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特征论文-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响应特征论文-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响应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候,气候因子,长白山

响应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1](2019)在《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长白山北坡1997—2012年间5种植物和4种动物的春季物候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动、植物的春季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年际波动和变化趋势,其中山杨花期和蝶类初见时间显着提前.(2)1997—2012年,不同动、植物物候发生所需0℃以上积温不尽相同,观测的植物中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最高((358±104)℃)、杞柳(Salix liugencii)最低((9±7)℃).(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蕊,王慧,李栋梁[2](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3](2019)在《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理化特征及其石漠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2月期间,选取气候条件一致、石漠化等级不同的纳朵洞主洞(地表潜在石漠化)及其附近小洞(地表中度石漠化)进行了1 a的监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强度石漠化条件下的洞穴滴水的理化指标(pH值、电导率EC、Ca~(2+)与Mg~(2+)等)及其洞穴环境特征(温度、CO_2浓度)。研究结果表明:①纳朵洞主洞及其附近小洞洞穴滴水的pH均值分别为7.8,8.2,夏季主洞CO_2浓度是小洞的4~5倍,说明石漠化程度高的洞穴滴水pH值高于石漠化程度低的洞穴滴水,而洞穴的CO_2浓度则相反。②纳朵洞主洞洞内年平均气温16.6℃,而小洞观测点年平均气温为13.0℃,主洞(石漠化程度低)比小洞(石漠化程度高)更好地响应地表多年年均气温(16.2℃),石漠化程度高的洞穴气温和滴水的电导率较石漠化程度低的变幅大。③纳朵洞主洞及其附近小洞洞穴滴水的Ca~(2+)质量浓度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为38~75 mg/L和30~53 mg/L,说明石漠化程度低的洞穴滴水的Ca~(2+)离子浓度相对偏高。(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11期)

司文朋,薛诗桂,马灵伟,赵群,焦艳艳[4](2019)在《顺北走滑断裂-断溶体物理模拟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高角度走滑断裂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明确断裂的地震响应特征,针对走滑断裂的宽度、非均质程度、横向可分辨能力、断裂样式及溶洞发育形式分别进行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及实验地震数据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杂乱反射能量异常特征是断裂带宽度及破碎程度的综合效应;断裂横向分辨能力与上覆地层无密切关系,主要受子波等因素影响,但如果上覆地层吸收衰减严重,则会导致频带变窄,地震波长变长,从而降低横向分辨能力;断裂带内部发育的溶洞无明显"串珠"特征,大规模溶洞及反射界面处发育的溶洞能产生"串珠"特征,但仍难与断裂产生的杂乱反射进行明显区分。通过模型响应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的对比,形成了关于顺北地区3种典型断裂地震响应特征的认识,即断裂弱反射、断裂强反射、断裂杂乱反射+"串珠",为该地区实际断裂的识别提供了有效参考,对类似地区走滑断裂及相关断溶体的检测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9年06期)

