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批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霉菌,动力学,模型,酵母,赤霉素,新霉素,丙酸。
分批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波,潘丰[1](2019)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动态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线性程度高、稳定性差的生化过程典型应用案例—酒精补料分批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问题,从提高寻优效率和最大化产物浓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控制中的核心思想—滚动优化策略,利用罚函数法将原带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优化问题,从而通过蚁群算法与迭代动态规划相结合的混合优化算法来进行基质流加率控制轨迹动态优化。并将这种优化策略应用的结果与蚁群算法寻优效果比较,仿真结果显示,无论从寻优速度、优化性能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昝继清,曹丁,张宜靖,黄乐天[2](2019)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人溶菌酶分批发酵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毕赤酵母表达重组人溶菌酶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采用恒溶解氧的分批补料发酵方式,确定甲醇诱导最适合的pH为4.5-5.5,最适合的表达温度为25℃,在细胞密度为OD600=400的条件下开始诱导,诱导60h后发酵上清液酶活力达到14013U/ml,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08期)
王卫,吴耀辉,黎继烈,姚跃飞[3](2019)在《调控pH提高分批发酵赤霉素GA_3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高效率发酵生产GA3,对藤仓赤霉菌发酵过程pH进行优化调控研究。采用5L全自动发酵罐,在pH 3.0–5.0条件下,对藤仓赤霉菌菌丝生长及GA3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实验数据表明:在pH 4.0条件下,菌比生长速率可获最大值,为0.395/h;而pH 3.0条件下,GA3比生成速率最大,达到4.43mg/(g?h)。基于不同pH条件下,对菌比生长速率、得率、GA3比生成速率的影响,提出GA3分批发酵过程中的pH调控策略,即:0–20h,pH自然;20–50h,pH 4.0;50–80h,pH 3.0–3.5;80h后控制pH为3.5–4.0。在此控制模式下,经过196h发酵GA3的终产量达到2224mg/L,GA3产率44.5mg/g,GA3生产强度0.242mg/(L?h),分别比不控制pH条件下发酵的数值增长了7.75%、7.74%、8.04%,表明该pH控制策略能增进GA3发酵生产效率。(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方苏,周立彪,闵少坤,徐慧中[4](2019)在《冬虫夏草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冬虫夏草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方法]利用7 L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对冬虫夏草菌进行分批培养,对菌体、胞外产物和底物的代谢过程进行分析。基于Logistic方程以及Luedeking-Piret方程等,通过1stOpt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及相关参数求解,建立菌体生长、胞外虫草酸(D-甘露醇)合成及糖消耗的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经拟合得到的模型参数估算值基本符合发酵规律,3项模型联立拟合R~2为0.986 5,菌体、产物和底物拟合曲线R~2分别为0.971 9、0.988 0和0.991 7。[结论]模型拟合良好,能够反映冬虫夏草菌发酵动力学特性。(本文来源于《畜牧与饲料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柯善恢,伍时华,赵东玲,张健,黄翠姬[5](2019)在《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二次发酵酵母活力以确定最佳补料时间,旨在为甘蔗糖蜜补料发酵提供研究基础。通过不同糖质量浓度乙醇分批发酵试验选择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初糖质量浓度;然后将主发酵(初总糖220 g/L)不同时间点(0、6、12、18、24、30、36 h)取样酵母以相同细胞数接入二次发酵液中,通过分析二次发酵酵母的细胞活性、耗糖能力和乙醇生成能力,得到主发酵酵母活力最强的时间点;最后进行乙醇分批补料发酵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强弱反映了所对应的主发酵取样时间点酵母活力,在二次发酵酵母发酵活力最强所对应的主发酵时间点(24 h)补料,主发酵效果最好;乙醇质量浓度为(136.62±1.10) g/L、乙醇产率为(2.53±0.02) g/(L·h)和总糖发酵效率为83.34%,说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可以作为确定乙醇发酵分批补料时间的指标。(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小龙,陈耀,付永前[6](2018)在《米根霉分批补料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创新性的提出了米根霉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米根霉合成L-乳酸的生产效率,作者系统考察了葡萄糖分批补料策略对米根霉一步发酵合成L-乳酸的影响:包括不同初始葡萄糖浓度和残余葡萄糖控制策略。研究发现,控制初始葡萄糖浓度为50.0 g/L时,最有利于L-乳酸的高效积累,控制不同残余葡萄糖浓度对一步发酵法合成L-乳酸基本没有影响。在最优的分批补料条件下,L-乳酸产量和生产效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62.0 g/L和6.23 g/(L·h),与前期工作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14.3%。