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客观音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测度,径向基函数网络
客观音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黄丽,周杰,马洪,张知易,吴江滨[1](2007)在《以测度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的客观音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径向基函数网络(RBFN)进行语音质量客观评价,以避免在回归分析中选取具体函数的困难.选取3种距离测度而非语音文件本身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使得网络输入维数大大减小,网络结构大大简化.且对径向基函数网络结构作了修正,使其更便于作音质评价.作者在网络参数和结构学习中采用平滑后的训练集,有效减少了随机因素对客观评测结果的影响,也大大减少了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主客观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实验中,相关系数达0.96以上,这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吴江滨,张知易[2](2006)在《客观音质评价实用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观音质评价在失真条件和评价测度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完善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到实用标准和应用系统开发的阶段,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客观音质评价研究的发展进程.同时重点对实用化设备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本文来源于《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6-08-01)
杨波[3](2006)在《用于客观音质评价的扩展巴克谱失真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扩展巴克谱失真测度应用同时性掩蔽效应,可以充分反映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在巴克谱失真距离的计算中排除被噪声掩蔽门限掩蔽的临界频带。研究中对噪声掩蔽门限进行了尺度伸缩调整,扩展巴克谱失真测度和巴克谱测度对比实验分析也印证了所提出的测度的良好性能。对汉语通信系统进行的客观音质评价,不仅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而且主客观评价结果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相关度达到0.969。(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周丹,曲天书,吴玺宏,迟惠生[4](2005)在《一种改进的无参考源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目前客观音质评价的研究方法,重点对无参考源(Non-Intrusive)方法中的ANIQUE算法(Auditory Non-Intrusive QUaliry Estimation)进行了研究。该方法针对语音信号的时域包络反映了100Hz左右声门激励以及更低频率由声道产生的调制成份信息,利用语音中的2-30Hz包络调制成份,通过与语音中其他频率调制成份比较,来对语音质量做出评价。本文在该算法中引入了频谱加权的思想,针对不同调制频率成分对音质评价的不同作用,对不同的调制频率成分进行加权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新方法得到的音质评价结果与有参考源(Intrusive)的PESQ方法的结果相关度有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0-01)
鄢田云,云霞,靳蕃,朱庆军[5](2004)在《RBF神经网络及其在基于输出的客观音质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汉语连续语音 ,本文提出了采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RBFNNs) ,对基于输出的语音质量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新方法———RBFOBSQ(Output BasedSpeechQualityUsingRBFNNs) .该方法采用Mel倒谱对语音系统输出端的待测语音信号进行特征参数提取 ,然后通过RBF神经网络完成特征参数到主观评价MOS分的非线性映射 ,其映射值即为仅依赖于输出的客观音质评价结果 ,其与主观评价MOS分的相关度 ,当采用训练集样本时达到 0 .92以上 ,而采用测试集样本时达到 0 .88以上 .(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宁方立,韦敏[6](2004)在《全数字化小尺度封闭空间音质评价研究(二)客观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尺度封闭空间内,声波低频成分的波长与空间尺寸相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散射、衍射等波动现象不容忽视。目前以几何声学为理论基础的音质评价方法无法直接用于小尺度封闭空间中,需要发展以波动声学为理论基础的音质评价方法。以室内声场有源Helmholtz方程及其相应边界方程为基础,分别研究基于计算机辅助的全数字化小尺度封闭空间主观音质评价及客观音质评价方法。这一部分着重研究小尺度封闭空间内的客观音质评价。首先,在声有限元模型基础上,给出了声能密度及声能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混响时间、清晰度和明晰度、中心时间等重要音质参数的计算模型。最后,计算了一矩形封闭空间内的声能密度及混响时间,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这一方法是有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电声技术》期刊2004年05期)
杨波,傅汝林,张知易[7](2004)在《一种改进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利用人耳的听觉掩蔽效应来对巴克谱失真距离测度进行改进,并将这些测度应用在客观音质评价中,以提高主客观音质评价的相关度。改进的测度动态地确定语音信号每个巴克带的掩蔽门限,有选择性地计算失真距离,只包含听觉能够感知的失真。针对特定失真语音条件下的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主客观评价结果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可以推断这些测度作为对语音系统进行的客观音质评价,会具有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1期)
