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本文将其分为三部分,即个人行为、人生之道和社会之道。同时从“道”的意义阐释中可见,“道”中蕴含的“仁礼兼备”观念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表现为以内心的“仁”唤起并恢复“礼”,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最终内化与“仁”相互融合,以此构建礼乐文明,体现“天下有道”。
关键词:论语 道 分类 最高理想 仁道 礼乐
《论语》中有59章的内容中提到了“道”,用作动词的5例有三种释义:第一种解释为治理,例如《学而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第二种解释为称说,例如《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第三种解释为训导、教导,例如《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名词的用例中,其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例如《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阳货篇》:“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李牧等[20]发明了一种智能示踪剂。该专利使用乙烯-醋酸乙酯聚合物、金属化合物、维生素B2和苯甲酸钠等复配成一种智能示踪剂。该示踪剂在水相和油相中均有良好的溶解性,可用于建立产液剖面模型,具有环保、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
而其余50例的释义与分析最为重要,它们大多可理解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意义,本文将其分为三部分,一是个人行为,分为无论好坏、善恶的个人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方法;二是人生之道,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德行与追求,包含有君子之道的具体做法、孔子主张的仁义之道以及一以贯之的理想之道;三是从“先王之道”和“邦有无道”的表述中见社会之道。从此间的分析与阐释中,可见孔子试图力挽狂澜所倡导的“仁义”和“礼乐”观念,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
一.“道”的分类
(一)个人行为
1.无论好坏、善恶的个人行为
《论语》中部分用例中的“道”是指个人的做法或行为,具有不分好坏、善恶的性质,例如: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
(1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在各项测量中,未经过相容性试验的橡胶试样的硬度测量结果为75.3 IRHD,平均体积为1 250 cm3,断裂拉伸强度为22.57 MPa,拉断伸长率为392.7%。相容性试验后的橡胶试样的各项参数变化如表1所示。
(3)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
用例1中“道”是指父亲行事的主张,例2是指子路“终身诵之”的做法,例3则是指某些根本原则,如思想主张、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学术见解等[1],都属于个人的所作所为。
2.为人处世的原则或方法
课前通知学生在“雨课堂”课程平台提前观看本课程的投诉处理技巧微课视频、预习投诉处理技巧PPT等相关学习资源,并完成问卷星上面的职业能力测试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情景模拟视频的拍摄两项课前任务。意图是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职业能力测试和完成情景模拟剧的拍摄,迫使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增强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及参与度。
连朝急递达光明,沁卫滹沱水骤狂。奉使总能如汲黯,便宜先发海陵仓。(自注:少司农松筠、都统尚安,均以奉使阻水,辄令地方官开仓抚恤。一面奏闻,得旨嘉奖。)[3]208
(4)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
这里的“道”可释为德行修养,同时此3章都是对君子之道具体做法的阐述,例7中孔子赞美子产身上的四种君子德行,即行为态度谦逊,服事君上恭敬谨慎,抚养百姓有恩惠,使役人民有法度;例8中曾子对孟敬子提出三项礼仪建议,即整肃容貌、端正脸色态度以及注意言辞声调;例9中孔子通过自谦勉励他人注意仁、智、勇三种品质的修养。可以说,“君子之道”是对“道”的具体化,其中的道德修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6)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篇》)
(19)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篇》)
(二)人生之道
1.君子之道
《论语》中的“君子”有统治者和才德出众之人两种解释,这里要探讨的“君子”即为才德出众之人。《论语》中常对如何成为君子进行解答,同时也有对君子德行修养的评价,“君子之道”正是对君子德行的具体阐述,例如:
(7)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篇》)
(8)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
我明白他的意思。之后的日子里,我试图去忘掉那天看到的一切,但老陈却对我说起了那起车祸。那个女人,真的死了。当时,她看我那一眼是不是她生命中最后一眼。
(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篇》)
(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篇》)
2.仁义之道
“仁”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内涵,如克己复礼、谨言慎行、忠恕爱人等。[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以说“仁”贯穿了《论语》的始终,所以50例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仁义有关,例如:
(1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
(1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里仁篇》)
