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圣经之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爱,嬗变,荷马史诗,圣经
圣经之爱论文文献综述
高艳霞[1](2017)在《爱之观念的嬗变——从《荷马史诗》和《圣经》看两希之爱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二希文明中,爱的观念也存在着根本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着不同的人文意蕴。本文通过《荷马史诗》和《圣经》两部作品中体现的爱之内涵不同,揭示西方文化的嬗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3期)
闫保平,舒红霞[2](2016)在《《圣经·旧约》之爱与儒家孝慈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希伯来民族创立了一元化宗教伦理文化,中国古代人民则创立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孝慈"道德文化,比较二者文化的同源与差异,结合当代社会现实,继承和弘扬孝慈文化传统,应该坚持和谐世界的理想,科学的理性精神,伦理道德的教化方法。(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端木凡昌[3](2015)在《看哪神的羔羊 《圣经》中被杀羔羊的献祭之爱与命运延续》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及基督教教义常涉及"羊(lamb/sheep)"一词。该词往往一方面象征崇高、洁净、伟大的正面意义,同时又是叁位一体中圣子的化身。"羊"深层的语言内涵不但直接影响到它所存在的、当时的基督教社会与文化,甚至在今人的语言学习和社会活动中,我们也仍然可以找到这一影响的痕迹。当这种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时,重返这一影响的顶峰有助于我们正视"羊"的深层语言内涵:"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本文来源于《文明》期刊2015年02期)
许璐佳[4](2014)在《解析《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圣经主题之爱的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有意援引《圣经》中"爱"的主题刻画了一个勇敢、大胆的黑人女性从天真烂漫的伊甸园生活到不幸的叁次婚姻经历,最后挣脱了婚姻束缚自我意识觉醒的成长过程。本文试图从圣经主题之爱的主题来解读赫斯顿笔下这个光彩照人的黑人女性。(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14期)
袁媛[5](2014)在《宫泽贤治童话中的《圣经》之“爱”》一文中研究指出宫泽贤治(1886-1933)日本诗人,童话作家,教育家,宗教家,农业改革家。宫泽生于日本东北部贫穷的岩手县,自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并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为改善农村面貌,他亲赴农村任教,开办农业技术讲习所,创办农民协会,以其短暂的一生坚定地实践着自己的信念,即:“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幸福。”终因积劳成疾,年仅37岁便离开人世。由于作者复杂的生活背景,使得他既是文学家又同时拥有农业改革家和宗教家的身份,而他所写的作品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众所周知,宫泽贤治的作品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深意,以及有关天地人伦的思考是“贤治精神”的精髓。这在阅读贤治作品时,在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从更多,更新,更广的视角去解读他的机会。日本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研究宫泽贤治及其作品,关于其研究专着不胜枚举。对于宫泽贤治的文学作品,如果缺乏对其宗教思想方面的认识是很难读懂的,国内外有数量繁多的关于贤治与宗教关系的研究专着或论文,其中大多集中在佛教层面,但是贤治与宗教的关系不仅仅限于佛教,其作品中诸多基督教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关于宫泽贤治作品中所包含的基督教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受关注度还不是很高。本论文中,笔者将把先行研究以及关于宫泽的一系列传记中的描述作为论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贤治文学与基督教思想的关系、即挖掘作家基督教思想产生的根源及可能性,并结合基督教文学,罗列和分析出贤治文章中出现的基督教因素,欲从实证的角度探明宫泽贤治对基督教的认可。再从宫泽作品中“自我牺牲”这一主题入手,推断其关于基督教思想的众多作品是围绕着《圣经》当中所倡导的关于“爱”的教义而展开的。最后,结合《圣经》中关于“爱”之定义,以着名童话《银河铁道之夜》为中心,通过具体分析“爱”的教义是如何投影在宫沢贤治的部分作品之中的,从而探明蕴含在贤治作品深处的基督教思想。(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王允曦[6](2013)在《从《圣经》中看自由之爱的生命赞歌——记《所罗门之歌》》一文中研究指出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圣经旧约.雅歌》雅歌表面上讲述的是男女之间对爱情的渴望与追寻的故事,但引申的却是对于生命自由之爱的追寻与上帝本源的探索。同样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位深受《圣经》思想影响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写过一部《所罗门之歌》的长篇小说,故事里的黑人主人公也同样走上了一条冲破人生束缚的道路,并且最终在生命的洗礼中获得了自由与重生。(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3年10期)
