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观论文_李丽,李明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代科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科学,大卫,后现代,语境,建设性,荀子,经验论。

现代科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李明宇[1](2019)在《现代中国科学观转型的双重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科学观念转型的现实过程是受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及其两者的交织与纠缠支配和引领的。社会语境经历了一个"救亡保种的革命性语境-民族崛起的政治性语境-富国强民的经济性语境"的转换过程,为科学观演进提供了社会动因。文化语境主要从"内逻辑"与"外逻辑"两条路径揭示其文化动因。正是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两者的交织与纠缠,各种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激荡与碰撞,发挥了类似发酵的效应,推动了科学观念实现转型,成就了科学的权威地位。(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许世长[2](2017)在《建设性后现代“返魅”的科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卫·格里芬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性后现代思想,提出后现代“返魅”科学观,力求克服现代科学和宗教的不足。格里芬尝试在宗教学视阈下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进行哲学反思,不仅承认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经验性,也认识到目的因和终极因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格里芬从宗教学视角,将价值、审美、道德、经验融入到现代科学中,使现代科学不再局限于客观实验、逻辑推演和数据理论,打造更为人性化的后现代“返魅”科学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格里芬“返魅”科学观之上,认为我们在将人文精神提高到与科学精神想平等的地位的同时,应该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的世界观。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现代社会祛魅的由来、含义和面临的危机,以及科学“返魅”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格里芬“返魅”科学观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和对现代性的态度及其价值、意义。第叁部分为本论文重点,首先分析传统观念中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然后研究格里芬基于现代社会特征之上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调和。第四部分在前叁部分基础上,对格里芬“返魅”科学观进行反思,总结我国科学与人文面临的困境,以及应该怎样调和其关系来促进我国发展。(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7-06-01)

唐晓铮[3](2015)在《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的进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而生的现代科学观却存在种种弊端,主要是其导致了严重的主客两分、价值与事实断裂、人文与科学背离,从而使现代世界观中的世界变得支离破碎,使人们失去对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而作为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大卫·格里芬教授,则通过对现代科学观和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着力建构一种超越现代科学观和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为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揭示了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背景、科学依据、哲学基础和基本内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为参照系,对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作了全面的评价,揭示了其理论贡献和存在的不足,及其对我国社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产生既有现代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现实背景,也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科学理论渊源;既有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或有机哲学为坚实的哲学基础,也有其浓厚的宗教背景。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内容则包括广义经验论、整体有机论和非感官知觉论等。这种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对社会进步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等,因而具有重要价值。格里芬不仅对在当代西方社会迄今仍然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科学观进行了批判,而且对解构性后现代科学观的激进主张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并依据有机哲学创造性地建构了他的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这种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在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评价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注重消除和克服现代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5-12-01)

吴炳新[4](2015)在《哲学是提升现代领导力的科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领导力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其最重要的指标是领导管理者的哲学水平。古今中外领导管理实践过程无一不证明,哲学水平与领导管理工作成效正相关。——吴炳新我曾结合叁株创业实践提出叁大消费理论,并认为人类活动从古至今既没有离开叁大消费实践活动管理的领导,也没有离开领导的管理。没有(本文来源于《管理观察》期刊2015年05期)

王媛媛,李太平[5](2014)在《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观是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影响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强调科学的人文性、发展性、情境性、多元性,对科学教育的启示是:科学教育要强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与创新、强调科学的人文内涵、渗透科技道德教育。后现代科学观同时也弱化或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系统性、规律性、实证性等特征,对其持一种辩证扬弃的态度有助于正确把握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周匡明,刘挺[6](2014)在《用现代科学观缜读古《蚕赋》二篇》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现代科学观缜读了战国后期荀子和西晋初期杨泉撰写的2篇《蚕赋》,荀子的《蚕赋》用文理简明的手法(168个汉字),揭示了家蚕变态、眠性、化性、生殖、性别、食性、生态、结茧、缫丝和制种的生物学"十大领域";荀子的《蚕赋》可以说是我国上古时期先人对蚕桑生产技术科学认知的里程碑。而杨泉撰写的《蚕赋》仅用127个字便描述了蚕的饲养生产全过程,凸现了距今1 800年前先人的养蚕生产概貌,为我国中古代蚕桑生产技术现状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历史遗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14年01期)

