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介子论文_王鹏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介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介子,质子,模型,核物理,夸克,粒子,微扰论。

中性介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博[1](2019)在《最小味破缺双Higgs二重态模型下研究中性介子混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子物理学是研究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物理学分支。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把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起来进行描述,经受住了高能实验的检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但有一些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因此需要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双Higgs二重态模型(2HDM)是众多新物理模型中的一个,它是在标准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标量Higgs二重态。在最小味破缺(MFV)方案下,双Higgs二重态模型可分为type-III模型和type-C模型。许多中性介子混合物理量已经被实验测量,这些实验测量可以用于检验标准模型和各种新物理模型。本文是在最小味破缺双Higgs二重态模型中,研究B_s~0-(?)_s~0,B_d~0-(?)_d~0,D~0-(?)~0和K~0-(?)~0介子混合,利用已有的实验测量,考虑耦合参数为实数和复数两种情况下,对type-Ⅲ和type-C两种模型的耦合参数给出限制。我们可以得到:(1)当耦合参数为实数时,B~0混合、B_d~0混合和K~0混合可能对|Au|的上限给出明显的限制,D,混合可以对|A_d|给出上限。type-Ⅲ模型中B_s~0混合、B_d~0混合和D~0混合,type-C模型中B_s~0混合,D~0混合和K~0混合对各自模型参数的允许空间给出有效限制。在type-III和type-C模型中的新物理耦合对于还没有被测量或没有被很好测量的物理量(A_(SL)~(s,d),?ΓBd,yBd,φ_d~(c(?)d),φ_(12)~s和φ_(12)~d的新物理效应不是很明显。(2)当耦合参数为复数时,B~0混合,D~0混合和K~0混合的2σ实验测量对新物理耦合给出了最终有效限制,且允许的新物理耦合还能对B~0混合和B_d~0混合的CP破坏相位φ_q~(c(?)q),混合相位φ_(12)~q和CP不对称性A_(SL)~q有很大贡献。我们发现这些相位都对相对相位θ很敏感,但是type-III与type-C模型对于θ变化有相反趋势。(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李帅[2](2019)在《在NJL模型下对磁场下中性π介子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QCD物质的研究是当代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人们认识强相互作用本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实验中,不但能产生非常高的温度,而且能产生非常强的磁场,这些极端外界条件将会对强子性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在真空和有限温条件下强磁场对中性π~0介子性质的影响。本文主要在两味Nambu–Jona-Lasinio(NJL)模型的框架下,研究在磁场中组分夸克质量及π~0介子质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行为,并简单探讨其背后的机制。首先我们从磁场下NJL模型的拉氏量密度出发,推导了平均场近似下QCD系统的热力学势,从而得到了磁场中能隙方程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数值求解组分夸克质量对磁场依赖关系,验证了磁催化效应。然后,我们利用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RPA)方法得到π~0介子的极化函数,从而求得磁场下π~0介子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我们发现,磁场中π~0介子的质量将会在一定温度(Mott相变温度,Mott transition temperature)时发生突变,这是强磁场下费米子的维数降低效应所导致的。而且,该相变温度随着磁场的增加而增大。此外,由于NJL模型的不可重整性,我们还详细探讨了不同正规化方案对数值结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周航,张振华,李小华,荆茂强,郑波[3](2018)在《中性D介子半轻子衰变分支比的理论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4种将非微扰的强相互作用参数化为形状因子的模型得到的4种强子形状因子,分别计算了中性D介子D~0→K~-e~+ν_e和D~0→π~-e~+ν_e两个半轻子衰变过程的衰变分支比.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比较,得到极点修正模型对D_0→K~-e~+ν_e过程的理论计算结果中心值与实验测量值非常接近,而对D~0→π~-e~+ν_e过程两参量多级展开模型符合较好.然而由于非微扰效应的存在,形状因子f+(0)和强耦合常数g等参数误差过大,因此得到的理论计算结果误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兴龙[4](2017)在《碰撞末态效应对喷注强子化影响的研究以及中性π介子的实验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点量子色动力学(LQCD),主要是预言在高温高密的环境下会使夸克和胶子退禁闭,解除禁闭后形成新物质相—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在众所周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由于在爆炸初期同样会存在高温高密的环境,我们根据此判断在这个时期可能会产生QGP这种新物质相。