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叁轴试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塑性,黏土,干湿,强度,路基,特性,砂岩。
循环叁轴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1](2019)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岩水力耦合叁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应力和高渗透压的深部地下开挖工程中,深部围岩除了承受由开挖后应力调整产生的附加应力外,还会受后续开挖施工中循环多次的爆破、机械凿岩和矿震造成的循环荷载甚至疲劳扰动荷载作用,与高渗透压联合作用,会对岩石的变形及损伤演化和破裂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为研究砂岩循环荷载水力耦合作用下应力-应变关系特性及渗透率变化特征,针对砂岩进行常规叁轴试验,单调加载水力耦合试验、等幅值和变幅值循环荷载水力耦合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砂岩的力学性能、变形特征及渗透率在循环荷载和水力耦合作用的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力学性质方面:在单调加载水力耦合条件下,砂岩的峰值强度随围压的增大或渗透压的减小而增大;循环荷载作用下,岩石的峰值强度增长幅度更大。循环荷载的作用使岩石在达到峰值强度后跌落的较单调加载情况更为迅速,在峰值点常常呈现快速跌落的现象,表现砂岩脆性特性。随着渗透压的增大,峰值点跌落趋势逐渐减缓,砂岩脆性特征向延性特征转变,最终达到稳定残余强度。渗透率方面:单调加载水力耦合作用下砂岩的渗透率变化受围压和渗透压的影响,随着破坏进程,渗透率总体呈增长模式,砂岩的破坏模式也为单一的劈裂破坏。在循环荷载下,砂岩在扩容阶段后的渗透率变化出现与常规加载不同的变化规律,且破坏模式为多角度多裂纹的混合破坏模式,砂岩破坏模式影响了其渗透率的变化。建立变幅值循环荷载水力耦合作用下岩石的疲劳损伤模型公式,与试验所测渗透率进行验证,拟合精度较高。等幅值循环荷载水力耦合作用下,最后一次循环加卸载时,砂岩的渗透率随围压变化的增长幅度最大。不同围压之下,采用不同参数的同一拟合方程,轴压和渗透率的拟合精度较好。(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30)
肖杰,杨和平,林京松,陈冠一,常锦[2](2019)在《模拟干湿循环及含低围压条件的膨胀土叁轴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膨胀土边坡坍滑多呈浅层性,取广西百色膨胀土为对象,设计并开展经干湿循环作用含低围压条件的重塑土饱和叁轴固结排水试验,着重分析橡皮膜约束对围压的影响并做出校正,对比分析校正前、后的实测抗剪强度参数,探究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及试验围压下的强度及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经干湿循环作用,各级围压下试件的应力-应变均呈应变硬化特征;围压越大,初始模量越大,主应力差也越大;干湿循环作用下,橡皮膜约束等效围压σ_(3e)均随试验围压σ_3增大而减小;0次干湿循环下,σ_3由5 kPa增至200 kPa时,σ_(3e)从9.1 kPa减少至6.7 kPa,σ_(3e)/σ_3由181.8%减少至3.4%,橡皮膜约束对低围压的测试结果影响显着,须进行校正;干湿循环由0次增至6次,校正前低、高和全围压段的黏聚力分别衰减34.7%、27.7%和28.3%,校正后衰减达77.1%、31.9%和35.6%,但摩擦角变化小;橡皮膜约束影响后,经6次干湿循环作用,低围压段的黏聚力仅为0.8 kPa,趋于0,摩擦角为18.5°;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宜采用低、高围压两段拟合校正围压应力圆的强度参数,以获得与实际坍滑破坏较吻合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家顺,王来贵,张向东,李学彬,张建俊[3](2019)在《部分排水时饱和粉质黏土变围压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压循环变化将引起土体孔压累积,加剧土体累积塑性应变,导致地基灾变事故。为研究围压循环变化对饱和粉质黏土变形特性的影响,利用GDS双向振动叁轴仪,进行部分排水时饱和粉质黏土的变围压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不同应力路径斜率和循环动应力比时饱和粉质黏土的孔压、轴向累积塑性应变和体应变发展规律,建立部分排水条件时考虑循环围压和循环动应力耦合作用的地基粉质黏土累积应变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部分排水时饱和粉质黏土孔压、轴向累积塑性应变和体应变均随循环动应力比和应力路径斜率的增大而增大;动孔压比随着振动次数的增加明显分为急剧增加、快速下降和持续平稳3个阶段;轴向累积塑性应变和体应变均随振动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当加载次数超过2 500次时,粉质黏土孔压趋于平稳,变形速率略有降低,但变形持续增加。补充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与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结果将为交通循环荷载导致的地基灾变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4期)
