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历史,地貌,滑坡,青藏高原,汉中,岩溶,认识论。
历史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侯圣山,李昂,陈亮,王立朝,刘艺璇[1](2019)在《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滑坡发育历史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更新世以来,特别是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西北部发育了多期次的滑坡事件。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较好地保留了多期次滑坡的遗存,有研究历史滑坡发育规律的良好素材。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初步厘清了滑坡空间分布及新老滑坡相互迭置关系,总结得到本地区滑坡的四种发展类型:压裂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滑移型深层黄土-泥岩滑坡、蠕变型中浅层黄土-泥岩滑坡和塌滑型黄土滑坡。不同时期发育的滑坡在野外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发育于晚更新世的古滑坡有圈椅状的地形和高陡的后缘陡壁,滑坡堆积体已固结,堆积体表面冲沟发育;发育于全新世早期的老滑坡除了具有圈椅状地形和高陡后壁外,堆积体较为松散,堆积平台形态较为完整;发育于全新世晚期的新滑坡则保留了更多的滑坡特征,可见滑坡后缘和侧缘裂缝。巴谢河流域滑坡大多有多次滑动的迹象,不同期次的滑坡相互重迭,在同一范围发生多次滑动,形成多级滑坡堆积平台。滑坡埋压动植物、滑坡洼地短期水体沉积物等有着明显的滑坡指示意义。通过采集此类样品,利用14C和光释光等测年手段,获取了本地区一系列滑坡事件的年龄。对测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的五个滑坡高发时段,分别为100~63 ka BP、45. 2~41. 5 ka BP、33. 3~28. 2 ka BP、22. 5~15. 2 ka BP和10. 4~0. 2 ka BP。以上滑坡高发时段的推断将为认识去环境变迁提供证据。(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王子今[2](2018)在《汉中与汉文化的发生和发育——以交通史为视角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中是蜀道的枢纽,在这里形成了蜀道陆路交通与汉江水路交通的交接。作为联系西北与西南的文化中枢,汉中曾经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汉文化最初发生与早期发育的历史进程中,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文化、楚文化与齐鲁文化在汉代实现融汇,形成了汉文化。汉中曾经是维护联系的通道,也是实现沟通的中间站。汉中人张骞对于促进汉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凿空"之功,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伟大贡献。汉初与汉末时隔400余年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段,汉中两度辉煌,这与汉中地方重要的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地位有关。(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铎[3](2018)在《PSO-RBF神经网络在历史滑坡发育地区滑坡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行之有效地利用多源遥感资料对历史滑坡发育显着地区进行滑坡危险性预测,对于地质动力活跃的高山地区的滑坡灾害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该文以云南永胜、宾川县的滑坡危险性预测为案例,基于多源高分影像获取了615个滑坡,通过RapidEye立体像对提取了5m精度的DEM,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获取了9个滑坡影响因子(断层、水系、岩性、NDVI、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高程),然后利用TIN格网对滑坡及其影响因子数据进行空间属性集成,形成了可供模型预测的训练样本集。在考虑研究区滑坡发育特点的基础上,采用粒子群(PSO)优化RBF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开发了以PSO-RBF神经网络为核心的滑坡危险性预测程序。在预测过程中,首先对各滑坡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GRA),舍弃关联度较低的NDVI数据;然后分别利用PSO-RBF和BP神经网络对TIN训练样本集进行计算,获得研究区滑坡危险性预测结果。结果对比和ROC曲线评价显示,PSO-RBF神经网络预测效果良好,有效揭示了金沙江和断裂带对永胜、宾川地区滑坡发育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马正立[4](2017)在《现代治理意识的历史发育机制与时代培育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进程和活动的"善治",其根基在于培育作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治理意识。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现代治理意识的核心要义。在善治的理论框架下研究现代治理意识的发育模式,可以进一步探究我国现代治理意识形成的基础机制、历史脉络、现实制约及其培育路径。(本文来源于《新东方》期刊2017年04期)
