs情绪抑制vs注意控制)x2(性别:男性vs女性)x2(角色位置:信任者vs被信任者)。其中自变量为自我损耗类型、性别和角色位置,因变量为信任博弈中的信任分数。研究对象为18-25岁的高校学生(平均21.6)。经过实验研究和SPSS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自我损耗显着影响人际信任;(2)自我损耗的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对于人际信任的影响的主效应都显着,自我损耗的水平与馈赠信任成正比,与回馈信任成反比;不同类型自我损耗对馈赠信任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思维控制型、情绪抑制型和注意控制型,不同类型自我损耗对回馈信任的影响程度,对于男性依次是注意控制型、情绪抑制型和思维控制型,对于女性依次是注意控制型、思维控制型和情绪抑制型;(3)自我损耗水平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自我损耗类型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着;(4)自我损耗水平和角色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男性的自我损耗类型和角色位置的交互作用显着;(5)高自我损耗水平下的性别和角色位置交互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0)

信任博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平台的机制设计直接影响交易者的行为决策和平台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网络平台的特征,将Laureti的互联网交易机制模型中的信誉评价由买方对卖方的单方面评价扩展到交易双方的互评,并对两阶段信任博弈模型进行了拓展,构建了一个基于声誉机制的重复信任博弈模型,更好地解释了网络平台交易双方行为产生的动因和网络平台信任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有效的声誉机制会促进参与者信任度的提高;网络平台只要能提供给参与者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建立起声誉机制,则不论是有限次的博弈还是无限次的博弈,参与者都将选择信任,且信任的程度与声誉机制的具体参数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任博弈论文参考文献

[1].徐鹏,何诗琪.基于信任博弈的银行与第叁方B2B平台合作供应链金融研究[J].财会月刊.2019

[2].胡玉霞.一个基于双向声誉机制的网络平台重复信任博弈模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

[3].陈颖,刘建华.信任博弈中外生性奖惩机制效应的实验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

[4].胡玉霞.基于共享平台的信任博弈模型及演化稳态[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张冉.具身视角下温度体验对信任博弈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6].高宇.承诺对信任博弈中行为决策的影响及群体身份的调控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8

[7].孙亚青.信任博弈情境中面孔可信度对个体决策影响的脑电研究[D].燕山大学.2018

[8].付超,张振,何金洲,黄四林,仇剑崟.普遍信任博弈决策的动态过程——来自脑电时频分析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8

[9].王益文.人际合作与信任博弈的认知神经机制[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10].雷鹏.自我损耗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信任博弈树示意图附带惩罚的信任博弈中企业经理人...信任博弈的结构身份认同下的信任博弈一5拓展模型:不同方差的扰动四阶段信任...一3礼物交换博弃实验中对公平反应的平均...

标签:;  ;  ;  ;  ;  ;  ;  

信任博弈论文_徐鹏,何诗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