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藏机制论文_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成藏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制,致密,天然气,盆地,油气,海相,鄂尔多斯。

成藏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1](2019)在《塔南凹陷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油田勘探实践证实,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形成受反向正断层控制。为了深入探讨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藏机理,以塔南凹陷为研究靶区,从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出发,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规律,系统分析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反向断层的形成受控于断层掀斜-翘倾作用;(2)反向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4方面:①伴随断层掀斜-翘倾作用,反向断层控制了盆地斜坡背景的形成,为油气勘探目标优选提供了指向;②反向断层在下盘形成断鼻型圈闭,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反向断层抬升、剥蚀和淋滤3期同步作用,形成优质储层;④反向断层下盘储层段与上盘大套泥岩形成典型对接封闭或泥岩涂抹封闭,为油气顶封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董大伟,赵利,李婷婷,施瑞,李彤[2](2019)在《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统计国内断陷盆地斜坡带的宽度和坡度基础上,以冀中坳陷文安、蠡县、束鹿西3大典型斜坡带为例,利用现有的地震、石油地质等资料,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各类型斜坡带构造演化及其成藏特征。根据斜坡带的坡度和宽度,划分出宽缓型、平台型和窄陡型3类斜坡带,分别对应冀中坳陷的文安斜坡、蠡县斜坡和束鹿西斜坡。宽缓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浅,以沉积为主控因素;宽缓型斜坡油气成藏以横向长距离运移、多层系含油为特征,圈闭类型多样。平台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双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中等,为构造—沉积复合型成因机制;平台型斜坡含油气丰度取决于斜坡内生烃次洼,圈闭类型以鼻状构造和岩性尖灭为主。窄陡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深,以构造为主控因素;窄陡型斜坡带油气成藏以垂向运移为主要特征,圈闭类型以构造型为主。(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高翔,张守鹏[3](2019)在《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油藏耗水作用与成藏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储集体内充填孔隙的主要蚀变矿物-伊利石的研究确认,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大面积含油的原因是前成岩期长石高岭石化引发的耗水作用所致,而现今的伊利石则是耗水期高岭石在后期碱性环境下进一步蚀变的二次产物。滩坝砂体中的耗水作用减少了储层内同沉积地层水的含量,在相对封闭的油藏体系内降低了地层压力,增加了空孔体积,形成了烃源岩与储层之间的压力势差,为油气成藏提供了动力来源。依据埋藏成岩演化规律和有机质热演化剖面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晚成岩A期是主要的耗水作用阶段,与烃类聚集高峰期相对应。提出了"耗水降压、负压充注"的成藏模式,揭示了滩坝砂大面积含油的成藏机理。通过对长石含量、蚀变程度和单位摩尔分子耗水量的计算,得出东营凹陷滩坝砂体的总耗水量约为20亿t,即相当于提供了等量的原油储集量,展示了该地区滩坝砂油藏的勘探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地质》期刊2019年07期)

何浩男,赵卫卫,王汇智,韩筱丹[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致密油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受岩性、物性、沉积相影响严重,成藏机制复杂,油藏最终采收率低。因此,为制定针对性的深度勘探方案,必须弄清其储层特征、沉积相变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在调研致密油藏成藏机制及与油气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利用钻井、录井、测井、室内测试分析等资料,就成藏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展布控制了致密油分布范围;沉积相密切控制着有利储层的分布和物性条件;长7内部良好的源储关系为有利成藏条件。其中"近油源""优势相""异常压力""微裂缝"和"泥岩遮挡"是致密油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延长组长7致密油及其他具类似特征的层位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非常规油气》期刊2019年03期)

