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学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气质量,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学院,吉明,大气污染问题,十条,空气污染治理,排放清单,大气污染控制,美国国家科学院
地学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学院[1](2019)在《环境学院郝吉明、贺克斌与地学系张强课题组合作发文揭示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11月18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院士课题组、贺克斌院士课题组、地学系张强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题为“2013-2017年间中国PM_(2.5)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力”的论文,评估了2013-2017年间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本文来源于《新清华》期刊2019-12-06)
路东臣,方士军,郭文秀[2](2019)在《永城市城市地质环境特征及城市规划地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永城市是以煤炭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其城市地质环境除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工程、岩土条件等影响外,更受煤矿开发布局及采煤沉陷影响。从上述方面分析了永城市城市地质环境特征,指出其最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煤炭开发引发的地面沉降(伴随地裂缝)、疏排地下水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污染及固废堆存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等。从地学角度对永城市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将永城市划分为8个地学建议区。(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21期)
王瑜[3](2019)在《发展旅游地学 保护生态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王瑜)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上表示,生态化是旅游地学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发展旅游地学,保护好生态环境,为中国和全球的生态化建设作出贡献。赵文津认为,首先,(本文来源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期刊2019-03-12)
辛建荣,李同德,袁昕[4](2019)在《人居地学环境初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居地学是研究人类聚居空间所在区域的地质学和地理学环境特征的边缘学科。人居地学环境是人居环境与自然系统的结合,主要研究人类聚居地的地学环境和生存条件及其变化特征;分析人居地学环境的基本要素及其空间差异性和时间演变性;以人地融合思想和地学工程学理论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指导和服务;提升建设宜居城市和人居环境工程的科学性;解决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人居地学环境研究的意义在于科学建立人居用地的理论体系,寻求不同地域文明的自然成因基础。(本文来源于《决策与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吴成基,吴洋[5](2018)在《社会人文环境中的地学符号——试论关中盆地地学特征与人文环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于地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关中盆地为例,在简要论述区域地学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民俗民风、帝都城建规划、诗词文化等和地学环境背景的关联,揭示出社会人文环境是在特定地质地貌环境中孕育形成的,二者紧密联系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并由此引出旅游地学扩大研究领域、关注人文社会、建设地质文化特色村镇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7)
吕金波[6](2018)在《京津冀地学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和城市发展都体现沿北京湾走来。人类发展依次为周口店猿人、田园洞人、山顶洞人、东胡林人和雪山文化;城市发展依次为董家林燕国遗址、蓟丘、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和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是古代唯一先有规划后建城的城市,要想保住北京的首都地位,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使规划中的人居环境显着受控于地学环境。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地处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结合部,地貌单元分为西部太行山、北部燕山和中部、东南部华北平原,构成"北京湾"的地貌特征,这是京津冀的地学环境。北京是按照《周礼·考工记》建立的城市,以紫禁城为中心,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燕墩、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叁大殿、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小汤山,称为"中轴线",这是北京的人居环境。地学环境控制着人居环境,人居环境顺应地学环境规划,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7)
王成,袁和忠[7](2018)在《新形势下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加强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环境科学教育旨在培养环保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的人才。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决定了环境科学教育应该是一种培养复合型通才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化学、物理、数学等为主,对地学基础课不够重视,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地学基础课程,造成了环境科学类毕业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理论与方法,资源、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意识淡薄。因此,在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中加强地学基础课程教育是高校适应当前学科发展以及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势的迫切需要。(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8年23期)
宋彦涛,王瑀璠,董玉瑛,张凤杰,乌云娜[8](2018)在《“对分课堂”在《环境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课堂"是近年来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环境地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并且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并通过实践,对"对分课堂"模式并对其进行探讨,在探讨其可操作性的同时总结并提出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思考。(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8年19期)
王依卓[9](2018)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地学科普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科学传播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强有力的科学传播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中国地质图书馆具有开展地学文化研究,地学科普普及、地学知识传播等职能,其在新媒体运用和地学知识传播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和任务。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传播、科普知识、地学科普等相关知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媒体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客体的影响,并对新媒体平台在科普传播和地学科普传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文在对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科普传播的历史、变化和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在制度建设、内容设计、平台建设、产品表现力等方面存在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公众对地学科普知识的需求及对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传播工作的评价等,本文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从公众需求、传播渠道、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类活动评价等六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公众对科普类知识的需求及地学科普知识传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国地质图书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公众对地学科普知识的需求,本文建议中国地质图书馆必须调整定位,抓住机遇,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全面落实《国土资源“十叁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将传播的规划与设计、传播内容的丰富与拓展、传播策略的融合与深化、软环境的配套与延伸有效结合,全面推进科普能力建设,建成满足社会需求的科普产品体系,打造科普品牌,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4-01)
张东,杨伟,黄兴宇[10](2018)在《地学背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响应学校创办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号召,结合我校地学背景,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对环境工程专业矿山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与防治两门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实践,目标是努力培养具有矿业知识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地学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永城市是以煤炭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其城市地质环境除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工程、岩土条件等影响外,更受煤矿开发布局及采煤沉陷影响。从上述方面分析了永城市城市地质环境特征,指出其最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为煤炭开发引发的地面沉降(伴随地裂缝)、疏排地下水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地下水污染及固废堆存造成土壤水体污染等。从地学角度对永城市城市规划提出建议,将永城市划分为8个地学建议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学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环境学院.环境学院郝吉明、贺克斌与地学系张强课题组合作发文揭示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驱动因素[N].新清华.2019
[2].路东臣,方士军,郭文秀.永城市城市地质环境特征及城市规划地学建议[J].价值工程.2019
[3].王瑜.发展旅游地学保护生态环境[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
[4].辛建荣,李同德,袁昕.人居地学环境初论[J].决策与信息.2019
[5].吴成基,吴洋.社会人文环境中的地学符号——试论关中盆地地学特征与人文环境关系[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8
[6].吕金波.京津冀地学环境对人居环境的影响[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8
[7].王成,袁和忠.新形势下高校环境科学类专业加强地学基础教育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8
[8].宋彦涛,王瑀璠,董玉瑛,张凤杰,乌云娜.“对分课堂”在《环境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
[9].王依卓.新媒体环境下的地学科普传播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10].张东,杨伟,黄兴宇.地学背景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
标签:空气质量; 大气污染防治; 环境学院; 吉明; 大气污染问题; 十条; 空气污染治理; 排放清单; 大气污染控制; 美国国家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