王冠琳,李大伟,徐腾飞,滕飞,魏泽勋[5](2019)在《上层海洋对台风“凯萨娜”(2009)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对2009年台风"凯萨娜"过后,南海上层海洋的物理和生态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凯萨娜"引起的上升流流速最大可以达到1.6×10~(–3)m/s,台风过后,海表面温度(SST)下降显着,最大降温幅度可以达到6℃,海表面高度降低,先前存在的中尺度冷涡进一步加强。台风过后,沿着台风路径,叶绿素浓度升高,最大值可以达到2 mg/m~3以上,初级生产力升高到台风过境前的5倍。SST的最大降温中心与海面高度下降区域以及叶绿素浓度升高的区域一致。Argo数据表明台风诱发了强烈的垂向混合和艾克曼泵吸,不同位置处,垂向混合和艾克曼泵吸的强度不一样。通过混合和泵吸过程,台风可以把海洋内部的营养盐输送到海洋表层,对整个南海的物理和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崔天宇,庞奖励,张文桐[6](2019)在《湖北郧县庹家湾黄土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55ka以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汉江上游庹家湾剖面沉积学、色度参数、磁化率、粒度及地层年代的研究,揭示了庹家湾剖面的风化成壤特征及55 ka以来的气候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红度、红度/黄度、磁化率值及黏粒含量在古土壤层出现峰值,在马兰黄土层表现为低值区;其在228~260 cm和294~370 cm深度处为较高值,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而接近古土壤(S_0),属于弱古土壤层(L_1-S_1和L_1-S_2),形成年龄在27.5~21.5 ka BP之间。该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反映了区内55ka以来的气候变化,晚更新世末期(55.0~11.5 ka BP)气候干冷,其中27.5~21.5 ka BP期间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全新世早期(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全新世中期(8.5~3.1 ka BP)气候最为暖湿,全新世晚期(3.1 ka BP以来)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变。(本文来源于《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赵园园,王海洋[7](2019)在《重庆市园林树木生长特征及其对生境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主城区14种木本植物为对象,在15个采样地点中,采集并测量当年生枝条、花枝和果枝的茎、叶、花和果实性状,同时实地测量采样地点的环境因子,定量分析了功能性状的差异性、环境因子的影响及生境类型和功能群对功能性状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①除茎密度、比叶面积外,茎干质量、茎截面积、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在不同物种间差异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开花习性对性状差异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活型和生长型类型因性状和枝条而异,如不同生活型间功能性状在当年生枝条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花枝和果枝的茎干质量和单叶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比叶面积、花枝的单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外,其余功能性状在不同生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温度、硬质铺装占比及PM 2.5对于茎干质量、单叶面积、单叶干质量、花干质量和果实干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茎密度、比叶面积正相关;④发育阶段对性状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比叶面积外,其他性状随新—花—果梯度变化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8](2019)在《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灌丛斑块土壤特征对围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作为高寒带植被的立地条件,是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发挥其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之一。本研究选取祁连山东段头花杜鹃、山生柳和金露梅3种典型灌丛斑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围封前后其理化性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氮5个理化指标在灌下、灌外差异显着;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磷、速效氮、速效磷6个理化指标在围栏内外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进一步表明,围栏内速效氮与孔隙度的贡献率较高,表明围封后速效氮与孔隙度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围栏外速效氮与全磷的贡献率较高,表明有放牧干扰时速效氮与全磷是影响祁连山东段3种灌丛斑块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环境因子。头花杜鹃灌丛斑块不论是否受到放牧干扰,均能保持其良好的土壤理化性质,表明头花杜鹃灌丛斑块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短期围封能够显着增加灌丛斑块土壤含水量和速效养分含量,从而改善立地条件,也进一步证明围封更加有利于退化灌丛草地的恢复与重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9](2019)在《倒伏胁迫下的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变化与光谱响应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倒伏胁迫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品质和机械收获能力。解析不同倒伏胁迫强度下玉米冠层结构变化规律及其光谱响应机理,是玉米倒伏灾情大范围遥感监测的基础。分别在玉米抽雄期、灌浆中期设置茎倒、茎折、根倒3种强度的倒伏处理,基于田间多频次持续观测实验,分析生育期、倒伏类型对玉米冠层结构动态变化及其自我恢复能力的影响;采用传统光谱变换与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倒伏玉米冠层高光谱进行处理,选取叶面积密度(LAD)为玉米倒伏冠层结构特征指标,筛选叶面积密度最佳敏感波段和小波系数,基于随机森林法构建叶面积密度高光谱响应模型,利用未参与建模的实测样本验证模型精度,重点探讨小波分解尺度和光谱分辨率对LAD光谱响应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密度作为单位体积内叶面积总量的冠层结构表征指标,与倒伏胁迫强度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灌浆期的倒伏玉米LAD普遍高于抽雄期,抽雄期LAD整体表现为茎折>根倒>茎倒>未倒伏,灌浆期LAD整体表现为根倒>茎折>茎倒>未倒伏;经连续小波变换后,玉米倒伏冠层光谱对玉米倒伏LAD的响应能力普遍优于传统光谱变换,随着小波分解尺度的增加, LAD与敏感波段的相关性越强,其中10尺度相关系数最高,达0.74;连续小波变换所构建的模型精度普遍优于传统光谱变换,其中由原始光谱小波变换后构建的LAD响应模型精度最高,检验样本的R~2为0.811, RMSE为1.763,表明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可凸显和利用冠层光谱中的细微信息。因此,叶面积密度可有效定量表征不同倒伏胁迫程度的玉米冠层结构变化特征,连续小波变换能有效提升冠层光谱对倒伏玉米结构变化的响应能力,基于随机森林法构建的倒伏玉米叶面积密度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为区域尺度的夏玉米倒伏灾情遥感监测提供先验知识。(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邹志勇,吴向伟,陈永明,别云波,王粒[10](2019)在《低温冷冻和机械损伤条件下马铃薯高光谱图像特征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了低温冷冻和机械损伤条件下马铃薯高光谱图像特征响应特性研究。采用卓立汉光公司Image~λ"谱像"系列高光谱相机获取完好的、低温冷冻和机械损伤条件下的光谱波段范围为387~1 035 nm的马铃薯高光谱图像;截取校正后的像素尺寸大小为60×60的马铃薯高光谱中部完好的图像并计算该区域平均反射率值;冻伤的马铃薯样本的反射光谱曲线在440, 560和680 nm附近有明显吸收峰;机械损伤样本在560和680 nm附近有明显吸收峰,在680 nm附近吸收峰谷值明显低于冻伤样本;完好的马铃薯样本反射光谱曲线相对较为平滑,在560和680 nm附近未见明显吸收峰;撞伤样本在440, 560和680 nm附近存在吸收峰,而在410 nm附近有一个明显的反射峰。四类马铃薯样本的反射光谱曲线特征峰值表现出一定的指纹特性,因而可以被用于后续品质特征检测分析使用。由于仪器或检测环境、光照强弱等因素影响,光谱数据中掺杂噪声,因此采用化学计量学预处理方法消除噪声的影响;随机选取70%的马铃薯四类样本的反射光谱作为训练数据,剩余的30%作为测试集;接着,利用极端梯度提升算法、类型提升算法和轻量梯度提升机算法来获取马铃薯高光谱图像的有效特征波谱,减少高维海量高光谱数据对后续品质分类模型的影响;最后,将提取到的有效特征波长构建马铃薯品质判别模型。在建立的分类模型中,使用的轻量梯度提升机+逻辑斯蒂回归达到最高的判别精度98.86%。该研究为将来高光谱图像成像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马铃薯品质有效监测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11期)