(12)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
例10中阐释了“仁道”的根本在于孝悌之心,例11中提到“忠恕”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例12中的“道”是指孔子的主张、思想、学说。无论是孝悌之心还是忠恕之说都是孔子主张的一部分,而孔子的主张离不开对于“仁道”的坚持。
3.理想之道
此“理想之道”是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大道,同时也是孔子希望天下士人所追求的真理,例如:
(2)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篇》)
(1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
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说到:“但孔子之教,在使学者由明道而行道,不在使学者求仕而求仕。……盖道关系天下后世之公,衣食则属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于一己衣食之美恶,岂能为天下后世作大公之计而努力以赴之?[3]”可见孔子的理想之道不仅在于自己闻道,而更多在于使天下人了解、理解仁道并施行仁道,为复兴礼治乐定的理想社会而共同努力,正如颜世安先生在《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中所说:“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背后就是孔子期待的理想社会。从这里可看出孔子的理想社会——天下有道,不仅仅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孔子更深的关切是在人的品德,他是期待一个有美德的社会。[4]”
(三)社会之道
1.先王之道
这一部分的用例常使用“善道”和“正道”的说法,具有“善”、“正”的积极倾向,这是与上一点不同的地方。例如: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孔子希望回到周文王等前代圣明君王统治的时代,《论语》中也多次提到“先王之道”,即先王的治国之道,例如:
(15)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篇》)
(16)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篇》)
(1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
例15中点明了“先王之道”的美妙之处在于和谐、恰当地运用礼;例16中说明了霸道、王道和先王之道的美恶之分,强调了礼乐的重要地位;例17孔子总结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其中之一就是立志于先王之道,可见先王之道施行下的社会正是孔子所期待的。
2.邦有无道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财务管理实现转型发展,朝着管理会计方向转变,同时便于提高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和专业化。从数据的搜集、利用、处理和分析构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效果的提升。
(18)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长篇》)
例4中为“善道”,例5释为正当的方法,例6译为正道,可见这里的“道”是带有积极意义的,是对某个人为人处世原则与方法的描述和称赞。
(20)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篇》)
科研绩效评价方法:隋萌萌(2013)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大学,对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朱建育、罗纯(2014)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高校科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关键因子,建立科研绩效分析模型。张东舞(2015)在分析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
1.2.4 实验室检查:抽取受试者空腹的肘正中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用化学法测定血清HCY水平,试剂购自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
从邦有无道的对比中,可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现出孔子对于社会道德和秩序的关注,以及他致力于恢复社会礼乐秩序的理想与追求。
幼儿自出生起,与父母或养育者朝夕相处,建立了牢固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构筑了幼儿安全感的基础。而入园是一直生活在家人关爱中的幼儿第一次与其分离,这种分离类似于第一次断乳,使幼儿紧张、不安、焦躁,从而产生了入园不适症。
二.从“道”的阐释中见孔子的理想
将以上“道”的所有释义整合来看,“道”中蕴含的正是孔子的最高理想。孔子思想内在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就成为了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与范畴;而外在的行为规范就是“礼”,其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等级尊卑秩序。“道”中蕴含的“仁礼兼备”观念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表现为以内心的“仁”唤起并恢复“礼”,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最终内化与“仁”相互融合。
在底物质量浓度2 mg/mL,酶添加量1×105U/mg,酶解温度50℃,pH值12的条件下,选择不同的酶解时间。
从此以后,每逢演讲比赛,每逢发言机会,每逢投球瞬间,每逢难题挡道,我都会当机立断,用坚毅持起果断之剑,将犹豫斩灭,向困难进击。从此,我不想再后悔。从古至今,有陈胜挺剑杀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响彻千古;有唐睢毅然挺身卫国,一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滴血五步”震惊龙颜;有谭嗣同凛然挺胸就义,一段“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光耀史坛。前人面对生死尚不皱眉,那所谓的“冰塞川”、“雪满山”的困难以及面对困难的犹豫又算什么?