韩建华[4](2018)在《堆石料循环变形特性叁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堆石料是土石坝等土工建筑物的主要填筑材料,对这些土工建筑物进行有限元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设计时,堆石料的动泊松比、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是十分关键的计算参数。但由于叁轴试样端部效应的存在以及测量技术的限制,目前传统大型叁轴仪很难精确测量试样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径向变形。针对上述难题,本文采用最新研制的长方体试样大型叁轴仪,结合局部测试技术,实现了直接测量试样局部位置的径向应变,解决了传统方法测量试样径向变形测量不准的难题。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传统大型叁轴仪无法直接测量试样径向变形的难题,本文研制了可直接测量叁轴试样轴向和径向变形的长方体试样大型叁轴仪。通过在试样不同高度位置上布置多个局部位移计LDT,直接测量局部位置的轴向和径向变形,实现了研究不同高度位置上堆石料的动力变形特性。(2)根据试验结果比较了分别由局部测量方法和常规测量方法得到的试样径向变形和动泊松比的差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由于试样端部“藏水区”的影响,常规测量方法间接求出的试样平均径向变形比局部测量方法直接测定的径向变形偏大;在不同围压条件下,常规测量方法得到动泊松比集中在0.45左右,局部测量方法得到的动泊松比分布在0.20~0.40之间;分析试验结果可知,由局部测量方法测定的结果更符合土体变形特性,可以反映试样真实变形状态。(3)比较了动泊松比的取值对堆石料动剪应变和动剪切模量大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目前常用的假定的固定动泊松比计算时,在围压较低时会低估堆石料的剪切变形,在围压较高时会高估堆石料的剪切变形;在相同围压条件下,泊松比的变化会导致γ_d~ε_a和G_d~γ_d曲线存在明显差异,且随着围压的增加差异越来越大。(4)研究了试样在不同高度位置上的动力变形特性。分别对动泊松比、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叁个动力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了围压、动应力比、动剪应变以及平均主应力等因素对堆石料动力参数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给出了归一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随动剪应变衰减的拟合公式,并根据试验结果求出了堆石料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和最大阻尼比。(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力,楚芹[5](2018)在《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道砟循环加载双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微观上分析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道砟强度和刚度变化以及塑性变形的发展,用离散单元法模拟其在一次及二次加载条件下的双轴试验,分析2种情况在不同围压下道砟的力学特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第一次加载完成后,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表现为弱应变软化型或应变硬化型,其形态主要取决于围压高低;体应变-轴向应变曲线包括剪缩和剪胀2个阶段,剪缩阶段比较短。(2)第二次加载完成后,不同围压的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均为硬化型,道砟整体强度和刚度减小,塑性变形发展迅速;试验过程中,道砟颗粒一直处于剪胀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铁路》期刊2018年01期)
陈开圣[6](2017)在《干湿循环下压实红黏土叁轴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余庆-凯里高速公路12标土样为研究对象,采用叁轴试验研究了两种干湿循环方式(先干后湿和先湿后干)对压实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对干湿循环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显着降低了压实红黏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其中第一次衰减幅度很大,但经过一定次数的干湿循环作用后,强度指标趋于稳定状态。干湿循环对压实红黏土黏聚力的影响比内摩擦角影响要大。不同的干湿循环路径对压实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影响的规律基本一致,但是先湿后干条件下压实红黏土抗剪强度指标比先干后湿要大。干湿循环下边坡稳定性计算参数取值建议采用长期强度指标值,黏聚力稳定值未经循环值的45%~55%,内摩擦角稳定值为未经循环值的45%~65%。研究结果更好地为红黏土地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7年11期)
程富阳,黄英,周志伟,赵贵刚,张浚枫[7](2017)在《干湿循环下饱和红土不排水叁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考虑干湿循环次数、干湿循环幅度等影响因素,利用TSZ-2型全自动叁轴仪,开展干湿循环下饱和红土的不排水叁轴试验,研究干湿循环作用对饱和红土剪切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固结不排水条件下,随干湿循环次数增加和干湿循环幅度增大,饱和红土的应变软化现象增强,应力-应变曲线的初始斜率、孔压峰值增大,剪切峰值、峰值轴向应变、黏聚力、内摩擦角减小;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大于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干湿循环下饱和红土剪切特性变化的实质在于红土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脱湿过程中水的逃逸作用、红土颗粒的吸附作用、红土体的硬化作用及收缩作用和吸湿过程中水的楔入作用、润滑作用、软化作用及红土体的膨胀作用,干湿循环过程中上述作用不断加深加剧,严重损伤了红土体的微结构,最终改变了饱和红土的不排水剪切特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王磊[8](2014)在《福建标准砂加筋硬化与循环累积变形叁轴试验及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的本构关系以土的应力应变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岩土工程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岩土工程的分析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砂性土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针对其基本的力学特性,国内外的学者已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本构模型。