响应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1961-2015年中国西北地区74个气象站逐月地表感热通量计算资料,及其东部155个常规气象站夏季的月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线性回归分析、奇异值分解(SVD)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盛夏(7-8月)降水的时空异常演变特征及其与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异常的联系及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体呈年代际减少趋势,减少最明显的区域为宁夏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其空间异常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的增多(减少)和西北-东南向"-+-"变化。(2)当西北地区初春(3-4月)地表感热通量整体异常偏强(弱)时,盛夏(7-8月),在贝加尔湖以南、中国北方的上空出现高度场异常偏高(低),中国西北地区水汽辐散(辐合)加强,西北地区东部宁夏平原降水出现异常偏少(偏多);而陕西南部有水汽的辐合(辐散)加强,有(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产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响应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长白山北坡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蕊,王慧,李栋梁.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9

[3].王家录,李维杰,王建力,王红.贵州纳朵洞洞穴滴水理化特征及其石漠化响应[J].人民长江.2019

[4].司文朋,薛诗桂,马灵伟,赵群,焦艳艳.顺北走滑断裂-断溶体物理模拟及地震响应特征分析[J].石油物探.2019

[5].王冠琳,李大伟,徐腾飞,滕飞,魏泽勋.上层海洋对台风“凯萨娜”(2009)的响应特征[J].海洋科学.2019

[6].崔天宇,庞奖励,张文桐.湖北郧县庹家湾黄土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55ka以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9

[7].赵园园,王海洋.重庆市园林树木生长特征及其对生境响应[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刘玉祯,曹文侠,王金兰,李文,辛雨琼.祁连山东段不同类型灌丛斑块土壤特征对围封的响应[J].草业学报.2019

[9].束美艳,顾晓鹤,孙林,朱金山,杨贵军.倒伏胁迫下的玉米冠层结构特征变化与光谱响应解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10].邹志勇,吴向伟,陈永明,别云波,王粒.低温冷冻和机械损伤条件下马铃薯高光谱图像特征响应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标签:;  ;  ;  

响应特征论文-史国强,牛丽君,郭艳双,尹航,周海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