(一)为仁由己,克己复礼
孔子理想的第一点在于个人修身方面,他希望“仁”能深入人心,“礼”是通过人们心中“仁”的引导和唤醒,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除了上文提到了孝悌之心和忠恕之道,孔子所倡导的“仁”仍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做以下列举:行仁应真诚坦然,《公冶长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行仁应安贫乐道,《雍也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行仁应谨言慎行,《里仁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行仁应勤勉谦逊,《公冶长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行仁将实至名归,《里仁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如果“仁”能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礼”便会自然而然流露于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中。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这里孔子探讨了“礼乐”与“仁”的关系,认为“仁”是“礼乐”的根本,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中说道:“说的是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否则只是空壳和仪表而已。”[5]又如“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其中提到“绘事后素”,素是第一义,绘是第二义,绘以素为本,推及“仁”与“礼”,仁是第一义,礼是第二义,礼以仁为本,礼是仁的显现。
(二)天下归仁,仁礼兼备
孔子理想的第二点在于社会秩序方面,儒家走向社会,重社会之道,建构礼乐文明,因此孔子希望每个人心中的“仁”能凝聚成社会的“仁道”,每个人行为体现出来的“礼”能构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秩序,从而恢复“仁礼相融”、“仁礼兼备”的和谐社会。《论语》中多次写到孔子对于“君不君、臣不臣”现象的讥讽,例如《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是对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僭制违礼行为的讽刺;如《颜渊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朱熹《论语集注》中言:“胡氏曰:‘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溺于利欲而不能也。’”[6]此章既讥讽了季康子僭越的行为,也是提醒他为政者的垂范作用。又如《八佾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里孔子为鲁定公论君臣之道,强调君臣要以礼互动。同时《论语》中也多次提到孔子对于“父父、子子”关系的论述,例如《里仁篇》中的两则:“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能够构建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秩序,那么孔子追求的“先王之道”也将会施行天下。
一是强化了项目单位科学编制项目预算的责任。《通知》再次重申了“项目单位应该根据项目研究开发任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的要求,并规定项目单位不得简单按比例编制直接费用的各项支出预算。
从“为仁由己,克己复礼”到“天下归仁,仁礼兼备”,不仅是孔子的主张和美好设想,同时也是孔子一生致力于去做的事业,从对《论语》中“道”的分析和阐释中,我们看到的是思想大家孔子试图力挽狂澜的一生,是一幅幅礼乐和谐的社会蓝图,这是一个人人有仁德,处处讲礼仪的社会,是一个君信臣、臣忠君、父爱子、子敬父的天下,此所谓“仁礼兼备”、“天下有道”。
注 释
[1]石锓:《论语简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10月第1版,365页。
[2]石锓:《论语简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10月第1版,3页。
[3]石锓:《论语简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10月第1版,67页。
[4]颜世安:《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新世纪图书馆,2017年第11期,9页。
[5]石锓:《论语简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10月第1版,38页。
[6]石锓:《论语简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年10月第1版,262页。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最热门的分支之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已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1]。该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要想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概念,并运用于实际中,需要课堂和实验室的互补教学[2]。
参考文献
[1]石锓《.论语简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10月第1版.
[2]颜世安.《孔子的社会理想——天下有道》[J].新世纪图书馆,2017,第11期.
[3]左康华.《先秦“文”“质”之争与礼学的演进》[J].云南社会科学,2015,第1期.
[4]赵志浩《.〈论语〉视域中的“仁”“礼”及其关系解读》[J].中原文化研究,2018,第4期.
(作者介绍:段佳璇,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6级学生)
标签:孔子论文; 之道论文; 论语论文; 理想论文; 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儒家论文; 《文学教育》2019年第22期论文; 湖北大学文学院论文;