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其由人工挖孔灌注钢筋混凝土而成,其包括柱体、翼板Ⅰ、翼板Ⅱ,翼板Ⅰ固定在柱体一侧上端且设置在下滑体的支挡侧,翼板Ⅱ与柱体高度相等,翼板Ⅱ固定在柱体另一侧,抗滑桩上部截面为工字形,抗滑桩的下部截面为T字形;本实用新型抗滑桩可以大幅降低桩孔人工开挖土方量,降低混凝土材料及钢筋用量,在同样混凝土及钢筋用量前提下,提高单桩侧向承载力及单桩所承担的下滑力,从而提高边坡抗滑桩工程效益,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由人工挖孔灌注钢筋混凝土而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翼板Ⅰ(1)、柱体(2)、翼板Ⅱ(3);翼板Ⅰ(1)固定在柱体(2)一侧上端且设置在下滑体的支挡侧,翼板Ⅱ(3)与柱体(2)高度相等,翼板Ⅱ(3)固定在柱体(2)另一侧;抗滑桩上部截面为工字形,抗滑桩的下部截面为T字形。
设计方案
1.一种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由人工挖孔灌注钢筋混凝土而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翼板Ⅰ(1)、柱体(2)、翼板Ⅱ(3);翼板Ⅰ(1)固定在柱体(2)一侧上端且设置在下滑体的支挡侧,翼板Ⅱ(3)与柱体(2)高度相等,翼板Ⅱ(3)固定在柱体(2)另一侧;抗滑桩上部截面为工字形,抗滑桩的下部截面为T字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其特征在于:翼板Ⅰ(1)、翼板Ⅱ(3)均为矩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施工时,翼板Ⅰ(1)底面标高以下部分的柱体(2)及翼板Ⅱ(3)均埋置于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土层中。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适用于土质及软岩边坡地质灾害的防治等岩土加固领域。
背景技术
抗滑桩加固是边坡地质灾害防治常用的手段,是当今工程领域重要的岩土加固措施,其力学作用的实质是通过抗滑桩体将边坡的下滑力转移到潜在滑移面以下稳定的岩土体之中,从而达到减少边坡下滑力并进而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的工程目的;人工挖孔抗滑桩具有土岩开挖量小、可以因地制宜的灵活布置桩位,尤其是人工挖孔过程中可以明确的观察到地层结构、组成及其滑动面位置的变化,有效的将桩身穿越滑动面并嵌入稳定滑床足够的深度,进而有效的达到边坡加固目的,同时兼具抗滑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了满足加固要求,抗滑桩体必须具有较高的侧向抗滑承受力,并且抗滑桩要具备较大的侧向稳定性,传统的边坡抗滑桩的横断面形状一般为圆形、矩形、H字型、T型等,且沿桩身纵向的横截面形状一致,如此,造成桩孔的人工开挖量、灌注混凝土量也会相应增大、工程造价提升、工期拖长等弊端,导致单桩的抗滑潜力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如何在不增加桩孔开挖量、钢筋及混凝土用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抗滑桩的截面型式及空间构造特征,从而提高单桩的侧向承载力及承担更大的边坡下滑力,这是提高人工挖孔桩施工效益、节省工程施工时间、降低工程造价的技术关键所在,此方面的技术革新及创造,正是当前岩土工程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与传统的抗滑桩相比,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抗滑桩,在不增加桩孔土方开挖量、钢筋及混凝土灌注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单桩侧向极限承载力及单桩承担的下滑力,从而大幅提高工程效益;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抗滑桩由人工挖孔灌注钢筋混凝土而成,其包括柱体、翼板Ⅰ、翼板Ⅱ,翼板Ⅰ固定在柱体一侧上端且设置在下滑体的支挡侧,翼板Ⅱ与柱体高度相等,翼板Ⅱ固定在柱体另一侧且设置在边坡抗滑区域,抗滑桩上部截面为工字形,抗滑桩的下部截面为T字形。
所述翼板Ⅰ、翼板Ⅱ均为矩形板。
本装置使用时,翼板Ⅰ底面标高以下部分的柱体及翼板Ⅱ均需埋置于稳定土层中。
在实际工程中下滑体高度是有限的,用于下滑体支挡的翼板Ⅰ沿柱体通长设置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浪费的;下滑体相对的一面一般为边坡抗滑区域,沿柱体通长设置翼板Ⅱ对于提高单桩承载力是有利的,因而该侧的翼板Ⅱ通长设置也是必要的。
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抗滑桩可以保证抗滑桩在下滑体一面及背土面与边坡岩土体均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抗滑桩在满足抗剪切及抗弯强度的基础上,能够传递较大的边坡下滑力且具有更大的侧向极限承载力;根据抗滑桩设计理论计算公式,本实用新型结构能够保证抗滑桩在同样的混凝土用量及钢筋用量前提下,最大幅度的提高工程单桩经济效益,并且这样的断面形态能够满足人工挖孔的工艺特点,工程施工不存在技术实现问题,本实用新型抗滑桩截面的具体尺寸以及配筋设计,需要满足桩体结构的抗弯、抗剪验算要求以及抗滑桩构造规范要求;且需要满足人工挖孔施工工艺特点;因而,该抗滑桩结构理论上是合理的,工艺手段上也是可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传统的边坡抗滑桩,其最大工程效益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单桩侧向极限承载力及单桩承受的下滑力,降低单桩工程造价,缩短施工周期,从而提高边坡抗滑桩工程的整体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人工挖孔抗滑桩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人工挖孔抗滑桩下部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人工挖孔抗滑桩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人工挖孔抗滑桩上部配筋示意图;
图5为本人工挖孔抗滑桩下部配筋示意图;
图中:1-翼板Ⅰ;2-柱体;3-翼板Ⅱ;4-下滑体;5-滑动面;6-稳定土层;7-抗滑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所述内容。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本不同截面结构的人工挖孔抗滑桩7由人工挖孔灌注钢筋混凝土而成,其包括翼板Ⅰ1、柱体2、翼板Ⅱ3组成;翼板Ⅰ1、翼板Ⅱ3均为矩形板,翼板Ⅰ1固定在柱体2一侧上端且设置在下滑体4的支挡侧,翼板Ⅱ3与柱体2高度相等,翼板Ⅱ3固定在柱体2另一侧且设置在边坡抗滑区域,抗滑桩上部截面为工字形,抗滑桩的下部截面为T字形;施工时,翼板Ⅰ1底面标高以下的柱体2及翼板Ⅱ3部分均需埋置于滑动面5下的稳定土层6中。
使用本实施例装置时,施工作业人员首先在边坡需要抗滑加固的区域,定点放线,布置好桩位,然后按照设计图纸设定的截面型式(包括桩的配筋形式)通过人工挖孔的方式开挖桩孔,柱体2和翼板Ⅰ1、翼板Ⅱ3同时开挖,但翼板Ⅰ1的下端面挖到滑动面5位置即可停止;其余部分按照设计图纸达到预定的底标高停止;开挖完毕后,放入事先绑扎好的钢筋笼,定位后开始灌注桩体混凝土,达到桩顶标高后停止灌注,桩身混凝土养护28天后成桩,施工完毕。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36506.6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3(云南)
授权编号:CN209703485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E02D5/34
专利分类号:E02D5/34;E02D17/20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第一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申请人地址:650093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253号
发明人:许万忠;张钧;梅伟;苏正猛;梁为邦;苏东院
第一发明人:许万忠
当前权利人:昆明理工大学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