近几十年,许多新型的水利电力工程、高层建筑和交通工程如雨后春笋,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岩土工程问题,如砂土的纤维加筋硬化问题和循环累积变形问题。福建标准砂是我国的一种代表性试验用砂,本文针对砂土的纤维加筋硬化问题和循环累积变形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福建标准砂静动力叁轴试验,研究了福建标准砂的纤维加筋和循环累积变形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相关的砂土本构模型。纤维加筋是一种新型的土体改良技术,建立纤维加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相关的力学模型,不仅有利于纤维加筋土强度和变形特性的预测,而且也能为纤维加筋土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而目前纤维加筋土的力学模型及计算理论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弱项。本文将纤维加筋土考虑为基本相和纤维相的组合体,分别采用修正剑桥模型和线弹性模型,考虑了大应变时纤维加筋土的屈服,引入了加筋土的合理强度模型作为破坏准则,从而建立了纤维加筋土的一种两相本构模型。同时,开展了纤维体积含量为1%的加筋砂的叁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对该两相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近几年,近海风电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经常受到风、波浪、水流甚至地震等循环荷载的作用。长期的循环往复荷载的作用下,基础往往会产生循环累积变形,从而影响到海上风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本文开展了一系列饱和砂土的排水条件单向循环叁轴压缩和拉伸试验,研究了动应力水平、初始平均应力、初始静应力比、初始密实度对福建标准砂的循环累积变形特性的影响,发现动应力、初始平均应力和初始静应力比越大,初始密实度越小,砂土的循环累积变形越大。之后对循环叁轴试验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轴向循环累积应变和循环次数之间的双对数线性关系,将所有影响因素包含于第一次轴向循环累积应变。分析了第一次轴向循环累积应变与初始平均应力和偏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合理的软黏土循环累积变形计算模型,对其中的偏应力水平的定义进行了适当地修正,并引入与密实度相关的砂土抗剪强度理论,建立了饱和砂土的循环累积变形显式计算模型,并利用循环叁轴试验的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5-01)
江宗斌,姜谙男[9](2013)在《大连地区路基软土冻融循环叁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连海事大学附近黄浦路路基土为研究对象,通过SLB-1型叁轴试验仪进行不同冻融次数的叁轴压缩试验,研究冻融对土的特性的影响.在不同围压(0-800kPa)和不同冻融循环(0-20次)的组合条件下,获得含水率、主应力差-应变、强度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冻融次数时,剪切强度随围压增大而增大;相同围压下土的内摩擦角、黏聚力和剪切强度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含水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转折点对应冻融次数在7次左右.采用超固结效应机理对冻融过程特性变化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冯恺[10](2011)在《冻融循环后路基土叁轴试验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季节性冻土在我国分布广泛,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4%,其冻害给交通运输事业和经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路基是公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对于确保公路的正常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季冻区,由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原因更为复杂,路基冻害后造成的损失更为巨大,并且季冻区的路基设计和施工缺乏成熟的经验,因此,研究季冻区路基土的冻胀行为,不仅对于工程建设意义巨大,而且也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过去对于路基土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一种土在几次冻融后的力学行为,本次试验选取了叁种路基用土,一种为粘性土,另外两种为粉质粘土,均为路基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材料。