(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郑丽雪,王家皓,陈志鹏,齐斌,王立梅[7](2019)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的方法提高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发酵96 h开始,每隔24 h补加2.5 g/L复合碳源(乳酸钠-葡萄糖质量比3∶1)和复合氮源(酵母溶液-玉米酒糟清液体积比1∶30)各100 mL,连续补加5次后,丙酸杆菌素的抑菌活性从17.6 AU/mL提高到31.2 AU/mL。本研究创新性地将玉米酒糟清液作为发酵氮源代替部分酵母溶液,大大降低了丙酸杆菌素的生产成本。另外,通过红外光谱及蛋白酶敏感实验发现丙酸杆菌素是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类物质。本研究结果为丙酸杆菌素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朱亚召,王明丽,俞海洋,高耀辉,赵俊[8](2018)在《表达重组猪α干扰素的大肠埃希工程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表达重组猪α干扰素的大肠埃希工程菌的分批发酵动力学基本规律,以表达猪α干扰素的基因工程重组大肠埃希菌BL21(DE3)为实验对象,观察并研究重组大肠埃希工程菌在30 L发酵罐分批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重组猪α干扰素生成和基质消耗的变化规律,根据经典的Logistic方程、Luedeking-Piret方程和类似Luedeking-Piret方程对其实验结果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菌体生长呈典型的S型曲线,蛋白生成和菌体生长无明显的相关性,属于非生长偶联型;重组猪ɑ干扰素的产生和大肠埃希工程菌的生长速率及菌体积累量相关,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形成模型的拟合度R2分别为0.99030、0.91095和0.96683,能较好地描述发酵中的动力学特征;重组猪ɑ干扰素蛋白得率提高了40%,由此建立的模型将为后续的连续补料、高密度发酵和工业化放大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谢彪,唐晓芳,李镇江,杨志刚,陈刚[9](2018)在《产ε-聚赖氨酸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白色链霉菌产ε-聚赖氨酸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p H调控方式、碳源、氮源、转速调控方式对ε-聚赖氨酸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发酵中后期控制搅拌转速400r/min,葡萄糖初始浓度为50g/L,氨水流加控制p H为4,流加补料培养基中硫酸铵浓度控制为6%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ε-聚赖氨酸产量20.6g/L,生物量24.4g/L,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155%和37.2%。(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邱小明[10](2018)在《新霉素分批发酵过程特性与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产新霉素的发酵过程研究表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过程具有典型的非生长耦联特征,发酵过程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0612h-1,产物最大比合成速率为3.2×10-4g·g-1·h-1。建立了新霉素分批发酵过程产物合成期的动力学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和回归,模型拟合平均偏差小于8.5%,可用于新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本文来源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分批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毕赤酵母表达重组人溶菌酶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采用恒溶解氧的分批补料发酵方式,确定甲醇诱导最适合的pH为4.5-5.5,最适合的表达温度为25℃,在细胞密度为OD600=400的条件下开始诱导,诱导60h后发酵上清液酶活力达到14013U/ml,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批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波,潘丰.补料分批发酵过程动态优化控制研究[J].控制工程.2019
[2].昝继清,曹丁,张宜靖,黄乐天.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人溶菌酶分批发酵工艺研究[J].轻工科技.2019
[3].王卫,吴耀辉,黎继烈,姚跃飞.调控pH提高分批发酵赤霉素GA_3产量[J].菌物学报.2019
[4].方苏,周立彪,闵少坤,徐慧中.冬虫夏草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9
[5].柯善恢,伍时华,赵东玲,张健,黄翠姬.基于二次发酵酵母活力确定乙醇分批补料发酵最佳补料时间[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6].孙小龙,陈耀,付永前.米根霉分批补料一步发酵法高效积累L-乳酸的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8
[7].郑丽雪,王家皓,陈志鹏,齐斌,王立梅.分批补料高密度发酵生产丙酸杆菌素及其结构分析[J].食品科学.2019
[8].朱亚召,王明丽,俞海洋,高耀辉,赵俊.表达重组猪α干扰素的大肠埃希工程菌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中国兽药杂志.2018
[9].谢彪,唐晓芳,李镇江,杨志刚,陈刚.产ε-聚赖氨酸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8
[10].邱小明.新霉素分批发酵过程特性与动力学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