刘霞[5](2017)在《杨属分子系统发育重建及其演化历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柳科(Salicaceae)是一个分布极广的植物类群,自林奈创建杨柳科以来,该科只包括杨属和柳属两个属。根据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杨属分为6大派。由于早期的研究所用分子标记包含的系统信息不足或取样的限制,杨属6大派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缺乏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杨属起源、演化历史和进化的时间框架等都是系统学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以蓖麻属(Ricinus)的蓖麻(Ricinus communis)为外类群,选取54个代表了广义杨柳科中的11个属的物种,使用matK和rbcL联合序列数据,应用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方推断法(BI)对广义杨柳科内关键属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系统发育重建,目的是为杨属和柳属系统发育的研究选择外类群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选择4个代表性柳属物种和3个近缘属物种(山桐子、山拐枣和栀子皮,曾归类于大风子科)为外类群,选取杨属在欧亚和北美分布区的代表性物种34个,这些物种涵盖了杨属的6大派。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41个物种进行23个单拷贝核基因片段和34个叶绿体片段测序,并分别进行联合片段构建系统发育树,然后采用宽松分子钟法和化石数据标定估算杨属各节点分歧时间,以解析和探讨杨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历史及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matK+rbcL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广义杨柳科的MP树和BI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各分支均有较高的支持率,其中山桐子属(Idesia)和山桂花属(Bennettiodendron)与杨属和柳属的亲缘关系最近,是杨属和柳属的姐妹属(0.99/70),其次是山拐枣属(0.97/64)。杨属和柳属分别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支持率的单系类群(1/99),彼此形成姊妹关系,共享最近的共同祖先。由于现存的杨属-柳属的近缘属物种,特别是亲缘关系最近的山桐子属和山桂花属的植物均分布于亚洲,因此可以进一步确认杨柳科为亚洲起源。(2)cpDNA系统树和核基因系统树对比表明,胡杨派、墨杨派和白杨派物种均形成很好的单系,因此将胡杨派、墨杨派和白杨派物种作为3个独立派的分类处理是合理的。而青杨派、黑杨派和大叶杨派物种由于派间存在的杂交事件,导致cpDNA树和核基因树产生不一致,呈网状进化关系,派间界线仍然不够明晰。(3)基于化石数据和cpDNA时间树推测,杨柳科在晚白垩纪到始新世早期分化后,有一支杨属的祖先率先越过白令海峡或大西洋陆桥进入北美,在北美分化和多样化,并伴随着始新世持续降温,特别是在渐新世时期的急剧降温,导致来自始新世的最早世系全部灭绝。而现存的北美支系属于来自古地中海中新世中期(14.26Ma)的支系。基于此,提出在地质历史上北美杨属物种有两次(分别于始新世和中新世)来自欧亚大陆祖先世系物种拓殖的观点,而第一次的拓殖物种因渐新世(34-23Ma)全球气候急剧下降而全部灭绝。(4)基于cpDNA时间树,现存杨属的祖先起源于古地中海后(14.26Ma),是渐新世灭绝事件后亚洲世系的残存支系,由于17-15Ma期间气候适宜,导致残存祖先世系的扩张。但随后由于中中新世降温导致杨属分歧为两大分支。第1大分支包括以胡杨派物种为基部类群的分支B、由中亚的阿富汗杨、我国北方的小叶杨和南方大叶杨组成的A1分支(阿富汗杨为基部类群)、由白杨派(银白杨、响叶杨、毛白杨)和黑杨派(欧洲黑杨)以及青杨派(青杨和青甘杨)组成的一个欧亚的A2分支、由其他白杨派物种(包括分布在欧亚的中国山杨、河北杨、欧洲山杨以及分布在北美的美洲山杨和大齿杨)组成的欧亚-北美A3分支。很明显A分支和B分支均起源于欧亚大陆。另一个大分支包括了亚洲分支C和北美分支D。研究发现,北美支系D与亚洲支系C于12.58Ma分歧后进入北美,但物种多样化则发生在6.68Ma,呈单系类群。香脂杨和毛果杨位于D分支的基部,是北美D支系的原始物种。基于北美D分支的单系起源,推测北美物种的形成和地理分布格局是气候变化直接驱动产生的。(5)欧亚白杨派中的中国山杨、欧洲山杨和北美的美洲山杨、大齿杨呈欧亚-北美间断分布,分歧于5.34Ma,是白令陆桥断裂导致地理隔离的结果。白杨派物种的祖先世系进入北美的时间为6.13Ma,而黑杨派、墨杨派、青杨派、北美大叶杨的祖先世系进入北美的时间要远早于白杨派祖先世系,为12.58Ma。(6)研究发现,在晚上新世(5.33Ma)发生过一次欧亚和北美跨洲际的杂交事件,进而导致了A1支的阿富汗杨、大叶杨和小叶杨与A2支的欧洲黑杨、青甘杨和青杨杂交物种的形成,并导致了cpDNA树和核基因树拓扑结构的不一致性。本研究初步确认杂交事件的父系来自北美的D支系,并且很可能是通过北大西洋陆桥完成的,由此进一步推测白令陆桥和北大西洋陆桥断裂可能均发生在5.5-5.4Ma。(7)关于墨杨物种的形成,甚至北美D分支单系是cpDNA捕获于已灭绝的北美杨树的―ghost lineage‖的产物还是气候驱动的地理隔离造成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陈俊俊[6](2017)在《基于针茅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探究中国草原的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最大的是欧亚草原。中国草原从东北平原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直达青藏高原的南缘,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有关于我国草原形成及演化进程,是目前研究较少的一个环节。针茅属植物广泛分布于整个欧亚草原,其作为建群种构建的针茅草原是欧亚草原的气候顶级群落,针茅属植物在草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针茅属的分化演变历史对研究中国草原的演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因此本研究基于针茅属植物的分子学证据,较为深入的研究了中国针茅属植物与中国主要草原的起源及演化历程。得到以下结论:(1)针茅属植物在28MaB.P.(百万年前)与外类群分歧而起源,22Ma B.P.在内蒙古中部开始分化,该属的物种集中形成期在9-2.61MaB.P.期间;(2)针茅属植物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以后,沿四条路线进行扩散:在16MaB.P.时,由内蒙古中部扩散至祁连山,青海和西藏西部地区,并于ll-6MaB.P.时,由西藏西部逐渐扩散至东部;在12MaB.P.时,由内蒙古中部扩散至贺兰山地区;在8MaB.P.时,由内蒙古中部地区扩散至新疆地区;在4MaB.P.时,由内蒙古中部扩散至内蒙古东部地区;(3)针茅属植物在草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草原发生演化的过程是伴随着针茅属植物的演化发展历程来进行的。因此,基于针茅属的扩张路线,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中国草原的形成先后顺序为:内蒙古中部-->祁连山-->青海-->西藏西部-->贺兰山-->新疆-->西藏中部-->西藏东部-->内蒙古东部,最终在4MaB.P.时形成今天的草原景观;(4)青藏高原的隆起对针茅属植物与中国草原的起源与演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4-12)