牛童[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家沟组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的岩溶古地貌,及其影响与控制下的致密白云岩天然气富集成藏机制是当前区域天然气地质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而且对认识中奥陶世华北克拉通的古地理格局,以及致密白云岩这一新致密天然气领域的资源潜力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剖面踏勘、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鉴定、扫面电镜、阴极发光、岩心CT断层扫描、EPMA、ICP-MS和计算机模拟等多种分析手段,首先重新恢复了研究区马家沟组的岩溶古地貌,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储层和天然气成藏的控制。岩溶古地貌研究发现研究区整体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不同于以往所认为的全区处于岩溶洼地带,并进一步细化了古地貌特征,重新刻画了岩溶沟槽的分布。岩溶古地貌控制下的成岩-成藏演化关系主要有3种,分别为先成藏后致密、边致密边成藏和先致密后成藏,其中以先成藏后致密类型的成藏效率最高,而边致密边成藏类型的分布最为广。揭示了区域天然气成藏的两大控制因素。首先是区域构造断裂,在沿断裂的储层中找到了烃类和热液流体活动的痕迹,说明构造所产生的裂隙和微裂缝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运移通道,沟通白云岩储层中相对孤立的孔隙空间,利于天然气成藏,所伴生的热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储层基质发生交代和重结晶,改善了储层物性。第二,引入储层空间离散度概念,将储层空间分为高离散和低离散两种类型,并利用CT建模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证实了低离散空间具有更高的天然气充注效率,决定储层空间离散度的主要因素为白云岩岩溶孔洞中的矿物充填类型,解释了研究区储层物性和产气不匹配的难题。这些认识可望丰富发展对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规律的认识,特别是致密白云岩这类新型致密天然气藏类型的认识,对国内外岩溶型油气成藏研究也具有普遍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6)

