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侵染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麦,叶锈病,基因,限定性,锈病,品种,谷类。
侵染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锡锋,张忠山,王全成,阎新甫[1](1993)在《应用侵染型对比推导小麦品种抗白粉基因及其计算机程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寄主与病原物相互作用产生的侵染型资料,按未知抗白粉基因品种和已知抗白粉基因,对特定的一套白粉菌株侵染型对比的相似性,推导前者含有的抗白粉基因,并设计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推导结果表明,郑州831具有pm2+6基因;周麦9号和洛阳8220具有pm3b基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1993年06期)
何家泌,马万杰[2](1987)在《根据侵染型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遗传研究——Ⅱ.65个小麦品种和9个小麦叶锈菌株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前初步研究的基础下,继续对五类的65个小麦品种用小麦叶锈菌同一小种的9个菌株进行接种,获得的侵染型资料按照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株对病害反应的相互作用中,有25个品种与9个菌株具1~3相应基因对;7个品种与9个菌株有4~6基因对;17个品种与9个菌株具7~9基因对;16个品种与9个菌株不存在抗病基因对。据此结果,讨论认为可以适当地利用带有较多抗病基因的品种,安排大田种植,或作为抗源材料进行小麦抗叶锈品种的选育。(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7年02期)
朱之堉[3](1985)在《标志禾谷类锈病侵染型新系统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勃劳德博士(L.E.Browder)对标志禾谷类锈病侵染型提出了一个新系统,从而改进了有关描述侵染型的传统标志系统。这十进位的数字代号系统有助于数据的快速记录,并通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适应于当代广泛应用电算技术的新形势。笔者曾在1981—82年与勃劳德博士共同工作一年,现将这一新系统作一简介。 禾谷类锈病的侵染型,是特定的寄主植物和特定的寄生培养物之间,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互作用的表现型,在这些限度内,侵染型是一个不变的质量性状,标志侵染型的差异对描述孢子堆在小的量的变异是必(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85年06期)
何家泌,马万杰[4](1985)在《根据侵染型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分析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温室条件下,用5个小麦叶锈菌株接种8个小麦品种得到的侵染型,按照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和菌株的相互作用下,存在8个相应基因对显示限定性表现型,从而推导出品种的限定性抗性基因和菌株的限定性致病基因.供试的不同品种含有不同数目(1—4个)的限定性抗病基因,个别品种不含有限定性基因,文中并对为改进小麦品种的抗叶锈性,如何把限定性抗性基因结合进去加以讨论.(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85年02期)
侵染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以前初步研究的基础下,继续对五类的65个小麦品种用小麦叶锈菌同一小种的9个菌株进行接种,获得的侵染型资料按照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株对病害反应的相互作用中,有25个品种与9个菌株具1~3相应基因对;7个品种与9个菌株有4~6基因对;17个品种与9个菌株具7~9基因对;16个品种与9个菌株不存在抗病基因对。据此结果,讨论认为可以适当地利用带有较多抗病基因的品种,安排大田种植,或作为抗源材料进行小麦抗叶锈品种的选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侵染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锡锋,张忠山,王全成,阎新甫.应用侵染型对比推导小麦品种抗白粉基因及其计算机程序[J].河南农业科学.1993
[2].何家泌,马万杰.根据侵染型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遗传研究——Ⅱ.65个小麦品种和9个小麦叶锈菌株的相互作用[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7
[3].朱之堉.标志禾谷类锈病侵染型新系统简介[J].植物保护.1985
[4].何家泌,马万杰.根据侵染型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遗传分析初报[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