试验着手于研究路基土经过多次冻融循环后的力学特性变化行为,力求寻找出不同种类的土在冻融循环后力学特性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辅以软件的数值模拟,为预测冻融循环后路基土强度的变化提供参考。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1.高塑性指数的粉质粘土与粘土的高度冻胀量形式具有类似性,它们的最小冻胀量相似;但是粘土的最大高度冻胀量要大于高塑性指数的粉质粘土。这说明粘土更具有冻胀敏感性。相比之下,低塑性指数的粉质粘土冻胀敏感性最弱,最大高度冻胀量与其它两种土最小冻胀量相近。在体积冻胀比方面,粘土也表现出最大的冻胀敏感性。2.颗粒的粗细状态和矿化成分影响着土体的高度冻胀量。在前几次冻融循环中,影响土体冻胀的因素主要是颗粒粗细状态;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中的矿物成分开始影响土的冻胀,且主要与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的含量有关。3.通过叁轴压缩试验发现,叁种土剪切强度均随围压增大而增大。高塑性指数粉质粘土与粘土的强度变化具有相似性。它们的剪切强度在第一次冻融循环时均有小幅度提高,随后即开始衰减,四次冻融循环后,强度基本稳定。然而低塑性指数的粉质粘土强度变化形式则不同,冻融循环开始后,其强度始终未超过未冻时。强度变化趋势也更为稳定。研究相同围压下叁种土强度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高塑性指数粉质粘土对围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即随着围压值的提高,剪切强度值变化较大。低塑性指数的粉质粘土则对冻融循环缺乏敏感性,在3次冻融循环以后,该种类土的剪切强度已经趋于稳定。4.叁种土粘聚力的变化均表现出与剪切强度变化的一致性。高塑性指数粉质粘土与粘土的摩擦角变化与剪切强度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低塑性指数粉质粘土的摩擦角变化则与剪切强度变化不具有相关性。5.分析叁种土剪切强度随冻胀量的变化,可以发现高塑性指数粉质粘土和粘土均在1次冻融时达到了0.7%的冻胀量,此时这两种土强度均较未冻融时稍有提高;而这两种土在首次冻胀量达到0.9%左右时,强度均降到了最低值。据此认为,对于黏土和高塑性指数的粉质粘土来说,0.7%的冻胀量是强度增强点,而0.9%的冻胀量则为最小冻胀强度点。6.根据3种路基土弹模变化的相似性,采用函数(?)对叁种土的弹性模量进行了拟合,并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拟合误差基本都在15%以内;基于弹模拟合结果,应用Flac3D软件对3种土七次冻融循环下的叁轴压缩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记录模拟过程中的应力及位移变化,并与试验数据相对比,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误差基本都在15%以内,且对塑性指数较高的土有更好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6-01)
循环叁轴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膨胀土边坡坍滑多呈浅层性,取广西百色膨胀土为对象,设计并开展经干湿循环作用含低围压条件的重塑土饱和叁轴固结排水试验,着重分析橡皮膜约束对围压的影响并做出校正,对比分析校正前、后的实测抗剪强度参数,探究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及试验围压下的强度及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经干湿循环作用,各级围压下试件的应力-应变均呈应变硬化特征;围压越大,初始模量越大,主应力差也越大;干湿循环作用下,橡皮膜约束等效围压σ_(3e)均随试验围压σ_3增大而减小;0次干湿循环下,σ_3由5 kPa增至200 kPa时,σ_(3e)从9.1 kPa减少至6.7 kPa,σ_(3e)/σ_3由181.8%减少至3.4%,橡皮膜约束对低围压的测试结果影响显着,须进行校正;干湿循环由0次增至6次,校正前低、高和全围压段的黏聚力分别衰减34.7%、27.7%和28.3%,校正后衰减达77.1%、31.9%和35.6%,但摩擦角变化小;橡皮膜约束影响后,经6次干湿循环作用,低围压段的黏聚力仅为0.8 kPa,趋于0,摩擦角为18.5°;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时,宜采用低、高围压两段拟合校正围压应力圆的强度参数,以获得与实际坍滑破坏较吻合的计算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叁轴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1].张欣.循环荷载作用下砂岩水力耦合叁轴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9
[2].肖杰,杨和平,林京松,陈冠一,常锦.模拟干湿循环及含低围压条件的膨胀土叁轴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3].刘家顺,王来贵,张向东,李学彬,张建俊.部分排水时饱和粉质黏土变围压循环叁轴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9
[4].韩建华.堆石料循环变形特性叁轴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刘力,楚芹.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道砟循环加载双轴试验研究[J].中国铁路.2018
[6].陈开圣.干湿循环下压实红黏土叁轴试验[J].公路.2017
[7].程富阳,黄英,周志伟,赵贵刚,张浚枫.干湿循环下饱和红土不排水叁轴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7
[8].王磊.福建标准砂加筋硬化与循环累积变形叁轴试验及本构模型[D].浙江大学.2014
[9].江宗斌,姜谙男.大连地区路基软土冻融循环叁轴试验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3
[10].冯恺.冻融循环后路基土叁轴试验与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