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降粘论文_李美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波降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波,原油,频率,参数,常数,聚合物,机理。

微波降粘论文文献综述

李美莹[1](2016)在《弛豫频率对稠油微波降粘效果影响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微波应用于稠油降粘是一项新技术。微波频率及物质的固有弛豫频率作为微波的重要参数能够对其作用效果产生显着的影响,论文从实验及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弛豫频率对微波作用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为微波能最大效果的作用于稠油提供实验参考和理论依据。论文首先进行了,不同微波频率(27MHz、235MHz、470MHz、915MHz、2450MHz)辐射30℃~70℃温度范围内的稠油后,其流变性变化的对比实验,探究了微波频率及温度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其次,通过实验测量了不同微波频率下,20℃~70℃温度范围内,稠油的复介电常数及其损耗角正切,分析了微波频率及温度对稠油介电属性的影响。根据稠油电介质实验数据及德拜方程,绘制出稠油的cole-cole图,确定其峰值弛豫频率f_R范围。最后,结合实验结果及电介质理论,分析了微波作用稠油油样时微波热效应及非热效应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弛豫频率对稠油微波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油样温度在30℃~70℃,频率在27MHz~2450MHz范围内,相同初始温度下,频率越高稠油微波降粘效果越好;相同频率下,初始温度越低稠油微波降粘效果越好;2)温度在20℃~70℃,频率在235MHz~2450MHz范围内,相同温度下,频率越高稠油的介电损耗越大;相同频率下,温度越低稠油的介电损耗越大;3)20℃~70℃温度范围内,稠油峰值弛豫频率f_R范围为3169~2570MHzMHz,并选取其作为微波作用稠油的优选频率段。4)微波频率越接近稠油的弛豫频率,稠油微波降粘效果越好;5)微波对稠油的作用效果受到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6-05-30)

艾志久,孟璋劼,艾雨,付必伟,唐清悟[2](2016)在《微波辐射对稠油脱水降粘的影响及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稠油开采和利用存在脱水、降粘难等问题,基于微波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的原理,利用自行设计的微波辐射实验设备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微波辐射功率和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以及辐射对胶质和沥青质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微波辐射工艺中的具体流程。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平均脱水率为90.7%,与普通加热脱水技术的脱水率为34.8%相比,脱水效率高;频率为915 MHz、功率为1 k W的微波作用1min后(热效应),油样温度迅速升高到71.2℃,反应速度快;微波辐射(非热效应)后运用四组分测定法,测得油样中沥青质含量减少了2.5%和胶质含量减少了1.2%,油样粘度在低温区发生明显的改变。研究结论为该项技术在工业应用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展望,证明了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李美莹,杨洋,白鑫[3](2015)在《微波稠油降粘的电介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微波变频对稠油内部介电损耗的影响,分析了微波在不同频段对稠油电介质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付必伟,艾志久,胡坤,孟璋劼,钱惠杰[4](2015)在《微波辐射稠油降粘脱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稠油粘度大和脱水难等问题,利用微波辐射进行稠油破乳脱水实验研究,分析了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对稠油脱水率的影响,并对比了微波脱水技术与水浴加热脱水技术的脱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波作用后油样温度迅速升高,粘度降低;微波脱水技术与水浴加热脱水技术相比,脱水效果及速度有显着提高;微波功率越高,脱水效果越好,但超过450 W后微波功率对脱水率的影响较小;辐照时间约为2 min时,油样的降粘脱水效果较好;微波作用后油样重组分含量降低,轻组分含量增加,粘度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波技术在稠油降粘脱水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起豪[5](2014)在《原油微波降粘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领域。经过大量的研究表明,稠油微波降粘具有良好可行性与适用性,但微波降粘的的机理尚未研究清楚。为了使稠油微波降粘达到更好的效果,无论是对于微波作用参数的选择优化,还是对于微波降粘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研究稠油微波降粘的作用机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阿伦尼乌斯公式通过研究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变化分析微波辐射稠油的作用规律,在微观上解释稠油粘度降低的原因。论文具体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资料分析研究微波对稠油作用规律现状;(2)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均匀设计实验实验研究微波参数(微波作用功率和时间)对稠油对流变性的影响,测得稠油粘度并绘制粘温曲线,分析稠油粘度的变化情况;(3)根据所得数据,拟运用阿伦尼乌斯公式利用软件拟合计算活化能与指前因子,绘制曲线,从而得出活化能与指前因子的微波参数关系,进一步分析微波对指前因子和活化能的影响规律;(4)根据所得曲线以及作用规律,对微波处理稠油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根据微波作用功率和时间对指前因子与活化能影响的规律,活化能与指前因子与降粘率的关系,从微观上分析稠油微波降粘的作用机理。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微波辐射稠油降粘,是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活化能和指前因子随着微波作用参数的改变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微波作用可以降低活化能,增大指前因子。微波辐射稠油后,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改变,加速了化学反应的进行,使稠油内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分子活化,加速了分子对的碰撞,发生分子键和分子链段的断裂,重质组分含量降低,外相小分子烃类组分含量增加,二者之间的配比关系发生改变,从而改善了稠油的粘度。(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4-05-20)