为了探寻这种新物质相的相关性质,科学家分别设计重离子碰撞实验以及各种模型模拟重离子碰撞。实验方面,主要由LHC和RHIC作为代表。模拟方向上,有PYTHIA,HIJING,PYQUEN等相关的模拟模型。在RHIC实验中发现,与d-Au碰撞作比较,Au-Au碰撞所产生的末态强子无论在高横动量区还是在低横动量区,都有明显的压低,说明在碰撞的过程中,部分子在穿越核核碰撞产生的新物质时,发生了能量损失,我们称之为喷注淬火现象。然而在质子—铅(p-Pb)和质子—质子(p-p)碰撞的系统下,产生了类集体效应,这让我们也开始怀疑在冷核中是否也可以产生这种现象。我们主要介绍在高能重离子碰撞中,质子—质子碰撞作为参照,去探究这种被广泛接受的QGP新物质的具体性质。除了喷注淬火现象,许多实验组分别也给出了 QGP存在的证据,如:奇异粒子的增加,J/Ψ产额压低,集体流效应等等。但是,我们在高能量的质子—质子碰撞中也观测到了末态粒子的(类)集体效应,即重子介子比增加,这一现象使得我们开始怀疑在P-P碰撞和p-Pb碰撞中是否也存在QGP物质。于是我们通过考虑初态部分子的涨落和强子化过程的色重联效应是否在没有QGP产生的环境下对末态喷注强字化也会有一个类集体效应的影响。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小系统下对于末态喷注强子化的类集体效应。另外,我们通过在末态喷注强子化的过程中尝试去加上胶子辐射所产生的能量损失,来观察末态喷注的变化。我们主要介绍模拟部分的两个模型,分别是:Pythia和PyQuen。通过Pythia和PyQuen模型分别进行对不同的色重联模型和不同能量损失角度对末态喷注强子化影响的研究。从新QCD色重联模型,高多重数相互作用(MPI)色重联模型出发,对不同的模拟展开分析,然后对末态喷注加上不同角度的胶子辐射能量损失,给出不同模型的结果并比较和分析。为了更好的理解喷注产额,我们走向实验中去研究末态产额。在实验中直接光子与喷注关联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手段,在这个研究中,我们需要对直接光子进行判断,作为直接光子最大的实验背景就是由中性π介子所衰变而来的双光子。那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先要找到对应的中性π介子,我们选择在ALICE实验中利用其中心区探测粒子径迹的优势,还有对中性π介子探测的电磁量能取样计数器,分别对中性π介子进行鉴别,从而筛选出直接光子中对应得部分衰变光子。从而更好的完成直接光子核喷注的关联研究。通过在模拟中获得更多有关喷注的信息。在质子—质子碰撞和质子—核碰撞中,我们能更加直观的去分析类集体效应的具体来源。对于探究冷核效应,以及对于QGP是否真的也存在于小系统中这样疑问的解答,有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的实验走向更高的能量,数据更加的完善,以及模拟系统的更加深入,可以通过对喷注更加深刻的研究,达到我们探寻微观世界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孙飞[5](2014)在《具有重子数与轻子数定域对称性的超对称模型中中性介子混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有效哈密顿方法,我们分析具有重子数与轻子数定域对称性的超对称模型(BLMSSM)中的B0-B。混合过程。并且在计算中考虑了125GeV Higgs对于参数空间的限制。数值分析表明这些额外粒子的贡献在B0-B。混合过程中可以很大,对于特定参数空间,质量劈裂△mB的理论预言值可以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进一步,B0-B0混合过程可以对BLMSSM参数空间有一个初步的约束。同时,在BLMSSM中,B0-B0混合的CP破坏αfsd的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也符合的很好,而且在特定的参数空间,Bo-B0混合的CP破坏可以比较大。随着更精确的理论分析和实验探测,B0-B0混合在BLMSSM中将会有一个更清楚的图像并且新物理模型的参数空间将会被更进一步的约束。全文共有六章,其中第叁到第五章是我们的主要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简要的介绍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SM)的主要思想,历史进程,以及基本粒子,拉氏量和希格斯机制。第二章简单的介绍了最小超对称标准模型(MSSM)的理论构架,主要包括粒子组成,拉氏量以及其超势和软破缺项,R-宇称和希格斯质量问题。第叁章介绍了具有重子数与轻子数定域对称性的超对称模型(BLMSSM)的主要特点。首先介绍了这个模型的研究背景。然后给出了这个模型的各种额外超场以及超势和软破缺项,在希格斯场获得非零真空期望值后,对称群从SU(2)L(?)U(1)Y(?)U(1)B(?)U(1)L破缺到电磁对称群U(1)e,从而得到了B0-B0混合计算需要的粒子谱和顶点耦合。特别地,我们也考虑了125GeV Higgs对参数空间的限制。第四章我们首先介绍了中性介子混合的基本公式和研究方法。然后我们计算了BLMSSM中B0-B0混合的领头阶的威尔逊系数,提取出了局域算符并且利用费尔兹重排使其都成为色单态的算符。考虑算符的QCD修正,反常维数矩阵被给出,接下来利用重整化群方程,我们得到了在强子能标下的质量劈裂的表达式。我们发现这些额外粒子的贡献在B0-B0混合过程中可以很大,对于特定参数空间,质量劈裂△mB的理论预言值可以和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进一步,B0-B0混合过程可以对BLMSSM参数空间有一个初步的约束。第五章我们首先介绍了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和CKM混合矩阵,随后我们讨论了BLMSSM中可能的CP破坏源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推导,最后我们得到了B0-B0混合过程CP破坏αfsd的解析表达式,数值计算表明α}s的理论预言值符合实验结果,在特定的参数空间,B0-B0混合的CP破坏可以达到比较大的程度,这可能为理解宇宙的正反物质不对称提供一些帮助。第六章,我们对本论文研究成果做了详细的总结并对后续的工作做了更进一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9-01)