李薇[7](2013)在《略论培根的科学观的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F.培根作为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以增进人类社会的福祉为目标,以"复兴"科学为己任,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自然科学的一些独到见解和远见卓识,对当今的科技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对培根的科学观做概括的梳理和分析,并就其中的主要观点阐明其给现代自然科学发展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3年03期)

刘绍军[8](2013)在《论老子的现代科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作为支点,探讨宇宙、自然、生命、人类社会与思维的运动规律。其自然哲学观明显表现出时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的特征,同时他将其哲学思想伸延到人文领域,成为最早发现人类思维具有微观量子特性和相对性的哲学家。老子的人文思想触及当代精神分析学和哲学解释学等,其哲学体系实现了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整合与统一。(本文来源于《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庄叁生[9](2012)在《霍桑的宗教思想与现代科学观—读《拉帕西尼的女儿》》一文中研究指出《拉帕西尼医生之女》是霍桑颇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被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古屋青苔》中。小说描写的细致深刻、立意新颖、风格独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达到了完美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称霍桑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有智慧和洞察力"的作家。(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2年11期)

覃霄[10](2012)在《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格里芬从科学和宗教结合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性和现代科学做了重新审视,以建构超越于现代性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和科学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本文力图挖掘格里芬后现代思想中的科学观内涵,并尝试探讨其后现代科学观的价值所在。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观的形而上学基础是有机论。有机论不仅肯定个体的主体性和经验性,并强调终极因和目的因之间的联系。在有机论的基础上,格里芬倡导的后现代科学范式是泛经验论和有机整体论。泛经验论指出,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唯物论所指的无经验的空洞实在,而是一系列的经验事件,并指出心和身是无实质差别的相互作用的实体。有机整体论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出发,强调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表明心和身的统一。泛经验论和有机整体论为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做了哲学上的铺垫,也为科学返魅、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打下形而上的基础。在泛经验论和有机整体论范式下,格里芬强调了科学中的经验、价值和伦理等主体性因素的重要性,并指出科学不仅追求真理,而且不应只局限于实验室检验。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作为人类知识中的部分,是相互联系和平等的。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有机整体论的关照下也得到合理解决。至此,格里芬后现代科学观的思想大厦得以完整地勾勒出来,其在恢复科学和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解决心身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因其宗教学视角和极具建设性而备受关注。但由于格里芬对泛经验论中的经验事件和非感性知觉的解释不够、指明现代性应该终结等问题,使该后现代观也存在一些令人质疑的局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2-06-01)

现代科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卫·格里芬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他在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基础上,结合建设性后现代思想,提出后现代“返魅”科学观,力求克服现代科学和宗教的不足。格里芬尝试在宗教学视阈下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进行哲学反思,不仅承认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经验性,也认识到目的因和终极因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格里芬从宗教学视角,将价值、审美、道德、经验融入到现代科学中,使现代科学不再局限于客观实验、逻辑推演和数据理论,打造更为人性化的后现代“返魅”科学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基于格里芬“返魅”科学观之上,认为我们在将人文精神提高到与科学精神想平等的地位的同时,应该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的世界观。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分析现代社会祛魅的由来、含义和面临的危机,以及科学“返魅”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格里芬“返魅”科学观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和对现代性的态度及其价值、意义。第叁部分为本论文重点,首先分析传统观念中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然后研究格里芬基于现代社会特征之上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调和。第四部分在前叁部分基础上,对格里芬“返魅”科学观进行反思,总结我国科学与人文面临的困境,以及应该怎样调和其关系来促进我国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代科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李明宇.现代中国科学观转型的双重语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2].许世长.建设性后现代“返魅”的科学观[D].渤海大学.2017

[3].唐晓铮.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4].吴炳新.哲学是提升现代领导力的科学观[J].管理观察.2015

[5].王媛媛,李太平.后现代视野下的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4

[6].周匡明,刘挺.用现代科学观缜读古《蚕赋》二篇[J].中国蚕业.2014

[7].李薇.略论培根的科学观的现代意义[J].世界哲学.2013

[8].刘绍军.论老子的现代科学观[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9].庄叁生.霍桑的宗教思想与现代科学观—读《拉帕西尼的女儿》[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

[10].覃霄.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观研究[D].广西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科学本质观各维度得分情况(现代)科学本质观各维度得分情况(经典)4-7:四组教师在专业背景上的差异4-1:小学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聚类结果...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4)附录1984年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2)

标签:;  ;  ;  ;  ;  ;  ;  

现代科学观论文_李丽,李明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