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反转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陷盆地,离散元模拟,茅东断裂带,构造反转
反转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吴珍云,尹宏伟,李长圣,孙业君,李丽梅[1](2019)在《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实验模拟及对茅东断裂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茅东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特征,结合离散元模拟实验,分析了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及断裂活动特征,探讨了茅东断裂带作为断陷盆地在现今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反转构造特性及正断层反转控震机制.结果表明:(1)挤压应力下,断陷盆地发生构造反转,促使盆地中先存正断层再活化以及浅部地层褶皱变形,但盆地中先存断层总体仍保持正断形态;(2)构造反转过程中,应力应变汇聚易优先发生在基底断层面上,并逐渐向沉积地层中传播,最终在浅表触发构造形变;(3)茅东断裂带属于活动断裂群,以茅东断裂等控盆边界断裂(基底断裂)活动为主,沿着该类断裂,应力应变汇聚明显,具备中、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断陷内其他隐伏的次级先存断裂也存在活动可能性,且断块间地层在压扭应力场下存在应力应变汇聚,同样具备浅源小震的发震构造条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高伟中,谭思哲,田超,高顺莉,孙鹏[2](2019)在《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圈闭油气充满度差异性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生、储、盖、圈、运、保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5个背斜油气藏油气充满度存在差异,变化范围是20%~100%,纵向上花港组H5砂组以上层位充满度总体较高、以下层位充满度降低。5个构造位于同一含油气系统内,烃源为下部的平湖组,储层为花港组,区域盖层为花港组上段H1—H2层,以背斜圈闭为主,总体上具备相似的静态地质要素,是有利的含油气目标区。5个油气藏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15~13 Ma和6~5 Ma,以第一期为主,圈闭均形成于玉泉组沉积期末,圈闭形成期、断裂活动期和油气充注期在时空上耦合关系良好。断裂活动强度不同导致油气运移的输导能力不同,造就了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藏富集程度的差异,油源断层活动强度大,则油气运移条件好,圈闭油气充满度高。(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3期)
杨金海,杨希冰,周杰,甘军,宋爱学[3](2019)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新叁维地震资料对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从构造背景及力学机制两个方面探讨反转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主要发育一系列"上凸下凹"的大型褶皱背斜,伴生NWW向弱走滑断裂构造和NNW向张剪构造。反转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符合NEE右旋剪切应力场特征,形成时间与东沙运动一致,表明该反转构造带可能受晚中新世南海东北部东沙运动产生的右旋走滑应力场作用控制。反转构造有利于研究区圈闭的重建和改造,对琼东南盆地东部新区油气运移和重新优选分配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洋,王柯,陈景阳,黄胜兵,武爱俊[4](2019)在《琼海凹陷反转构造特征及油气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口盆地珠Ⅲ拗陷已经发现了大量反转构造油气藏及含油构造,但拗陷北部的琼海凹陷反转构造带研究程度很低.运用生长指数法及位移-距离曲线法分析了琼海凹陷反转构造的反转时期及活动强度.利用沉积分析及定量模拟的手段评价了该区反转构造的烃源岩、储层、盖层条件.结果显示,琼海凹陷构造反转开始于中新世中期;反转构造带发育始新统烃源岩及渐新统-中新统储盖组合;反转时期与文昌组上部烃源岩主排烃期匹配,反转构造带是琼海凹陷有利的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2期)
陈树光,张以明,崔永谦,田建章,刘喜恒[5](2019)在《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探讨了对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的类型识别、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的影响。综合分析认为,从腾二段沉积期开始,巴音都兰凹陷结构格局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中洼由原来盆地的沉降中心演变成了包楞构造带低凸起和巴一号构造带次级沉降中心,并使整个巴音都兰凹陷的沉降中心分别向北洼和南洼的中部迁移。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经历了由走滑伸展断层牵引非强硬盖层形成反转背斜褶皱和背斜脊部断裂-塌落形成负花状构造两个演化阶段,是较长时间持续应力作用的结果;而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是深部异常体上涌导致的局部构造隆升现象,为突发性的短时事件。基底隆升型反转构造对于提高古地温梯度和降低生油门限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走滑牵引型反转构造对于储层改善、圈闭形成以及油气运移和浅部聚集成藏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对于正确认识二连盆地乃至我国东部盆地群在早白垩世发育的反转构造的成因类型、动力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海上油气》期刊2019年01期)
叶涛,韦阿娟,鲁凤婷,胡志伟,孙哲[6](2019)在《渤海海域西南部前新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西南海域前新生代发育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对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钻井及叁维地震资料,总结了研究区前中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正、负两期反转,其中负反转构造以反转断层为主,根据反转断层在新生代是否活动,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长期活动型反转断层与短期活动型反转断层;(2)受控于早期断层的规模及刚性基岩的差异支撑作用,不同的反转断层具有差异的活动时间及其走向;正反转构造则以反转背斜为主;(3)两期反转构造是对华北板块燕山运动的有效记录,其中早期负反转构造记录了燕山运动Ⅰ幕、Ⅱ幕造山运动后岩石圈的裂解过程,而正反转构造则是燕山运动Ⅲ幕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的持续响应。(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美华[7](2018)在《伏龙泉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经历了断陷期、拗陷期、反转期叁个演化阶段,具有典型的断坳迭置盆地特征;断陷期为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发育4条控洼断层,依次控制了4个沉积次洼;拗陷期地层受明水末期构造反转挤压,形成了反转背斜构造。伏龙泉断陷有两个主要的成藏期:泉头组时期与明水组末期,主要的油气分布层位是泉头组和登娄库组,为反转调整形成的次生油气藏,明水组末期是主要的成藏期。明水组末期构造反转是新圈闭形成和油气再次运移的过程,反转使得主要断层再次活化,形成油气运移通道,断陷层烃源岩生成油气向上运移到坳陷层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平面上,伏南次洼油气最为富集,伏北次洼次之,顾家店次洼最差。通过定量计算反转率得到:顾家店次洼为0. 37,伏南次洼为0. 1,伏北次洼反转轻微,因此,反转率适中的区域最有利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8年04期)