苏奥,杜江民,陈红汉,余雁,雷明珠[7](2016)在《控制异常孔隙带发育的成岩流体类型与活动历史——以琼东南盆地东部宝岛北缘储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质背景和大量钻测资料,利用流体包裹体和成岩矿物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以成岩流体类型和活动历史为视角,综合分析了琼东南盆地东部宝岛凹陷北缘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动态成因过程。研究区发育了叁段异常高孔带,其中前两段在全区均有发育,第叁段仅在BD19-2构造部分井发育。控制该区异常高孔带发育的流体类型为有机酸、大气淡水、烃类、热流体和无机幔源CO_2。在中新世早中期,大气水淋滤引起溶蚀,持续至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末期陵一段泥岩生排的有机酸进入储层,再次发生溶蚀形成次生孔,第四纪热流体的溶蚀作用最终形成第一段异常高孔带。中新世末期陵二段泥岩排出的有机酸引起溶蚀,持续到上新世中期,上新世早期天然气充注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孔隙,与此同时热流体活动也引发溶蚀,综合形成第二段异常高孔带。中新世早期下伏崖城组源岩开始生排有机酸引起溶蚀,持续至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末期陵二段泥岩开始生排有机酸再次引起溶蚀,持续至上新世中期,中新世中期天然气充注抑制了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孔隙,上新世富幔源CO_2的热流体开始活动溶蚀,综合形成第叁段异常高孔带。(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支禹强,张天元[8](2016)在《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桂林的岩溶地貌众所周知,本文在两大方面对其进行阐述,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夏国军[9](2016)在《哲学整体论:西方哲学现代性发育的历史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整体论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兴盛于20世纪初,促成了西方哲学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延续了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赋予其新解。它的外延分型由最初的形而上学整体论迅速拓展为科学哲学的认识论整体论、语言哲学整体论和心灵哲学整体论等,后者差不多每一种又具有诸多子形态。哲学整体论的历史逻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它在现当代的兴盛象征着古老的西方哲学现代性的深度发育。(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徐昊清[10](2016)在《潍北凹陷孔店组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试油、实测压力资料和流体包裹体数据及盆地模拟方法,在潍北凹陷古近系孔店组现今地层压力分析的基础上,恢复古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潍北凹陷现今地层压力以常压为主,成藏期储层古压力多表现为弱超压,其演化过程经历了"超压积累—超压释放—压力分异"3个演化阶段。由于潍北凹陷成藏期地层压力表现为弱超压状态,油气以近源成藏为主,处于生烃中心的北部洼陷带致密砂岩油气藏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历史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中是蜀道的枢纽,在这里形成了蜀道陆路交通与汉江水路交通的交接。作为联系西北与西南的文化中枢,汉中曾经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汉文化最初发生与早期发育的历史进程中,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秦文化、楚文化与齐鲁文化在汉代实现融汇,形成了汉文化。汉中曾经是维护联系的通道,也是实现沟通的中间站。汉中人张骞对于促进汉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凿空"之功,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伟大贡献。汉初与汉末时隔400余年的两个重要历史时段,汉中两度辉煌,这与汉中地方重要的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军事地理地位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侯圣山,李昂,陈亮,王立朝,刘艺璇.临夏盆地巴谢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滑坡发育历史重建[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2].王子今.汉中与汉文化的发生和发育——以交通史为视角的历史考察[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张铎.PSO-RBF神经网络在历史滑坡发育地区滑坡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8
[4].马正立.现代治理意识的历史发育机制与时代培育路径[J].新东方.2017
[5].刘霞.杨属分子系统发育重建及其演化历史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6].陈俊俊.基于针茅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探究中国草原的演化历史[D].内蒙古大学.2017
[7].苏奥,杜江民,陈红汉,余雁,雷明珠.控制异常孔隙带发育的成岩流体类型与活动历史——以琼东南盆地东部宝岛北缘储层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
[8].支禹强,张天元.桂林岩溶地貌发育历史及其地貌特点[J].山东工业技术.2016
[9].夏国军.哲学整体论:西方哲学现代性发育的历史逻辑[J].哲学研究.2016
[10].徐昊清.潍北凹陷孔店组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演化历史[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