耿雪[7](2011)在《东西方人性中共同的奇葩——《论语》之“仁”与《圣经》之“爱”》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经典《论语》中集中阐释的"仁"的概念和基督教《圣经》中"爱"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既有共通之处,又有相异之点。研究二者异同对于促进中外文化交融、加速全球化进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神州》期刊2011年14期)
马丽[8](2011)在《《圣经》爱——一场基督教艺术的盛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北京基督教叁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主办,北京基督教青年会、白雪美术研究会承办,北京市西城区广外书画协会、和画廊协办的第一届《圣经》爱——主题艺术展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 《圣经》—— 基督教艺术创作的源泉(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1-01-11)
杨涛[9](2010)在《《圣经》“爱德”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流活水,它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滋养着西方的文学和艺术,孕育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圣经》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爱德”,这既是神的诫命与恩典,也是基督徒行为合法性的依据,是统摄一切的总纲。《圣经》的爱德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旧约之爱到新约之爱的发展过程。旧约之爱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旧约中以色列人的爱不能惠及外邦人,自然也不会包括国家的宿敌;旧约中的律法——摩西十戒是刻在石板上的,需要外在的监督才能实现。而新约则超越了旧约,把爱的范围由原来的邻人扩展到每个人;爱的福音则刻在了每个信徒的心里。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从生命的诞生到逝去,那一阶段都离不开爱的呵护。《圣经》的爱德可以分为叁个方面:神对人的爱,人对神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爱的。神对人的爱是《圣经》之爱德神圣性与超越性的根源,是世界存在的本体,神爱体现在创世之爱、立约之爱、救赎之爱叁个方面。人对神的爱是对神对人的爱的回应。人生而有罪,单凭人类自己的努力无法克服原罪获得救赎,上帝才是人类获得救赎的保障和惟一动力。人与人的爱是对神爱的彰显与效仿,是神人关系的延伸,是人对同类的伦理关怀。自爱不是自私,自爱是爱人的立足点和前提,恰当的自爱是值得提倡的,而过度的自爱则是一种罪。《圣经》“爱德”观的内涵和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仁爱”、佛家的“慈悲”等思想有一定的区别,但也有许多相通之处。爱德思想在构建普世伦理中具有一定的资源性价值;爱德思想为环境伦理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爱德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思想资源,这些方面无疑都体现出爱德思想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1)
宁静,洪增流[10](2010)在《从上帝之爱到人间之爱——凯瑟琳·安·波特宗教主题的《圣经》原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了美国现代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两篇代表作,认为其中《圣经》原型的移位运用揭示出一个共同的宗教主题:"上帝死后"人类由于不能互爱造成的精神荒原,以及人间之爱的拯救性力量。(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圣经之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希伯来民族创立了一元化宗教伦理文化,中国古代人民则创立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的"孝慈"道德文化,比较二者文化的同源与差异,结合当代社会现实,继承和弘扬孝慈文化传统,应该坚持和谐世界的理想,科学的理性精神,伦理道德的教化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圣经之爱论文参考文献
[1].高艳霞.爱之观念的嬗变——从《荷马史诗》和《圣经》看两希之爱的差异[J].北方文学.2017
[2].闫保平,舒红霞.《圣经·旧约》之爱与儒家孝慈之比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3].端木凡昌.看哪神的羔羊《圣经》中被杀羔羊的献祭之爱与命运延续[J].文明.2015
[4].许璐佳.解析《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圣经主题之爱的主题[J].青年作家.2014
[5].袁媛.宫泽贤治童话中的《圣经》之“爱”[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6].王允曦.从《圣经》中看自由之爱的生命赞歌——记《所罗门之歌》[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
[7].耿雪.东西方人性中共同的奇葩——《论语》之“仁”与《圣经》之“爱”[J].神州.2011
[8].马丽.《圣经》爱——一场基督教艺术的盛宴[N].中国民族报.2011
[9].杨涛.《圣经》“爱德”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10].宁静,洪增流.从上帝之爱到人间之爱——凯瑟琳·安·波特宗教主题的《圣经》原型解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