吴珍云,尹宏伟,汪伟,杜业波[8](2018)在《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来自地震剖面及沙箱模拟实验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区域地震剖面解析和沙箱模拟实验,探讨分析了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Bongor盆地中发育叁种典型的反转构造类型:挤压反转单斜构造、挤压反转向斜构造和挤压反转背斜构造。该类反转构造一部分具有反转断层相关褶皱样式,主要沿高角度边界断层和基底地垒边界断面发育,形成演化与断裂活动息息相关,另一部分呈散花状背斜构造样式,属于地层纵弯上拱褶皱,主要发育于斜坡断阶带之间;(2)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反转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对盆地内深部地层反转褶皱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为深部构造圈闭形成提供条件,而对浅部地层的反转褶皱发育则表现出阻碍或破坏作用,不利于浅层构造圈闭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忠华,白景萍,赖天功[9](2018)在《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是迭置于古生代基底之上的大型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北部构造演化经历了张裂、断陷、坳陷和反转4个阶段,自下而上构成了3个大的构造层。反转构造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反转构造。笔者通过对该盆地北部反转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的研究,认为这些反转构造受盆地基底深大断裂、断陷半地堑和区域应力场下的盆地变形作用所控制,主要属于正反转构造,具有东西分带、平面呈一致性的特点(可划分为5条反转构造带,24条反转构造亚带,78个反转构造)。反转构造作用东强、西弱,反转构造带总体走向为NE、NNE向。反转构造作用有利于深部还原流体及富铀组分上移,形成剥蚀天窗,改变地下水循环状态,有利于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的形成。钻探表明,铀矿化、异常的产出明显受控于基底断裂和反转构造带,据此预测了3处铀成矿的有利地区。(本文来源于《铀矿地质》期刊2018年05期)
余朝华,肖坤叶,张桂林,肖高杰,杜业波[10](2018)在《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Bongor盆地是中—新生代陆内被动裂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重大构造事件的影响和控制。白垩纪早期,在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分离、大西洋张裂的影响下,盆地开始形成并持续张裂,形成了一系列北西—南东向高角度陡立断层;白垩纪末期,在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间南北向高速正向碰撞所引起的挤压应力作用下,盆地发生强烈反转,地层抬升剥蚀、褶皱变形;古近纪末受红海北西—南东向张裂产生的局部挤压应力作用,盆地发生轻微反转,部分古近系遭受剥蚀;新近纪以来盆地以稳定的热沉降为主。Bongor盆地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构造事件,深刻影响了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盆内白垩纪末期构造反转以地层的褶皱变形为主要特征,根据其剖面形态可进一步分成单断型、双断型和散花型3种类型。基于最新有关断层倾角与反转应力强度的研究成果和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认为虽然晚白垩世挤压强烈,但由于盆地断层倾角过大发生"锁死"现象,而未能发生反转。(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8年03期)
反转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生、储、盖、圈、运、保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中北部5个背斜油气藏油气充满度存在差异,变化范围是20%~100%,纵向上花港组H5砂组以上层位充满度总体较高、以下层位充满度降低。5个构造位于同一含油气系统内,烃源为下部的平湖组,储层为花港组,区域盖层为花港组上段H1—H2层,以背斜圈闭为主,总体上具备相似的静态地质要素,是有利的含油气目标区。5个油气藏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15~13 Ma和6~5 Ma,以第一期为主,圈闭均形成于玉泉组沉积期末,圈闭形成期、断裂活动期和油气充注期在时空上耦合关系良好。断裂活动强度不同导致油气运移的输导能力不同,造就了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藏富集程度的差异,油源断层活动强度大,则油气运移条件好,圈闭油气充满度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转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吴珍云,尹宏伟,李长圣,孙业君,李丽梅.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实验模拟及对茅东断裂带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2].高伟中,谭思哲,田超,高顺莉,孙鹏.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圈闭油气充满度差异性原因分析[J].中国海上油气.2019
[3].杨金海,杨希冰,周杰,甘军,宋爱学.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松南-宝岛凹陷反转构造带发育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海洋学报.2019
[4].张洋,王柯,陈景阳,黄胜兵,武爱俊.琼海凹陷反转构造特征及油气条件分析[J].地质与资源.2019
[5].陈树光,张以明,崔永谦,田建章,刘喜恒.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反转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中国海上油气.2019
[6].叶涛,韦阿娟,鲁凤婷,胡志伟,孙哲.渤海海域西南部前新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J].地质学报.2019
[7].张美华.伏龙泉断陷反转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J].复杂油气藏.2018
[8].吴珍云,尹宏伟,汪伟,杜业波.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来自地震剖面及沙箱模拟实验的证据[J].高校地质学报.2018
[9].赵忠华,白景萍,赖天功.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J].铀矿地质.2018
[10].余朝华,肖坤叶,张桂林,肖高杰,杜业波.乍得Bongor盆地反转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中国石油勘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