熊攀[6](2014)在《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微波应用于稠油降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微波作用于稠油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粘度,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造成其效果不够稳定。频率作为微波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影响微波作用效果的重要参数。然而由于设备的限制,使得微波频率在提升稠油降粘效果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微波频率对于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和机理,这对提高稠油的微波降粘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采用27MHz、235MHz、470MHz、915MHz和2450MHz等5个不同频率的微波处理脱水稠油,测定并对比处理前后油样的粘度,探究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继而利用均匀设计法通过对不同微波参数(作用频率、功率、时间)下处理脱水稠油的实验,分析了微波参数对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不同频率微波处理含水稠油的实验,分析研究了微波频率对含水稠油降粘效果的影响规律。论文还根据现有的微波场中稠油的温度分布模型,建立了微波频率与胶质沥青质温度关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确定了胶质沥青质温度与微波频率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微波和稠油理论并结合试验和模型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微波频率引起稠油降粘效果变化的根本原因。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微波频率对稠油的降粘效果具有明显的改变,在27MHz~2450MHz范围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微波存在一个频率点,由于微波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共同的作用,使得处于其中的胶质沥青质温升达到一个极大值,引发更多的胶质和沥青质发生裂解反应,从而得到最佳的稠油降粘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4-05-20)

张起豪,熊攀,丁鲁振[7](2013)在《微波辐射稠油降粘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以其独有的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石油领域中,利用微波加热稠油降粘的方法是一种新思路。文章简述了微波加热所具有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综述了微波加热稠油降粘机理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3年15期)

丁涛[8](2013)在《微波加热技术在稠油集输降粘中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和较易开采的常规石油资源的消耗,高凝高粘等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石油来源。而我国稠油的储量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0%以上,居世界第七位,因此,充分利用好我国丰富的稠油资源,对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粘度高、流动性差的特性成为制约稠油开采和集输的主要问题。稠油的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使得加热降粘成为稠油开采和集输的主要降粘方式之一,但由于稠油的导热性差,以热传导为主的常规加热方法往往效率低、速度慢,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开发一种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稠油处理方法,将对提高我国稠油的开采做出重要贡献。本课题以稠油的开采和处理研究为背景,利用微波加热原理,以单片机为核心,采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并结合PWM脉宽调制技术和双向可控硅调压控温策略,设计了一套稠油微波加热降粘系统,将稠油加热到450℃,以实现不可逆的降粘,保证稠油安全、可靠的管输任务。本文主要对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开发,并对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了建模、仿真与分析。微波加热是通过微波在介质内部的能量耗散来直接加热物料的。微波加热具有效率高、速度快、加热均匀的特点,较之传统加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稠油开采和集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3-05-01)

赵宇坤[9](2011)在《油田含聚污水微波降粘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聚合物驱油、叁元复合驱油等方式在全国各大油田的广泛推广使用,油田的产量日益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污水处理难度也大大增加。由于聚合物的使用,含聚污水的粘度一直居高不下,这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而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造价高,占地面积大,分离效果差,因此研究新型油水分离技术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利用微波处理含聚污水的观点。此种方法利用的是极化介质易吸收微波原理,属于微波应用的一种,它具有反应速度快、节能高效、易于控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基于微波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实验装置——微波降粘反应器。利用该装置在实验室进行了微波降粘实验,测量了在不同微波功率、不同水质条件下微波降粘的效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微波降粘反应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清水配制的HPAM粘度,也可以降低污水配制的HPAM液粘度,在对现场采油污水的实验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反应前后的聚合物粘度进行比照,认为微波使得水溶液的水分子和聚丙烯酰胺大分子高速旋转,相互剪切。不仅在表观上体现为介质吸收微波能量转化为热量,并且在微观上通过剪切打断了聚丙烯酰胺的长分子链,从而实现降粘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1-03-27)

蒋华义,路庆良[10](2004)在《高凝高粘原油微波脱水降粘输送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高凝、高粘原油的管道输送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介绍了微波辐射对含水原油的作用机理 ,微波辐射具有热效应与非热效应 ,认为利用微波辐射方法对原油进行改性 ,可以达到快速降凝、降粘及脱水的目的 ,以实现对高凝、高粘原油高效、低成本的净化与输送。(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04年05期)

微波降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稠油开采和利用存在脱水、降粘难等问题,基于微波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的原理,利用自行设计的微波辐射实验设备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微波辐射功率和时间对脱水率的影响,以及辐射对胶质和沥青质的影响,并详细介绍了微波辐射工艺中的具体流程。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平均脱水率为90.7%,与普通加热脱水技术的脱水率为34.8%相比,脱水效率高;频率为915 MHz、功率为1 k W的微波作用1min后(热效应),油样温度迅速升高到71.2℃,反应速度快;微波辐射(非热效应)后运用四组分测定法,测得油样中沥青质含量减少了2.5%和胶质含量减少了1.2%,油样粘度在低温区发生明显的改变。研究结论为该项技术在工业应用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展望,证明了该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波降粘论文参考文献

[1].李美莹.弛豫频率对稠油微波降粘效果影响规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

[2].艾志久,孟璋劼,艾雨,付必伟,唐清悟.微波辐射对稠油脱水降粘的影响及其工艺研究[J].微波学报.2016

[3].李美莹,杨洋,白鑫.微波稠油降粘的电介质机理分析[J].石化技术.2015

[4].付必伟,艾志久,胡坤,孟璋劼,钱惠杰.微波辐射稠油降粘脱水实验研究[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15

[5].张起豪.原油微波降粘的机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6].熊攀.微波频率对稠油降粘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

[7].张起豪,熊攀,丁鲁振.微波辐射稠油降粘机理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3

[8].丁涛.微波加热技术在稠油集输降粘中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9].赵宇坤.油田含聚污水微波降粘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

[10].蒋华义,路庆良.高凝高粘原油微波脱水降粘输送技术[J].油气储运.2004

论文知识图

微水球和连续相的平均温差分布粘度随水溶液浓度的变化曲线粘度随功率的变化曲线箱体及内部流道设计(mm)计量单元降粘实验微波处理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微波降粘论文_李美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