余毅聪[6](2013)在《中性赝标介子的双轻子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性赝标介子(π0,η等)衰变到轻子对的过程一直深受理论和实验关注.这些过程的研究对于检验标准模型和寻找超越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有指导意义.这里首先在手征微扰论的框架下详细分析π0→e+e-,发现该过程的衰变率可以确定至一个未知常数.目前尚无模型无关方法来确定这一个未知常数组合.然后在一个矢量为主的模型中计算这一过程,发现模型中参数的存在使得理论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与实验值相比,理论预言的不确定性将会模糊可能的新物理信号,同样的分析可以推广至η→e+e-和η→μ+μ-.(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鲁公儒,李新强,李艳敏,苏方[7](2012)在《代非普适Z′模型下中性B_s介子混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HCb,Tevatron以及D0实验组关于中性Bs介子混合的最新实验结果,Γs12中有可能存在大的新物理贡献,本文在代非普适Z′模型下对Bs—ˉBs混合进行了研究.假定Z′玻色子不仅对非对角矩阵元Ms12有贡献,还考虑了由树图交换Z′玻色子所导致的b→sccˉ算符对非对角矩阵元Γs12的贡献.结果表明:在△Ms,φs和Bd→J/ψKS衰变的间接CP不对称这些物理可观测量的联合限制下,实验值asfs得不到解释.因此,在对非普适Z′模型假定下,不能同时对所有中性Bs介子混合观测量给出解释.伴随着LHCb以及未来的超级B工厂的运行,尤其是对CP不对称asfs的测量,期望这一问题将得到解答.(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24期)