杨波[8](2003)在《基于听觉掩蔽效应的客观音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音信号是进行通信所主要使用的一种手段。目前语音通信系统飞速发展,相应地评价这些系统的语音质量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语音质量评价大体上分为两类: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建立在谱失真测度基础上的客观音质评价是当前研究的活跃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对巴克谱失真(Bark Spectral Distortion)测度的改进以及它们在语音客观评价方面的应用。 论文利用人耳的听觉掩蔽特性对BSD测度进行了改进研究,以提高主客观音质评价的相关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掩蔽效应的两方面: 1.传统的BSD测度未考虑影响人耳感知判断的帧间掩蔽特性。MBSD测度利用听觉瞬时掩蔽效应,在失真距离的计算中,只包含听觉能够感知的失真。MBSD失真距离定为响度差的平均。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改进的测度性能优于原BSD测度。 2.心理声学的研究表明,人对声音的掩蔽现象不仅有瞬时掩蔽,而且还有同时性掩蔽。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利用同时掩蔽的EBSD测度。该测度充分地反映人耳听觉系统的感知特性,且计算简便。针对特定的语音条件,EBSD测度的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的相关度达到了0.95左右。研究中对噪声掩蔽门限进行尺度伸缩,得到的相关结果较其他测度,不仅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而且主客观评价结果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系数。 可以推断这些测度作为对语音系统进行的客观音质评价,会具有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深入研究利用听觉感知特性的客观失真测度,及其在客观音质评价中的应用,不仅在军事上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在语音增强、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特征提取的研究中也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3-03-01)
黄惠明,王瑛,赵思伟,张知易[9](2000)在《语音系统客观音质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以谱距离为基础的LPC CD、Bark SD和Mel CD叁种客观失真测度 ,对若干种语音编码设备及它们的级联系统进行了客观音质评价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这叁种测度单独应用都具有较好主、客观相关性 ,它们的组合 ,给出更好的相关结果 .因此 ,可以推断 ,这些测度作为语音系统的音质评价是有一定有效性和实用性的 .(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吴淑珍,赵朝阳[10](1999)在《基于听觉模型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听觉模型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研究.我们在使用谱失真和谱包络失真进行客观音质评价时采用了对听觉系统模拟的叁个听觉感知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听觉模型的谱失真方法测量结果与主观评价更具一致性:在与主观评价具有同样相关系数时,采用听觉模型谱包络失真方法的预测系数为4阶,而LPC倒谱距离方法的预测系数为8阶.(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1999年07期)
客观音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客观音质评价在失真条件和评价测度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完善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到实用标准和应用系统开发的阶段,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客观音质评价研究的发展进程.同时重点对实用化设备的研究进展做了介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客观音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黄丽,周杰,马洪,张知易,吴江滨.以测度作为神经网络输入的客观音质评价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2].吴江滨,张知易.客观音质评价实用化研究进展[C].2006’和谐开发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6
[3].杨波.用于客观音质评价的扩展巴克谱失真测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
[4].周丹,曲天书,吴玺宏,迟惠生.一种改进的无参考源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C].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5].鄢田云,云霞,靳蕃,朱庆军.RBF神经网络及其在基于输出的客观音质评价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2004
[6].宁方立,韦敏.全数字化小尺度封闭空间音质评价研究(二)客观评价方法[J].电声技术.2004
[7].杨波,傅汝林,张知易.一种改进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8].杨波.基于听觉掩蔽效应的客观音质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
[9].黄惠明,王瑛,赵思伟,张知易.语音系统客观音质评价研究[J].电子学报.2000
[10].吴淑珍,赵朝阳.基于听觉模型的客观音质评价方法研究[J].电子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