甘军,张迎朝,梁刚,杨希冰,李兴[6](2018)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中央峡谷已连续发现多个大中型气田,但天然气成藏过程、动力机制一直存有疑问,制约勘探新领域的拓展。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及成藏动力学分析方法,对比剖析中央峡谷气田群莺歌海组-黄流组储层展布、天然气成熟度、母质来源及运聚特征。地球化学及地质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来自乐东-陵水凹陷深部的崖城组前叁角洲-浅海相泥岩,莺歌海组-黄流组浊积水道纵横向展布、储盖组合及压力特征控制了天然气多期有序充注、聚集-逸散动平衡的过程,局部构造高点控制了成藏规模;中央拗陷带深部异常高压为规模成藏提供了充足动力和运移通道,垂向压力封存箱及区域盖层控制了天然气的富集层位,中央峡谷天然气成藏具备"垂向+侧向运移、常压—压力过渡带复式聚集"特征;强烈构造变形区有利于压力和流体的集中释放,峡谷下方的底辟上拱与峡谷下切呈现"似镜像"关系,导致剩余压力梯度大,形成天然气的高效输导体系。根据这一新的成藏模式,提出中央峡谷下方的梅山组构造圈闭及陵南斜坡、松南低凸起等是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新领域。(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倩茹[7](2018)在《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油气多期成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广泛分布,伴有稠油、正常油和天然气,具有多期成藏与多期改造混合的特征,油气富集规律异常复杂。针对志留系沥青、残留原油(抽提物)和包裹体油,分别从显微红外光谱、分子地化和包裹体等叁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复杂的油气充注、混合和被改造过程研究,总结顺9井区和顺10井柯坪塔格组上段(S_1k~(3-3)和S_1k~(3-1))和下段(S_1k~1)烃类聚集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地层已进入成岩作用晚期,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学分析、荧光和冷阴极发光等特征,总结出顺9井区成岩序次为石英颗粒内裂纹→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穿石英颗粒裂纹(未穿石英加大边)→晚期方解石胶结物/穿石英颗粒裂纹(穿过石英加大边);顺10井成岩序次为石英颗粒内裂纹→石英颗粒次生加大边/穿石英颗粒裂纹。论文首次应用储层沥青–单个油包裹体–原油显微红外光谱系统分析辅助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实验发现设定噪音目标在1–10之间,采用高斯–洛伦茨函数分布拟合红外吸收峰,拟合精度高达99.5%,能够减弱基体干扰和谱峰重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现了分子结构复杂的储层沥青和包裹体油的定量化研究。针对现有塔里木盆地原油成熟度参数的局限性,依据烷基联苯邻、间、对位取代物及单环与双环、甲基与乙基、甲基联苯与甲基二苯甲烷取代的结构差异对热稳定性的影响,探索性地提出4–/2–MBP、4–/2–EBP、(2,4+2,4’)–/2,2’–DMBP、4,4’–/(2,4+2,4’)–DMBP、3,3’–/(2,4+2,4’)–DMBP、3–MBP/3–EBP,4–MBP/4–EBP、3,3’–DMBP/3–EBP、4,4’–DMBP/4–EBP、3–MBP/3–MDPM和4–MBP/4–MDPM等表征塔里木原油成熟度的新参数。论文综合储层沥青岩相学与显微红外光谱分析、不同井段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古流体分析等手段,认为顺9井区油气充注至少分为叁种模式:早期充注原油生物降解沥青化后没有再充注;后期再充注混合;早期没有充注,仅有后期充注。顺10井烃类遭受了热变质、氧化降解等次生作用后形成了顺层理分布的沥青,后无晚期油气充注。顺9井区S_1k~(3-3)井段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为蓝绿色,主要宿主于石英颗粒内裂纹和穿石英颗粒裂纹中;砂岩抽提物呈现不同程度的基线鼓包,正构烷烃系列不完整,只检测到明显的nC_(14)–nC_(20);薄片中检测到次生沥青充填于裂缝或大面积充填于孔隙中,并检测到大量沥青包裹体,宏观上呈块状分布等,由此推断本段为早期充注且烃类成熟度较高,后期没有发生再次充注,结合显微红外光谱分析认为该段沥青是油气运移过程中烃类遭受热变质、生物降解与水洗淋滤作用等次生作用的产物。顺9井区S_1k~(3-1)井段流体包裹体荧光颜色为蓝绿色或黄绿色;砂岩抽提物除了与S_1k~(3-3)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外,检测到另一类完整系列的正构烷烃并具有明显的基线鼓包;该类沥青宏观上呈斑点状或顺层理分布,微观上以纯沥青的形式充填于孔隙中或分布于颗粒边缘,结合显微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本段烃类主要经历了氧化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而沥青化,但后期油气发生了再度充注。顺9井区S_1k~1井段古流体色质谱特征与S_1k~(3-1)井段相似,但是该段黄绿色或橙红色烃类包裹体比例变大,说明后期成熟度较低的烃类为该段的充注主力。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早期烃类遭受过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后期油气充注后遭受氧化降解作用。论文依据储层沥青分布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古流体特征等,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顺9井区S_1k~(3-3)井段油气来源为寒武–下奥陶统,S_1k~(3-1)和S_1k~1井段油气为寒武–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混合的结果;顺10井油气来源为寒武–下奥陶统。采用储层沥青和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厘定了油气成藏具体时间,即顺9井区有叁期油充注和一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充注的油(419.6–398.1 Ma),第二期为海西晚期(271.5–224.0 Ma),第叁期充注的油(11.4–2.2 Ma)和一期天然气(11.1–1.1 Ma)发生在喜山期;而顺10井区只存在两期油充注,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充注的油(419.6–408.4 Ma),第二期充注的油主要发生在海西晚期(271.6–236.8 Ma)。论文通过对顺9井区3D地震剖面层位和断裂解释发现,志留系油气通过NE向走滑断裂,从T_7~4界面以下的烃源灶或油气藏中垂向输导上来,然后向四周侧向运移,具体成藏过程为:加里东晚期,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排出的烃类沿着NE向走滑断裂运移至柯坪塔格组上段和下段,形成大规模油藏;海西早期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原生油藏发生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作用形成现今大面积分布的沥青砂岩;早二迭世晚期岩浆入侵活动对油气藏起到一定破坏作用,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聚集提供运移通道;喜山期,中–上奥陶统源岩进入生油高峰期,油气沿断裂和输导层大量运移至顺9井区S_1k~1井段,形成现今志留系油气藏;由于顺10井远离NE向走滑断裂,因此缺乏喜山期油气的充注。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混源多期成藏、早期油藏破坏、晚期充注聚集”的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关键是要寻找喜山期再充注构造–地层型油气藏,最有利的勘探区带为顺托果勒区块顺9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尹川,王涛,李春鹏,杨松岭,刘志国[8](2018)在《碟状侵入岩地震识别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碟状侵入岩作为一种沉积盆地中火成岩侵入作用的产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前人对碟状侵入岩的侵入机制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对其在油气成藏意义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在前人大量野外露头观察和实验室模拟研究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多个海上沉积盆地的大量碟状侵入岩实例,以二维、叁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总结出碟状侵入岩的地震响应特征和识别方法。从构造样式和形成机制的角度对研究区碟状侵入岩的侵入样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出常见的5种典型碟状侵入岩样式。最后,从烃源热演化、储层物性、构造圈闭、油气运移等4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碟状侵入岩对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8年05期)