李艳敏[8](2012)在《代非普适Z’模型下中性Bs介子混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粒子物理中,建立在规范群SU(3)C(?)SU(2)L(?)U(1)Y基础之上的描写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规范理论——标准模型,在过去的叁十多年中该模型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微观粒子相互作用规律描述最完美的理论之一。然而,标准模型自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至今它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所以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并不是一个终极的理论,它应该是某一能标下的一个低能有效理论,在更高能标时应存在更为基本的理论,这就为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留下了发展的空间。重味物理,尤其是B物理,它不仅揭示了距离非常近时的强相互作用物理,更是高精确探究CP破坏、稀有衰变和味改变过程等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检验标准模型以及寻找新物理的极为理想的场所。因此,对B介子衰变的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备受关注,成为一个非常热门和前沿的领域。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存在问题的中性B介子混合过程,在一个具体的新物理模型代非普适Z'模型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基于LHCb和Tevatron实验组关于中性Bs介子混合的最新实验结果,我们在代非普适Z'模型下对中性Bs介子混合进行了研究。在第一种方案中,我们假定Z'玻色子只对非对角矩阵元M12s有贡献。结果发现:在考虑进ΔMs,φs和ΔΓs的联合限制后,该模型将无法对D0实验组所观测到的CP不对称afss给出解释(至少在1σ范围内)。接着,我们考虑了第二种方案,即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还考虑了由树图交换Z'玻色子所导致的b→scc算符对非对角矩阵元Γ12s的贡献。结果表明:在ΔMs、φs和Bd→J/ΨKs衰变的间接CP不对称这些物理可观测量的联合限制下,实验值afss仍然得不到解释。因此,在我们对代非普适Z'模型的假定下,我们不能同时对所有中性Bs介子混合观测量给出解释。伴随着LHCb以及未来的超级B介子工厂的运行,尤其是对CP不对称afss的测量,我们期望,这一问题将得到解答。(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彭涛,李龙科,张子平[9](2012)在《Belle实验D~0→K_s~0π~+π~-道中性D介子混合参数测量的本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Belle非对称e+e-对撞机实验中,通过D0→K0sπ+π-道的含时达里兹分析,可以实现对D0-D0混合参数的灵敏测量.详细地讨论了事例的筛选和本底分析方法,给出了信号和各类本底谱函数的具体形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吴晓松[10](2011)在《在Weinberg附加导数耦合模型中的中性矢量介子辐射衰变统一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初在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基础上建立量子场论以来,量子场论已经不断地完善,至今已发展为包括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论、量子色动力学、量子电弱统一理论等许多重要的现代物理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描述微观高能粒子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粒子产生与湮灭以及探索新粒子、新物理现象等许多备受关注重要研究工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将量子场论具体用于理论描述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计算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中性矢量介子辐射衰变理论中的传统唯象模型,并利用此唯象模型完成了对四个中性矢量介子(ρ~0,ω,φ, Jψ)电磁衰变成π~0介子和γ光子:ρ~0→π~0γ,ω→π~0γ,φ→π~0γ,和Jψ→π~0γ的辐射衰变宽度的理论计算,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值作对比分析,发现了传统唯象模型存在不足之处;然后,针对本研究问题,在传统唯象模型中引入Weinberg附加导数耦合算子,从而构建出中性矢量介子辐射衰变理论中的统一唯象模型,并对所构建的这个统一唯象模型中的四个耦合参数进行了确定,最后立足于新的理论框架对该统一模型中的Jψ粒子可能出现的其它所有电磁衰变现象作了较完整的定性分析与讨论,进一步检验该模型以及从该模型里可以出现的其它有关电磁衰变现象的理论预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1-05-01)

中性介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QCD物质的研究是当代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人们认识强相互作用本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实验中,不但能产生非常高的温度,而且能产生非常强的磁场,这些极端外界条件将会对强子性质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将主要研究在真空和有限温条件下强磁场对中性π~0介子性质的影响。本文主要在两味Nambu–Jona-Lasinio(NJL)模型的框架下,研究在磁场中组分夸克质量及π~0介子质量随着温度的变化行为,并简单探讨其背后的机制。首先我们从磁场下NJL模型的拉氏量密度出发,推导了平均场近似下QCD系统的热力学势,从而得到了磁场中能隙方程的解析表达式,通过数值求解组分夸克质量对磁场依赖关系,验证了磁催化效应。然后,我们利用Random Phase Approximation(RPA)方法得到π~0介子的极化函数,从而求得磁场下π~0介子的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我们发现,磁场中π~0介子的质量将会在一定温度(Mott相变温度,Mott transition temperature)时发生突变,这是强磁场下费米子的维数降低效应所导致的。而且,该相变温度随着磁场的增加而增大。此外,由于NJL模型的不可重整性,我们还详细探讨了不同正规化方案对数值结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介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鹏博.最小味破缺双Higgs二重态模型下研究中性介子混合[D].信阳师范学院.2019

[2].李帅.在NJL模型下对磁场下中性π介子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周航,张振华,李小华,荆茂强,郑波.中性D介子半轻子衰变分支比的理论计算[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李兴龙.碰撞末态效应对喷注强子化影响的研究以及中性π介子的实验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17

[5].孙飞.具有重子数与轻子数定域对称性的超对称模型中中性介子混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6].余毅聪.中性赝标介子的双轻子衰变[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3

[7].鲁公儒,李新强,李艳敏,苏方.代非普适Z′模型下中性B_s介子混合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2

[8].李艳敏.代非普适Z’模型下中性Bs介子混合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彭涛,李龙科,张子平.Belle实验D~0→K_s~0π~+π~-道中性D介子混合参数测量的本底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2

[10].吴晓松.在Weinberg附加导数耦合模型中的中性矢量介子辐射衰变统一理论[D].重庆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中性介子产生几率随轰击能量的变...标准模型和最小味破缺双Higgs二重态模...重建出的π0介子衰变的双光子不变质量谱包含光子分布衰变及对应能谱图单标记D介子得到的能量谱

标签:;  ;  ;  ;  ;  ;  ;  

中性介子论文_王鹏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