张冰[9](2018)在《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地区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二迭统和深层的寒武系烃源岩,部分地区有志留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作为补充。川西北地区海相储层主要位于二迭系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及中下叁迭统飞仙关组和雷口坡组,其中:储集条件较好且有良好油气显示的主要为雷口坡组、栖霞组和茅口组,其它储层次之。储集性能总体为中等—较差,多为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和孔隙—裂缝型储层;地层发育稳定、连续性好。通过解剖九龙山气藏、中坝气藏的典型研究区气藏,并分析这些典型气的成藏要素,发现研究区天然气成藏主要受储集条件和保存条件的控制。测定与有机包裹体同期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成藏年代,再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和烃源岩演化史,分析天然气成藏过程,认为该区烃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对川西北地区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甚多,但主要集中于对浅层叁迭系或二迭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缺乏对整个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系统研究。系统研究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天然气的成藏主控因素、成藏过程以及成藏模式,对研究川西北地区,甚至对整个四川盆地的天然气成藏机制,以及油气勘探有指导作用。基于以上原因,作者对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综合收集到的天然气数据,对该区天然气成因与气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天然气存在多源混合,多期充注特征。整体而言,川西北地区天然气主要是油藏原油裂解气和干酪根高—过成熟阶段裂解气混合成藏。源岩在叁迭系陆续进入生油高峰,下二迭统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在侏罗纪中期就近聚集成藏,但受到生气能力的限制,形成的气藏规模较小;到达白垩纪时期,这时下二迭统烃源岩生成大量干气,同时伴随下伏油藏裂解气发生垂向运聚,是主要的成藏期;喜山期地层发生剧烈构造运动,使天然气发生再分配调整,最终形成现今的天然气藏。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燕山期是川西北地区的现今高成熟天然气的主要生成和聚集期,喜山期调整为现今的气藏。概括其特点为“多期成藏、燕山期或喜山期聚集、喜山期调整”,这样的成藏过程具有多期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5-02)

李剑,姜晓华,王秀芹,程宏岗,郝爱胜[10](2017)在《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是当前勘探的新领域,本文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重点,对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明确了裂谷盆地有别于克拉通盆地的致密砂岩气气藏特征,指出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上表现为:多因素促源快速生气、多物源催生有利储层、长距离运移立体成藏,先致密后成藏有利配置。气藏富集规律上具有断槽控制气藏分布、沉积相带与构造带控制成藏、次生孔隙带与物性下限控制气藏富集段的特点。分析了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致密砂岩气勘探前景,明确了下一步勘探方向。(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成藏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统计国内断陷盆地斜坡带的宽度和坡度基础上,以冀中坳陷文安、蠡县、束鹿西3大典型斜坡带为例,利用现有的地震、石油地质等资料,从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各类型斜坡带构造演化及其成藏特征。根据斜坡带的坡度和宽度,划分出宽缓型、平台型和窄陡型3类斜坡带,分别对应冀中坳陷的文安斜坡、蠡县斜坡和束鹿西斜坡。宽缓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浅,以沉积为主控因素;宽缓型斜坡油气成藏以横向长距离运移、多层系含油为特征,圈闭类型多样。平台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双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中等,为构造—沉积复合型成因机制;平台型斜坡含油气丰度取决于斜坡内生烃次洼,圈闭类型以鼻状构造和岩性尖灭为主。窄陡型斜坡对应的凹陷为单断式,边界断层拆离深度深,以构造为主控因素;窄陡型斜坡带油气成藏以垂向运移为主要特征,圈闭类型以构造型为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成藏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塔南凹陷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19

[2].董大伟,赵利,李婷婷,施瑞,李彤.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典型斜坡带成因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9

[3].高翔,张守鹏.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油藏耗水作用与成藏机制探讨[J].中国煤炭地质.2019

[4].何浩男,赵卫卫,王汇智,韩筱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致密油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J].非常规油气.2019

[5].牛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马家沟组岩溶古地貌与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9

[6].甘军,张迎朝,梁刚,杨希冰,李兴.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成藏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J].地质学报.2018

[7].王倩茹.塔中北坡顺托果勒地区志留系油气多期成藏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8].尹川,王涛,李春鹏,杨松岭,刘志国.碟状侵入岩地震识别特征与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8

[9].张冰.川西北地区海相地层多层系天然气成藏机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10].李剑,姜晓华,王秀芹,程宏岗,郝爱胜.裂谷盆地致密砂岩气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以松辽盆地与渤海湾盆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

论文知识图

吐哈盆地北部一带C煤组厚度等值线图碎屑流沉积模式(Shanmugam,2000)博兴洼陷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机制...富林洼陷油藏剖面及其成藏机制示...黄骅北大港油藏剖面及其成藏机制...迭合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机制与富...

标签:;  ;  ;  ;  ;  ;  ;  

成藏机制论文_胡玉双,张伟健,王贵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